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其他方法把梳子卖给和尚吗?
关于那个营销员卖梳子的故事一直广为传颂——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推销梳子,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有销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发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要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
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这样就销掉了十来把,第三个营销员销了百十把。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说,您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
您在每个庙堂的前堂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一来就销掉百十把。
第四个营销员说销掉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人家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您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样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这一下就销掉好几千把。
最终最成功的是第四个营销员,因为他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开发了广阔的市场!当然,从这个故事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启发。而卖梳子给和尚也成了一个产品营销的一个典型的考题!
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能否找到把梳子卖给和尚的第五种方法?
品牌的最高境界是它所富有的精神价值!
世界知名的体育品牌耐克,曾经有过一个引起争议的广告——
杰克是一个卡车司机,因为醉酒开车而撞死了行人,被判入狱。这时他的妻子带着他们的孩子跟他办理了离婚,离他而去!他在狱中非常孤独,找不到一个朋友可以倾诉,几乎患上了抑郁症。由于他的良好表现,被提前释放,然后出狱之后,他的整个世界已经面目全非!他成了一个被抛弃的人!
杰克没有办法,只能象个乞丐一样到处流浪,每天喝的烂醉,他不去想未来,不再有任何追求。但是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和妻子、孩子共同有过的的美好时光,他开始告诫自己不能堕落下去。他找到了一个出卖苦力的地方,每天能够有十几美元的收入。做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了一双耐克的运动鞋犒赏自己!当穿上崭新的耐克鞋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了多年不见的自信和微笑!
耐克的这则广告内容无法去分析他的真伪,但是耐克的这则广告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很多人的震动!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一个品牌敢于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来宣传,但是耐克做到了!尽管这个关于杰克的故事有待考证,但是耐克能够把力量和精神元素注入品牌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行为!
在国内,在很多青少年群体当中,耐克已经成为一种对个性、自信执着追求的象征。不少中学生,即使可以不吃不喝,但是却不能够长到18岁的时候还未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耐克运动鞋!耐克成为一个时尚和独立的标志!耐克对于他们来讲,宣扬的是一种尽管去做,放大个性的精神昭示!
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象杰克一样,拥有了一双耐克运动鞋是他们拥有这个世界的尊严的根本保证。
在耐克变幻多样的广告里,淡化产品,突出精神境界成为一贯的风格。推销脚上的鞋的耐克实际控制着消费者的大脑和信仰!
耐克的做法其实对于所有的产品营销和品牌传播是一个启发和榜样。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最高境界
受耐克把信念和自尊送给消费者的启发,其实梳子还可以这样卖给庙里的和尚——
很多香客去庙里烧香,更多是祈求佛祖保佑平安,或者有其他婚姻、生育、康复、幸福、快乐的请求。在很多人眼里,寺庙并不是和尚的居住的,而是佛祖、神灵常驻的圣地。
烧香许愿/还愿之后得到了心灵暂时的净化之后,香客们希望得到的是佛祖无处不在的庇护和保佑。最好佛祖能够承诺把平安、富贵等的内容写下来,这样每一名香客都会满意而归了!可是这种愿望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过,不断的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和祈福也足够了。
所以,在寺庙里本来存在着这样的心理需求。对比以把赠品的“积善梳”卖给寺庙里的和尚相比,为什么不可以把梳子作为佛祖开光的见证和物质化的带有力量和灵性的护身符?告诉香客们这是经过在黄道吉日众多僧人共同诵读经书,并且同日佛祖降福,给与隆重开光的“宝梳”!寺庙不是香客每天都能光顾的,但是有开光过的梳子随身携带,佛祖的保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样一来,寺庙把本来作为不值钱的赠品梳转变成为给与香客保佑和力量的宝物,而且还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这个价钱至少是梳子成本价的5-10倍),这样梳子成为给予香客更多保佑和平安的寺庙的延续性产品,而寺庙也得到了延续的香火赞助,两全其美!
所以,有别于累了梳梳头,或者是低于积善的感谢,把梳子事先开光,然后作为佛祖保佑平安的宝物卖给怀着虔诚之心而来的香客,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安慰!这应该是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最高境界吧!
中国品牌,如何挖掘出自身的精神价值?
相对于国际成功品牌对于精神境界的挖掘,超越顾客满意度的无止境追求,国内的品牌大多仍然停留在所谓的知名度认知层面。每天从早到晚就是狂轰乱炸的电视广告,不懂得怎么去编制一个绝无仅有得美丽得故事去打动消费者!因此,中国的经济排名第六,而中国的广告支出却占到了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位!
在我们的灌输式的品牌传播中,我们付出的是真金白银的广告费,企图收获的是销量和利润!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公司和品牌只是成为了谋利的机器,没有任何人性可言!我们总是抱着索取之心,最终收获了什么样的回报?除了顾客的低忠诚度还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乱战和口水、概念战。
但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施与和共鸣,激发起存在于顾客心灵深处久久寂寞的冲动,很多的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修养不高,对于品牌的理解不够,往往品牌成了一个仅仅谋利的工具,变得缺少人性。背离了品牌精神的品牌塑造,背离了基于对人和人性关注的造牌运动,必然面临消费者的疏远和摈弃!
