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复制链接] 1
回复
118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2-8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作者: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
  • 首次出版:1980年
  • 全书名:《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 评价:“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每一次重大变革,管理学中都留下了他们的精品。孔茨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就是触手可及的精品之一。”——《西方管理经典》
  • 作者简介及《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出版背景

      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一个艺术的高度,被称为“穿梭在管理丛林中的游侠”。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茨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芬雷,1935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2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1963年任美国管理科学院院长,1965年起任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1965年至1971年兼任行政管理研究公司总裁。他在1957至 1972年还兼任捷尼斯科公司董事会主席,1950年至1978年期间,兼任法尔公司、德斯特控制公司的顾问。他一生获多种荣誉,如1962年获“米德· 约翰逊奖”,1971年获美国“空军航空大学奖”,1974年获“泰罗奖”,1975年获“福特·芬雷奖”等。孔茨还是国际管理科学院成员、美国管理协会成员、美国交通运输学会会员、管理科学研究所成员、世界未来学会会员等。

      “二战”以后,科技与生产迅速增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国际化进程加速,这一切都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的普遍重视。除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学家外,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加入了研究管理的队伍,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管理理论,出现了研究管理理论的各种学派,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两部作品中,哈罗德·孔茨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认为,如果“管理理论的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工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中一样,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

      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

      在管理学领域提到孔茨的名字,人们联想最多最迅速的还是“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一提法,他被称为“穿梭在管理丛林中的游侠”。1961年12月,孔茨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于他们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

      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派异彩纷呈的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很形象。如果人们不将管理的二重属性分开认识,那么管理学永远也无法从“丛林状态”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但无论如何,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

    孔茨认为丛林的成因

      主要是由于以下5点原因

      (一)语义上的混乱。在管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语义混乱现象。如"管理"一词,多数人都同意是指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道去完成工作。但这里说的"别人"是指正式组织中的人,还是所有群体活动中的人,就有不同的解释了。在管理中是对人加以统治呢,还是进行引导或施以教育呢,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更明确地确定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

      (四)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当代的某些管理学者往往把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加以曲解,认为只不过是老生常谈而予以抛弃,然后提出一些貌似不同的"新"原则。其实,这些"新"原则正是前人早已发现的基本原则,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述出来而已。

      (五)管理学者不能或不愿互相了解。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主要著述内容

      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指出,在西方,只是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到了40年代,才对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最早的一批著作都是由一些富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写出来的,如泰罗、法约尔、秘尼、阿尔文·布朗、谢尔登、厄威克等人。可是,到了60年代初期管理方面的学术论著却趣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带来了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的乱局。泰罗对车间一级管理所进行的有条理的分析和法约尔从一般管埋观点出发对管理经验进行的深刻总结等,到60年代初期已萌发得过于滋蔓,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中进一步指出,在20世纪早期从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和著述的,都是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如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和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事过工程、管理和咨询工作;法约尔是法国科芒特里—富香博—德卡维尔矿冶公司总经理;穆尼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等。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管理理论研究的却主要是高等学府中受过专门训练但却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的人,这有点像医学院里教外科学的教授,却从来不曾给病人做过外科手术一样,难免造成混乱,并失去实际管理人员的信任。

      从60年代到的80年代,由于有的学派分化成了两个学派(如人类行为学派分化成为人际关系学派和群体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中分化出了权变理论学派),有的新学派出现了(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于是西方的管理学派从6个增加到11个。但是,管理理论丛林中各派理论合一的前景也是很美好的。

    11个管理学派的观点

      11个管理学派的观点大致如下:

      (一)管理过程学派。

      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研究,通过对原理的实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这个学派把它的管理理论建立在以下7条基本信念的基础上: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起一种说明和启示的作用。

      (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在实际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4)这些原理只要还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被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

