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总数可能突破50000的死难平民举行的举国默哀让中国的民心站到了一起。中国国旗,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为逝去的平民——而不是伟人——降落。
悲情不仅弥漫在北京的深宅大院,也弥漫在上海的街头。这是继救灾快速反应和信息开放之后,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又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措施:在灾害发生的第7天起,在全国范围哀悼三日。国丧期间,奥运火炬暂停传递。
与电视画面上出现的有组织的集体肃立相比,那些在街上因突然听到巨大的喇叭声而骤然停住的脚步,更能看出这次祭祀的意味不同:他们自发止步,沉默低头,街道就像定格的画面,不同制式的汽车停在路中,持续的喇叭声盖住一切。
在北京,一家从事公益项目管理的国际机构,没有“上级”组织,办公室文员们自发下楼,站在前厅,打开电视,默哀。
这种表达方式,对中国人来说,或是新的体验。此次灾难,不仅让在救灾表现出色的中国行政系统和军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尊重,也让中国的上层精英集团看到了民心凝聚的正面效应。
自久远皇朝开始,效忠权力而不是国家的传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这个东方国家的古老特色。“国家认同”的培养在面临日益复杂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挑战的今天,或会成为跨越意识形态、组织归属及多元利益纠葛的凝聚桥梁。“9.11”现场那些蒙满灰尘、拥抱在一起的身影,同样可以叠加在今天地震灾难中的中国现实场景之后——来自地震的鲜血与苦难,带给中国人心灵的冲击,在这个不平静的2008年,具有不同的意义。
李连杰率领他的的壹基金慈善团队运送救灾物资到现场,并动手在现场搭建帐篷学校。中国行政体系的惊人动员能力在此次救灾行动中再次获得证明,而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民间的自我动员能力也正在显著提升:数量庞大的志愿者、NPO组织从各个方向,汇聚灾区。透过民间渠道动员的救济资金和物资也已达不容小视的比例。
行政力量与民间力量的参与,或是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换现实,更是填补既往行政系统一家独大的政府主导型制度下出现的服务空白、应对不足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去年举行的“十七大”公布的治国方略中首次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概念。
而此次汶川地震危机中暴露的社会问题,亦在由救灾的攻坚转向疗伤、清理的过程中渐渐明显,比如有关校舍质量的广泛质疑。昨天,有记者在什邡县红白镇小学倒塌的教学楼前,随意砸开几块废墟上的水泥预制板。在相机和摄像镜头的见证下,他们看到,有的预制板的断面上,看不到钢筋。
汶川地震,抢险仍未结束,紧接其后的灾后重建、社区规划、经济重振、心理复苏、投资监管、善款投放等等,会是中国改革30年来,所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这个过程,不仅是对中国行政能力的再检验,更会给中国现有社会治理模式带来空前压力。而在废墟上恢复社区的过程,正是引进新的改良制度的重要时机。
图为在什邡县红白镇小学倒塌的教学楼废墟上发现的缺少钢筋的预制水泥板
昨天的默哀,是给过去七天,被压在中国地震废墟中的那些死难者准备的全民祭祀。这次空前的祭祀,为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联想:78后成长起来的政治精英们的治理特点;中国公民社会的推进;中国应急机制的改良;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变,等等。
过去七日,在中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那些普通的中国小人物在灾祸中迸发的人性光泽,远比中国互联网上经常出现的 “炮轰”、“围攻”、“怒!!”等空洞字眼更有力量。在一位摄影师建立的直播式博客上,这段最近刷新的文字搅动人心:
一个男子从小就喜欢一个同城的大姐姐,她比他大8岁。
她先结婚生子,儿子10岁时丈夫车祸不幸。
终于,他有机会大胆去表明自己的爱,来自家庭、社会的阻力几乎让他与父母绝交。两人结婚,当时北川县城为之轰动。婚后,再生一子。
12号14:28,她和7个月的孩子走了,一直反对他们婚姻的父母也走了……
他、那个大的孩子幸存。他说他几乎不想活了,可看到这个已经12岁的大孩子,为了妻子的这个孩子,他一定要活下去……
北川几乎已经封城。男人带我们爬山绕过关卡,回到异味非常的县城。男子的家已经被毁,他此行目的是为了在倒塌的父母家中找一张妻子的照片。最后,他如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