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国内媒体报道,张爱玲的自转体小说《小团圆》上市销售火爆,第一版10万本基本被订货一空,上市一周即将再版,由此看见张爱玲在当下中国受到的追捧,也许不是当年的张爱玲能够料得到吧。虽然我并非张爱玲的“FANS”,其被搬上荧屏的作品也仅仅看过一部“半生缘”(对于前端时间大热的“色戒”也没观瞻),但从周边人们的反应也可看出这个生活在上个世纪初的人物被人们再次热捧的程度。
大约知道张爱玲是因为各类介绍的文字,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女人,也是一个能够贴入生活进行诉说的女儿,正因了一个独特的时代,也因了一个女儿身特有的眼光,她的作品多了很多的生活气息,少了很多对是非大义的泾渭分明。而这恰恰是一个“歌舞升平”年代最需要的精神寄托,平头百姓的凡人(你我都位列其内)跟具内向性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暇多去关注那些大是大非(虽然也参与对一些国之大事的热烈探讨,那也不过是把它当作自身生活的一个篇章),张爱玲的作品正吻合着这样的社会情感诉求,重新被发掘、被热捧是顺理成章的事。
由此想起前些日子出差到外地,于机场候机寂寥无事翻看一本杂志,看到国内外一周畅销书排行榜TOP10,比较一下,发现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纽约时报》的排行榜内位列前十的多是一些生活类、小说类的书,当然拜金融危机所赐,经济金融类书籍也有入榜,但不多,香港的一个类似排名其情况基本与《纽约时报》的类似,虽然书名不同,但入围前十的多是生活类型的。再看看国内,情况大有不同了,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的排名中,排在前列的大多是经济、金融(理财)类的,生活及小说类的书在其中绝对是“形单影只”,现在张爱玲自转中文版的发行当可稍稍改变一下这个“冷冰冰”的小天地了。榜单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仍然是“经济先行”,先要发财致富,然后才有闲消受生活——但张爱玲热表明我们已经在走向“富裕社会”的路上,或许下一个“张爱玲”就在不远的街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