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管理决策

[复制链接] 0
回复
8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5 01: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决策与做事比较

管理就是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并取得成果,[1]只有真正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才有可能因势利导地实现管理目标。管理就是决策,需要通过判断与选择,以做出取舍,决定做些什么与不做什么。作为管理者其所遭遇的决策难题,其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日常事务决定之处,主要在于其行为后果的严重性,会对他人甚至组织的成败得失产生不可逆转的潜在影响。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所反映的就是这种道理。

决策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解决多因素、多主体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决策不同于一般的做事。纯粹的做事过程,往往面对的是确定性环境,不涉及判断与选择问题,通常只要按部就班行动,最终自然就会有结果,所以可形象地称为“动手不动脑”;而纯粹的决策过程,往往面对的是不确定环境,处处需要做出判断与选择,时时涉及前瞻分析与权变行动,否则就易出现意料之外的严重后果,所以可形象地称之“动手更动脑”。决策的动脑拿主意与做事的干活出成果特点,可通过以下故事加以形象地说明:[2]

农夫雇了一个帮手叫杰克。农夫告诉杰克去犁一块地,别人至少需要一天的活,杰克半天就干完了。农夫让杰克去打扫谷仓,半天的活儿杰克一小时就完成了。再后来,农夫让杰克去地窖挑土豆。把好土豆和烂土豆分开,这项正常人无需一小时即可完成的工作,农夫估计杰克只要十分钟就行了。

四个小时过去了,杰克还没从地窖里出来。农夫下去一看,发现杰克坐在地上,眼睛盯着手里的一个土豆,脸上露出绝望的表情。“杰克,你怎么啦?”农夫问道,“你都干完了吗?”“没有,先生,”杰克悲伤地回答。“我喜欢干活儿。真见鬼,我可以整天地干活都不感到怎么累,但就是恨透了这些该死的拿主意!”

拿主意与干活,这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关键在动脑做决策,后者重心在动手多做事。决策涉及判断、选择、行动整个不断变化的时序过程,而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决策常常不存在明确的结论,并且对许多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它的重点在于解题方案的创新性构建。所以,在决策过程中,一旦人们调动自己的知觉、记忆、直觉,对问题进行简化、分类、归纳,难以得出明确结论、而又必须做点什么时,就会面临非常痛苦的判断取舍困惑,让人感受到举棋不定、寝食难安等焦虑情绪。

现实中,人们所面临的如商场购物、企业经营、政府运作等,常常是决策与做事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情况。只是相对来说,做事往往目标及程序均比较清楚,通常努力多做总是好的;而决策则不同,有时成果并不与努力相关,而与判断选择的正确与否相关。有位EMBA学员,曾经担任过一个经济发达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后升任省级政府党委秘书长一职,在谈及“当家”决策者与“管家”做事者的角色差异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在地方担任党委一把手时,似乎什么话自己讲了都可算数,但由于责任重大,结果是有时间睡觉却睡不着;而在担任秘书长时好像什么话都不能自己讲了算数,必须注意多请示汇报,此时劳力多于劳心,但由于事急且繁杂,结果是想睡觉也睡得着却没有时间睡。

以上这番话,真可谓感悟深刻,入木三分,“有时间睡却睡不着”与“睡得着却没时间睡”的不同,也正好道出了“决策”与“做事”本质差异之所在。考虑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有时硬要去让一个不习惯拿主意的人做决定,显然对于组织及当事者都是不合适的。例如,在现实中,[3]有人表现出更强的企业家心态,喜欢创造性思维,勇于打破现有格局,善于处理未知世界;有人表现出更强的经理人心态,讲究实际,追求计划、秩序、可预见;还有人表现为更强的实干家心态,喜欢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能够在行动中找到乐趣与积累技能。

决策有数量决策与行为决策之分。从严格意义上讲,数量决策主要依赖的是测量与计算能力,如运筹学的优化模型与各种算法等,其求解过程本身只涉及比较,并不涉及真正意义上带有不确定性特点的判断与选择。只是在模型数据准备与算法研究探索方面,会涉及相关信息搜集、分析、判断、选择、行动等环节,但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论研究者的决策,而不是一般意义上涉及到决策者自身心理与行为过程的管理决策。行为决策主要关注的是诸如信息不完全、未来不可控、社会互动性等不确定情形下,决策者如何进行动态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行为决策涉及决策者心理与行为过程,特别是他们在这其中所经历的丰富心路历程。决策涉及有效解题方案的构建,有时需要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渐修过程,有时表现为看似“灵光一现难题解”的顷刻顿悟,尽管这种顿悟也可能只是此前人们长期有心追求、无意注意、激情投入的累积突破。对于这一过程,有时从旁观者角度看起来好像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而只有真正参与其中并承担责任的决策者,才能感受到由未来发展不确定、群体环境压力、个人机遇运气等众多因素影响所带来的令人犹豫不决、有时甚至是有点痛不欲生的艰难取舍心情。

本书写作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借鉴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努力解开这其中的谜底,为管理者改善决策思路、提升决策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如果说经济学打开了商品运动规律的黑箱,管理学打开了社会组织运作的黑箱,战略管理与组织行为等打开了企业有机体决策的黑箱,则本书试图打开的就是体现在组织背后的决策者个体本身这一黑箱,以弄清其中所涉及的人类偏好构建、判断选择及行动过程,了解整个决策过程是如何在个体心理与社会情境基础上,最终通过人们的行思互动互赖展开的。

本书认为:决策的本质内涵就是,基于过去积累,立足当前状况,放眼未来发展,构建创意方案。决策的关注基点为,环境复杂、认知有限、未来不定、时机约束、最优追求。决策过程的重点在于,一是创意形成,开拓兼容并蓄的可行方案;二是做出判断,弄清各方案的内含本质;三是选择行动,根据各方案的优劣差异做出取舍抉择。管理决策的核心在于,弄清体现在创意、判断与选择背后,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客观事实或个人偏好到底是什么,如:是人所共知的确定性事实,还是模糊不清并带有主观成见的不确定信息?是人类社会运作的共识价值规范,还是随社会发展及具体情境而变的动态多元准则?

从本书所涉及的决策主题看,既包括构思、比照、判断、选择、行动等心理或行为过程环节,也包括问题、方案、依据、情境、社会等外显或内隐的结构要素,这些内容大致分布在本书的六个章节中。本书各章开头的“本章提要”,为读者快速了解全章内容提供了方便;本书最后所附的问卷,可用于教学或自我测试。通过完成“问卷”,可以帮助读者大致了解自己在管理决策行为上,是否存在着某些与本书描述吻合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的倾向,以便在未来的决策行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以适当调整,使自己成为有意识的决策者。

本书的许多内容是以众多学科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的,而本书的最大特点与贡献在于整体内容框架的创新性,有效地整合了决策者个体的知觉、记忆、直觉等认知要素与身处特定情境之中的具体行思互动过程,更好地阐明了个人、群体、组织、社会在管理决策过程中有意无意存在的心理与行为倾向,为人们把握决策过程本质,因势利导地利用这些倾向,并通过实践学习与锻炼,逐渐将无意识的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行动,最终达到改善与提升个人、群体、组织、社会决策水平之目的,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

[1]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史蒂文森:《以预见创造未来——企业生存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9-100页。

[3]迈克乐·格伯:《企业家迷信——多数小企业不成功的原因及对策》,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8-15页。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