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成绩与问题的结合,有成绩固然欢喜,有问题也不要慌张,从成功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改进。
每一个管理者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成绩,毕竟成绩不仅带来物质利益上的好处,而且在精神上也会得到鼓励,成绩是一种成就,也可以算是满足自我实现的要求,这是马斯洛需求原理的第五层。作为一名管理者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好大喜功,不能只看到成绩没看到问题,只喜欢成绩却厌恶问题,这样其实是官僚主义的余毒,工作不负责任、心态浮躁的表现,以这样的心态和意识来工作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成绩是属于过去的,也只是一种过去行为的表现,成绩也容易使人陷入经验主义的错误,一味地以过去作为标准从而阻碍了前进的步伐。如果经验和成绩可以代表一切,那么我们也可以坐在过去里获取明天,这可能吗?回答当然是“no”。成绩说明过去的正确或者是部分正确,正因为正确才获取了成绩,然而我们可以在过去的成绩中自满下去吗?过去的经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未来也可以摹仿过去吗?当然不是,天性中爱慕虚荣的心理让每个人在夸耀和吹捧中丧失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意志,危险在动摇中产生和发展。
问题是耻辱吗?问题可以带来耻辱,但是问题本身不是耻辱,问题本身就是工作中的缺陷,工作本身还不完美,工作还需要改进,改进意味着会取得工作成绩,这是一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好例子。我们一向说“危机”,意思是危机中充满了机会,问题不也是一种机会吗?一种改进的机会,一种前进的机会,一种跃进的机会。
如果我们以工作为上的心态来对待问题,那么就不会回避问题,而是认真的研究问题,探索改进的机会,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改进的机会。以这样的认知水平,以这样的工作心态,工作又何愁不会取得进步?然而十分浅显的道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总是堪不破,在问题总是推托,推诿,问题成了皮球,部门主管成了守门员,小心翼翼地做着防守,并不放弃任何一个破门机会。曾经有着“问题到我截止”的说法,然而在管理实践中却成了替罪羊,只要再加一根稻草,就会将有这样工作心态的人压倒。
这是历史问题的延续,这也是官僚作风的继续,所以我们的工作总是缺少一种精准,“差不多”、“还可以”、“应该可以”等等这样模糊性的字眼,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然而中庸也逐渐变成了圆滑,中庸以“庸”为重,中则未必,倒是“中”中带了一股邪气,使得一些管理者对待问题回避、逃避、躲避,躲了初一再躲十五,工作中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尽可能回避自己的责任,虽然我们都是以雇员的身份工作,参与企业管理,但是这样的意识,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心胸也阻止了我们进一步成长的可能,因此我们一直平庸下去。
管理者的心态决定了问题,也决定了成绩,以上述心态工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问题,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减少成绩,这对于一个有责任心,有抱负的管理者来说是要不得的,以上述的态度工作带来的并不仅仅是问题,还带来一种庸俗,以这样的心态来工作也潜藏着职业生涯的巨大危险。趋利避害使得我们有着天然的生物的本能,天性中对于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尽可能的远离这些危险,然而这同时局限了我们的能力,每一种克服都是一种成长,每一种成长都是一种进步,每一种进步都是一种成就,成就未来,也同时成就自己。
以自己的标准做事,向着自己心中理想的标准做事,虽然处于现实的局限和困境难以达到完美要求,但是毕竟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对自己的一种突破。在穿越束缚的过程中成就自己也实现自己,虽然可能也会历尽艰辛,但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成长,这是管理人的本质和和使命,也是管理人一生的追求和愿望。
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的衡量标准根据立场不同结果也不同,企业所有者可能更多是以所取红利的多少来评价其成就,而经理人多以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来看问题。
这时价值取向发挥着重要地位,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重在灵活。
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的衡量标准根据立场不同结果也不同,企业所有者可能更多是以所取红利的多少来评价其成就,而经理人多以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来看问题。
这时价值取向发挥着重要地位,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重在灵活。
阁下随手之作,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的不错啊,唯一的缺憾是题目和内容好象不太相配,改为关于成绩和问题的可能好点,,呵呵,初看你的题目,还以为是讨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步骤的,,不过,文章写的不错
阁下随手之作,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的不错啊,唯一的缺憾是题目和内容好象不太相配,改为关于成绩和问题的可能好点,,呵呵,初看你的题目,还以为是讨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步骤的,,不过,文章写的不错
