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是由明恩溥(1845-1942)写的,他是美国教士,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广泛接触中国各阶层人群,尤其熟悉农民生活,这本书是他在中国传教22年后写的,可以认为当时他对中国社会已经观察足够细致了,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开山鼻祖,我认为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远远没有写的比他好。我看完这本书后,发现他虽然是描写满清后期的中国人,但是时至今日,现在国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素质仍然和满清时期无异,使人警醒!这本书对国人素质有贬有褒,有些他所说的现象我能够认同,但是不同意他的解释,我在这里仅举出一些他所描写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够跟贴讨论。 一、面子要紧。“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本能”。我认为面子仍然是国人最大的缺点!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指出他人的错误,让人继续犯错。碍于面子,明知自己有错,还是要狡辩,甚至恼羞成怒,伤害他人。碍于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死活不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这一切都太多了,国人很多时候处理问题,不是先考虑公正,而是如何先保证双方的面子。这个实在误事! 二、缺乏公共精神。“中国人不仅对属于公众的东西不感兴趣,而且若防范不严,便唾手可得,很容易成为偷窃的目标”。这个现象到现在还经常上电视报纸被评论。某马路的井盖被人偷了。学校公用来论文打印机的纸墨不到一天就用完了,其中不少被人拿去打印小说了。不照顾公共卫生,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这一切都太多了,难道孔子也认可吗?他说“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难道东西不是自己家的,你就无所谓了? 三、互相猜疑。“中国人有句俗话,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窥井”什么意思?一人不能进庙,因为和尚可能趁机谋财害命,两个人不能同时看井,因为另一个可能会因谋财别的原因把同伴推入井里。现在国内还是流行一句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如果一个不相关的人出于好意介入他人的事情,他人往往首先怀疑他的目的,又何居心? 总之,书中说到很多国人的素质,比如省吃俭用,漠视时间,拐弯抹角,遇事忍耐,言而无信等等,我个人觉得其中不少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年美国建国初期,国会议会也是随地吐痰。18世纪的法国,还能看到马桶倒在大街上,随着国内文明的进步,有些不好的习惯是会改变的。但是其它一些就难说了,比如爱面子,遇事忍耐,拐弯抹角等等。
附:鲁迅评《中国人的素质》
1926年7月2日,鲁迅先生在《马上支日记》中谈及日本作家安冈秀夫所著《从 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书时说:他似乎很相信 Smith的《Chinese Characteristies 》,常常引为典据。这书在他们,十年前就有译本,叫作《支那人气质》;但支那人的我们却不大有人留心它。第一章就是Smith说,以为支那人是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精神略有亢奋,就成了戏子样,一字一句,一举手一投足,都装模装样,出于本心的分量,倒还是撑场面的分量多。这就是因为太重体面了,总想将自己的体面弄得十足,所以敢于做出这样的言语动作来。总而言之,支那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我们试来博观和内省,便可知道这话并不过于刻毒。相传为戏台上的好对联,是“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大家本来看的一切事不过是一出戏,有谁认真的,就是蠢物。但这也并非专由积极的体面,心有不平而怯于报复,便以万事是戏的思想了之。万事既然是戏,则不平也非真,而不报也非怯了。所以即使路见不平,不能拔刀相助,也还不失其为一个老牌的正人君子。我所遇见的外国人,不知道可是受了 Smith的影响,还是自己实验出来的,就很有几个留心研究着中国人之所谓“体面”或“面子”。
二 1933年10月27日,鲁迅先生在致陶亢德的信中说:《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还是在北京时买的,看过就抛在家里,无从查考,所以出版所也不能答复了,恐怕在日本也未必有得卖。这种小册子,历来他们出得不少,大抵旋生旋灭,没有较永久的。其中虽然有几点还中肯,然而穿凿附会者多,阅之令人失笑。后藤朝太郎有“支那通”之名,实则肤浅,现在在日本似已失去读者。要之,日本方在发生新的“支那通”,而尚无真“通”者,至于攻击中国弱点,则至今为止,大概以史密斯之《中国人气质》为蓝本,此书在四十年前,他们已有译本,亦较日本人所作者为佳,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虽然错误亦多),但不知英文本尚在通行否耳。
三 1935年3月5日,鲁迅先生在为日本友人内山完造所著《活中国的姿态》的序文中作了以下评论,但他把“美国”误作了“英国”’明治时代的支那研究的结论,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连江苏浙江方面,大吃竹笋的事,也算作色情心理的表现的一个证据。然而广东和北京等处,因为竹少,所以并不怎么吃竹笋,倘到穷文人的家里去,不但无所谓书斋,连砚石也不过用着两角钱一块的家伙。一看见这样的事,先前的结论就通不过去了,所以观察者也就有些窘,不得不另外摘出什么适当的结论来。于是这一回,是说支那很难懂得,支那是“谜的国度”了。
四 1936年10月5日,鲁迅先生发表了如下言论。10月19日,鲁迅逝世。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