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zhenjieson    时间: 2006-12-21 08:15
标题: [原创]《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而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砺炼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以一贯之的主题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第一要务。

  1.《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准确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2.“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

  (1)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

  任何人都禀受于天,都有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明明德”是肯定人类具有灵明的德性,每个人都有责任自觉地加以彰明。人之行善避恶,是内在向善本性的需求,应该自觉地予以肯定和发扬。

  (2)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在自己向善的同时,还要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都行进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向善、日新其德,才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3)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

  至善即合理。是指人的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与自然与事物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方向是“止于至善”,这也是每一个心态修炼的人所追求的最终期许。

  3.“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调查研究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

  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透过表面现象清晰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3)诚意——意念诚实

  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7)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领导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领导者只有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的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价值观、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说,能对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意思是安心自然。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思考深刻周密。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指最后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5.“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现在对“慎独”的一般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着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综观《大学》一书,寥寥几百个字,却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炼的一般过程。“三大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炼目标,指出了人类向善的方向;“八大条目”给出了人们日常修炼自身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八大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作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归宿,这对于倡导人们重视自身的修为,在自省、自警、自律、自强的修炼中,重塑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职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个人品格和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职业人士个性品牌的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而品格则必须经过伴随终生的个人修炼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职业人只有内修品格,外练能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才能达成经天纬地的事业。


作者: 于加朋    时间: 2006-12-21 10:38

首先要充分肯定楼主的分享!![em07]

以下咱们来点学术之争,希望只争谁对谁错,不争谁好谁坏,嘿嘿![em05]

前两天我在家园给一叫“刘百功”的轻拍了一砖,他拿“论语”往培训师身上套,我给他拍砖部分内容如下:

已故著名作家王小波告诉我们,有几块“口香糖”,被无数的人反反复复在嘴里嚼了两千多年,从中人们可以嚼出的味道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只受你我想象力的限制。

《论语》就是其中这样一块“口香糖”,你可以拿它讲修身,你可以拿它讲人际关系,你还可以拿它讲品质管理,你还可以拿它讲营销,这不,刘百功老师又拿它往培训师的身上套。

拿所谓《论语》来说事,和那些那《老子》、《易经》、《孙子兵法》等东东说事的一样,已经毫无新意了。所有拿这些“口香糖”说事的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结论”都是现代的、现成的,这些“结论”的可靠性是建立在现代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其可靠性与那些“口香糖”没有任何实质的、逻辑的关系。

现在回到楼主的贴子,说实话,楼主虽花了心血,但贴子的内容还是落入了“口香糖”的俗套。咱们随便拿几条来看看。

就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吧。

“修身”,说来说去,儒家的“修身”就是承认君君臣臣的关系,就是让人温良恭俭让地装孙子,可现代社会更强调平等、自由,更强调公民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对于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奋力抗争就是他们的修身,拿回工钱才能齐家。

又说到“齐家”了。儒家的“齐家”是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可是如今的社会都讲平等了,于是有人就说了“齐家”要与时俱进,要去其所谓糟粕,存其所谓精华。其实。那些所谓糟粕和所谓精华本来就是死死纠缠在一起的,怎能分得开?如果去了糟粕,和儒家整体大杂荟一样,那所谓“齐家”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再说“治国”和“平天下”,我们的老祖宗喊“治国”,喊“平天下”喊了两千多年,喊到最后,还是人家欧洲人最先发现了美洲大陆,还是人家欧洲人最先完成了环球航行,还是人家苏联人最先把人送上太空,还是人家美国人最先上了月球。

再说老百姓吧,也就是过日子,“治国”、“平天下”这些东东根本就不是他们的责任,那是政治家的责任。

前些日子看过央视的“大国崛起”,看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早期大国,平着对追求财富的朴素野心,真正实现了“治国”和“平天下”,感觉那些人活得很真实、很洒脱,比同时代我们那些空喊道德高调的祖先要活得精彩许多。

楼主文中还提到了“格物”一词,大师李敖为“格物”一词做过统计,2000多年来,中国古书中对这一词就有超过70多种解释!

