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马多夫认罪 最高可判150年

[复制链接] 4
回复
67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3-15 09:0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多夫认罪 最高可判150年

2009年 03月 13日   华尔街日报

Associated Press


名誉扫地的金融家伯纳德•马多夫(Bernard Madoff)周四公开承认自己制造了历时数十年的巨大庞氏骗局,从投资者手中诈骗了数百亿美元,他表示很惭愧,承认给许多人造成了深重伤害。

周四在曼哈顿地方法院出庭时,马多夫对11项针对他的刑事指控表示认罪,这些罪名包括证券欺诈、电信诈骗、邮件诈骗、洗钱、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虚假报告等。

马多夫认罪后,主审此案的联邦地方法官陈卓光(Denny Chin)驳回了马多夫的交保释放要求,下令将他收监等候宣判。

旁听席对此报以掌声,法官随即要求旁听者肃静。马多夫案的一些受害者到庭旁听。

身穿深灰色西装的马多夫承认他在自己公司的投资顾问部门经营庞氏骗局多年,从未按承诺将客户资金用于投资。

他说,开始这场庞氏骗局时,我相信它会很快结束,我能够将自己和客户从中解救出来。但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最终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70岁的马多夫说他觉得必须要满足客户期望,实现高于市场的回报。他承认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场衰退期间开始了这个骗局,当时投资股市很难获利。

马多夫的说法与检方观点相悖,检方称这场骗局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调查人员已发现证据,表明马多夫甚至早在80年代之前就有欺诈行为。

控辩双方说法不一致令人对马多夫对自己的行为到底有没有说实话产生了疑问。助理联邦检察官利特(Marc Litt)说,政府不同意马多夫抗辩时的一些言论。

马多夫在法庭上说,事实上我很感激能有这个机会公开说说我的罪行,我为此深感抱歉和羞愧。

Chris Hondros/Getty Images
马多夫周四在曼哈顿地方法院外

他以平静的嗓音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了自己所冒的风险,也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我对自己罪行的悔恨之情简直难以言说。

开庭前,马多夫摆弄着自己的大拇指。在阅读列举他罪名的声明时,他的眉毛不时颤抖。

马多夫很可能会在监狱度过余生。他的各项罪名最高可判150年监禁。判决结果将在6月16日宣布。

曾任纳斯达克市场董事会主席的马多夫在去年12月11日被捕后以1,000万美元保释金交保候审。他一直被软禁在位于曼哈顿的公寓中,受到24小时监视居住。一家私营安保公司负责监视公寓入口。

马多夫的律师索金(Ira Sorkin)说,马多夫有意对法庭将他收监等候宣判的命令提出上诉。

人们对于马多夫公司内还有谁知晓或参与了欺诈以及这些人是否会受到刑事指控尚存疑问。马多夫的弟弟和儿子都在其公司供职。他的妻子鲁斯(Ruth)也为公司做一些事。去年12月,马多夫向家人坦承欺诈罪行后,他的儿子向检察官告发了他。

马多夫的弟弟和儿子此前都已通过各自律师声明自己对欺诈不知情。当局尚未对他们及马多夫之妻提出任何指控。

马多夫在认罪时说,他公司的自营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位于英国伦敦的马多夫证券国际公司(Madoff Securities International Ltd.)是合法的。

这场骗局令许多人的全副身家蒸发无踪,导致多家慈善基金垮台,显然还导致了至少两名投资者自杀。从佛罗里达州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到演员凯文•贝肯(Kevin Bacon)和凯拉•塞吉维克(Kyra Sedgwick)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威瑟尔(Elie Wiesel),许多人都成了马多夫诈骗行为的受害者。

检方指控马多夫在一场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庞大欺诈案中对慈善基金、对冲基金、信托基金及其他投资者实施诈骗。政府宣称,马多夫被控通过所谓的“价差执行转换套利”策略吸引投资者,这种投资策略号称可模拟标普500指数,并向一些投资者承诺高达46%的年投资回报率。

检方称,投资者的大部分资金都被用来支付给更早的投资者;马多夫还将投资者的资金作为“佣金”,并用客户的钱来支撑公司的做市和自营交易业务,在6年的时间里向这部分业务投入了逾2.5亿美元。

政府说,马多夫宣称截止去年11月底在4,800个客户帐户中有650亿美元,但这些帐户实际上的资金只及这个数字的零头。被法院指定对马多夫公司进行清算的受托机构迄今已经收回了约10亿美元资产。

这起欺诈案的规模大到什么程度仍不清楚,但检方要求罚没逾1,700亿美元,包括与这起欺诈案有关的资金和财产。马多夫的律师认为这一罚没要求“极其夸张”、“引人误解”。

检方还指控马多夫雇用在证券行业经验很少或完全没有经验的职员担任“后勤部门”职位,做出投资顾问业务为合法、客户资金交易活跃的假象。

法院指定的受托机构称,马多夫的公司至少在过去13年里没有发生任何交易。

Chad Bray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9:07: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麦道夫案:美国金融监管之殇

