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和民企的博弈与较量中,民企再次成为最后的输家。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加剧,重组并购市场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重组并购一度成为各界热炒的2009年国内市场关键词。因为历史经验
表明,经济不景气时,一方面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剧增,企业重组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来说,与经济繁荣时期相比,重组
并购的成本更低廉,成功率更高。
一般来说,产业进行重组并购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组并购行为应走向市场化,而非政府的行政手段主导。然而,越来
越多的迹象表明,国内重组大潮并不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国有企业正在充分利用政策、资金优势和民营企业困难的机会,加快兼并重组进程,而对于民企来说,
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例如,“保增长”大背景下,各大银行争相向市场“开闸”放水,前4个月的国内新增贷款总额达到5.17万亿,这种史无前例
的信贷狂飙缓和了一些企业的财务压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显然,在这场重组潮中,企业层面的调整,并不是用流动性一刺激就
能解决问题的。
此前,为了推动重组并购、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重组的政策措施,例如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
指引》,时隔12年之久的并购贷款重新开闸;2008年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金融30条”,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
重组”;2009年2月24日,国资委发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使得大规模的国有产权转移具备了条件;2009年5月初,财政部下发了《关
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今后企业合乎规定的股权收购等行为将免税;此外,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都有兼并重组的内
容。
然而,这些重组并购政策的行政主导意味浓厚,明显的倾向于国企,使民企在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方面都大大处于不利地位。安邦之前多次指出,在“保增长”大背
景下,土地、资金、项目等资源配置都在上演着向国有经济集中的局面。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来说,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在多数规划中都包含了推进产业内企
业重组的内容。例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里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大型国企明显从这些规划中受益最多,而中
小民营企业并不明显,甚至受到排挤和压制。
安邦分析师从日前召开的“大连中国经济论坛”上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是,现在民营企业还是不得不努力往国企、大项目上靠,希望能吃到一些“肉屑”。一些民营企
业都表示,他们现在非常愿意与国企合作,甚至把企业卖给国企。正如招商证券(香港)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近日所言,“许多企业陷入开工不足或是业务发展困境,
这是无法用金钱解决的问题,只能寻找合作伙伴,要么裁员,要么把整个业务出售。”
在我们看来,在这场重组盛宴中,国企大举攻城略地,而广大民企却是靠边站或者是成为国企的口中肉。在国企和民企的博弈与较量中,民企再次成为最后的输家。
正是在政府行政政策导向下,现在机会基本上只属于国企,而民企绝大多数还是很惨,重组潮成了国企独享的“蛋糕”。而且,更令人忧虑的是,当前的国内外宏观
经济形势下,这种“国进民退”的重组潮可能还只是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