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人生指导方面的思想,如儒家思想:
今以所看南怀瑾之书,所学之义,与家人共享,与家人交流...........
《内经》说:
东方生风(先以地球物理作指标来说),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以人体五脏互相生化作说明)。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政为散……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苦生心,心生血……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政为明……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甘生脾,脾生肉……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政为谥……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辛生肺,肺生皮毛……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政为劲……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咸生肾,肾生骨髓……其德为寒,其用为肃……其政为静……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谓调和七损八益的重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无有控制的喜怒哀乐,就会伤及五脏,五脏调顺,自然延年益寿.......
想想现实中常有的例子:
经常发怒之人,常短命
大喜大悲之人,一不小心心脏就没撑住,就可能没命了
所以,修身,在乎养性,如何养性,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如一项关于长寿的调查:
那些长寿老人们,平时都是平平淡淡,开开心心的活着,没有甚多烦恼,其实关键就是"养性"之用
所以,修身养性的内涵的目标之一,就是身体健康,而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健康的原理
如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自然心情调和(激烈运动除外),从而去除烦恼,达到修身养性之功效
其它的方法亦是如此,只要心情怡然平静,身体自然就会健康..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其实在一个物质标杆、欲望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是很容易丢失自己的操守的,即使有,也会潜藏于理性的角落。不幸的是,人们往往是理性地思考,却感性地行动!
修身养性首先来自于“意识”,当然不一定是学理上的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纯朴自然的认识。如有的学者自身连最起码的“不吐痰、不乱扔杂物”都做不到,还专门写修身养性方面的文章(香港某一中国文化学术会议发生过此事:一教授在住宿宾馆乱扔杂物到窗外,被当场抓到,丢尽人了)
一般来说,人生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有主动的修养意识;而其实在这之前的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对以后的有意识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只能仰仗成人的有意识诱导了。
楼主所言幸善!
楼上兄弟所言似有不妥,意识有否,不在年龄,不只经历,更在体悟!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察的是人情世事,倘无体悟,无异行尸走肉。
成人的意识大多只代表主流意识,而主流意识不见得都是对的。吃的盐与吃的粮食的多少,仅仅代表了吃盐的人年龄大些或有某种癖好而已,不代表他有经验,仅能说明他有经历,经验跟经历是两码事,亦不能代表他的意识。
神农百草经云:上药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主治病以应地。
由此看出,养性乃中策,上策乃养命。应天--看来养命乃捷径,可有养命之法?而老祖宗劝教人修身养性之法,何也?读过了凡四训,可释吾疑。
修身养性 --- 能悟能行之人幸甚!
个人认为:修身---敬;养性---静。
不幸的是,人们往往是理性地思考,却感性地行动!
所以说人是一定要修炼,或者说是磨练的,问题时:大部分人连理性的思考的方向都是错误,或者有偏差的,是被动的接受磨练,而儒道佛的思想是指导我们主动的去修炼,去磨练,是带有正确方向性的!
一般来说,人生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有主动的修养意识;
呵呵,美国的历史有多少年,才几百年,可它确实比中国实力强,年龄不是障碍.......
可看看美国的所做所为,强大又能怎样,方向错误,误人误已....
个人也是如此,强大又能怎样,经验丰富又如何,方向错误,不如庸人.............
其实,人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教育好了,培养好了,自然会有修养意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至于经历一些事情,到了一定的年龄,那是修养层次的提高了
现在社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文化断了,从小没有受到文化的熏陶,反而接受了有问题的思想的熏陶,比如名利思想,以为人生的目标就是名利,其实名利只是实现其它正确目标的过程而已,所以教育出的人也是问题百出的,可这谁也怪不得,历史原因,无可奈可,唯有我们自己反省,不要做了历史的牺牲品.....
个人认为:修身---敬;养性---静。
呵呵,敬何解?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借用印光法师的话: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