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下雨,闲着没有事,想起了太极拳。。。
对于太极拳的很多要求,总没有用心的去理解,也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
特别是对眼随手动、意随眼走、力随意到、劲随力发、内多外少、循环往复,在理解上更不到位。
今天突然顿悟。眼睛紧随手指尖动,人的意念和思想就被局限在手的活动范围内,对外面的注意力全部缩回到自身的周边,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任由外界天翻地覆,依然从容不迫,这就是所谓的内多外少吧。
于是突然顿悟。眼随手动、意随眼走、力随意到、劲随力发,不被外界所干扰,人的意识活动被局限在手的活动范围之内,只是在一个固定的封闭的圈子里,相对集中注意力。在一上一下、一开一合的矛盾转化过程中变化眼睛的注意力焦点,调整意识,集中注意力在手尖划动的内部区域里,达到内多外少的境界。内敛精神、韬光养晦,始终执着于自己划定的小圈子范围内,不被外界其他干扰所动摇。你有一定指挥,我有一定主张,原来这才是太极拳的精髓。
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参透太极拳的真谛,只追求太极拳架的花梢,却忽略了精神训练的内涵;追求拳路动作的繁杂和变化,却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也包含着无穷尽的道理;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还幼稚的从力的分解角度,对拳走圆势,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还天真的认为以划圆为基础的圆周运动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始终坚持在自己划定的圈子内活动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这么多年一直感觉自己在太极拳上的修养太差,原来是还没有悟透,好在这次突然顿悟。既然已经顿悟就要应用于实践,从最简单的招式开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沉住气、稳住神。不论外界何种情况,排出一切干扰,任凭电闪雷鸣,我以不变应万变;任凭被打个稀里哗啦,我也始终抱残守缺,坚持住自己划定的范围,毫不动摇。
顿悟之后才清醒, 原来我的领导都是太极拳好手。平常全深藏不露,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每逢重大事情,都在各自圈子里推柔,从不越雷池半步。好险呀!暗自捏了一把汗,原来还是太年轻,否则这些太极高手,若是动了真气,用了杀招,我的人生早就无路可走。
幸好还年轻,如今顿悟还不算太晚。
呵呵,楼主通过太极拳证实了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最近通过静坐我也初步证实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是加强"不变",多接触"万变",以提高"不变",从而静则"不变",动则更好的应付无穷的"万变"!
曾翻阅太极拳一些规矩,看过有这么一条:书理通,拳理亦通
拳理通,亦可推广到其它领域,如brainman兄所言....
细细想来,练好太极拳与搞好企业管理确实有不少相同之处,不揣冒昧,写出来与大家共鸣:
一、练太极者,虽有保健、入门、小成、精通、圆融等不同境界,但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成就感,练拳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忌讳的是一步登天,妄称大师。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虽可以志存高远,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还必须从产品、营销、物流、服务等细节处很下功夫,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二、练太极者,非常强调精神的内敛与集中。初学者往往注重的是“形似”,其实真正的太极大家,已做到“内有乾坤”,“精气神”聚为一体,外在的形象完全是行随意动。在企业经营中,我们看到那些肯在自身的产品研发、质量管理、服务体系、员工素质等“内功”上多下功夫的,其生命力往往远胜于那些热衷于概念炒作、广告轰炸的企业。
三、练太极者,其至高境界是“一羽不复加”,象杨氏太极的奠基者杨露禅那样,一鸟在手,不复能飞,讲究的就是对外在环境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并及时做出反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良好触角能力的企业,能够及时感知消费者需求、社会环境、文化潮流等的转型变化,从而及时制定应对的策略与方法;相反,那些在温水中的青蛙企业,则“大梦醒来觉已迟”,从而“逝者如斯,如过眼烟云”。
四、练太极者,非常强调辩证法则,讲究“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要奈得住寂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招每式,悉心体会,缓若抽丝;而在推手、大捋中,发劲时则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举雷霆之力、聚弹丸之地,其势如昆仑巨石,浩不可挡。企业经营也是这样,那些隐性的冠军,往往都是在某一核心竞争点上,反复切磋,万千次演练;一旦出行江湖,则有“独孤九剑之威,吸星大法之力”。
尚有其他体会,有时间再行补充。
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也不尽然
在市场上(生活中)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果是螳螂,你可以打太极,如果不幸你还只是蝉,最好还是动一动.
