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惑,少则明”道出企业管理在探求出路和方法时的哲学,如果再要加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坚持并持续改进。
随便翻看一些财经与商业报刊,随处可见最新的管理概念或名词,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的出现在封面、首页上得位置。对于一个了解中国商业与管理历史的人来说,显得有点滑稽;而对一个不知中国背景人来说,好像中国企业的管理史无前例的发达与繁盛,然而事实绝非如此。
看看我们都在关注什么: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年金、MBO、女性领导力、从历史学管理等等,到底有多人在关注基础性的公司管理问题?虽然中国企业的
“机会时代与暴力时代”早已结束,但企业管理还远远未成为企业家的核心工作。为什么?
这里面有些影响因素,值得好好分析。首先,企业很多还对政府抱有预期,或者企业还在享受政府的光晕,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当然这还要期待政府的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其次,企业在内部管理上缺乏判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的身边的经验可以借鉴。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无论是海尔、联想还是华为,都难以成为中国企业学习的典范,因为市场的巨大成功并不意味着管理的成熟。再次,中国国学传统中的优秀文化,至今尚未成为理论体系鲜明、指导性强的管理体系,仅有的一些诸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太多意识层面的探究,而缺乏实例的佐证与学习的案例。于是出现一部《水煮三国》火爆甚久,也就不足为奇了,谁有时间精心研究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先满足一下阅读的快感为先。
于是中国企业有时候只好抓瞎了,各种管理概念、理论、名词恰如企业的
“黄金搭档”,来个一股脑的补上,祸兮?福兮?不可知否。这可能也是中国的特色之一吧!
不过,最佳有些现象让我们看出回归基础管理的一些潮流,不论是从前几年深谙价格战格兰仕还是一个又一个此起彼伏的业界管理典范。困惑中似乎找到一丝清晰的脉络,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学习、实践、改造、提升将成为中国企业实践和再造管理技术的基本旋律,关注基础并务实而为,将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美德。
知名学者与实战专家陈春花教授最近在接受《北大商业评论》时就发出企业应回归管理本质的呼声;2006年6月份的《环球商业评论》将“练基本功,赚管理财”作为策划专题,那何谓企业管理的基本功?有如何修炼呢?
结合相关资料,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创新工艺与流程为主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成为企业的青睐的对象,根据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与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地位来考虑,以下几个不错的管理技术值得企业深度关注。
第一,
以“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为代表的精益管理将在中国持续加热。更多新型市场国家的出现以及国内资源成本与日俱增给中国的制造业代理不小的内外压力,若想继续保持其产品的竞争优势,想必这种“追求效率极限”的管理技术会是不二法宝。
第二,
以“SOP(标准化作业程序)”为代表的标准化族群将进一步在各个行业开花结果。由此带来的企业标准化流程的构建(之所以说构建而非再造,本人将另行论述。)将是企业管理的主角。以“工作规范标准化/技能培训标准化/技能评定标准化/现场操作标准化/管理职责标准化/绩效考核标准化”的六个标准化的体系构建工作,对企业来讲必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
褪掉理念层面浮躁与浅显的“细节管理、人性化管理”将成为服务行业的新潮流,并让笃行的企业受益匪浅。当然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依然是以标准化为基础,不然效率上将大打折扣。(这里不包括那些包含艺术特质与奢华享受的服务行业;同时,如何将服务标准化与人性化很好的结合,将是不少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
第四,
企业内部沟通与信息交流的技术将变得更加重要,当然新鲜的IT技术将会让这些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不过,时刻在线状态的沟通将造成更多管理者与普通人的沟通与人际焦虑,为此企业内部的心理辅导与医疗机构的精神卫生将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
这些管理技术需要企业磨砺与提炼,管理无定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好也不会在一开始就出现。但是,不管怎样,有人已经走在了前头,迎头赶上赚管理的财,将是另外一个境界的事情。而且不但很多佼佼者会成为令人尊敬的管理者,更能减少因价格问题造成的种种误会与伤害。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