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批发商防治窜货
适用症:打击外来窜货、防止区域内窜货 批发商作为一个区域市场的“地主”,在窜货问题上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很多窜货事件的始作俑者,为冲销量,拿更多返利,缓解任务压力,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扩大销售网络,获得更多利润,总有把货窜出去的冲动。甚至抱有侥幸心理:“公司说不定抓不到”、“就是抓到了也没多大关系”,有时表现整个一无赖“人家上门来提货,我总不能不卖给他吧?”另一方面,又常是窜货受害者,自己一亩三分地,辛辛苦苦地耕耘,等销量做大了,市场占有率高了,品牌做响了,别人又过来搅和。碰上这样情况,他们一般很少相信厂家会真刀真枪采取措施:“你们厂家还不是希望越窜越好?反正卖的都是你们的产品,窜得越多,你们的销量就越大。” 对于窜货者,一般借力公司,用“胡萝卜”加“大棒”就能搞定。“胡萝卜”主要有:品牌的代理权、公司的返利、政策、资源、各种补贴、残损机的退货等,只要批发商守规矩,该申请的申请,该争取的争取,尽力帮他做大做强;但很多时候光有萝卜还不够,还得经常挥挥“大棒”,给客户念念紧箍咒,如管控协议、物流保证金等,让他想窜也不敢窜。相信没几个批发商会为了“芝麻”而放弃“西瓜”,真要是那样,“不换脑袋就换人”! 这里重点说的是后者,即如何防治区域市场被窜进来。在防治区域市场窜货这块,批发商至少有“四力”可供业务员运用(如图1)。 一、借其声望防窜货(二级) 可正借,也可以反借。正借,起收编下游客户之效。对下游喜好从外地拿货的客户进行宣传说服:“何必那么辛苦从外地拿货呢?自己上门提货不算,出了问题还不给你退,不但成本高赚不了多少钱,还被别人扣上喜欢窜货帽子。传出去,别的品牌怎么敢轻易跟你合作?与其这么费力,还不如直接跟我的批发商合作,他不但人品不错,做生意也很规矩,服务又很好,你要是不赚钱,他就是赚了都会内疚。”这么一说,下游一些喜欢窜货的就得掂量:毕竟同是圈里人,山不转水转,来日方长,谁都得罪不起。 反借,让批发商自己不敢轻易乱窜:“你看,市场就这么大,你好歹是个批发商,在圈里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今天你只要窜出去,明天就一定会被窜进来,还在下游落个坏名声:做生意不规矩。钱少赚点事小,要是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那问题可就大了,以后谁还会愿意跟你合作?”这么一说,批发商也会掂量:做生意毕竟细水长流,不是一槌子买卖。
二、借其关系抓黑证(二级) 打窜货一个很头疼问题就是“抓黑证”,为什么?一是时机不好把握,二是即使抓到了也面目全非,像机器上的条形码,不是被撕毁就是被涂改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可借力批发商。 批发商多是“地头蛇”,在当地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不但和零售商场有较好客情,和工商、税务、行政也有密切往来,所以如果让其出面交涉,搞黑证如发票、送货单等,较之业务员自己干将轻松得多。
三、借其资源打窜货(二级) 很多批发商在下游被窜时,心里虽然着急,但持观望态度,希望厂家投入资源解决问题,想让他掏些“真金白银”难得很;有时他们会认为下游量小,不值得投入。这就要告诉批发商:今天你放弃了自己的客户,明天客户就可能放弃你!市场被窜了,你上游不管不问,下游大不了不做你这个品牌,反正退出门槛很低,但你批发商呢?毕竟你吃的是厂家的饭,发的是百家的财。与其平时喊破嗓子,还不如关键时刻做出样子。所以窜货后,一定要说服批发商投入资源,帮助下游被窜方共渡难关。 反面案例:A是某批发商一乡镇主力白电分销商,该网点2004年11月开发,经过辛苦推广,销量日渐上升,由刚开始每月1万多元销售额做到每月5万多元。树一大,就开始招风,2005年3月,镇上另一同行从外地窜一批主销型号回来,超低标价,恶意毁谤。刚开始业务员也帮助想方法,如把窜货机器回收过来,或买台机器抄下条行码查货源,但效果甚微,一是窜货方警觉性很高,你买他不卖。二是买回来的机器,相关证据已被毁,搞得A非常被动。实在无奈,求助批发商投入资源进行反攻:或放价销售,损失共担,或共同投入资源进行户外推广,以正视听,但如牛沉大海,批发商半天没有回音。最后搞得A心灰意冷:我做哪个品牌都是赚钱,何必“单恋一枝花”,损失自家真金白银?当竞品又伸过来“橄榄枝”时,就义无返顾倒戈了。 该批发商因一时短视损失了一个主力经销商,教训不可谓不深。
四、借其客情治窜货(二级) 市场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纵横交错,如善借批发商之客情,抽丝剥茧,也许笑谈间,窜货灰飞烟灭。 案例:胡是A品牌冰箱一业务代表。时值6月旺季,其所负责县城的甲客户连连告急,投诉同城主做B品牌乙商家窜货,超低标价,恶意毁谤。抱怨说没窜货之前自己一天至少卖三、五台,现在一天卖不掉一台。并扬言:“如果厂家再不解决的话,就别指望我月底打款提货了。” 一席话弄得胡像热锅上蚂蚁,这可是他的一个主力分销商。只是胡作为一个业务新手,遇上这老大难的问题,一时确实不知从哪里下手! 在走访市场时,乙商家态度恶劣,说:“东西是我花钱买回来的,我愿意亏着卖,你能管得着吗?再说,我这样做,也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胡本来还有“收编”之心,听他这么一说,感觉先前准备全是多余。但思考很久,还是没有对策。 谁知批发商在了解情况后,短短几分钟,一个电话就将问题搞定。原来:批发商跟乙上游批发商关系很好,平时大家经常在一起吃饭、喝酒、打牌。批发商把情况跟他说明以后,希望给个面子,叫他通知乙不要再窜货了。说:“毕竟和气生财,你打我,我打你,大家还做什么生意?再说大家伙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真要撕破了脸,到时也都很难堪。至于乙窜回来的货,只要他愿意,可以照单全收。”说得入情入理,B品牌批发商一个电话打到乙处,问题就搞定了! 从案例可以看出,做市场真可谓“兵无常法、水无常形”。只要抓住一个“点”,善于借“力”,就犹如执牛之鼻、打蛇七寸,事半而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