呵呵
不少高见
中国人最会“打太极”了
不效得,那位仁兄那里有太极的拳谱,传一份上来就好了
这个偶有体会,偶也说说:
太极拳练的时候讲究意,眼睛是微闭的,内视,不是随着手乱动的,眼乱动那样人会傻的而且意志不能集中,只有这样实战时才能心平气和,内心不受任何干扰;意识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类似于静坐,太极拳任何一式都是意先动,而后气,现在很多人练的都是健身的,不是实用型的,所以没气,只得其形不得其髓。至于招式,刚开始很讲究,因为每一招式都有实用效果,后来可以随意而自成招了,关键在于意和气,至于划圆是因为圆是最省力的杠杆和最符合物理学连贯的。至于气,表现形式是手会不主得颤抖,因为气在,比如当你要作推手动作时,手臂会有一股气流经过到达你的意点,感觉就像有股水流贯到意点,有的人感觉是蚂蚁在爬,这个要看每个人气练得程度感觉有所不同。
太极拳练到最后都是中意不重形,中气不中力(力自然会有的,还很大,因为力由气发),小练十分钟一天精神辈爽。不过练气很难,我13-17岁拜师学武术时练了4年才有今天,要内外兼修,而且气是可以保持一辈子的,不会跑的,召之即来,其他招式都荒废了就这个还有。
拳谱我还有保留,但是招式就忘得差不多了,不过世面上没有这个内部教学版了,有个CD版的完全不对,大家没基础要健身可以练习《易经筋》,那个简单易学: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名称
1、无极式 28、海底针 55、退步搬拦捶 82、扇通背
2、太极起式 29、扇通背 56、如封似闭 83、撇身捶
3、揽雀尾 30、撇身捶 57、豹虎推山 84、进步搬拦捶
4、单鞭 31、进步搬拦捶 58、十字手 85、风摆荷叶
5、提手上势 32、风摆荷叶 59、斜搂膝拗步 86、揽雀尾
6、白鹤亮翅 33、揽雀尾 60、回身三掌 87、单鞭
7、搂膝拗步 34、单鞭 61、揽雀尾 88、云手
8、手挥琵琶 35、云手 62、揉球式 89、左右穿掌
9、搂膝拗步 36、单鞭 63、斜单鞭 90、单鞭
10、手挥琵琶 37、左右高探马 64、野马分鬃 91、高探马
11、 搬拦捶 38、右起脚 65、玉女穿梭 92、转身单摆莲
12、如封似闭 39、左右高探马 66、风摆荷叶 93、指档捶
13、豹虎推山 40、左起脚 67、揽雀尾 94、风摆荷叶
14、十字手 41、转身蹬脚 68、单鞭 95、揽雀尾
15、斜搂膝拗步 42、搂膝拗步 69、云手 96、单鞭
16、搂膝拗步 43、上步裹手栽捶 70、单穿掌、单鞭 97、展手鹞形下势
17、揽雀尾 44、 撇身捶 71、展手燕形下势 98、步七星
18、揉球式 45、进步搬拦捶 72、金鸡独立 99、退步跨虎
19、 单鞭 46、左右高探马 73、千斤坠 100、转腰双摆莲
20、肘底看捶 47、二起脚 74、倒撵猴 101、弯弓射虎
21、倒撵猴 48、右打虎 75、撑掌 102、双撞
22、撑掌 49、双砸掏心捶 76、高探马 103、回身
23、高探马 50、左打虎 77、斜飞 104、搬拦捶
24、斜飞 51、中心脚 78、提手上势 105、风摆荷叶
25、提手上势 52、双峰贯耳 79、白鹤亮翅 106、揽雀尾
26、白鹤亮翅 53、左右高探马 80、搂膝拗步 107、单鞭
27、搂膝拗步 54、十字腿 81、海底针 108、收式
太极还是在大学时学的,好多年不练了。现在练的是易筋经,个人感觉楼主悟的还不彻底,还是十楼的兄弟对太极的造诣更深。眼是内观的我非常同意,因为真正的太极高手是手到神知的,也就是说他的手在哪里是不用眼睛来看的,有眼睛来看的那只是初级的。本人喜欢禅宗,想来那只是在以物驭物而以,也只是初禅境界。
打个比方就是你对自己说用手拿东西手才过去拿,就像一个刚学会驾驶的人在驾驶的时候的那种状态。而我们拿东西的想法和拿东西的动作却是同时发出的。真正的驾驶高手也是如此。
太极的要妙在于,意起气动,心静无物,重内轻外。用在企业上也是如此。
太极还是在大学时学的,好多年不练了。现在练的是易筋经,个人感觉楼主悟的还不彻底,还是十楼的兄弟对太极的造诣更深。眼是内观的我非常同意,因为真正的太极高手是手到神知的,也就是说他的手在哪里是不用眼睛来看的,有眼睛来看的那只是初级的。本人喜欢禅宗,想来那只是在以物驭物而以,也只是初禅境界。
打个比方就是你对自己说用手拿东西手才过去拿,就像一个刚学会驾驶的人在驾驶的时候的那种状态。而我们拿东西的想法和拿东西的动作却是同时发出的。真正的驾驶高手也是如此。
太极的要妙在于,意起气动,心静无物,重内轻外。用在企业上也是如此。
只是三年前的一点感慨。
物非人非。
太极还需要放下。放下才能轻、松。轻松才能换劲。
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是太极的一种状态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