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天祥、梁燕城 [2002-9-27 0:26:30] |
■麻天祥 □梁燕城 ●无执的本体论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希望有一个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对话。在此之前,儒学与佛教,儒学与基督教,以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有很多对话,并且在国际上举办过一系列的讨论会,我也参与过。而在基督教与佛教方面,在夏威夷大学曾办过大型的国际对话,且出版有学刊。但中国在过去较少深入地进行讨论。最近几年,我比较关注从深刻的文化和学术角度来思考佛教问题,然后再看一下基督教文化对这个问题有无响应。这个对话可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当然一般俗世的宗教现象,会有很多满天神佛的拜偶像迷信,涉及虚假妄识,这是另一课题,如今且放下不谈。回到原初的哲学智能,我想可以从禅宗讨论起。因禅宗佛学较多哲学智慧,较少迷信妄习。首先,针对“空”这个概念,大概印度的龙树强调空,作为佛学的核心思想和经验,而这个空的哲学与中国佛学后来空的概念并不一样,龙树是完全从缘起提出性空,基本上是不讲本体的,空只是缘起生减所呈现的一种空性,即指万有没有不变的本质,空是不能用任何范畴来定义的,是不一又不二、不来又不去、不生也不灭之类的,龙树是通过破掉各种知识范畴而建立空的缘起理论。但是,空的这个概念到了禅宗,它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禅宗的开宗大师应该是达摩大师,用的经典还不是空宗的经典,是用《楞伽经》,是属于印度的“如来藏传统”,比较讲本体的,是属“有宗”的传统。到了六祖的时候,禅宗才转向空,但这个空已经跟龙树的空不一样,六祖的时候,神秀是“有宗”的观点,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一种有本体的观点,但是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个说法已经是“空宗”观点,否定有不变本体,这也是对禅宗很重要的发展。对禅宗来说,空的概念与龙树的空又有不同,因禅宗又讲“见性成佛”,此中的“性”是否本体呢?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一讲佛性还是离不开本体,见性成佛还是跟本体论认识有关系的。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本体论呢?我用英文说是一种no committment ontology,理论上不投入任何观点与范畴的本体论。在龙树是破一切本体论,但到禅宗、六祖不是以缘起讲佛学,却以中国佛学所强调的佛性来讲,故原则上是有本体论的,然而是没有投入任何观点与范畴的本体论。这种没有本体的本体论,或者无执的本体论,其表现永远是以“公案”的方法存在,通过很多小故事,在日常生活中脱掉任何本体的认定,因而可以投身去任何世界观、宇宙观、本体观,然后又都把它解脱掉,来了解这个本体论。这是我对禅宗的理解。 ●禅宗对空的看法 ■:梁博士对佛教的理解超出一般人的看法。你谈到空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老子的一句话,李约瑟和侯外庐都十分重视这句话: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那空的地方才是车辆可行走的有用之处;器皿上有空的部分,才是人们有用的地方,可以放物;窗户有空的部分,才对人有用,可以取光;也就是说,建造房子必须建造一个空的东西,搞建筑学的人,都知道这一句话。一位建筑学家跟我讲过,有用的部分恰恰是看似无用的部分,看上去砌墙时砖是很有用的,但人在用的时候恰恰不是这砖墙,而是空的部分,这就是中国人的空的观念。其实你刚才讲的佛教龙树对空的理解,就是不讲本体的。我的意思是,佛教是无本体论,还可以叫作非本体论,也就是非本体的本体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如道家所说的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源头就是道,而是没有原创,没有本体。一切事物都是互和而有,此有即彼有,此灭则彼灭,此生故彼生。因为有了光明,才有了黑暗,因为有了前进,才有了后退,有了有,才有无,这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是互相依存的。说它有,却没有自性,因为有了无才有了有。