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2005年起,各种海外风险投资好像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众多中国企业追逐的对象。不过,这次VC光顾的对象与2000年前后那次有很大不同,那次全部集中在IT企业,而这次VC几乎是一网打尽,垂青了国内的各行各业,以至于许多传统的企业在获得了大笔资金后还有点不敢相信。 疯狂来自VC。有的VC甚至把国内所有的行业都细分了个遍,挖出了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所有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和优质企业进行评估。疯狂更带动了企业。短短两年间,自力更生、滚动发展的传统经营观念被融资、上市(无论中国香港还是美国、甚至韩国、东南亚都行)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传统企业以外,靠凭空创造模式而在融资上炙手可热的企业并非少数,哪怕这种脆弱的模式还没经历多少实践的检验。 所有这些被投资烧得疯狂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快公司,它们的特征之一就是尽量多地融资,有的甚至在短短数年内即经过了五六轮融资,原来的创始人早已不知去向,剩下的只有带着问号的模式和融资而来的股东。这些公司扩张迅速,尽管盈利状况不尽如人意,但是在宣传上却舍得大笔投入,一年投入上千万元、遍地开花开出上百家连锁店的大有人在。 但是金融危机挤走了经济繁荣的泡沫,快公司的危机一下子显现出来。首先就是断血。原来似乎源源不断的投资戛然而止,各种名声响亮的风投抽身而去,焦头烂额地处理自家的烂摊子,即使对原先挖掘到的“金子”,也不免弃之不顾。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已经跻身行业巨头的庞然大物也不免轰然倒地,体育用品零售巨头领跑体育就是这样的例子。这家成立短短才一年的公司曾经被媒体预测销售额超过50亿元,其倒下不仅预示着经济风向的变化,也粉碎了体育经销商靠联盟走出区域、打造全国品牌的梦想。 还有多少快公司在这个严峻的危机关头岌岌可危?恐怕一抓一大把。它们之中绝大多数的危机来自于模式尚没有通过检验,以及扩张过快。PPG的邮购模式存在严重的口碑问题,一个想迅速长大的公司,竟然让顾客在第一次购买产品之后抱怨不断,业绩怎么能持久?这暴露了PPG在模式、管理上的严重不足。ITAT2005年店面数仅为8家,而到了2007年12月,为了上市,在风投的鼓动下,竟然将店铺开到了721家,这样的扩张速度,即使模式好,人才、管理也很难跟上。在断血的情况下,资金如何支撑? 只有经历经济的波峰波谷才能让企业回归理性,回归正常、平稳。因此,我们把目光回到那些稳健发展的“慢”公司。与快公司相对,我们把这些“慢”公司定义为虽然经营状况良好,但拒绝风险投资,扩张慢,策略保守、稳健的公司。这些企业在快公司盛行的年代被舆论普遍认为过于保守。我们考察它们因为保守或者是所谓“保守”而带来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保守的经营策略背后的优点,以便让更多企业借鉴。
|
|
|
| 转自《中国经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