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伯克利与公立大学的责任
(伯克利校园一瞥) 位于旧金山湾区,与斯坦福毗邻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具有极高声誉。伯克利在物理、化学、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作出过领先的成就,其数学系也是全美最好的数学系之一。然而,与上述名校不同的是,伯克利是一所公立大学,而上述名校都是私立大学。伯克利07年度的运营经费是17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为加州政府财政拨款。学生人数则为庞大的35000人,其中研究生10317,而本科生则近25000人。私立名校一般只有几千本科生,而伯克利这样的公立学校却承担着庞大的本科教育,这使得几百人同修一门课程的情况很常见,也使得公立大学不可能按照精英模式来培养学生,因此纵使像伯克利那样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最杰出表现的公立大学,在排名上也远逊于私立名校,因为她的本科教育承担着所在州高等教育的义务,而不再可能是遴选极少数的优秀学生进行精英教育。 庞大的本科项目在公立大学是普遍的。如另外一所著名的公立弗吉尼亚大学有近14000名本科生,密歇根大学有超过26000本科生,而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则有近37000本科生。不单承担着庞大的本科教育,而且大部分学生来自所在州这一事实也减少了公立大学对学生的遴选可能。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8年秋入学新生有85%来自加州,75%来自公立中学。 因为公立大学显然没有私立名校那么出类拔萃,本文不具体介绍公立大学,而是分析公立大学与私立名校差异的分野。首先需要理解在美国什么是公立大学,什么是私立大学。(1)、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地方分权的,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而是由各州负责。这种分权制度是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确立起来的,依据该修正案,“所有未曾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或未明确否认授予于各州的权力都保留给各州或各州人民”。因此,美国的公立大学都是州立大学,而不是联邦大学,联邦政府对大学没有直接的财政责任(西点军校等个别特殊学校除外)。(2)、美国高校发展出独立的专业鉴定机构来鉴定高校所提供学位的品质,通不过鉴定的高校则沦为野鸡大学或文凭工厂(diploma mill),而州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持的大学是有品质保证的。依据infoplease提供的一项数据,2005年美国有629所公立学校(684万学生)和1845所私立学校(416万学生)提供四年制高等教育。其中公立学校因为获得财政资助并需要满足相应标准而是有较高质量保证的;而私立学校中虽有高居顶端的极少数顶尖名校,但更多的是既缺乏资金、又难于发展的众多苦苦求存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上述两点意味着:公立大学才是美国高等教育主流中较基础的那一部分,而那些顶尖的私立名校相对而言不过是因出类拔萃而修成正果的另类。(3)、所谓的私立顶尖名校并非完全意义上是私立的,只是在未接受所在州公共财政支持、承担所在州高等教育责任的含义上是私立的。事实上,上述顶尖名校仍然依据其研究质量和相关性的标准接受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巨额的研究资助。譬如,麻省理工学院07年度所获总共5.98亿美元的科研资金中,有79%资金来自卫生部、国防部、能源部、国家自然基金和宇航局等联邦机构的拨款。而同期哈佛大学也有5.11亿美元的科研资金来自联邦机构拨款、只有1.19亿美元的资金不是来自联邦机构。斯坦福大学08年度10.58亿美元的研究经费中,联邦政府资助占87.4%。可以说,私立名校实际上是超级公立大学,她们没有基于承担地方高等教育责任换来的所在州的一般性公共财政资助,却凭借其卓越的研究和贡献赢得联邦政府巨额的财政资助,也相应接受了联邦政府相对较宽松的规管。 美国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高校:文科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最著名的有麻州的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和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等。