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陈李:奥运:大国的起点

[复制链接] 0
回复
7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9-7 22: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虽然北京奥运会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有限,但它的意义在于向世界确立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而崛起的事实。奥运会后,中国必须以更加严肃的态度看待自身的成长,我们必须摒弃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从过度依赖外贸转向拓展国内市场,并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充分发挥价格影响力。

  时至今日,奥运已经跨越体育范畴,成为全民话题。倒是财经媒体和投资者,早在2007年就把相关预期过度透支,证券市场上,奥运概念只能偶尔激起一些浪花,难以推动波澜壮阔的行情了。作为严肃的理性投资者,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奥运会对于中国经济和证券市场的意义。
  北京是亚洲第三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因此大多数人都愿意将2008北京奥运会与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进行比较。振奋人心的是,日本和韩国在举办奥运会前后,经济快速成长,很快都步入了较发达、较富裕的国家行列。国人对奥运的期望就在于此。但是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奥运会本身很难对一个大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首先回顾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东京奥运会举办当年确实对日本经济产生了一定刺激作用,为奥运而兴建的场馆、机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新干线)都集中在1963-1964年完成,这两年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超过了30%。但是,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经济的刺激其实比较有限,而且相当短暂。其一,日本当时已经具备了进入国际先进国家行列的水平,日本在1964年加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民生产总值在1967年超过英国和法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即使不举办奥运会,日本也会顺理成章地晋身为全球发达国家。其二,经过1964年的“奥运突进”后,日本经济在1965年有了轻微的衰退。一方面大规模基建停止,导致投资增速下滑;另一方面,1963、1964年的“豆腐渣”工程,花费了1965-1967年3年的时间才慢慢改建修补好。奥运后的经济衰退,迫使日本政府在1966年启动“反危机”措施,猛烈加大了对重型设备的投资额度。其三,即使是奥运会当年,赴日旅游的外国人数只有当时日本人估计的2/3。其四,广为赞誉的日本电器业当然受益于奥运会,但效果并不那么显著。1964年日本家用电视机的普及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而日本电视机真正成为全球老大,是在1974年,距离东京奥运会10年了。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对于韩国经济的刺激更不明显。由于韩国早在1982年就开始兴建 有关场馆和交通辅助设施,所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平摊到7年,其对投资和经济的影响更加轻微,1988年,韩国为奥运相关设施的投资额只占全部投资额的1.4%;1988年因为奥运会刺激新增的入韩旅游人数只有当年赴韩旅游总人数的4%;1988年,因为环境污染问题,汉城1/5的厂矿企业暂时停产;韩国三星集团在全球创造增长奇迹,是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的,而不是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的直接经济作用看起来也比较有限。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北京奥运会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过3000亿元,相比每年十几万亿元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言,比重不大。尽管此前有许多人乐观估计奥运期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能够达到多少多少,现在看来,五星级酒店的订房率超过70%,但四星级以下酒店的订房率不足50%。北京的餐饮旅游酒店能够在8、9月份享受一下超额利润,但是,此前的4-6月份入住率却出现大幅滑落;本来最受益的航空公司目前形势严峻,由于高油价侵蚀利润,客座率不容乐观,而且,为保障奥运期间北京航班的准点率,航空公司也要被迫削减其他航班。
  那么,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何在?
  举办奥运会,好比请客吃饭。一来,表明主人家有足够的能力请客。举办奥运,显示中国具备充分的经济实力,可以举办一场体育盛事。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就是日本和韩国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展现。二来,让朋友和主人充分沟通交流。“北京欢迎您”,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希望与全世界人民认识沟通交流的愿望。就像我们不可低估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一样,我们不可高估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我太太的一位同学在英国剑桥读书,同一个实验室的同学一天很兴奋地告诉她,要去中国了。“是吗,去哪里?”“新加坡。”我太太的同学花了整个半天来解释新加坡不属于中国,中国到底包括哪些地区。三者,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奥运会给与日韩民众一个民族意识高度觉醒的机会,而这种自我觉醒往往是在统一面对外界(其他国家和自然界)的时候激发出来的。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意识在汶川大地震中已经被充分激发出来,而奥运会则会将它推向高潮。
  奥运会后,中国必须以更加严肃的态度看待自身的成长。从任何一方面来看,投资者应该明确意识到中国未来的道路,就是一个大国崛起的道路,我们必须摒弃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
  比如,过度依赖外贸。导致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调低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次级债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衰退。这促使大家相信美国需求下滑,全球经济减速,中国出口增长减弱,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像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的高速增长,依赖外贸能够有多大的空间?美国和欧洲的前期增长拉动了中国2002-2007年的出口高速扩张,但是未来,全球要有多大的经济体增长,才能带动中国贸易再次繁荣?把中国这么大规模的经济体的增长前景,寄托于其他更大规模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没有其他经济体可以带动它,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国内市场,是个不可逆转的选择。
  再比如,全球资源供应。在全球资源短期(比如10年)内供应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国民富裕,就意味着从有限的馅饼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全球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推动60亿人口共同富裕,必然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即使人均原油消耗量从目前的2桶上升到4桶,只达到美国人均消耗量的1/4,就意味着包括OPEC在内的产油国,需要新增产量50%以上。今天,中国需求已经占全球新增原油需求的30%,占全球铜新增需求的140%。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道路,并不意味着和其他地区没有利益冲突,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我们需求清醒地看到自身的能力,并更好地运用这些能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