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的意义并不是说没有,而是说空的意义在于没有自性。比如说水,是氢和氧合成,没有氢和氧,就没有水,所以水没有它的自性,水是空的。但是,也应当承认,这个空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解释,见仁见智而已。有人说,佛教是空的哲学,空的哲学就是虚无主义哲学。其实,佛教是相对主义的哲学,但是这一点似乎还不够,范文澜就说,佛教是怕死的哲学,道教是贪生的哲学。说道教是贪生的哲学还有一点理由,但说佛教是怕死哲学就讲不过去了,因为佛教追求的境界是永生,是超越生死的,生和死是对立的,生没有自性,死也没有自性,追求的是不生不死。胡适有一个看法,印度的禅宗(或佛学)是一种定的哲学,而中国的禅宗佛学是一种慧的哲学。他举了一个例子,古代印度要找一个大臣,除了知识、品性以外,还要考察他的心性,谁的立命最高,定力最强,谁就可以充当此任。于是让他端一钵油,从城东走到城西,如果洒一滴油就要砍头,这个人就端了一钵油出来,从城东走到城西,路上有马蜂蛰他,有美女如云,从身边飘逸而过,一般人都是动心的,但他就是心如铁石,目不旁瞬,意志专一,坚持不懈。因为他想到自己反正是要被砍头,倒不如置生死于度外,就这样平端着油,一滴不洒从城东走到城西,胡适说这就是印度的佛学。而中国的佛学则用另一个故事说明:讲一个老贼和一个小贼,老贼因为年龄大要退休,为了让小贼学到手艺生存下去,就让小贼跟着自己出去偷东西。老贼把小贼领到一个财主家里,并没有偷东西,而把他反锁在柜中,然后出门大喊有贼,家丁赶来,并没有发现小贼,但小贼在里面也出不去,心生一计,在柜里学老鼠叫,家丁一听忙把柜打开,小贼拔腿就跑,被家丁追到河边,无路可跑,脱下衣服,包着石头,扔到河里,往旁边一躲,保着了一条命。小贼回去找到老贼,抱怨他把自己扔下,老贼问了他如何回来的,然后说,行了,你的手艺已经学到了。这就是没有办法中想出的办法。所以,中国佛学、禅宗就是慧的哲学,这是胡适的看法。(故事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看本书其他部分。) ●否定的智慧 当然,有的非常有道理,有的是对佛教的偏见,缺乏依据。我的看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认为空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定。佛教有一句话“空其所空”,不仅要否定现实,否定有,空是对有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否定,即空其所空,否定之否定。我基本上界定佛学的哲学是双向的二重否定。所谓双向,就是两个方面的否定,一个是否定万有,否定外界的存在,是对客观世界的否定;二是否定内性,人无我,法无我,就是没有自性。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事实上既否定了内在世界,也否定了外在世界,就是刚才你讲的不一不二,不生不灭,一切都是超越两者之间的空。是一种否定的哲学,否定现实世界,承认在彼岸世界还有一个净土世界,用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来否定现实世界,用来世否定今生。这种否定形成一种出世的观念,这肯定不符合人们的要求。因此还有第二个否定,就是否定出世,否定来世,否定彼岸世界,重新回到内心世界,这就是禅宗“识得本心,便能成佛”。所以我认为佛教基本上是一种否定,不仅否定外,而且否定内,不仅否定现在,而且否定彼岸。佛教表现了一种彻底的否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生皆苦,都是一种否定。佛教传入中国后,有许多改变,刚才我说的老子的空,这个空与佛教的空还不一样,因为佛教总是一种否定,而老子的空是要强调自然,人所重视的不是人工的东西,而是自然的东西,不是那些“有用”的东西,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隋唐以后,佛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否定外界,回归内心,看上去是有本体了,就是心性本体。而原先佛教是无本体的,佛教进入中国必然是有本体,虽然始终不强调本体,但回到内心的时候,强调的就是内心的本体,也就是心本体。这个意思是说,世界的一切根源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不是从很遥远的过去,而是从很切近的现在。所以,铃木大拙讲禅宗都把西方人倾倒,他说,禅讲的就是以本心为原始,整个世界是以无限伸展的半径画出的一个大圆。这也就是说,人的心灵可以无限膨胀。