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书,对其中的“商道即人道”的说法有点感触。
我之前在电信工作的时候,集团内有个公司的老总将他的成功经营归结为三句话,其中的一句是“广交友,和为贵”,意思是要把生意做好,一定要把平时的功课做好,广结人脉。电视剧《商道》中也总结说“所谓做生意,不是要赚取利润,而是要赚取人心,不是获得利润,而是获得人心。”
其实,在市场经济下,根据供求关系,只要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要,而且又价格合理,就能做成生意(商品交易)。即使这个老板(卖家)个人品德很差,甚至是“山上下来的”,我们也不会在意,只要他的商品价廉物美就行!
那为什么红顶商人胡雪岩仍然把“商道即人道”作为经商的至理名言呢?
中国传统的商品交易,最开始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从物物交换到走街串巷的小贩,逐步的从亲戚、邻居、朋友、远亲再到陌生人,这其中,买卖成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主对卖家人品的信任,相信他们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于是才会去购买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陌生人一般是不知道卖家是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只有通过亲戚、朋友的口口相传,卖家的名声才会越来越大,从而就出现了“商道即人道”的现象。
现如今,买卖从成交已经从“人格信任”转到了“制度信任”的层面,买东西的时候买主不会去过问卖家的人格,如果货物发生质量问题,买主可以通过投诉的方式维权,讨回损失,同时还可能要求不诚信的卖家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所以,这个时候,“商道”就未必是“人道”了!
如果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坚持“商道即人道”,那么就是把企业的声誉完全集中到了某个领导者的身上,把组织建设、产品质量等关于企业生存的东西置之不顾,而变成了领导者个人通过钱权交易获利,显然,这样的企业是不能“基业常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