所以,还是李敖大师说的好,儒家这些东东,只具有博物馆收藏及研究价值,和恐龙化石一样,要说保护也仅仅是放到博物里去保护,要说研究,也仅仅是放到博物馆里去研究,对我们当今大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那天到广州的购书中心,看到了古希腊欧几里德写的《几何原本》的翻译本,看了一下,真是太惊讶了,原来我们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里讲的几何学原理都在这里,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含糊的解释。同样是2000多年前的人,古希腊写成《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德会比孔子离我更近,因为欧几里德在《几何原本》里所揭示的原理直到今天还在深深深地影响着我周围的客观世界。


作者: lumanman    时间: 2006-12-21 11:21

2楼的朋友看法有道理,但是好象有些偏颇了.刚好昨天晚上,我才把中庸读完,说来惭愧,都快研究生毕业了,才把中国的"四书"读完,在家园里说出来,实在有些脸红。这几本书,越发感觉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理解了一点当年才子纪小兰为何只编书而不写书的话“道理已经被古人说完了”。我觉得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理论在经典中都可以找到注解与影子,而且说的比现在好要深刻。

仅在此引用几句,足可以管中窥豹:

中庸言“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开始是隐忍的,不为人所知,而日见彰显其人格魅力,小人却开始就张扬,起初色彩艳丽,而后却日渐消亡),感觉这句话对我们如何与人打交道,识人、选人都有启发。

再如论语中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临事而惧,如谋而成者”,我理解这个意思是我们平时要积累专业素养,谦虚好象无为,但是站起来可以能说,写起来可以用,做起事情来有效果。行云流水般的洒脱与自由。

再比如”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与女朋友的关系、与一些小人的关系不无裨益:((

大学里的”为人君,止与仁,为人臣,止与敬,为人子,止与孝,……“,告戒我们作个领导或部下就要有那个样子,所谓在其位某其职,敬业,爱业。尤其是保持天伦之乐更有莫大意义,说大一点,也有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哈哈。


作者: lumanman    时间: 2006-12-21 11:22

2楼的朋友看法有道理,但是好象有些偏颇了.刚好昨天晚上,我才把中庸读完,说来惭愧,都快研究生毕业了,才把中国的"四书"读完,在家园里说出来,实在有些脸红。这几本书,越发感觉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理解了一点当年才子纪小兰为何只编书而不写书的话“道理已经被古人说完了”。我觉得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理论在经典中都可以找到注解与影子,而且说的比现在好要深刻。

仅在此引用几句,足可以管中窥豹:

中庸言“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开始是隐忍的,不为人所知,而日见彰显其人格魅力,小人却开始就张扬,起初色彩艳丽,而后却日渐消亡),感觉这句话对我们如何与人打交道,识人、选人都有启发。

再如论语中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临事而惧,如谋而成者”,我理解这个意思是我们平时要积累专业素养,谦虚好象无为,但是站起来可以能说,写起来可以用,做起事情来有效果。行云流水般的洒脱与自由。

再比如”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与女朋友的关系、与一些小人的关系不无裨益:((

大学里的”为人君,止与仁,为人臣,止与敬,为人子,止与孝,……“,告戒我们作个领导或部下就要有那个样子,所谓在其位某其职,敬业,爱业。尤其是保持天伦之乐更有莫大意义,说大一点,也有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哈哈。


作者: hlhqy    时间: 2006-12-21 11:35
不客气地说,儒家就是奴役老百姓的糖衣,法家才是社会契约的根基,上不德,要民德,奈何得?法有偏,争自生,或毁或修,皆有善。现代社会只有真正地有公平的法制,才有不断优化的进步,所订定的法制才真正是民生民福的大同!道德约束了不通的“君子”,管不了精明的“小人”,导致逆向淘汰,社会从此不明不正,哪来福瑞!
作者: 阿懒    时间: 2006-12-21 11:45

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第三重,看山还是山。

zhenjieson兄在第三重,于加朋兄在第二重,被于加朋兄批判的那种思想在第一重。

鉴定完毕,嘿嘿。


作者: 于加朋    时间: 2006-12-21 12:03
QUOTE:
以下是引用hlhqy在2006-12-21 11:35:11的发言:
不客气地说,儒家就是奴役老百姓的糖衣,法家才是社会契约的根基,上不德,要民德,奈何得?法有偏,争自生,或毁或修,皆有善。现代社会只有真正地有公平的法制,才有不断优化的进步,所订定的法制才真正是民生民福的大同!道德约束了不通的“君子”,管不了精明的“小人”,导致逆向淘汰,社会从此不明不正,哪来福瑞!

