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郝继涛:企业文化文本的发展(二)

[复制链接] 0
回复
88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3-4 10:0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是坏,还要细究其产生的原因。

文本产生的原因

企业文化文本是我国企业界一个特殊的现象。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都问过,国外是否有企业文化文本。实际上,国外既没有我国这么发达的文化文本体系,也不存在这么发达的文化咨询。发达的文本体系必然对应着庞大的文化咨询市场,因为这些浩瀚的文化文本大多数都是由咨询公司来完成的。据了解,一些欧美、港台(笔者不了解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企业在其网站和文字材料中不进行任何价值理念的宣传,另外一些企业仅在网站、企业彩页和年报中有少量的价值理念的描述。从这些有限的描述来看,其理念体系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细分。其条目一般也不超过10条,也就是将几条关键的内容作为指导整个经营工作的标准,甚至经常出现把我国企业界所谓使命、愿景、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内容笼统称为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国外的文化咨询主要是进行文化测量,此外就是邀请个别管理专家从文化的角度去解决企业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以及进行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工作。

中外对待文化文本体系的这种态度,并不表明中国企业文化比国外先进和发达,实质上恰恰相反。很多专家都认同,企业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那么文化文本就是心理契约显性化。那么,为什么企业会将心理契约文本定型,并拿出来让全员学习(也就是签署)这一契约呢?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的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样态已接近成熟,根据王明夫先生的观点,企业的突出特征是完善的制度管理、发达的经理人市场。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早在1981年就关注了欧美等西方企业中员工人格独立平等而经济上为单纯“交换和雇佣性关系”的职业化现象。这种现象也是西方历史上法治思想、制度至上思想的体现,更是市场经济300年发展历程自然人不断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结果。在职业化状态下,受过职业化教育的员工,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某种职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因而,在其进入制度体系完善的企业之后,自然而然地能够按照岗位的要求开展工作。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企业家与员工的这个默认的契约,实际上在漫长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在心理上签署完成了。

此外,企业家与员工相互不满意都可以选择结束合作,企业对个人的依赖性远低于中国企业。相对来讲,经理人对企业的依附性要稍强一些,这意味着,不需要文本的东西来固定这个心理契约。在西方寡头垄断已经形成的市场上,职业经理人再有天分,不进入现成的企业,就没有机会了。实际上在日本也有这种情况,大内就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孩子从一出生就决定了进什么样的幼儿园、升什么样的大学,进入什么样的大企业,退休后进几流的企业当顾问,这样一个严格的职业发展路径;《环球时报》200735文章《日本企业靠什么稳定发展》认为,近年来日本企业仍然保持终身雇佣、内部培养,大量临时工对正式工形成压力、跳槽很少的现象,也表明这种依赖性依然很弱。

中国是传统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由于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炼狱,员工素质没有达到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也没有准备好完善的管理制度。人的素质与制度体系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如果说西方的职业化员工可能会根据自身的专家能力将岗位说明书的内容从10条做到12条的话,那么我们的员工可能只能做到其中的8条,说明书未要求的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去管。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家是希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企业文化是制度的补充正是恰如其分。

中国企业的另一个特征也导致了较高的文化需求,那就是企业对人的依赖性、人对企业的依附性。这一方面和东方人情、关系文化有很大关联,一方面也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体现。计划经济的遗留、劳动密集型的普遍现实决定了员工对企业的依附。中国大规模结构变迁的机会仍然像潮水一样涌来,随时有机会,随时有市场,在宁做鸡头、不为凤尾思想的支配下,有资源、才能、天分的人很容易另起炉灶。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条街道两侧坐落着规模、产品几乎完全一样的相互竞争的两个企业,通常其中一个的老板是另一个的离职员工。因此企业对员工关系的相互依赖就导致企业领导者公信力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家需要在道义上树立领导企业前进的威信,在与管理者盘道的过程中取得优势。企业文化文本也就部分地承担了这个功能,将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确定下来,寻求公共利益的支点,从发展大势上号召大家放弃私利循公义。

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文本是企业家同员工签订的心理契约,也就是企业家(或企业)要求员工来签署这个契约,通过这个契约向员工提出一定的期望。当然,企业家也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社会文化,带动社会风气的优化。所以,我们看到日本企业同中国企业一样,人对企业的依附性比较高,这决定了企业有开展文化活动的要求。但日本企业又同西方企业一样,制度和职业化比较发达,企业对人的依赖性低,这导致企业没有制定大量的文化文本的需求。而中国企业制度和职业化程度低,企业与人的双向依赖程度普遍都高,因此中国企业不仅对企业文化活动有很高的需求,尤其对文化文本产生了很高的需求。这种需求也就是订约需求。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