但我的看法与此也不一样,禅宗的思想就是否定,禅宗有一句名言,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过三十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这充分反映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因为,起初你看山和水,并不知道山是什么,水是什么,后来你内心世界升华后,知道山和水的内容是什么,就看上去什么也不是了。当你把握这个本质后,一切又会还其本来面目。这再过三十年与三十年前的山山水水是绝对不一样的,他们之间有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否定。所以胡适说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由原来的无本体变为心灵的本体,由原来的外在超越变为内在的超越,但后来又有双重性,到近代的一味强调救亡图存,经世致用,对原先的内在超越、外在超越进行否定,因而形成了一种参与精神,也就是入世精神,但是仍然没有丢弃佛教的否定性,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这个不多说了。禅宗在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把握了否定。刚才你说的菩提达摩的禅宗是从印度传来的,以《楞枷经》为基本的经典,然后到慧能的时候,主要就是《金刚经》,也就是说,中国禅宗的建立,是《金刚经》对《楞枷经》的革命,这是胡适的观点。我认为胡适的研究有启发意义,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对外在超越的改革,也是一个内在化过程,当然也是一种超越精神。我所说的六代禅宗,从菩提达摩一直到六祖,基本上都是假的,大家都是传说,相沿成习,都认为是真的。其实我认为恰恰不是真的,而慧能的《六祖坛经》是真实的。禅是什么?就是坛经“离念离相”的超越精神,或者说否定性。坛经充分反映了禅宗思想。这个思想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否定,二是超二元对立的思想,超二元对立当然还是否定。我们一般人思维方法就是二元对立,不是好,就是坏,不是有,就是无,不是生,就是死,永远也摆脱不了这二元对立的模式。可是在禅宗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对立的,都是超二元对立的。但是,人们一旦付诸语言表达它们的时候,就必然落入“有”或“无”的二元对立,问题在于语言表达有限性,只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不能反映本质。所以禅宗总是讲“不可说”。我认为超二元对立思想的现实意义很重要,人总是处在对立的状态,世界几乎没有一天的安静,若能超越对立,我们这个世界或许能够变得更好一些。毛泽东曾问赵朴初,此名赵朴初,非是赵朴初,是不是佛教的公式?赵朴初答是;又问,是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赵朴初答:不,是同时肯定,又同时否定。我认为赵朴初的思想比较正确。这就是佛教的思想,同时肯定,同时否定,不过准确地说还是否定。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不是这样,而是执其一端,持二元对立的观念,如此不仅与外界、他人对立,而且与自己对立。比如视金钱如命,挣钱的时候拼命挣钱,挣不到的时候就自杀,得者喜,失者悲。在中国大陆,评职称也会评出人命。可见,现实生活中特别需要有超越精神,否则,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将永无宁日;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势必陷入痛苦、烦恼而不能自拔。禅宗有一个故事,一个僧人半夜起来,到外面小解,一脚踏了一个东西,吱哇有声,而哇哇大叫,一夜睡不好,第二天早起出来一看,是踩了一个茄子。所以说,一定要破心里那个执着。禅宗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鞋,天天哭,下雨了鞋卖不出去,不下雨伞又卖不出去,一个禅师告诉她,下雨了伞就能卖出,不下雨鞋子就能卖出。所以说,这个思维方式要改变,禅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禅宗还有一层意思,放下即是,随顺本性,随顺自然,日日是好日子。人之所以有太多的烦恼,就是放不下。以上讲的两点,就是禅宗的思想,基本上也是老庄的思想,所以我说禅是披着袈裟的老庄哲学,是大众化的老庄哲学。