麦道夫案:美国金融监管之殇

新华网纽约12月16日电(记者杨蕾)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500亿美元欺诈案从曝光到现在已经5天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20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

舆论矛头首先指向的便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著有《华尔街窃贼》和《华尔街与政府欺诈》的金融作家冈瑟·卡尔格日前已经正式向美国证交会总检察长大卫·科茨投诉,要求调查证交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职责。

美国媒体披露,联邦调查机构在调查中发现,麦道夫公司除了股票经纪和投资顾问业务之外,还运营着一个资金管理部门,该部门的客户可能就包括欺诈案中涉及的对冲基金等,而这项业务从来没有按规定在证交会注册。更有甚者,自2006年9月麦道夫注册其投资顾问业务以来,证交会从来没有按惯例检查过其账目。

事实上,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监管证券业法规实施的机构,证交会完全可以更早发现麦道夫的骗局。早在1992年,麦道夫就因卷入另一桩非法证券交易案受到监管部门的调查,不过当时调查结果认为不存在“不正当行为”。麦道夫本人本月11日被捕,美国证交会在第二天发表声明说,该机构检查人员在2005年对麦道夫的公司进行审查时发现了三起违规操作,2007年又进行了一次审查,但是均未向证交会提请采取法律行动。

在过去10多年间,有不少业内人士、媒体记者对麦道夫的投资奇迹提出过质疑。曾经是麦道夫竞争对手的哈利·马克伯罗斯仔细研究了麦道夫的投资策略后认定其投资收益结果是虚假的。马克伯罗斯在1999年给证交会的信中写道:“麦道夫证券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此后9年间,马克伯罗斯不断向证交会举报麦道夫,但都没有促成对其的调查。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证交会就被指责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不力。证交会前委员劳拉· 昂格尔15日呼吁该机构必须进行改革,因为“市场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注册顾问公司都会受到证交会的审查,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些公司数量近几年发展过快,证交会在人力、技术手段上均无法跟上。

从信贷危机到麦道夫案,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备受诟病。新一届总统奥巴马上台之后会有怎样的改革动作,人们拭目以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9:09: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可怜的华尔街再遭重击

可怜的华尔街再遭重击

麦道夫依靠丰富的从业经验,同时扮演了证券交易财务审计公司和基金经理人这两个互不兼容的对手角色。而这是一切骗局中最简单的那一种

□文 缥缈

据说,华尔街对于规则总是情有独钟——毕竟大部分规则都是他们所发明的。

从《梧桐树协议》到《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G-S法),再到“安然事件”之后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300年以来,华尔街花在制定市场规则上的时间与财力,几乎和进行交易的时间一样多。但麦道夫诈骗案的发生,却把所有这些规则一下打得粉碎。

开始的那几天,华尔街上的交易者们大部分对此事只是觉得好玩,而不是觉得愤怒。真不知道麦道夫自己现在作何感想?此人进入证券行业已经超过了40年,担任过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主席,一直是华尔街投资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最后市场却发现这家伙原来只是个骗子,受害者遍及全世界。

麦道夫的骗局,是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群所设计出来的,特别是针对那些市场的老手们——因为老手们在意的是需要把钱投资于完全确定性的、几乎无风险的投资产品。麦道夫所追求的虽然只是高于市场大约不到1%的月收益,在生手与外行看来似乎并不很高,但其所代表的真实的价值、复利的价值,其实就是“无穷大”。中国石油上市首日开在48.60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但当时一级市场全部“打新股”的并且可以确定的收益率,只有3%。

有关麦道夫诈骗的金额,他自己承认的部分约为500亿美元。500亿美元是这样的一笔巨款:在当前的华尔街,这笔钱足以收购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控股权,比如花旗集团;可以拯救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三次以上;如果有人愿意,500亿美元可以购置5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包括舰上的全部舰载飞机,一举成为当代“海霸”。

麦道夫的投资骗局告诉我们,华尔街腐败了,而且我们都错了。我敢说,凡是在华尔街上混过、赌过、输过、赢过的人们也会说,麦道夫你这个老东西,你吃了喝了玩了耍了,我们都忍了,可是像这样的事儿,它算什么事儿啊!

公平地说,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麦道夫不可能是华尔街上唯一一个涉嫌欺诈的家伙。令人感到愤怒的是这样的一位名人,竟然会以这样一种不可原谅的方式进行欺诈——他依靠丰富的从业经验,同时扮演了证券交易财务审计公司和基金经理人这两个互不兼容的对手角色(这是一切骗局中最简单的);他的所作所为,也因此而伤到了华尔街价值观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

“你可以践踏规则,但你不能践踏美元”——对于职业投资者而言,麦道夫所违反的是市场最深层的规则,那些从不成文但却不但影响到我们的投资也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道德规则。

对此,一位在华尔街打工的朋友写信给我说:“麦道夫再次登上了顶级财经报刊的头条位置。我觉得他伤到了这个国家的本质。一个古老但却充满无耻与狡诈的‘农夫式骗局’,他让华尔街退回到了石器时代。”

华尔街到底是什么?难道说它始终就是一个古老但却充满无耻与狡诈的骗局,甚至是梦——“它的一端是一条河,另一端是一座坟墓”?

