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韦尔奇在MIT斯隆管理学院的座谈观后:OOPS读书会乱想 [打印本页]
作者: 扬子 时间: 2006-10-25 12:31
标题: 韦尔奇在MIT斯隆管理学院的座谈观后:OOPS读书会乱想
昨天参加了OOPS发起的读书会,主题是杰克.韦尔奇在MIT斯隆管理学院的座谈录像和<Winning>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聊得却也很发散和开放,印象中比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1.关于Differentiation: 将员工按表现区分为20-70-10的,然后奖赏top 20, 提升middle 70, 开掉 bottom 10 。开掉表现不佳的bottom 10不是残酷,在他们稀里糊涂的混到50多岁无处可去时再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行业不景气)请他们离开那才真正残酷。
在读书会上betashow兄回忆起华为的末位淘汰,为了完成淘汰指标而又不得罪人,主管往往将自动离职的员工评为C(反正他们已经要走了)。这种执行中的走形想来并不少见,但是不是如朱学恒在阶段性小节中说的“看来大家都认同这种“残酷管理”,问题只是如何避免在执行中走样?”呢?
两点乱想:
a. 如何执行是关键。
没有开放、健康的企业文化做基础,没有有效的相关制度做支撑,末位淘汰是残酷的:离开的往往是top 20中的人。
比如如何进行考评?如何处理考评后的争议?如何避免大家为了不在Differentiation中被排到尾部而没事也假装加班?如何避免员工因为“内部竞争”而影响团队合作?有句话说得好,你考核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墙上的企业愿景标语是不管用的,其效力远不如HR发出的一个小小的通知。
b.末位淘汰是不是一定要说出来?或者一定要在年初就下指标一样说出来?安全感在员工管理中有多重要?
诚然,企业里总会有那么一些不可救药的bottom 10,或者能力欠佳,或者无法融入团队。
但员工是需要安全感的。一个企业公开宣传“我们每年铁定裁掉10%员工”,在这个大棒的阴影下,且不说明星员工未必不担心自己会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暗算,至少bottom 30的员工会心中惴惴吧?
末位淘汰完全可以只做不说。以我曾经待过的一家德国公司为例,曾经HR骄傲的宣传“我们从不裁员”,而后来在行业动荡中,把员工转为外包身份啦、续约合同只签一年啦这些措施也来了。
在“我们从不裁员”的日子里,就我的观察,middle 70并非就得过且过,并且对公司的认同度很高。至于淘汰和换血,除了不“安份”的top 20, 也有不少离职的哥们是老板觉得不爽,在不被赏识和肯定的待遇下“主动离职”的。
在合同只续约一年的日子里,就我的观察,整个middle 70的心态完全两样了,尤其是基层主管很难带队伍了,ownership成了笑话-你本来就不是owner,只是赤裸裸的交易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工作中寻找的除了一份薪水,还有一种认同:你是有用的,对团队有价值的。而举着末位淘汰的大棒,意味着事先认定团队中有10%的坏蛋或拖后腿的人,这就成为一个悖论:为什么在考评前,就事先做这样的认定?既然这样认定,何不在进行项目启动前就把他们清除出去?
员工可以不怕辛苦,可以不怕失败,但怕一样东西:未来是那么的不可知。
2.关于正直和坦诚。 Integrity / candor
在座谈和书中,Welch经常把管理中的一些理论或常规做法称之为 ridiculous, noncence , numbers...这当然一方面是其是猛人自然能说狠话,另外一方面,确实也是,我们最终要的是结果和本质,不是那些paperwork或管理游戏。
若邻的潘剑锋的解读很有意思:我们为什么很难激励别人?因为你不candor,不表里如一,员工搞不清除你是在忽悠他还是在动真格的。员工对你的行为没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自然不敢承担更多的责任。
3.关于年轻的时候要不要去冒险,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大多数发言者好像都倾向于去挑战自己的边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唯独一个做猎头的朋友主张在做出抉择前仔细权衡利弊得失。
呵呵,都对。不过,未来谁说得清呢?我们都只能 move foreward, think backward .
4.关于规则与道德。
最末朱学恒加上一段八卦,再引发一阵几乎不能收尾的跑题大讨论:Welch的第三任妻子(原HBR的一个记者,也是<Winning>这本书的合作者)在采访后嫁给采访对象是否违反职业道德?Welch的“过份”的离休后待遇是否应当?这些待遇被其第二任妻子在离婚官司中披露出来后引发的危机及Welch和GE的应对方式如何看?
这一段讨论被阐发得天马行空,最远好像扯到对婚外恋和婚外情的认同比例去了,呵呵!不知道OOPS义工丁易的记录是否详尽,否则读来肯定精彩。
乱想一下:
其实国内并不缺道德宣讲,君不见八荣八耻乎? 只不过我们的宣讲太多假大空,现实中的又多的台面下的潜规则与台面上“规则”的背离,所以我们一方面缺按流程正义解决问题的法制精神,一方面“以德治国”也只更象对道德水准低下的自嘲。
Welch的这个案例,似乎倒比带些PR味道的一两本书更值得探讨下去:如何堂堂正正的追求“私欲”而不是道德高标,如何设定游戏规则并真的就按规则来玩,如何在风险发生时权衡公众人物的私域与社会责任,如何处理坚持与妥协的trade-off......
相关学习资源链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5 12:35:57编辑过]
作者: cyberwin 时间: 2006-10-26 14:15
不错,支持!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