    很有思想,很有见地!
作者: 于加朋    时间: 2006-12-21 12:05
QUOTE:
以下是引用lumanman在2006-12-21 11:22:02的发言:

2楼的朋友看法有道理,但是好象有些偏颇了.刚好昨天晚上,我才把中庸读完,说来惭愧,都快研究生毕业了,才把中国的"四书"读完,在家园里说出来,实在有些脸红。

     把你的毕业论文写好,就无需脸红!嘿嘿!

[em05][em05][em05]
作者: czhonghao    时间: 2006-12-21 13:31

每个人的理解都可以不一样,难道二楼的理解就是对的~

只要能从书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就可以了!

还有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你说民工,那我说如果学生都格物致知,那又怎样?

一种理论是不能解释所有东西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1 13:35:27编辑过]

作者: alex0531    时间: 2006-12-21 18:59

说实话,我到不觉得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有什么需要脸红的。

我个人认为,读什么书要看个人喜好(考试类除外),喜欢就读,不喜欢就不读。觉得好,又想看,就读度。要是光觉得好,但不想看,那就算了。庄子说,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崖,以有崖之生,追无崖之学,殆也。所以,也就那么回事了。而且,我估计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读过四书五经就比别人高一等


作者: LLB212    时间: 2006-12-21 21:31

尽信书不如无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须批判.每个人,每个年龄段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感受。

我二十多岁时,看电影,如《雨人》《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等片,不会超过五分钟,感受极其没劲,爱看点打斗的,热闹的,如《黄飞鸿》、《鹿鼎记》、《黑侠》之类的片,觉得很过瘾。

现在三十多岁了,才觉得二十多岁认为很没劲的片子,现在看来很经典,以前认为很过瘾的片子,现在看来很一般。

人在成长,心在变,对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好多东西,只是个人一时的看法,并不是一世的看法。

关于二楼朋友做的 口香糖 比喻,窃以为引喻失当。零食,一次性消费的东西,不可能跟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来比,二者没有可比性。就像一部好的片子,一部好的书,如《阿甘正传》《平凡的世界》,按常理说片子、书,老片,老书,看过了之后没必要再看了,过时的东西了,但恰恰相反,经典的东西反复看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还常常被好的作品感染、打动。

科学方面,按照二楼朋友推理,如果古代经典有问题的话,那中国的勾股定理、种种发明,岂不都被经典给耽误了。

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不要归结于古人的典籍。问题很多,大家也都清楚。

个人认为,古代的经典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我很喜欢,做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应该多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1 21:37:51编辑过]

作者: daimings    时间: 2006-12-21 22:27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自由的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即将开始的春秋时期,二是封建社会结束时的五四时期。现在想起来有一定道理。

春秋时孔老夫子(当然包括孔门中人)还不是神,西汉以后孔老夫子逐渐被造成了神,五四时孔老夫子被从神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所有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孔老夫子的错。

所以,我不赞成把老夫子神化,跟不赞成把老夫子踩在脚下。孔老夫子他们的东西,绝对不是口香糖,而是丰盛的大餐。只要能够吃下去,自然能够汲取营养。

当然,前提条件是能够消化好。如果自身消化不良的话,最好吃点消化药。

个人感觉:李老先生的道德经,可能是一味良好的消化药。当然,韩夫子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消化。

总而言之,内用黄老,外施儒术,兼顾法家,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西方的东西,看看可以,用用也可以,但也只能是用用而已。

仅此与二楼的朋友商榷。


作者: antenna1    时间: 2006-12-22 07:14
谢谢楼主的原创!从典故中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其中的修身与拿破仑波尔的成功学几大要点一样,是属于个人素质的修养。
作者: ljt_e    时间: 2006-12-22 17:15

大学者,大道之学也。大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修身是中国儒家文化之真谛。其实不只在中国,国外的许多伟大的人物也是将修身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资本主义精神的精神导师富兰克林希望自己的道德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儒家追求内圣追求道德完美是异曲同工啊。他给自己设定的准则,也是一种修身的方法。

不过,理论是一部分,实践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愿我辈中,也能出几个内圣外王的天地完人。


作者: sunmba    时间: 2006-12-22 17:58
QUOTE:
以下是引用hlhqy在2006-12-21 11:35:11的发言:
不客气地说,儒家就是奴役老百姓的糖衣,法家才是社会契约的根基,上不德,要民德,奈何得?法有偏,争自生,或毁或修,皆有善。现代社会只有真正地有公平的法制,才有不断优化的进步,所订定的法制才真正是民生民福的大同!道德约束了不通的“君子”,管不了精明的“小人”,导致逆向淘汰,社会从此不明不正,哪来福瑞!

