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推荐]管理者的心灵鸡汤

[复制链接] 2
回复
10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4-18 17:0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默然

     管理者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这大概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准确地说,应该是不同层次的书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尤其在企业生态复杂如热带雨林的中国,既有灵长类动物,也有蠕虫。在时下管理类书籍大热的今天,以深刻作为评判标准来衡量书的好坏是“文人习气”,而以能否指导实践来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才是客观和合理的。总之开卷有益。《品贤文谈管理》就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作者本着对管理的自身体验,从做人的角度来讨论管理可谓另辟蹊径。书中既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又不乏当下一些标杆企业的管理智慧,对于那些对管理感兴趣,又对高深的西方管理理论望而生畏的读者来说,这是一册值得关注的读本。
 
     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哲学,要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在做人方面,没有重大的人格缺陷。管理者有一些与人品无关的毛病,但如果通过学习管理,做到后知后觉,那么他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西方一些管理理论出发点,往往立足于组织理论,而不太重视对领导者自身修为的讨论,后来关于领导力的一列系理论的兴起可以说是对这一缺憾的补救。而中国人看待管理时,往往则将目光局限于领导者自身,或者在一些灵光一闪的智慧上浪费笔墨。可以说早期的西方管理理论立足于“管理”,而中国人谈的管理则倾向于西方管理界所讨论的“领导”。可以说,《品贤文谈管理》是正一本从东方智慧出发,讨论的“领导”的书。它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它自有它的价值。读者读罢或者会心微笑,或者有所教益。作者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管理经验,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学者,放下身段来写就这样一本管理科普读物,这种精神态度,就值得人尊敬。

     书中有一个故事,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小镇上有张氏、李氏、王氏三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多挣些钱,张老板想出一个主意,重金请一位制秤师傅给他做一杆十五两的秤(旧制一斤十六两)。在银子的诱惑下,制秤师傅突破了道德底线,答应了张老板的要求。不巧这件事被张老板的三儿媳妇知道了。第二天,三儿媳妇找到制秤师傅,重金请他做了一杆十七两的秤。制秤师傅非常不解。三儿媳妇说:“你一定听错了,我公爹为人善良,他是让你做一把十七两的秤,可能他年纪大了,没有说明白,或者你听错了。”张老板就用这杆新秤代替了旧秤。没过多久,张家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而李家、王家的生意日渐冷落。到年终一算账,张家这年赚的银子比以前三年的总和还要多。到了除夕晚上,张老板兴高采烈地将家人召集在一起,准备大谈今年的致富秘诀。三儿媳妇抢过话头说:“大家知道我们家为什么今年的生意比往年好吗?现在我把秘诀告诉大家,是因为咱爹为人善良慷慨,将原来十六两一斤的秤换成了十七两一斤的秤,因此买了咱家米的客户觉得合算,这就有了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原来李家和王家的老客户也到咱家买米了。虽然咱们在秤上亏了点,但生意多了,薄利多销,利润大增,才有了今年的旺年景。”张老板听了三儿媳妇这番话,既感激她顾全脸面,又觉自己的经营理念太过短视,当晚便决定以后让三儿媳妇当家。

      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一篇管理寓言。人心不可欺。企业也罢,管理者也罢,最大的社会资本是诚信。诚信二字虽然漫天飞,但真正把这二字落在实处的,古今能有几人?做到诚信,很多时候其实是要“割肉”的,也需要勇气。同时,做大事的人无不是大勇之人,他们都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真正能坚守这个底线的管理者又能有几人。那些把企业做到几十亿规模的人,和他们一同起步的同类厂家不知多少,最终“守到云开待月明”的企业无非是知道自己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同时,在面对钱财的问题上,那些真正懂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管理者,放眼天下能有几个?啸聚山林的大王和真龙天子的区别就在这里。管理有时很难,一大堆数据图表等着批复,一大堆事情需要决策,有时很容易,你只需要审视一下自己内心的阔度—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

沙发
发表于 2009-7-2 12:14:37 | 只看该作者
[em50]
板凳
发表于 2009-7-2 17:36:0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顶一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