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转帖]要《1984》,不要《达芬奇密码》--我看《货币战争》

[复制链接] 3
回复
13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9-19 15: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1984》,不要《达芬奇密码》

年少时看卫斯理的书,论情节的扣人心弦不下金庸,论想象的灵动无拘不输古龙,但在逻辑的细密严谨方面则极似梁羽生小说的结构特点:初极诱人,然则每下愈况耳。常常是线索繁多,头绪纷乱,待最后的推断成为死结时,卫斯理却一下子跳出来说:一切的百思不得其解,都是因为外星人!这样的屡试不爽,或许仍可以称“小说”,却是连“科幻”里的“科学”二字也是愧不敢当的。

后来看到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或者可以说,如果两种理论都可以解释同样的现象,那么应该使用较为简单的那种理论、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直至新的证据确然支持另一种理论。由此看来,卫斯理的小说固然可以自圆其说,但从逻辑上说却类似于层层叠叠,架床构屋,为新而新,因奇而奇。

由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近来颇为热门。作者提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论点:二百多年来的世界历史看似波诡云谲、跌宕起伏,其实只不过是以欧洲的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一小批隐秘地操纵巨额资本的精英私下掌控与谋划的结果。他们为了攫取常人永远无法想象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竟然可以运用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惊人力量,使有效运行数世纪的金本位货币体系轰然崩溃,让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疯狂的战争机器成为自己的印钞机,甚至任意以刺杀的方式警告或清除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不听话的代理人。初时掩卷沉思,不禁像看到货币版的《1984》式真相一样毛骨悚然。

作者为中国所提的政策建议是恢复金本位,杜绝疯狂发行货币所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以便在未来新的世界金融制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作为一本少有的中国人写给同胞看的通俗国际金融历史读物,它唤醒了读者的风险意识和怀疑态度,了解到癫狂的中国金融市场与全世界积聚多时的金融泡沫背后,是人自己手造出来却越来越难以驾驭的资本的可怕力量,甚至还有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幢幢鬼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可惜的是,书中不少经济学、金融学的细节疏漏甚至严重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全书的说服力。姑且不论废止多年的金本位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遏止通货膨胀,世界财富总量是否由此将受限于全球黄金总储量,书末的政策建议至少是不现实或者不具操作性的:如果真的倾举国外汇储备购买并囤积数千亿美元的黄金资产,则如此短期内的大买单将对黄金市场产生怎样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上述的精英阴谋俱乐部真的存在,又岂会坐视不理中国政府公开的大规模资产结构调整?即使单看书中在描写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时,将新加坡质疑成立亚洲货币基金具有“道德风险”解释为 “有风险的道德”,对作者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学养瞠目结舌、产生疑问必然可以理解。

更遗憾的是,作者向我们提供了国会记录、政府文件、商业备忘、私人谈话等数百种看似丰富的史料,但这些论据的信度大为存疑。且不谈网友指出的本书与拉夫·爱普逊(Ralph Epperson)早于1985年出版的《看不见的手》(“The Unseen Hand”)一书存在相当雷同,不谈书中论及1985年后事件的资料数目远少于此前篇章中大量全外文的参考文献;那大量征引却不注明出处的人物主观心理描写与幕后交易、秘密会谈的记载,看起来固然是作者在故纸堆里耐心的翻检梳理、钩沉索隐,但再辛苦得来的孤证与野史,大概也做不得数罢。如此一来,前述的“令人耳目一新”恐怕只是让未曾读过国外书籍的国人觉得耳目一新而已,而封面上作者姓名后的“编著”二字更是别有深意。



最重要的是,书里的论证过程有待商榷。事实上,本书中的阴谋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冗余的,因为阴谋的假设前提繁杂,而其他可供替代的讨论货币体系的非阴谋论经典著作与历史资料汗牛充栋,具有同样的解释力甚至更加令人信服。当代政治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爵士(Sir Karl Raimund Popper)在《我怎样看待哲学》里曾指出:“阴谋理论认为,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坏事,像战争、失业、贫困,都是某些有权势的集团直接设计的结果。这个观点广为传播,虽然我相信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迷信。”有趣的是,虽然宋鸿兵先生把奉波普尔为精神导师的索罗斯看做是前述精英阴谋俱乐部的代理人,虽然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曾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一度走红,虽然波普尔对何谓“开放社会”一直语焉不详,倒是将其对立面“封闭社会”定义为政治权力和社会财富支配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上,但这并不代表了阴谋论的主张。相反,波普尔试图提醒我们的只是对自由和多样性幻境的警惕与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认定了自己的挫折与失败都是源自“阴谋论”、“打压论”的个人与经济体,很可能从不自信变为不自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自新和不自醒。

很遗憾,本书作者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从本无必要的阴谋论先验前提出发,用自己预设的理论对原本生动丰富的历史事实进行肢解、挑选、分拣,并且用单因果分析法过于简化了逻辑推理过程,说是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的臆造或许言重,但说是杯弓蛇影、以繁代简的多疑绝不为过。社会转型期中的不自信心态,开放条件下对外部环境的疑惧,或许都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作者采取了阴谋论取向,写出了天马行空的网络架空历史小说。但作为书的作者,把故事说得好看、生动固然重要,但还要可信、耐读,否则不过是廉价的哗众取宠和耸人听闻,甚至可能误导读者。怀疑一切的原则不仅仅意味着酣畅淋漓地解构,还要求负责任地重构。相比之下,同类作品里约翰·戈登所著《伟大的博弈》厚重而不沉闷,敏锐而不偏执,生动而不轻佻, 很可以为《货币战争》的编著者提出关于经典的完美标准:你可以不严肃,但是不可以不严谨。


爱因斯坦说过:万事万物应该都应尽可能简洁,但不能过于简单。阅读的一时快感不能代替严密的逻辑与严格的标准。否则,没有了可信的论据与必要的论证,再令人称奇的论点,再令人动容的战争,也只不过是货币版的《达芬奇密码》。

沙发
发表于 2007-10-13 05:50:13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味道的文章。虽然我还没有很认真的阅读《货币战争》。

爱因斯坦说过:万事万物应该都应尽可能简洁,但不能过于简单。阅读的一时快感不能代替严密的逻辑与严格的标准。否则,没有了可信的论据与必要的论证,再令人称奇的论点,再令人动容的战争,也只不过是货币版的《达芬奇密码》。

板凳
发表于 2007-12-28 22:42:50 | 只看该作者
与我不一样的感受,所谓学识这个概念在这里明白一部分。
4
发表于 2008-1-26 14:20:0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同意.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