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采访余世维——做企业不能靠侥幸

[复制链接] 0
回复
9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4-9 16:4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qkzz.net/magazine/1002-6282/2007/02/735952.htm

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湾,求学在欧美,拥有美国诺瓦大学博士头衔,并有哈佛、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后学术研究背景;他,职业经理人,曾任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著名企业高管,搏击商海数十载;他,从事咨询培训工作不过数载,却创下业界骄人业绩,被誉为华人最受欢迎的实战型管理教育大师——他,就是余世维。
  2007年1月4日,他接受了本刊专访。
  
  打赤脚的童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余先生,对于很多喜欢您的大陆朋友来说,您的身世很神秘,能否谈一下您的童年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余世维(以下简称“余”):其实我跟大家的成长经历都一样。要说不一样的,就是生在上海,然后由于打仗的关系,父母把我带到了台湾,我在那边长大;另外一点就是,在台湾,我是在一种文化摩擦当中长大的,就是这样子。
  记:童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余:在教育方面,我对我的小学、幼儿园那个时代特别难忘,因为那时候的老师,对我都是蛮好的,很负责,不像现在的老师比较功利;另外就是,我们家在我小的时候很穷,所以有的时候,一买东西就需要赊账,妈妈又不好意思去,常常都是我去,就连去当铺都是我去;还有一个就是我家兄弟姐妹四个,我是长子,我父母亲都工作,所以我常常要照顾我的弟妹,我从小就学会了怎样去照顾别人,这也是我一个难忘的经历;另外就是学校离我们家蛮远的,走路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念书的时候通常都是带着饭去,中午带的东西并不是很好吃,也不是很丰富。而且,当时没鞋穿,往往打赤脚。如果说难忘,就是这些吧。
  
  我不想当“香蕉”
  
  记:尽管您的童年充满艰辛,但并没有影响您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您的求学之路是怎样的?
  余:我的求学之路,讲起来大概有几点。第一点,我的求学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是从高中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这样一口气念下来的,这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我不想做一个专业的学人,或者是研究学问的学者,我觉得我还是喜欢在社会上走走。我的本科和硕士和博士中间都是分开的;第二原因就是没钱,我爸没有钱,我高中以后就必须自己赚钱,自己读书,自己成家。我不可能一口气拿出那么多钱,还好美国的制度是可以分段,就是可以分期的,所以我的博士分了四段,硕士分成两段,一方面交钱,一方面要回去赚钱,这是我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我不认为我这辈子只能懂一种东西,所以我大学念的是经济和财务,博士念的是公共决策,我这样做是希望我多了解些东西,我不想钻进去做一名学者。
  记:很多宣传资料里说,您曾到美国诺瓦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这些世界知名学府深造,并拥有诸多学位,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
  余:这点我需要澄清一下。我觉得在国内很多人很喜欢讲博士后,实际在外国没有什么人提到,我这个哈佛、牛津都是这样被人家提起来的,当初把那些经历拿出来做宣传用,因为这个很重要。其实,我在美国诺瓦(大学)是读博士,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是做项目,也就是博士后,这个严格讲起来,不能说在那里毕业,应该说是在那里做项目,做研究,那个是大家讲的博士后,实际上博士后不是一个学历,它只是一个研究经历。
  记:您在讲课中曾经透露过,您曾放弃过拿绿卡做“外国人”的机会,为什么?
  余:是的,如果我在美国拿个绿卡,做一个美国人,我和其他美国人比起来显不出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专长或者能力,因为怎么讲呢,那边人才很多,是吧?这是第一;第二,我拿个绿卡在那边,赚的钱不也就那么多吗?美国的东西又不便宜,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生活的地方;第三,有人认为在外国比较自由,但我现在不觉得在上海、北京有什么特别不自由的;第四,你拿绿卡在外国,人家还是认为你是一个东方人,你像我们这样的拿绿卡的,人家用英文怎么解释、怎么称呼呢?“banana”,香蕉,就是皮是黄的,心是白的,就是一心想当白人,但他的外表还是黄种人。坦白讲,外国人对拿绿卡的中国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看得起,而且他们会有一点点排斥你,因为你跟他们抢生意,抢机会嘛,这就是为什么我没必要拿绿卡待在美国的原因。
  