后来的中国文化大多受到禅宗影响,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要超越善和恶之间的对立。虽然他说的无善无恶是绝对的善,但仍然是不与恶对的善。铃木大拙说,超越肯定和否定之上的是绝对的肯定,那个超越绝对的肯定还是肯定,还是不符合禅的否定精神,而应当是超越肯定与否定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否定。我们说,中国的禅宗受了老庄影响,谁都同意,但说中国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庄老哲学,恐怕就会遭来不少非议,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实。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组了中国的人生哲学,相对儒家思想来说,佛家虽然是出世的,但同样非常现实,认为现实社会非常不完美,因此具有一种批判精神。“空”就是否定,运用到社会中,就是一种社会批判意识。禅宗讲的三十六对,其意在于一定要超越那三十六对,超越所有的对立。后来有的人打着禅宗旗号,把禅搞得愈来愈复杂,越来越神秘,绕路说禅,趋炎附势,超亡送死,也就走入邪路了。所以,研究真正的佛学、禅宗,不能到单在寺院里搞,研究基督教也不能单到教会里,因为那些地方都变成外在的形式,否定变成了肯定,追求的既不是超越的神,也不是与道同在的天国。基督教在马丁路德的改革以后,强调“因信称义”,真正的天国是在每个基督徒的心里。这与禅宗“识得本心,便能成佛”的观念完全一致。 |
●文化灌输要落实在现实 ■:讨论下去,就涉及到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借用马克吐温的寓言,形象地提到这个问题:一个仙女从天上来到人间,给新出生的婴儿带了五件体物,分别是生命、财富、高官、爱情,还有死亡。他相继作了选择,一次选了财富,一次选了高官,一次选了爱情,一次选了生命,每一次选择,不仅带来了欢乐,最终还归于痛苦,每一次的选择仙女都感到很失望,最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选择了,只有死亡。每一个人都不能不死。从终极意义上看,这似乎是有些悲观,但死亡的不可选择性却是一个事实。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生命也不是可以选择的,生不能选择,死也不能选择,禅宗所谓的随缘,实际上还是建立在生命不可选择性这样重大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谈论的时候,有时还要落实到现实的问题上,比如刚才说的道德重建问题,就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官员是反贪的,或者说,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伊斯兰教,在反贪上总是有共同点的。前一个时期,我写了一篇有关二十一世纪与佛教的文章,认为只要有贪污腐败存在,只要有杀人越货,男盗女娼,党同伐异,只要有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宗教信仰的存在总是有必要的,其中,我认为基督教传播的要比佛教好,有自己的学校,有自己的学位,有自己的课程,更有自己的诗篇和歌曲(参见本书《佛学与21世纪》)。但佛教不一样了,中国有一个李叔同,出身于清代进士的家庭,先是接受了系统的传统与现代的教育,虽然是名士风流,却又晚耽禅悦,遁入空门,也是个著名的近代和尚,懂音乐,擅书法,采用外国歌曲配新词作为学堂音乐歌曲教材,他想用自己的知识才华宣传佛教,虽然流传甚广,但毕竟不多,和基督教是没法比的。所以,佛教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很多东西是人类的浅层道理,表层的现象,物质的需要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证明,来发展,然而深层的理念、情感的只能通过宗教、信仰、理性来了解,这就是文化灌输的问题了,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如何落实在现实的问题。 ●佛学末流的问题 □:如果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比如,如果法律定的再好,但大家不遵守,这就是人民的素质问题了。