文科学院大多私立,人数不多(两校都不足两千学生),只提供注重通识的本科教育,历史悠久,颇有实力和背景,如两校都有近2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但文科学院比起上述顶尖私立名校的本科学院相信仍有差距,因为文科学院本身只有本科教育,不能提供高深的科学研究,师生都缺乏足够条件充分接触和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7.可复制性,不可复制性 至此本文结束对美国名校的描述,然而,虽然美国名校仍然常常被认为是最好的大学,近年来其它地方的大学却也逐步与之缩小差距,并且这缘于美国名校成功的部分要素是可复制或模仿的:巨额的资金支持,自由、规范、开放的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学术研究,透明的行政和财务运作,这些微观制度条件再加上杰出的学者群和资质优异的学生,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和卓越努力,名校是可以培育起来的。然而,有些同样重要的宏观条件或许更难获致:强大的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条件以及产业发展导致的技术需求对于推动大学的顶尖化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良好的社会制度框架也至关重要:譬如,涉及就业、失业保障、住房、退休等基本社会福利问题能在已经行之有效的制度框架下运作或解决,名校无须过分卷入或关注这些问题;再譬如,中学能为名校提供资质优异、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教养,具鉴别力的大学新生。相形之下,这些宏观背景条件更难满足,那似乎意味着,一般情况而言,发达社会才是名校形成的合适土壤。 8.港大与中大:守护香港
(远眺香港中文大学:by WWBB) 笔者曾在香港读书,对香港的大学自然有近距离了解的机会。然而距离虽近,香港的大学却比美国名校更难以评述。美国顶尖名校的学术研究可以通过观察其获取诺贝尔、菲尔兹、图林等科学奖项,或者通过观察其在技术领域的可见的杰出贡献(如麻省理工主导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研制、芝加哥大学最早的原子核裂变反应堆)来获致大致客观的评估。而香港的大学尚未取得获致顶级奖项的研究成果,虽然因《佃农理论》驰名的香港大学经济系张五常教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常常在中文媒体中美丽邂逅。而香港的科技产业则未算发达,与大学的联络也不紧密。缺乏这些外在标准,笔者难以获知香港的大学研究水平的准确位置。譬如,笔者确信,在数学巨擘丘成桐的长期襄助下,中文大学的数学系有杰出的研究,但笔者于数学却是门外汉,难以知详。其它学科也类似。然而,却也有两个良好的观察点:一、香港是一个富裕的、法治的市民社会,因此香港的大学的专业学院的评估是可以与香港社会的卓越表现挂钩的;二、香港的大学都有透明的行政管治和财务运作,不难获得客观数据来考察其大致运作。这两个观察点,加上亲身体会,自然能够形成一定的合理认知。另外,本文之所以涉及香港的大学,潜意识中具有与内地大学相比的视角。 港大明原堂 by Snuffy 在香港的8所公立高校中,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无疑是最好的,而香港大学的专业学院更具卓越表现。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在07年度运营经费差不多都是53.6亿港币,06年底港大有约22000学生,而中大07年则有约20000学生。假定两校在基础学术研究方面相差无几,则成立时间短得多的中文大学进展更为显著。在人文社会学科中,中文大学影响更大,尤其在泛中国地区较落后的社会政治生态中,无论在推动学术进展还是启蒙教化方面都承担着独特的责任;而且,中文大学在校园空间等方面也更易于拓展。但港大长期历史积累的优势却更表现在其杰出的法学院和医学院中。香港社会最值得引以自豪的就是其遵循英国普通法系的优良的法治传统,而港大法学院几乎培养了所有的专业律师和法官。相形之下,中大法学院近年才建立。
(港大明原堂 by Snuffy) 在医学院方面,中大医学院可与港大医学院分庭抗礼,然而在两个关键时刻,港大医科仍显示出领先的研究实力。一次是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肆虐中港的时候,3月27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率先正确鉴别出SARS的病原体为“冠状病毒”,而此前2月18日北京的国家疾病控制中心错误地将病原体鉴定为“衣原体”,3月19日中文大学医学院错误地鉴定病原体为“副粘液病毒”。另外一件就是在过去几年H5N1禽流感爆发时港大医学院在07年2月确认该病毒可感染人类上呼吸道的表皮细胞也算是杰出研究的表现。 9.科大与理工:孤傲与时尚