同意!但是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儒家思想西汉后就逐渐被统治阶层所阉割了,传统文化被政治所左右与利用,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孔孟思想的本源吗?所以说儒家思想不是危害的根源,而在于其使用者。


作者: sunmba    时间: 2006-12-22 22:01
QUOTE:
以下是引用daimings在2006-12-21 22:27:11的发言: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自由的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即将开始的春秋时期,二是封建社会结束时的五四时期。现在想起来有一定道理。

春秋时孔老夫子(当然包括孔门中人)还不是神,西汉以后孔老夫子逐渐被造成了神,五四时孔老夫子被从神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所有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孔老夫子的错。

所以,我不赞成把老夫子神化,跟不赞成把老夫子踩在脚下。孔老夫子他们的东西,绝对不是口香糖,而是丰盛的大餐。只要能够吃下去,自然能够汲取营养。

当然,前提条件是能够消化好。如果自身消化不良的话,最好吃点消化药。

个人感觉:李老先生的道德经,可能是一味良好的消化药。当然,韩夫子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消化。

总而言之,内用黄老,外施儒术,兼顾法家,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西方的东西,看看可以,用用也可以,但也只能是用用而已。

仅此与二楼的朋友商榷。

有同感!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定性思维教育,数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清楚过他的真正面孔,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即要批判也要继承,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个灵魂,外来的东东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历史与传统而形成的,照搬对我们来说只能是灾难。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6-12-22 22:02

个人认为,在信用体系的基础之上,再讲叙这些东东才是有合理的,人们才会心甘情愿的相信、自觉的相信。孔子的那一套东西没有错,但客观环境、丛林法则却要求人们不能死抱教条,必须因时因人因势而变。只有变,才能通达!否则就不会出现孔子三千弟子只剩七十二贤人的故事了,其胸中学问不能卖与帝王家,不能为平民大众谋福。所以,孔子算不上圣人,但顶尖级的贤人,却是当之无愧。

天下之乱,在于吏治不修;

吏治不修,在于人才不出;

人才不出,在于人心不正;

人心不正,在于学术不讲;

学术不讲,在于诚信之道不立也!

  许老师说:“天下之乱,不是人才不出,而是出而无路。现在仍然如此,有效的选吏渠道应该建立了。”
  飞猫说:“您所言及是。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道与术的问题。曾经有一位地产的老板自负地说,他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政府关系。如果确是如此,其企业内部的管理之道必为“无间道”。如此经营企业,则“术”盛行起来、“道”反而隐退在“术”之下、中国企业平均寿命短的道理便可知了。今天“平衡”,明天“计分”,后来又来了个“素质模型”,外加“绩效考核”。可是越做越不自信、越做越摸不到头脑。醒醒吧,企业的管理者们。术盛行,就得先学好术呀,向福建的赖昌星学习呀。呵呵。
  企业家们,先回到驾车的道上来,看看交通规则,如无“道”,“术”必当其道,如此昏天黑地,企业就果然要变成武林和江湖了。这么说金庸老爷子一定不高兴了,他必说咱武林江湖也是“道”为先、“术”为后的。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此,飞猫不由想起了中国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中的一句话:“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畏。”

  道隐退于术之下,赏罚不明,何以将威行?何以使工资、待遇这些只可涨不可跌、刚性的东东,人们心甘情愿的能高能低?干部们在领导任免职的安排上心悦诚服的能上能下?

