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損失100元和得到100元哪個對你影響更大?
損失規避
醫藥與健康案例中,為什麼第一種情況,人們不願意花錢治病,但是第二種情況,醫藥公司花幾十萬元人們都不願意參加實驗呢?這就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教授提出的前景理論的第四大規律損失規避。
正常人在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同樣一件東西所經歷的高興程度更大。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一個普遍現象,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即相同的一樣東西,人們失去它所經歷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
損失規避心理最根本的一種表現----得失不對稱性(Cain/Loss Asymmetry),但損失規避心理還可以引出其他的幾中有趣的現象,譬如,賦予效應(Endowment
Effect)、安于現狀(Status Quo Bias)、忽視未得收益(Insensitivity
to Foregone Gain)和語義效應(Framing Effect)。
賦予效應
馬克杯案例說明的是損失規避心理的一種行為表現:賦予效應(Endowment Effect);
正常人對于同樣一件東西,往往在得到時覺得不怎麼值錢,而一旦擁有後再要放棄時就會感到這件東西的重要性,索取的價格要高于不擁有時購買它所願意支付的價格。
安于現狀
正因為賦予效應使得人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加上非常高的價值,導致人們不願意去做決策改變現狀,這種安于現狀也是損失規避的一種表現。
因為正常人在改變現狀時的損失規避,所以會易于滿足現狀。
波士頓大學的保羅‧薩穆爾森(Paul Samuelson)和哈佛大學的理查德‧澤克豪斯(Richard Zeckhauser)的一個經典研究提示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安于現狀)。
投資金融工具的選擇案例,說明了一個典型的安于現狀的行為:把已經擁有的東西看得更重,舍不得賣掉,舍不得換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