华尔街曾经是真实的,它确实推动过生产率提高,确实已经并且正在改变世界性的商业行为。这些事实和历史,都明摆在那里,结果却发现他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是个骗子,而且,一骗就是20年。

总结麦道夫的骗局,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具“恶搞”性质的特征。首先,生活就是一场大骗局,打死你也不信的事,居然也有!如果,麦道夫是西贝货,那么其他人呢?现在投资者已经开始疑心价值投资的倡导者,疑心“我们的股神巴菲特”了。

其次,我们必须首先宽恕自己。放松,而不是紧张。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完全不信任他人的环境里,受骗的事难免会发生。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豪赌,你一直不出牌,你就等于没玩。与麦道夫诈骗案的受害者相比,区别只是我们有没有机会遭遇精于此道的“高手”而已。

其三,“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麦道夫绝不是第一件西贝货,也不会是最后一件西贝货,但是请相信,末日审判总会来临。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必须把无限的信任变成有限的信任,无论他是什么人,无论他有多么完美的投资履历,也必须像防贼一样地防着他。规则就是规则。规则不变;我们的态度,同样不变。

不过,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我个人相信,麦道夫的金融诈骗案对于深陷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来说,或许是件好事,这就正如当年的安然事件,有助于美国从“9·11事件”中清醒过来,并且迅速地修复了旧的伤痛。

风雨袭来之前,尘土将最后一次猛然地飞扬起来,而正是这阵尘土,最终将被永远按捺下去。

文章来源: 《商务周刊》
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9:11:04 | 只看该作者

麦道夫令欧洲银行巨头很受伤

汇丰控股、巴黎银行等欧洲银行巨头纷纷卷入其中,潜在损失惨重

随着涉及金额高达500亿美元的麦道夫诈骗案受害者相继曝光,汇丰控股、巴黎银行等欧洲银行巨头纷纷卷入其中,并相继曝出巨额损失。麦道夫诈骗案可能是历史上涉及金额最大的金融骗局。

欧洲多家银行被骗

当地时间14日晚间,西班牙桑塔德银行表示,该行旗下的Optimal投资基金在麦道夫的基金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敞口约为23.3亿欧元。西班牙桑塔德银行还表示,Optimal投资基金将采取法律手段,以维护其旗下子基金的股东利益。

随后,法国巴黎银行表示,该行并没有直接投资在麦道夫的基金上,但通过生意以及借贷对冲基金与麦道夫的基金发生过交易,预计将损失3.5亿欧元。

瑞士银行业损失也极为惨重,瑞士私人投资银行UBP等数家银行的风险敞口总计达50亿瑞士法郎(约合42亿美元)。

汇丰控股在麦道夫诈骗案中所承担的潜在风险金额可能也达到15亿美元。如果美国政府不能从麦道夫处收回任何资金,汇丰还将赔偿客户损失,由此还将产生5亿美元的损失。

昨日,苏格兰皇家银行也表示,通过与麦道夫对冲基金的交易与抵押贷款而面临相关风险敞口,预计潜在的损失可能达到4亿英镑。

而意大利银行业巨头联合信贷昨日也表示,其在麦道夫骗局中也蒙受大约7500万欧元的损失。

社会名流牵涉其中

除了金融机构之外,一些名人也蒙受损失。其中包括纽约“大都会”棒球队老板威尔彭、通用汽车公司旗下金融机构GMAC主管梅尔金、前美式足球费城老鹰队老板布拉曼以及部分华尔街人士等。

另外,至少有三家投资于麦道夫旗下对冲基金的基金机构遭受巨大损失。而其中一家公司上月公布的消息显示,其与麦道夫公司有关的投资额是75亿美元,高于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

麦道夫被指控的欺诈数额如此惊人,引发市场要求监管机构加强监管甚至制订新规定的呼声。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行部门律师弗兰克尔表示,美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此次事件将引发市场要求美国政府加强审计、政策执行和监督的呼声。

麦道夫诈骗案

前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董事局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通过“庞氏骗局”手段诈骗近500亿美元的资金,于上周四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上诉至美国曼哈顿联邦法院。初步调查显示,该案涉及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

现年70岁的投资大亨麦道夫是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的创立人,这家公司的主要服务项目是为一些富人、对冲基金和其它机构投资者提供理财服务。

所谓“庞氏骗局”,是一种非法集资的手段,指行骗者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然后用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者,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证券时报 吴家明)

文章来源: 新华网

5
发表于 2009-3-16 18:11:35 | 只看该作者
累累白骨上的娱乐法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