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燕赵瘦者在2009-6-28 21:51:46的发言:
但是回过头来再体验一下自己以前的那些内心矛盾,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抑或宗教学,在化解自己内心矛盾、如何让自己真正的成为自己身体与思想的主人这方面其实都还是有作用的。而且他们之间也有着很多相同或者类似之处,只不过他们之间的表达形式和所建立的方法体系不同而已。
这个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做得好了是熔铸百家,自成一家;做得不好,是东北乱炖,如中药一般,你得每味药性都很熟悉才能给自己配服,不然容易中毒啊。 所以还是建议常人认准个好医生,其他医生意见做参考。
以下是引用燕赵瘦者在2009-6-28 21:51:46的发言:
绕了个大圈子再转回来^_^,《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小说,既然是小说就会有艺术化、故事化的成分,所以没必要去围绕着它里面讲的诸如“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争夺战”一类的说法较真。如果真的感兴趣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做进一步研究,不感兴趣的就过滤掉这些东西,取其中自己需要的东西就OK了^_^。 看来还是有很多同志和我一样,看到这些不可知论的东西就皱眉头。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支持你们!
以下是引用燕赵瘦者在2009-6-28 21:51:46的发言:
不管是高官名流还是平凡普通的人,其实人生中问题都是要自己来面对和解决的,再亲近、再有势力的亲人朋友也不能替自己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做人一定要学会自己逗自己玩、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宗教学在我看来无非是自己温暖自己、自己逗自己玩儿、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_^ 太同意了。 人同时生活在三个世界里:Public Life,Private Life 和 Deep Inner Life,也就是公众世界、个人世界和内心世界。不同境界的人对幸福的要求不同,对人生理想的理解也不同。越往后,越要靠自己。 1)单纯生活在公众世界里的人,没有内在的价值判断体系,对自己价值甚至幸福的判断取决于社会也就是取决于他人的判断。 2)个人世界指的是跟自己直接相关的事物,如你的家庭,你的健康,你的财富等。自己对自己的幸福有个内在的判断标准,达到了,就是幸福了,不去跟别人攀比。跟别人攀比是用别人的生活来束缚自己。 3)内心世界是指精神层面的追求,是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道义观。你的生活是否沿着你自己设定的价值观来走。如果是,就是幸福;如果不是,就不是幸福。孟子说的“上不愧于天,下不祚于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就是把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个人幸福的判断标准。这一点无法求人,必须得自己渡自己。
以下是引用燕赵瘦者在2009-6-28 21:51:46的发言:
补充一个观点:我觉得书里面的内容不外乎“道”(道理、理论)和“术”(方法、技巧、工具)两个方面。
我的观点是对其中的“道”要批判性继承,因为书中的“道”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对自我或者外部世界的感悟与总结,它肯定会有自己的局限,不一定全对;对其中的“术”要选择性吸收,因为书中的“术”也只是某人或某些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出的一套方法,这种方法未必对每个人都适用。 就怕很多有道无术,或有术无道的东西。前者知而无用,后者知而不敢用。
P.S.,为了避免楼上的鄙视,还是认真针对燕赵瘦者兄的帖子来回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 6:05: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