从中国文化来说,以前并没有西方那种神圣的传统,法律是政府用来对付人民的,是一种刑罚,做错了就可以抓人罚人,但反过来,如果执法者不在场,人民就常常随便来,没有警察马上不守规则,有了警察还可以通融走后门,与执法的人搞好关系,可以做不合法的事,这就是中国的问题。而在西方基督教传统中,认为法律是上帝给予的,是上帝创造宇宙的自然法律,所有人间的法律都是从自然法引伸出来的,这个法律的神圣性是被肯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基督教传统在近代花了很大努力,去除教会末流的弊端,如天主教廷的异端裁判,及教廷代表上帝的无上权威,都在宗教改革后渐渐革除,回到原始的个人和上帝关系。当今佛教界也须面对其历史流弊,如禅宗的“野孤禅”以为自己疯狂乱来,就表现很高境界。佛学末流的危险就在于谁都以为自己的境界很高,稍微懂一点气功的人,就认为自己成仙成佛,其实这本身说明并不真正懂得佛学。真正明白佛学的人,也知一切本缘起性空,既不拜偶像,也不自夸成佛。在基督教里面,如果认为很属灵,论断他人不属灵,就不可能是属灵的人,真正的属灵的基督徒是永远认为自己不是最属灵的,且永远谦卑,永远开放追求和上帝的感通。但当人人可成佛的理论一出来,很容易使自己的人性膨胀。因为,见性可成佛,但又不能证明谁真成佛,然而当一些人宣称自己成佛,或者一天到晚弄点小法术,很多人就信以为真,民间各种妖魔鬼怪就出来,台湾和中国大陆都出了不少。另一方面,佛教末流讲的随缘也会变成不需要去做工作,守法不守法都一样,因不是宇宙的真理,把人的生死看破,撞不撞红灯就是小事了,这样就会变成散漫的自由。本来是在具体世界任何地方都自在的一种随缘最高精神,在变成可以证成自己不守法的依据时,种种问题就出来了。从前日本有一部电影叫《争霸》,讲一个武士,教一个幕府将军的儿子杀掉父亲,藉此继承父位,否则,不杀死父亲,父亲会让比他聪明的弟弟来继承。但这位大儿子根据孝道,认为不可以杀父亲,武士就跟他讲禅,说“见佛杀佛,见祖杀祖”,是超越善恶的精神。所以,对禅宗的歪曲可以变成这样的违反伦常流弊。从这个意义上,使禅宗不陷于野孤禅,不走自我无限化及散漫自由之路,是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目前特别是面临二十一世纪,儒释道各大教均共同要面对文化的更新,须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化对话,也须去掌握和体会西方精神文明的谦卑、忏悔、救赎等精髓,均应该是一当前文化的重大课题。 梁燕城: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文化中国》总编辑。 (注:本文原载加拿大《文化中国》2001年第三期。刊发时采用的是对话现场记录稿,由于离开加拿大之后,地址屡变,未能审校,此次作了必要的修正。) |
为什么不可以讨论和研究呢? 4楼接近最后写道:
“当今佛教界也须面对其历史流弊,如禅宗的“野孤禅”以为自己疯狂乱来,就表现很高境界。佛学末流的危险就在于谁都以为自己的境界很高,稍微懂一点气功的人,就认为自己成仙成佛,其实这本身说明并不真正懂得佛学。真正明白佛学的人,也知一切本缘起性空,既不拜偶像,也不自夸成佛。在基督教里面,如果认为很属灵,论断他人不属灵,就不可能是属灵的人,真正的属灵的基督徒是永远认为自己不是最属灵的,且永远谦卑,永远开放追求和上帝的感通。但当人人可成佛的理论一出来,很容易使自己的人性膨胀。因为,见性可成佛,但又不能证明谁真成佛,然而当一些人宣称自己成佛,或者一天到晚弄点小法术,很多人就信以为真,民间各种妖魔鬼怪就出来,台湾和中国大陆都出了不少。 ”
不好意思,我说得不够明白。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去实修,而对佛法进行研究和讨论的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研究和讨论必须是在实修的基础上。有一些文化人,或者哲学家,或者心理学家,有时会谈论与研究佛法,但并不实际修行,对他们而言,实在很可惜,这种研讨顶多多种些善根而已。
就象我曾经打过的一个比方,如果有几个天生的瞎子在一起讨论和研究什么是“蓝色”的话,无论别人怎么告诉他们,无论他们怎么研究和讨论,也无法得到真实的“蓝色”的信息。只有眼睛复明时,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蓝色”。
恩,说的也是,而且这说法也同样适用与其他宗教。
如果了解梁燕城此人的话,我们会发现他还是够资格去研究和讨论佛教与基督教的:
曾任香港浸会学院宗哲系高级讲师及加拿大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主任,现任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及[文化中国]总编辑的梁燕城博士14岁开始读老庄,15岁读柏拉图,16岁读佛经并开始了多年的打坐。他从大学到博士的学习研究范围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哲学和中世纪神学哲学。在打坐修禅中他曾经历了修道的六重境界,获得很多灵界经验,遇见过鬼神仙佛。灵界的灵体使梁燕城获得用意念控制他人思想和看相算命的能力。梁燕城年轻时反对并咒诅基督教,曾两次考虑过佛教的剃度,皈依。经历了人生多年的学佛,修道,悟道,梁燕城得到的最后答案是,宇宙终极是有恩典亲情的上帝,佛教的缘起性空只是万法的真如,未达超越的上帝境界。因着耶稣基督的无尽慈爱,梁燕城成为一名基督徒。他在[我的神秘经验]一书中,用科学和哲学的方法叙述了他修道悟道的故事。
下载并看完了他所写的《我的神秘经验》,我感觉他有很多的修行体验,但还不是一个具备足够正确知见的修行者,就象他所说,他认为轮回是不存在的。而轮回与因果,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呀。
我也看过《圣经》,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我知道《圣经》中有不少内容是被现代科学所证明为不实的,但佛经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其中的内容正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发展所证实,现代科学却无法证明其中有哪些内容是错误的。因此对于基督教与佛教,明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佛教并不是宗教,基督教却可以归于宗教,佛教只是佛的教导而已,基督教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存在,而这个神决定着人临终后是上天堂还是地狱。
已经有太多的人讨论过这个话题并且有真知灼见了,请允许我引用:)
科学与信仰之一:科学简史
东海大学刘大卫
壹、科学简史
在写这历史的时候,我承认较著重於物理和天文,这有两个理由。第一是我的背景是物理,从小学四年级我的嗜好就是天文学。第二是任何一本有关科学历史的书都强调这两个科目,因为它们是所有现代科学的根。Ⅰ.古代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至少在西元前 3000年就有基本天文和数学,包括对天体的运动都有相当准确的了解和预测的能力。这可从他们的年历和其他的记载看出来。
在古典希腊人当中我们可以用杰出思想家来代表,像「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西元前 350年)、「阿基米德」( Archimedes,西元前 250年)等人。中国在同样的时代,也发展到相同的程度。他们有生物学、物理、化学、几何学的基本观念。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是古典希腊人的最高科学成就,也是对以後欧洲文化的最大影响。我们要很简短的讨论这个题目,也要特别注意前提或假设对结论的重要影响力。
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的第一个假设是「作用力造成运动速度」。这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当没什麽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运动。有少数的现象似乎是例外,譬如说,抛物体能飞在空中,却看不见有什麽东西在推它。但这也可以想办法来解释,只要说空气从抛物体的前面移开,再跑到後面去推它。第二个假设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地球中心说」。这也建立在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上。天空看起来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球面,而且所有的东西都绕著地球跑。物体很自然的不是往地球走,就是背著它走。
第三个假设是有关物质的成份。亚里斯多德的化学很简单,他说地上的东西是由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用这个理论他们就能解释当时所观察到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亚里斯多德说天体(太阳、月球、行星、□星)是由另外第五种元素「以太」 (ether)组成的,跟地上的物质不同的是它永远不变、完美。所以天上会变的东西,像流星、彗星、新星都在天空之下、在地球大气层空气中,而不是在恒星和行星中。以太的自然运动不是往地球的直线运动而是绕地球做等速圆周运动,自然形状也是光滑的球形,因为球或圆圈是最完美的形状。
