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走进死胡同的管理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木人    时间: 2006-10-2 23:53
标题: 走进死胡同的管理思考

 

没找到合适的标题来概括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己对于一些管理问题的思考,似乎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前面写了个有关强制分布的帖子,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对于惹起很多争议的强制分布,不能从“是否科学”的角度去衡量它,因为强制分布对于韦尔奇而言更多是一种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不能用“是否科学”进行衡量的。

这里再展开一下,对强制分布进行一个讨论。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赞成强制分布的人理由很多:

强制分布法常常与员工的奖惩联系在一起。对绩效“优秀”的重奖,绩效“较差”的重罚,强烈的正负激励同时运用,给人以强烈刺激,有助于绩效的提升。

强制分布要求必须在员工中按比例区分出等级,会有效避免评估中过严或过松等一边倒的现象,有助于打破大锅饭。

……

反对强制分布的人理由就更加充分:

强制分布把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容易引起内讧,人们会把注意力放在降低别人的绩效,而不是提高自己的绩效。

强制分布不科学,一个团队表现得再好也会有人被划到C级里,非常不公平。

……

就在这样的争议当中,强制分布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当中得到了实践,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当然也给很多管理学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话题:虽然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印证那句“真理越辩越明”的话。

我们能够找到很多管理话题,都能够像上面的一样,从正反两个方面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辩;我们也能够找到很多管理理念,看着它们一会成为追捧的热潮,一会成为唾弃的对象。

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看待各种管理理论和理念?

在〈管理学方法论批判〉一书当中,对于喜欢思考管理问题的朋友而言,至少给出了有关上面问题的部分答案。

作者认为:

系统的管理研究并非管理知识的有效来源;

管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在其纯粹形式上没有一个是完全正确的;

从学术研究角度,管理学几乎不具备真理性;

作者建议:

管理学研究应该融合各种方法的元素;

管理知识的应用者不必执着于管理知识的真实性;

管理知识的有效性最终由实践评价;

作者反对:

把管理学研究当作学术研究;

把管理学研究当作完全应用型的;

管理人员应该更学术化。

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吧,但愿一些与我有相似感受的朋友,能够从这本书当中得到一些启发。事实上,德鲁克先生已经把这个问题给说透了,只是我比较迟钝,没有完全明白: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归根到底,是一门实践。

我后续发一个“是否该废除绩效考评”的帖子,作为有关这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 寒山    时间: 2006-10-4 08:38

     很同意木人兄对德鲁克的认同: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而所谓行,必然是个体的,即同样的方法必然有效果很好的,效果不见得很好的。

     因此对于管理的理解是否也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即管理只针对于个体企业的行,而不在执着于创建大一统的对错观念。管理学科创建了很多的方法,对于具体的个体我们需要进行判断,哪些是对个体比较合适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由此的管理学科才有了意义。

    套用同样的理念,对绩效考核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我们不从宏观理念上,对绩效考核进行评价,而只针对个体企业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绩效考核。

    诚如您所言,绩效考核无所谓对错,针对企业个体的实践,绩效考核也一定会有成功的案例与失败的案例。错的只是要对绩效考核作一个宏观上的评价。

   

[em04]
作者: arrowcarol    时间: 2006-10-4 17:51
如果把强制分布看成是众多数据积累后的呈现,大家是否就不会对它有如此多的争异了。
作者: jet_wang    时间: 2006-10-7 14:15

这种问题的处理如果用到古老的中国智慧-中庸之道的话就很容易了:搞绩效评估,但不要分的太细。历经5000年的中华文化中大部分都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思想凝练,和欧美比我们的自然科学自然是不如,但社会科学方面我认为中华文明是领先的。就象毛泽东说过的:不要老是在外国的故纸堆里翻来翻去,言必称希腊........


作者: jekkychi    时间: 2006-10-8 13:02

每一种思想自有他存在合理的地方,但决不是真理,寻找出其中实用的东西为己所用,争论只是让各方面更明确化,使后来人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应该感谢不同观点的存在,他使我们可以少做很多弯路


作者: MIST2001    时间: 2006-10-9 10:46

刚好在昨晚读了Oster的《现代竞争分析》,也谈到了战略管理的偶然性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既没有普遍使用的必胜战略,也没有普遍适用的制定必胜战略的原则。”在工作中有时会被人攻击理论脱离实际,其实问题的实质在于理论的适用条件,学术教育的深化和细化往往导致专于某一理论的“专家”,而作为管理实践者,更重要的在于掌握理论的适用条件,一方面我不赞同简单地用“实践”来否定所有理论,有些“实战派”对理论的虚无主义态度和自大心态,是导致管理走进死胡同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学院派”没有充分认识适用条件,如同给出一个数学命题而没有前提条件。走出死胡同的出路在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条件研究上面,给浩繁复杂的管理理论书籍都加上一章《适用条件》。


作者: jason23023    时间: 2006-10-10 11:30

管理是没有标准制度的,只有最适合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套管理制度是对应于一群在特定环境下为了特定目的而联合起来一起付出努力的群体。这里边就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一样,当特定环境、特定目的 或者是群体发生变化时,对应的管理制度也需调整互动。

所以,“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者: 独唱者    时间: 2006-10-10 15:59

管理在于知,更在于行。

没知的行,是不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的。


作者: joexsl    时间: 2006-10-10 17:14

管理是"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还是"在于知,更在于行"????


作者: samwu8989    时间: 2006-10-10 21:39

管理是没有真理,关键是所采购的管理方法是否适用特定环境


作者: 网络傻瓜    时间: 2006-10-11 09:15

上面的朋友说的都在理,我只懂得管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到这里就是来和你们学习的!


作者: lipeishu    时间: 2006-10-12 17:56

只要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和改善员工的生活的管理都是好的管理。

不一定别人的东西都是好东西,也没有必要套某种管理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 sisipw    时间: 2006-10-19 11:42

都有道理,总结为:管理在于知,更在于行,“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管理方法要适用特定环境。

因为环境在变化,管理也要随之更改。


作者: yangyazhou    时间: 2006-10-20 09:52
无庸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