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客观对待资产证券化
如果说次级信贷市场大幅提高的违约率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那么其直接引爆的引信则是庞大的按揭信贷证券市场。 美国华尔街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实际上,在美国资本市场就是这么做的。自1970年美国第一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过手证券”以来,随着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法律监管环境的完善和机构投资群体的成长,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6年底,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就已达到8.6万亿美元,约为同期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两倍。 这次引发危机的按揭证券属于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细分产品,是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打包,形成资产池后销售给其他机构,以增强其资金利用率并转移资产带来的相应风险。而资产池产生现金流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证券产品的价值。但是,由于次级按揭本身的高违约风险,由其产生出的次级按揭证券则是易生成,难脱手的。然而,经过投资银行的重新打包组合成为债务抵押凭证(CDO),这类产品最终也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债券评级机构的最高评级,从而得以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但是,由于贷款违约率的快速上升,次级按揭证券的价值也因其高杠杆比率的影响而急速下降,从而导致持有这些按揭证券的机构面临巨大的损失,引发了此次危机。仅从次债市场的最新报价看,与2007年同期相比,A级以下包括BBB-级的次级贷款平均约亏损80%,目前市价仅为2007年同期的20%;AA级的亏损约50%,AAA级亏损约20%。最差的次级债券BBB-07-1的价格从最高100美元跌到1月最低的13.6美元。 但是,这次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危机,并不意味着资产证券化的失败。由于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来说,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资本结构,从而有利于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财务状况。而对投资者来说,资产证券化则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投资选择,尤其是那些在投资产品上受到诸多限制的机构投资者,有了合规的投资,并可以借此扩大投资规模、使投资产品多样化,从而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所以,资产证券化本身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控制是有着其积极作用的。 中国长期以来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居民银行存款。因此,一旦长期居高的储蓄率下降,就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资金短缺危险。从2006年初开始,由于股市行情火暴,大量存款开始流入股市,国内储蓄率出现下降,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可能的资金短缺问题不容忽视。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分散贷款的非系统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中国开始资产证券化的尝试,是从1992年海南首推“地产投资券”项目开始的。1996—2002年间,又间续性地发展了几起离岸证券化的案例。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获准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2003年和2004年分别有少量准证券化的案例,到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这标志着中国本土证券化的试点正式开始。2005年底,国开行41.7727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行30.19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顺利发行,这是中国首批政策规范下的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的证券化市场迈开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2005年被业界有关人士称为资产证券化元年。 到2007年初,中国资产证券市场由于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相配套,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发行品种不断突破。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从而造成了一级市场表现活跃而二级交易市场较为冷清。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优化中国现有信贷结构和模式,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此种收益稳定且优质的投资理财产品。 不过,在看到资产证券化对中国金融市场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此次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是美国对资本证券化市场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监控不力的后果。这给我们将来完善中国金融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的素材。比如,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1)要从根本上保障基本资产的质量;(2)严格控制杠杆率(负债率);(3)加强对评级机构及中介机构的管理;(4)控制各个环节的道德风险。 从次贷危机看中国的潜在机遇 美国次级按揭债券风暴,对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都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除需从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自身信贷风险和建设有效内控制度外,更应意识到次贷危机下蕴藏着潜在的战略机遇,积极实现对外扩张,吸纳国际上优秀的金融人才。 次贷危机直接导致美国众多金融巨头收入锐减,股价暴跌。短期恐慌造成的非理性抛售极大扭曲了资产价格。美林现在的市值是420亿美元,雷曼兄弟是200亿美元,而贝尔斯登只有40亿美元,美元资产似已进入“超卖”阶段。与此同时,危机更波及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标准普尔2008年1月31日发表的报告称,全球银行业在此次贷款危机中的损失总额最终可能超过2650亿美元。为了摆脱巨大的破产压力,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全球主流金融机构对资本的需求都日渐高涨,对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由先前的警惕和抵抗转为表示欢迎。 次贷风暴更强化了美元的走软。受到信用紧缩的持续恶化,美国经济急速下降,濒临衰退。美联储为了提振经济,不顾通胀风险,连连减息,使得美元对各主要外币汇率持续走低。美元的贬值更进一步加剧了美元资产的缩水。 因此,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光是中投公司,包括整个外汇储备,都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机会。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需要找寻投资机会,保持储备增值。而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可以借此以合适的价格大规模地参股或购买有关优质美元资产,并以此为突破口介入其核心经营部分,参与日常经营,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现中国资本对外扩张的战略投资。 在政府的鼓励下,中国金融企业率先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一系列海外并购热潮,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民生银行收购美联合银行控股公司股权,中国平安成为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的富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如中国铝业以8.6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中国移动购买了作为巴基斯坦移动运营商的巴科泰尔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权。民营企业也频有作为,如林德集团从全球11家竞标者中胜出,购买了德国帕希姆机场100%的股权、设备及附属经济合作区土地的永久拥有权。 在大量购买美国资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1987年至今日本的经验及教训。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汲取日本经济泡沫的教训,开创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对外扩张之路。 突如其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打击了欧美金融市场,同时让金融从业人员遭遇了措手不及的下岗危机。截至2007年,金融业裁员创下15.3万人的历史最高纪录,比2001年互联网泡沫时的纪录高出31%,而且预期这股趋势将延续到2008年。 然而,华尔街裁员事件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吸纳国际优秀人才的机会。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精英们,如今陷入失业求职的尴尬境地,中国金融的强劲发展和对人才的渴求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良机。目前国内缺乏足以支撑大型跨国并购的金融机制和国际化人才,中国企业可以把海外金融精英纳入怀中,实现中国金融业在技术水平、人才架构方面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