(科大图书馆 by RipperDoc) 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规模不大,08年只有9100学生,07年度运营收入为27亿港币。科大常常因出色的研究工作受到称誉,其在商科、理科等领域的论文发表和排名都非常靓丽。不过科大没有医科和法律等专业学院,而香港也缺乏科技产业与高校的研究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注重高深研究而又历史尚短的科大的发展或许受到某些潜在的制约。相比之下,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香港理工大学却在香港这个动感之都如鱼得水。理工大学08年度学生人数超过28500人,07年度运营收入超过43亿港币。理工大学在酒店和旅游管理、物流、艺术设计、眼科和护理科等应用学科非常出色:培养了大量的香港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可以说,理工大学是最代表香港市民社会的一所大学。笔者曾有幸参加理工大学研究生会领衔组织的赴内地某省学术交流访问团并认识一些朋友,发现理工大学研究生会是香港所有大学里面最好玩、最能玩的学生组织。组织者都是竞选产生的极具公益心而又具有运作经验的学生,组织的活动五花八门:学术交流、旅游、海底潜水、野外自然考察、宿营、舞会、瑜伽班、体育活动…除了考试期间,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内地而言,香港的大学的学生素质良好,而且大学也有雄厚的财力维持高水准的教育质量。香港是一个大都会,中小学教育发达,大学新生在电脑科、英文科上都有良好质素,而且多数学生具海外游历或学习经历,对社会的理解不俗,为人处事有教养。而大学除了教师质素佳、课程设置较优外,很大比例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机会赴欧美大学交流学习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此,香港的普通大学生是相当优秀的。
(香港理工大学 by Pipi) 10.清华与北大:朦胧就是美 虽然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都有卓越的学术研究,然而笔者之所以论述香港的大学,首要的考虑是着眼于与内地大学的比较。笔者相信,与内地名校相比,港校的优势主要是自由的学术研究和规范而透明的大学行政治理体系,而内地名校仍然亟待建立规范而透明的管治体系。 内地知名学校甚多,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位居前列则几乎没有异议。因此本文仅仅涉及这两所名校。笔者曾在其中之一北京大学读过书,因此也能有近距离的印象。清华大学坐落在北京西郊美丽的清华园,学生人数约32000多人。清华大学在核能开发、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独特位置,尤其在相关国民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中起着或起过重大作用。并且,清华大部分的工科、理科和经济管理科都在国内有重要位置。北京大学有学生接近37000人。北京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在国内具有重要位置。其经济管理科、法律和社会学也在国内有较大现实影响,而北大的文学、历史、哲学在国内也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两校的本科生源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相当比例本科生毕业后赴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据统计2006年清华北大已经成为获得美国院校博士学位最多的本科生生源院校第一和第二名。
(清华大学主楼 by Toucan) 不过,如果拿北美顶尖名校 做为一流大学的模本的话,至少目前清华和北大离一流大学仍然有相当差距。作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有广泛研究的内地顶尖高校,可以拿菲尔兹、阿贝尔、沃尔夫等数学奖、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等自然科学奖、图灵计算机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等顶尖奖项作为标准来衡量两校的科学研究。但无论清华还是北大都尚未获得任何上述奖项,甚至还未有研究表现出获奖的迹象。稍退一步,2006年南京大学物理系闵乃本小组一项“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潘建伟小组在“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上的研究更是近年来罕见的在国际上深受赞誉的研究。而清华北大仍尚无类似出类拔萃的研究。 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清华和北大尚没有确立规范而透明的大学行政管治从而恢复自由的学术研究的优先位置,而规范透明的大学管治只不过是普通的现代大学的惯常做法而已,并非对世界名校的苛刻要求。所谓规范而透明的大学行政管治,集中反映在大学校长及时向公众公布独立审计过的年度报告(含财务报告)。真实的财务报表记录学校所具有资源的额度、来源、流向、分布以及同比变化,从中可以清楚地考察出学校的全貌、力量、缺陷、问题和发展趋势。内地名校包括清华北大都擅长于用动听的语言描绘出美好的前景甚至回忆过去莫须有的光荣,对真实的现在却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大学的政务尤其是财务运作情况是从不公开的秘密。而行政人员无须负责地在暗中掌控着大部分资源及其运作的时候,自由的学术研究何来保障? 11.清华与北大:改革与前瞻