亚里斯多德为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五种证据。第一、我们没有地球在动的感觉。当我们走、跑、骑马、坐车或船,我们有运动的感觉,但我们在地球上没什麽感觉。第二、有甚麽作用力能够推动地球?!若说地球在动,那要解释为什麽在动,就是说需要有一个推力。谁能想像有一个那麽大的力能推动地球?第三、没有风。当我们走或跑就会感到有风,假如地球在运动就应该有风,但没有。第四、没有看的出来的视差,天空没有呈现任何因为地球跑到另一个地方而导致的变化。比方说,如果地球每一年绕太阳走一圈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走,那一定会在不同季节使星星有不同的外像,但并没有。第五、人类是宇宙的中心点,因为我们是宇宙中最高、最重要的部份。我们现在知道亚里斯多德的整个系统都是错的,所以他的根据也是错的,但我们不能笑他,因为假如我们也生活在他的时代,我们会有不同的结论吗?基於他所知道的和他观念上的假设都头头是道,任何与它不同的想法就是不合理。所以在他之後将近两千年,才有人能提出另外一种理论体系,来回答亚里斯多德的五种证据。
住在埃及亚里山大城的「托勒密」( Ptolemy,西元後 150年)延伸了亚里斯多德的系统。他发明周转圆圈( epicycle)的观念,就是说用很多层周转圆来解释行星、月球、太阳的复杂运动。这些天体所呈现的运动不是等速圆周运动,反而会快会慢甚至於偶而会往後退,亮度也会有变化。 Epicycles是圆圈上的圆圈,像有一种机器使这些天体在天空行走。托勒密自己大概不是真的认为天空中真有这样一套机器,而只是把天体的运动分析成这些圆圈以计算未来运动的工作。但後来的人认为这些圈子是真的,是由一种透明的材料组成的。
Ⅱ.中古时代过了一千多年欧洲没什麽值得提到的天文或一般科学方面的进步。最接近科学研究的就是炼金术,但这是一种错误方向,是很迷信的科目,想要寻找把便宜的金属变成金子的魔术,或医治所有的病而永远长生不老的药,或找一种万能溶剂用来溶化所有材料(但据所知,没有人想过这溶剂可以放在什麽容器里!)炼金术倒还是有一个益处,就是累积了很多有关化学反应和特性的经验和资料。
最大的进步在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数字和代数学发展出来了,跟以前很不方便的罗马数字比起来真是很大的改进。他们也发明「零」字。这都提供对以後科学计算不可少的数学观念和方式。
在欧洲「多马亚奎纳」( Thomas Aquinas, 1225-74年)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和天主教会的教义合并了,制造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这都变成很多世纪以来天主教会的正式教义。天主教会坚持要所有的基督徒接受教会所有的教义,不但包括从圣经来的,也包括从传统和亚里斯多德来的。若有人表示不同意其中任何一条,那可能会遭到很严厉的处罚或虐待,甚至於被杀。
Ⅲ.天文学的革命到了 1500年托勒密的 epicycle系统,为了要符合所观测到行星的位置而受到很大规模的调整,圆圈的数量增加到八十以上,据说有一个国王提议说,若在创造的时候他在场,就会建议天空的创造要简单一点。住在波兰的「哥白尼」( 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年)研究天文以後就看的出,若 epicycles系统改成以太阳为中心,那会使计算更简单更准确。这就是说太阳是中心而地球不是,地球是绕太阳走的。他计算了从运动中的地球来看别的行星所在的位置。这跟亚里斯多德的教导,也是天主教会的教导,有重大的出入。哥白尼只敢说这是效率较高的计算方式,连这也等到他知道快要死时才敢发表。但地球在走也是真的吗?他的一些间接的话好像暗示著他是这麽想,一个理论这样简单又准确,应该是离真理不远,但他没办法回答亚里斯多德的五种证据。之後几十年中,哥白尼的理论逐渐传到欧洲学术界,引起很多不同意见。
「泰革」( Tycho Brahe, 1546-1601年)因为在 1572有一颗超新星出现,开始对天文学感兴趣。他用晚上不同时间的观测来证明那颗超新星比大气层甚至比月亮还远,所以是在行星和恒星当中的。他知道这是否定亚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论,他想出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哥白尼式理论,想要把新旧两者的优点合并。他维持以地球为中心,因为这好像很合理,也是教会的正式立场,他像哥白尼一样说行星绕太阳走,但他说太阳和这整个系统都绕地球走。他从丹麦国王获得了允许和经费盖了一座天文台,准确观测行星运动达 20年之久,特别注意火星。他的仪器比他之前的人的仪器准确,他的目的是要验证他的理论。在那几年当中他也看到一颗彗星,测出彗星在行星之间有非圆形的轨道,这又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话。