不知道誰說的,人與人交往是意志的較量,當然這是大家都在同一起點的情況下,但是本來就存在不公平,那么就有一些客觀差別在里面了。其實我們都是在彌補這個差別,企圖心也好,野心也好,雄心也好,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唐太宗时代,魏征曾有“忠臣、良臣”一说,“臣以身许国,根据正道来做事,绝不敢对陛下有所欺蒙。但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做忠臣。” “良”是好的意思,相对而言不带感情色彩;“忠”是体恤,常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被人类赋以“褒义”,并常为人所称道。 “良”,是基于国家生存之道、以民为体来说的,对于组织来说,是基于组织的发展大计、长治久安,这是压倒一切的原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忠”,是基于国之主、组织的最高决策者(或许是自己的老板、以权力为象征)来说的,以人为原则,则未免失去偏颇。 古往今来,良臣有如魏征、张良、诸葛孔明、张学良者,而身极易遭不测,但却千古留名,为万世所景仰;忠臣,如和绅者,为“奴性气质”所驭,常受取阅于上司,为一时之红人,但终究逃不了历史与时间的惩罚。 柏拉图说,“人的意识是第一性的”,吾深以为然。也因此,许许多多的领导者就如此这般被“自己的意识”所迷惑。从来成功者都是被逼出来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环境和谐,个个乐在当今,哪来挑战未知的勇气?古往今来,多有领导者赏识忠臣而为良臣所恼/制,所以近待多有怕“怕掉脑袋”、“成了炮灰”者,一个个向“忠臣”发展,则久而久之,一团和气,内部的视角越来越小、盲点越来越多、创造性渐渐丧失,组织无从发展,消极的等待着被取而代之,或是汰旧换新。 现今的公司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存在的依归,兼具“道德与责任”的双重困境,但终究逃不过以“利润”为核心的宿命。组织里主人翁少,打工者多,亦是一种商业交易,在道德信仰逐渐淡化的当今华夏,“有目的的”存在于组织的各个角落。 当家的人希望下属干(创造的利润)得越多越好,索取越少越好;非当家者,希望越轻松越好,组织的回馈越丰厚越好,事越少越好,最好不用动脑。但终究来讲,组织的存在就是一家人,除去一些灰色的情感、责任不谈,共同选择的结果,导致利益终究是一体的,只是风险不同、权重不一而已。但是共同的目标是有的,那就是:把利润做大。 把利润做大,组织做强,则须要全员的参与,古语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下属的创造性与优势不能发挥,则组织单靠几个“诸葛亮”终究成不了大事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诸葛亮太多了,所以无法“兴复汉室”。 走过多个企业,发现做为下属者很少能够担负起组织一员应有的角色,主要的表现是上级主管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唯唯诺诺,虽心有不爽,但“寄人篱下”,也不好说什么,主观能动性差,不敢于挑战“主管”、挑战“权威”(当然,这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往往弄不好碰一鼻子灰,更有甚者还可以毁了“钱”、“前”二途),这在很大程序上限制了组织的发展。 组织需要更大程度的去除“诸葛亮”身上的“戾气”,多学学曹操的优点,把组织的氛围协调成为一个开放、敢于建言、宽容犯错的环境。 做为上司,有义务承担起营造这个环境和引导部属的职责; 作为下属,要去除身上的“奴性”,敢于做一个“良臣”,提升自己、强化组织,要有当“炮灰”的心理准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是每一个老板都是“盲”的,客观上讲,每一个组织、每一个老板都需要“良臣”,所在在这个市场上,“良臣”永远都是供不应求的。 |
唐太宗时代,魏征曾有“忠臣、良臣”一说,“臣以身许国,根据正道来做事,绝不敢对陛下有所欺蒙。但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做忠臣。” “良”是好的意思,相对而言不带感情色彩;“忠”是体恤,常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被人类赋以“褒义”,并常为人所称道。 “良”,是基于国家生存之道、以民为体来说的,对于组织来说,是基于组织的发展大计、长治久安,这是压倒一切的原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忠”,是基于国之主、组织的最高决策者(或许是自己的老板、以权力为象征)来说的,以人为原则,则未免失去偏颇。 古往今来,良臣有如魏征、张良、诸葛孔明、张学良者,而身极易遭不测,但却千古留名,为万世所景仰;忠臣,如和绅者,为“奴性气质”所驭,常受取阅于上司,为一时之红人,但终究逃不了历史与时间的惩罚。 柏拉图说,“人的意识是第一性的”,吾深以为然。也因此,许许多多的领导者就如此这般被“自己的意识”所迷惑。从来成功者都是被逼出来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环境和谐,个个乐在当今,哪来挑战未知的勇气?古往今来,多有领导者赏识忠臣而为良臣所恼/制,所以近待多有怕“怕掉脑袋”、“成了炮灰”者,一个个向“忠臣”发展,则久而久之,一团和气,内部的视角越来越小、盲点越来越多、创造性渐渐丧失,组织无从发展,消极的等待着被取而代之,或是汰旧换新。 现今的公司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存在的依归,兼具“道德与责任”的双重困境,但终究逃不过以“利润”为核心的宿命。组织里主人翁少,打工者多,亦是一种商业交易,在道德信仰逐渐淡化的当今华夏,“有目的的”存在于组织的各个角落。 当家的人希望下属干(创造的利润)得越多越好,索取越少越好;非当家者,希望越轻松越好,组织的回馈越丰厚越好,事越少越好,最好不用动脑。但终究来讲,组织的存在就是一家人,除去一些灰色的情感、责任不谈,共同选择的结果,导致利益终究是一体的,只是风险不同、权重不一而已。但是共同的目标是有的,那就是:把利润做大。 把利润做大,组织做强,则须要全员的参与,古语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下属的创造性与优势不能发挥,则组织单靠几个“诸葛亮”终究成不了大事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诸葛亮太多了,所以无法“兴复汉室”。 走过多个企业,发现做为下属者很少能够担负起组织一员应有的角色,主要的表现是上级主管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唯唯诺诺,虽心有不爽,但“寄人篱下”,也不好说什么,主观能动性差,不敢于挑战“主管”、挑战“权威”(当然,这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往往弄不好碰一鼻子灰,更有甚者还可以毁了“钱”、“前”二途),这在很大程序上限制了组织的发展。 组织需要更大程度的去除“诸葛亮”身上的“戾气”,多学学曹操的优点,把组织的氛围协调成为一个开放、敢于建言、宽容犯错的环境。 做为上司,有义务承担起营造这个环境和引导部属的职责; 作为下属,要去除身上的“奴性”,敢于做一个“良臣”,提升自己、强化组织,要有当“炮灰”的心理准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是每一个老板都是“盲”的,客观上讲,每一个组织、每一个老板都需要“良臣”,所在在这个市场上,“良臣”永远都是供不应求的。 |
價值觀的改變不能以過去的標准來衡量現在的行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至少誠信原則還是要講求的。減少盲目,多一些建議,至少要忠誠于自己,忠誠于自己的事業。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