  做培训,纯属无心插柳
  
  记:您有过一流大学深造的经历,曾在众多知名企业任高管,按常规说,您应该是一位职业经理人,但真正使您声名远播的却是作为一名培训师。什么样的契机使您走上培训之路?
  余:是的,首先说这两个的不同。做一个公司的主管最多是在这一行里人家知道你,但做一个培训师的话呢,全国都有课要上,很容易出名。可是这个机缘是个无心插柳。我原来不是做这一行的,我从来没做过培训师,是因为我退休了以后呢,有人找我出来讲课。当时我一个同学的朋友生病了,本来应该他去讲的,最后我去代个课,就这么无心插柳,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了,其实这是一个偶然。我也不认为我是一个不得了的培训师,大家尽管这么叫,但我觉得这就跟大家一样,出来谈谈我的经验嘛,仅此而已。
  记:现在有很多人把您称做“实战型培训大师”。您怎么看待?
  余:我们先不要说大师吧,我们先解释什么叫实战型好了。实战型就是这人第一要干过企业,而且还不能是低层的,他必须干过中高层的主管,甚至于做过总经理;第二,自己最好开过公司,当过老板;第三,最好要读点书,至少读个大学本科,念个硕士博士当然更好,尽管不见得必要;第四,这个人要有丰富的阅历,最好是要出过国,知道人家是怎么搞的;最后一点就是,他总要有些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想这就是实战型,至于说是不是大师,这是另外一个事情。大概是因为,很多国内的老师都是学院派,他们本身就没做过生意,你说他能讲出一个什么道理,让台下的人懂呢?他的很多案例都是从书上看来的,自己亲身体会的比较少。我讲课的时候常常讲我实际工作中的东西,这样人家才会认为你有经验嘛,你才有资格站在台上讲给人家听。
  记:您第一次为中国大陆企业做培训是什么时间,在哪里?
  余:1999年。其实我到大陆很早了,但做培训是1999年才开始的。大家对我有一个光盘印象深刻,是在南京邮电讲的,穿的是白色的西装。那个就是我刚来大陆没多久讲公开课的一个录像,我真的没想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南京邮电会把它放到网上去,一下子就传播开来了。培训课呢,刚开始是做内训,以后才做公开课的。
  记:回顾您进行过的培训,您认为哪次是最为成功或感受最深的,观众反响如何?
  余:这个我倒讲不出来,因为每一次我都觉得我是在用心讲,观众到底喜不喜欢,我也无从问起。至于哪一次是最深刻的,我只能简单地说,如果把中国大陆细分为几个区,珠江三角洲对听课是最热情的,长江以北对听课来讲不像珠三角那样子的热情,而且我发现越爱学习的地方,进步越快,反馈越明显,我的感受越强烈。所以在全国来说,我感觉他们很喜欢学习、让我的感受很强烈的,第一个是珠三角,第二个是长三角,第三个是山东,第四个是北京,第五个是大连,这几个是我感受比较强烈的。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浙江。浙江特别喜欢培训和学习,刚才我把他放到长三角去了,再往下就是温州。简单地讲,凡是沿海跟长江以南都对培训很热心。结果反过来一看,果然不错,中国的中小企业最发达的也是东南沿海,这当中就有点关系存在,是吧?
记:您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应具备哪些条件?
  余:一个企业的成功应备的条件,我们从资源开始讲好了。资源有三块:人力、物力、财力。人力,就是什么样的人在管;物力就是你有什样的材料、零件,这中间可以包含技术;财力就是有什么资金,因为没有钱没办法,我们国内企业很多都是资金断链,不是扩张得太快,就是自己的钱根本就不够。如果再加上其他东西的话,那当然也包含了品牌呀,人际关系呀,等等。所以我可以这样讲:如果人力、物力、财力是看得见的,那么技术、品牌和人际关系就是看不见的,这六个统统合起来,叫做一个企业要启动所应具备的事项。但是,拿破仑讲过一句话:成功=努力+机会。没机会也不行,这个社会刚好有那么一个氛围,有那么一个环境,刚好碰上你这么一个人,你就成功了,就是这样的。我讲白一点,有的成功企业家也许靠的是运气,但不成功的企业家肯定有很多东西他不具备,就是偶尔成功一次也是侥幸,长期也是失败的。国内每一年都有企业家出事,对不对?那表示有很多素质还有条件他们不具备,成功是侥幸的。在国家保护之下,或者走个狗屎运。我这样讲并不是看不起他们,相反的,我很遗憾,为什么咱们国家这些响当当的企业家会出事,这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过快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来不及过多地思考,与国际接轨不是用嘴巴来接轨的,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