(北京理教 by Mr. Wang) 2003年北京大学发生了一件颇有戏剧效果的“燕园变法”事件。2003年5月,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家张维迎执笔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推出,宣称要建立合理而可操作的教师优胜劣汰机制。草案一出,群情激昂。时在芝加哥大学游学的李猛成为反对的旗手。李猛批评该方案甚至缺乏合逻辑的理由,实施起来更会破坏中国学术的自主成长和积累。最后的结果则是修订后的方案已然面目全非。 在笔者现在的观点,当然觉得张维迎的改革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但也诧异于李猛洋洋万言又是头条又是演讲,搞出来的却是非常复杂又形而上学的理由。以笔者的观念,张维迎改制的错误在于不是朝着建立规范而透明的大学行政管治制度方向前进的,而是一种强化行政控制的方案:虽然主旨是要建立合理的学术晋升制度,却因为仍使之为不受监控的行政权力主导和监督,因而本质上仍是一种传统的“吏治”方案而非真的确立了学术研究的优先位置。难道作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张维迎会不明白北京大学尚未确立规范而透明的行政管治体系?或许不过是权力使之盲目而已。然而,笔者也反对李猛那种在东西方文化区分的框架中定义出来的学术自主概念,在那种概念中有着难以忍受的非理性的对东方文化的崇信。在笔者现在以数学为蓝本的思维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能用数学简洁而优美地陈述的对象,那些需要依赖信念的特殊知识并无普遍性。 再继续分析下去,或许可以将清华北大之欠缺从属于学术研究的、规范而透明的行政管治体系归咎于当前社会整体的政治和行政环境。然而,就具体微观改良而言,这种宏大分析基本上于事无补。事实上,无论清华还是北大近年都在尊重现实、具体而微的改革上取得了某些进展:譬如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加盟清华后提升了清华理论计算机研究的水准,在特定领域建立了具国际研究水平、规范运作的小板块;田刚促成了北大数学系学生与国际前沿研究的对接,有些朋友相信,假以时日,现在成长的那批学生中会有人做出配得上菲尔兹的研究;饶毅加盟后生命科学院的科研和制度规范化都做得颇为出色;哲学系近年来新进教员也基本上是在欧美知名大学获博士学位且已有出色研究表现的学者。更有力的例子,对于研究生,清华北大也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制度,譬如北京大学新设立的面向研究生的校长奖学金授予获得者每年50000人民币的奖学金。类似制度使得研究生位置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而研究生也能专注于学术研究。 诸如上述种种表现,见证着清华和北大的不懈努力和持续进步。设若庞大的中国经济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制度规范化持续改良,清华和北大之成为世界名校应是可拭目以待的。在此,笔者以一个有争议的判断结束全文。笔者审慎认为:在追求卓越学术之路上,清华大学可能会较北京大学暂时走得更快。这是因为笔者认知,在当前的政治社会环境下,纵使在清华北大,大学新生头脑里的人文社会方面的概念普遍并不可靠,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识形态集合。而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工作或许有大比例的未必可以称得上自由的学术研究,更处于不够独立的外部环境中。侧重理工科的清华大学,更能借助数学理性这种要求精确性的工具有幸绕开或抵抗各种信念甚至权力布下的迷阵,较容易在以科学和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知识体系中取得多方面进展;虽然北京大学的部分理科甚至是更优于清华,但其庞大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所处的未臻优良的外部环境将可能拖累自由学术的进展。在论述美国名校时,背景制度被假设为良好,而学生被认为已然具有基本的公民意识和人文关怀,因此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任务仅仅可能是提升、具体研究以及深度反省,而不必承担制度建设以及相关的启蒙使命。而在落后社会中,良好背景制度的缺席造成的后果,承担制度建设和启蒙这种种使命使得先天不足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卓越之路必定步履艰难,虽然这种历程往往被认为更为高贵。 [em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