  ……

  请对飞猫的拙文,谈点您的看法。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98913,0,0,1,0,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2 22:13:27编辑过]

作者: sunmba    时间: 2006-12-22 22:06
QUOTE:
以下是引用阿懒在2006-12-21 11:45:45的发言:

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第三重,看山还是山。

zhenjieson兄在第三重,于加朋兄在第二重,被于加朋兄批判的那种思想在第一重。

鉴定完毕,嘿嘿。

高见!!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近年来社会及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一味的否定与完全的肯定都是不可取的,而仅凭一些皮毛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指手划脚这种态度则更不可取。


作者: lhs0625    时间: 2006-12-23 14:54

同意2楼4楼的观点,儒家或者说被封建统治者篡改过的儒家就是奴役老百姓或者说桎梏老百姓思想的糖衣,根本上是为统治者培养顺民服务的。

儒家主要思想无非就是做人要当正人君子,遵守所谓封建道德礼教,遵守君纲臣纲。

就说楼主所说的对修身的解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试问有几个统治者或者君子能够做到无偏见无陋习的,大凡有成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偏见和陋习,这点无需辩驳吧。但这是人性使然,或者说每个人的独立性使然,抹杀了他们那点偏见与陋习,也就抹杀了他们的天性,独立性,那么到头来也就是一个顺民了。人家纪晓岚有大学问也有个喜欢大烟袋的癖好。


作者: zwznj    时间: 2006-12-23 20:20
同意阿懒兄的观点![em01]
作者: ysr9498    时间: 2006-12-24 00:4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感觉,于加朋对中国古代思想有点全盘否定.其实,对此,我们真的可以用鲁迅先生说过的"拿来主义".不要太激动,也不要一古脑全部按照古人说的去做,我们完全可以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尤其是在今天国人普遍缺乏信仰的情况下,如果太过于激动,全盘否定,必然引来更大思想的混乱.

马克思主义都可以与时俱进了,为什么我们古代的思想就不能呢?


作者: antenna1    时间: 2006-12-24 03:45

"只为统治者培养顺民服务"这句话对也不对。确切的说是为当时的整个社会服务。建立一套制度使社会稳定,是为统治者也是为百姓。当然有个社会公平的问题。


作者: leeiiii    时间: 2006-12-26 17:44

为什么古代经典在流传中会有多种解释

1、前提是仁者同仁,你说得我为什么说不得

2、主流想掌握话语权,今天我主流我要说

3、读者愿自由解读权,我是知学者我要说

4、根本的在于古代经典当时语言相对朴素,在概念描述和论述时没有大量的铺陈和限制(定状补类),所以大家看《山海经》就感觉是神话。但有一种解读说实在,因为古人相对于后者词汇少、语法少,所以表述措词少,才有更多的注、释之类。一般认为以春秋战国为分际。

5、留言者以为是原创,已经说明白了,不知后人会以流言者参商。


作者: 于加朋    时间: 2006-12-28 15:29
和楼上的交流几次,说实话,楼上的观点还真有些见地。
作者: cunfu    时间: 2006-12-30 10:50

如果可以把口香糖嚼出营养来,何妨常嚼呢?

一个文本流传上千年,被表扬不绝,不是说明古人愚蠢,须知为圣贤做注的许多大家要比李ao聪明得多,肯潜心做注俯身躬行,在于对前人智慧的尊重和感恩。

我不否认时下有人假古惑今,自以为高。但是也绝不敢否认有努力耕耘的人。


作者: ayi1982    时间: 2007-2-15 16:56

所有的思想,都针对一定的背景、一定的人群,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是它能否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提供帮助。

辩论是好的,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路,不过不用太较真了。

再说一句,一楼二楼说得都很精彩,不过出发点和角度不大一样而已,为你们喝彩!

[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5 16:58:19编辑过]

作者: dliurong    时间: 2008-12-8 21:32
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文化
作者: 唐沙    时间: 2009-1-2 00:16
蛮好 谢谢分享。。。
作者: dliurong    时间: 2009-1-2 13:25

又见大学!


作者: 青干剑100    时间: 2010-7-27 17:30

口香糖,被嚼出各种味道,是肯定的,但是他真正的味道,是不会随着什么时代、环境、个人而改变的,只是被人应用了,被不同的人应用了,它才有了不同的味道。就像木头,板凳,桌子都是木头,大舅二舅,都是他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7 18:11:59编辑过]

作者: cadmean    时间: 2010-7-30 19:04
我喜欢《大学》,但研习不深入,所以要好好看看。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