      (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 --样,仍然是可靠的。

      (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一种科学基础或理论基础的作用。

      (二)人际关系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60年代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变来的。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三)群体行为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但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有时则按切斯特·巴纳德的用法,用来表示人们间的协作关系。而所谓正式组织则指一种有着自觉的精心筹划的共同目的的组织。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组织"一词来概括"集体事业中所有参加者的所有行为"。

      (四)经验学派(或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通过分析经验(常常就是案例)来研究管理。其依据是,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各色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自然地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这个学派有时也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但往往只不过是把它当成一种向实际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学者传授经验的手段。典型的情况是,他们把管理学或管理"策略"看成是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手段,或者采用类似欧内斯特·戴尔的"比较法”。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它与行为学派关系密切而且常常互相混同。有些人,如马奇和西蒙,把社会系统(即一种文化的相互关系系统)只限于正式组织,把"组织"这个词同企业等同起来,而不是指管理学中最常用的那项职权活动概念。另外一些人则不区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把所有人类关系的各种系统都包括进来。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切斯特·巴纳德。这个学派对管理学作出过许多值得注意的贡献。把有组织的企业看成是一个受文化环境的压力和冲突支配的社会有机体,这对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人员都是有帮助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如对组织职权的制度基础的认识,对非正式组织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怀特·巴基称之为"组织粘合剂"的一些社会因素的认识,则帮助更大。巴纳德还有其他一些颇有教益的见解,如他的关于激励的经济性的思想,把社会学认识引入管理实践之中,等等。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单只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他们发现,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七)系统学派。

      近年来,许多管理学家都强调管理学研究与分析中的系统方法。他们认为系统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所谓系统,实质上就是由相互联系或相互依存的一组事物或其组合所形成的复杂统一体。这些事物可以像汽车发动机上的零件那样是实物,也可以像人体诸组成部分那样是生物的,还可以像完整综合起来的管理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那样是理论上的。尽管我们给理论规定出界限,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和分析它们,但是所有的系统(也许只有宇宙除外)都同它们的环境在相互起作用,因而都受到其环境的影响。

      (八)决策理论学派。

      这一学派的人数正在增加,而且都是些学者。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决策是管理的主要任务,因而应集中研究决策问题。他们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论应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

      (九)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

      尽管各种管理理论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数学方法,但只有数学学派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一些知名的运筹学家或运筹分析家就属于这个学派。这个学派的人士有时颇为自负地给自己取上一个"管理科学家"的美名。这类人的一个永恒的信念是,只要管理、或组织、或计划、或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就能用数学符号和运算关系来予以表示。这个学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借助于模型可以把问题用它的基本关系和选定目标表示出来。由于数学方法大量应用于最优化问题,可以说,它同决策理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然,编制数学模型决不限于决策问题。

      (十)权变理论学派。

      这个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权变管理同情境管理的意思差不多,常常通用。但有的学者还是认为应该加以区别,情境管理只是说管理者实际上做些什么取决于既定情境,而权变管理则意味着环境变化同管理对策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十一)经理角色学派。

      这是最新的一个学派,同时受到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者的重视,其推广得力于亨利·明茨伯格。这个学派主要通过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对经理(从总经理到领班)实际工作进行研究的人早就有,但把这种研究发展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学派的却是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组织中5位总经理的活动,得出绪论说,总经理们并不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职能分工行事,即只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而是还进行许多别的工作。

      明茨伯格根据他自己和别人对经理实际活动的研究,认为经理扮演着10种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3种; ①挂名首脑角色(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执行礼仪和社会方面的职责);②领导者角色,③联系人角色(特别是同外界联系)。

      (2)信息方面的角色有3种:①信息接受者角色(接受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②信息传播者角色(向下级传达信息) ③发言人角色(向组织外部传递信息)。

      (3)决策方面的角色有4种: ①领导者角色; ②故障排除者角色,③资源分配者角色 ④谈判者角色(与各种人和组织打交道)。

    沙发
    发表于 2009-6-21 21:02:1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找了好久,没有弄到,哪位家人有此书,贡献一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