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 ”,即心理医生自身价值观中立,没有固定的偏见、框框。心静心平的真实反映当事人的内心,才能让当事人明白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代表社会某一派别、类型的成见去框框反映当事人。
“以百姓心为心”,即实现医患的共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把心灵医生自己的脚伸入当事人的鞋内,才能反映当事人的各个分裂的真实内心自我。
有句名言:“理解不是认同,认同不是接受,接受不是投降。”充分表述了“以百姓心为心”,医患同化为当事人的知心人的过程。理解当事人的做人伦理、人生哲学,并不代表心理咨询师就认同其人。认同当事人,仅仅表明从情感层面确认当事人现状成立的合理性,并不表示心理咨询师就接受当事人可以继续如此、值得推广学习。接受当事人的优点,并非就是向当事人投降认输。理解是理智层面,认同是从意识、意志层面,接受是从情感层面。而投降是从整体个体层面。
“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真实深刻的洞察当事人的自然实在内心,不要扭曲。
德善、德信就是共感,共感才能引导、启发。德善、德信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
“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心理咨询师小心翼翼、谨谨慎慎,通过敏锐、敏感和细心去把握当事人的活动细节,去了解和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一般人皆根据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印象行事,仅相信自己所听、所看。而在心理医生的世界里百姓内心深处的“内心小孩”“内心自我”才是当事人行事的规矩方圆。是故心理医生直接与当事人的“内心小孩”对话、交流相处。
百姓的行为仅仅依据自身耳目,而没有用自身心灵去感受。没有“以百姓心为心”,没有“浑其心”,则与人交往中虚实不清,阴阳不分。分不清,哪些是当事人自身的,哪些是自己主观添加、扭曲的。导致人际活动中到底是在与当事人沟通(当事人本身的),还是在自我交流(与自己的主观印象交流),形成混乱。而圣人则虚实清楚,阴阳分明。一针见血,洞察透彻,直接与当事人的“内心小孩”实质交流,即“皆孩之”。
该贴来自群组:心理学与企业管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 14:34: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