耐克把自身品牌超越出了一双运动鞋,而成为让每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追求,这是对心灵需求的挖掘,也是心灵共鸣的回馈!
台湾一位佛学大师说,对众生的慈悲之心能够在众生之中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这种慈悲心是爱心,是对于人性的根本的自信、尊严的关怀,有这样的大慈大悲、对于心智沟通的大智慧,品牌的成长基于众生的共鸣和培植,这样的品牌拥有众多的心灵的基础和支持,便有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这样的品牌才能够获得生命和永恒!
中国品牌,抛开广告战,概念战,价格战,回归与万千顾客心灵的沟通和共鸣,才是品牌真正成熟的标志和开始!
一滴水可以看到大海,一把梳子能够看到品牌精神的内在哲学!中国品牌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但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施与和共鸣,激发起存在于顾客心灵深处久久寂寞的冲动,很多的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修养不高,对于品牌的理解不够,往往品牌成了一个仅仅谋利的工具,变得缺少人性。背离了品牌精神的品牌塑造,背离了基于对人和人性关注的造牌运动,必然面临消费者的疏远和摈弃!
非常赞成以上LZ的观点,当然说“施与”可能太自我了一点。其实,企业家对品牌精髓的理解实在是太重要了。当然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张瑞敏对海尔品牌的理解就有从质量——形象——名牌——命牌的过程,这其中,确实应该关注基本的人性需求,并遵循这种需求来塑造品牌。值得注意的是,人性的表现是复杂的,但其基本的主线还是有的,那就是人们老生常谈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这一理论,由于过于“浅显”,以致于很多人对其不屑一顾。其实经营品牌的所有精髓都可以从其中演绎开来,很多人知道这一理论,但很少人实践这一理论。不过以上的耐克品牌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者。
我想每一个有思想的广告人和管理者对上面的文章都会有所触动。。。
那是愚弄百姓啊.还开光呢.
果然上升到了一个高层次
不要动则就把品牌和所谓精神价值联系一起,不同得产品,不同得客户群体,对品牌得诠释也会有不同得方式。
DELL是电脑顶级品牌吧,给你带来什么精神价值?
波音、空客是航空界顶级品牌吧,又给你带来什么精神价值?
论产品内涵,日本车怎么和欧洲车比,但实际市场份额呢?
就拿最讲究品牌内涵得PEPSI来说,很多年轻人喝,但你真问他为什么选择它,在无提示状态下他也是不知道为什么。更多得情况是,渠道、终端做得好,宣传活动配合的好,所以那里就卖得好。
商业手段虽然坑害消费者,但是要运用手段达到效果也不容易哦
我在家园里发贴不多,但我是一直关注着家园,从这里学到了很东西,受益菲浅!
楼主的这个贴子是从精神层面上去谈论产品营销,我则是从渠道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在三年前接受的一次培训中,我第一次做这个题目,当时我提出的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就是类似于积善梳,寺庙用来赠送香客的,第二个方案就是开光梳,用来卖给香客的,本人倾向于第二个方案。
在营销学里,目标客户有很多种通路的:
1、建议者
2、决策者
3、购买者
4、使用者
5、反馈者
一个小孩说要买玩具,他是建议者,爷爷奶奶拗不过孙子,给孩子父母说买这个玩具给孩子吧,这也是建议者,父亲决定不买个玩具给孩子,父亲是决策者,但爷爷疼孙子,决定了还是购买玩具,这是最终决策者,由孩子母亲去带孩子购买玩具,母亲是购买者,最终孩子是玩具的使用者,但父母觉得玩具设计与质量不是很好,这就是反馈者。
购买者,不一定就是使用者!用来梳子这个案例中,梳子最终的使用者是游客或是游客的亲朋好友,但梳子的第一次购买者却是寺庙。第一个方案是赠送品,用来作寺庙纪念品,第二个方案却是寺庙的一个产品:美好的祝福,这个产品可以以梳子或是其它的饰品作载体。第二个方案实际上是将寺庙变成梳子的经销商、或是品牌贴牌商。寺庙也是需要有收入来进行寺庙维护的,制作有特色的梳子再加上寺庙的“祝福”文化注入,为寺庙创造了一笔营业收入,而且也将寺庙的“品牌”传播至游客身边的亲朋好友,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何乐而不为呢?
营销人员,需要将视野打开,狭隘是不行的。希望楼上有几位朋友能理解个中涵义!
把梳子卖给和尚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因为故事是虚构的,所以就没有了再讨论的价值
故事的所有情节都是作者为了自己的目的需要设计的
相当于一个“伪命题”
伪命题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何必做损人的事情呢...
[em01]真的太有意思!!!!!!!!!!!!!!
事物本事没有变,改变的是人的认知,这叫创新。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