  记:什么样的企业家才是具有成功潜质的企业家?
  余:我最近开了个新课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很多人把这两个混在一起,成功的企业家就像一个人有两条腿,一条腿就叫根性,就是根本性格,一条腿叫才能,就是经营能力。一个人,这两块是分开的,根本性格一共有七个,第一个是沉稳,第二个是细心,第三个是积极,第四个是胆识,第五个是诚信,第六个是担当,第七个是大度,这七个我把它称之为根性。另外六个是管理能力,他要有观察力,接下来要有思考力,然后他要有决策力,再来他要有组织力,然后要有影响力,最后是执行力。所以呢,一个人要会观察,观察以后要会思考,思考了以后要会决策,决策了还要找人去做,这些都会对他产生影响,最后执行个结果出来。这六个能力,是一个人的右腿,前面的七个,那是一个人的左腿,两条腿是分开的,而且是缺哪一条腿都不行。你讲的成功潜质,就是我所说的,这里有我的观点在里面。
  记:那按余先生的标准,目前国内有没有成功的企业家?
  余:当然有,现在排行榜上的都是,他们都是成功的,至少说目前是成功的。我常常拿有名的企业家做正面的案例之后,没多久他就出事了。我对这个有活要解释。书上说,不以人非也人,一个人的话是对的,就是对的,至于以后他怎样错,那是另外一个事情。但我承认,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尴尬。大陆企业家中还是有几个是不错的,像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TCL的李东升、阿里巴巴的马云、招商银行的马蔚华。不是每年都有一个几大企业家名单吗?那都是成功的。
  记:您有世界一流企业的高管经历,在您看来,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有哪些不足,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
  余:这个我认为有几点:第一点,外国人列标准化很坚持,你看麦当劳、肯德基,就卖一个快餐,他们对标准化与细节还是非常地坚持,这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必须要学习的第一点。第二点,他们对公司的制度和公司的人,非常地要求,就是你必须遵守公司的制度,否则马上淘汰,在国内叫谁下岗是很困难的,对吧,尤其是国企。第三点,外企很注重文化,很重视营造文化氛围,他们没有什么叫作领导。杰克·韦尔奇很厉害的,手下30多万人的公司,人家叫他Jacky,我们这里不得了了,都叫领导。主管人员太官僚,官腔打得很厉害,公司也没有什么文化氛围,大家把几个口号贴在墙上就以为自动就做到了,根本不可能的。最后一点就是中国的企业不发展技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是技术,不发展技术拿什么跟人家竞争呀。品牌,什么叫品牌,要三十年五十年才叫品牌!我在欧洲喝杯咖啡,一个小咖啡厅的历史就一百六十年。还有啊,中国人很不注重技术,核心技术全握在人家手上。有人说技术研发需要很多钱,其实这个根本不是问题,根本问题是我刚才讲的,对标准化和细节不去坚持,对制度不能维护,而且公司既没有很好的氛围与文化,又从来不愿意花钱去研发技术。日本人常常讲,模仿+改良=创新。麦当劳、肯德基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可是很奇怪,全中国模仿它们没有一个模仿得像的。后来我就总结,这是中国人的根性,就是说这个民族的根性有问题。我认为真的应该好好注意一下国民教育。
  (编辑:赵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9 16:54:48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