泰革去世以前雇用一位助手-「克卜勒」( 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年)。他把泰革的数据留下来,花了很多年来分析这资料。他已经被说服说哥白尼的系统是真实的,也试过按这立场来分析泰革的资料。他逐渐塑造出他很出名的「行星的三个运动定律」:以太阳为中心的椭圆形轨道速度遵守等面积定律轨道半径和周期之间的关系这具有几种革命性的观念,当然一个是接受哥白尼的系统,说太阳是中心而地球是一个行星,像其他的行星一样绕太阳走。另外一个是轨道的形状,哥白尼还是用 epicycles,但不管克卜勒在怎样调整他的 epicycles,还是差一点点无法使它们符合泰革的数据。克卜勒对泰革的准确度有很大的信心,所以连很小的误差也不能接受。他终於放弃了圆圈,试用第二简单形状-椭圆,就很兴奋的发现,这样就成功了,计算跟观测完全符合。
克卜勒的系统那样简单又准确,所以哥白尼的系统被大部分的人接受了,但克卜勒的定律只是凭经验,没有理论解释行星为什麽要这样走。他不能回答亚里斯多德的五个证据,那还是一个困惑。
「伽利略」( Galileo, 1564-1642年)开始解决这困惑,他想出了「惯性」( inertia)的观念。这是说一个物体的正常状态不一定是静止不动,而是沿著直线做等速运动。我们平常看的东西若没受到推力就停下来是因为有摩擦力,若摩擦力减少,那物体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减速到停下来。伽利略推理说,如果可以完全除掉摩擦力,那物体就永远停不下来。所以当我们看一个东西在走,不用问有什麽力使它走,只有看它的运动改变才要问为什麽。跟亚里斯多德不同,伽利略说作用力不是造成速度,他说「作用力造成加速度」。这就回答了亚里斯多德的问题,「有什麽力够大到能推动地球?」,这就是问错问题。没什麽力推动地球,简单说没什麽力使它停下来,所以它继续走。这样也回答了亚里斯多德另一个证据,说没看到地球运动所造成的风。地球和大气层是两个一齐走。
伽利略第二个大贡献是他用望远镜观看天空,在 1609年,望远镜刚发明的时候开始,他用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上有山、撞击坑和「海洋」,太阳有一直在改变的黑子。亚里斯多德说「天体是「以太」组成的,所以一定是完美、光滑、不变的球形」、但伽利略看到它们是不光滑的也会改变。他也看木星的四大卫星,另外一个中心!亚里斯多德说「任何东西都要绕地球走」。伽利略观察金星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断有变化,表示它绕著太阳走!亚里斯多德又错了。最後,看任何方向,尤其是叫作「银河」的那条朦胧的光,他看到天空充满了数不完的星星和星团,不可思议的多、浩瀚而遥远!不只有几千颗固定在一个球面内面的星星,而是数不完的恒星在空中分散到很大的距离。这回答了亚里斯多德有关视差的证据。地球的运动没造成看得见的恒星的变化,是因为它们的距离太大,使得视差小而无法测出。
到此只有回答亚里斯多德前面四个证据,剩下第五个,说「人类是宇宙的中心」。这不是科学化的词句,所以不能有科学化的答案。但伽利略还是没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克卜勒的四个定律为什麽是真的,行星的轨道为什麽是椭圆形等。
「牛顿」( Isaac Newton, 1642-1727年)提供所需要的理论,有「万有引力」、「三个运动定律」和微积分。他发展出他的理论是在他 23岁、 1665到 1666年在各大学因重大传染病而停课的时候,他终於在 1687年发表他的理论。
万有引力是任何两块物质之间的吸引力。地球的运动之所以往太阳转弯形成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是因为太阳势一个力作用到地球上。其他的行星绕太阳也是同样的原因。地球吸引月球、使它绕地球走。木星吸引它的卫星。这理论那麽成功就完成了推倒亚里斯多德系统的革命。但我们必须注意,当回答一个问题就造成一个新的问题:「为什麽有万有引力?」克卜勒描述椭圆形轨道,但没提供它们的解释。牛顿描述万有引力,用它来解释椭圆形轨道,但没提供万有引力的解释。
伽利略和牛顿不只造成新的理论,而且是用完全新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界。
以前的解释都用逻辑、哲学和几何学,牛顿的定律给我们一套数学式时空理论,把宇宙机械化了,其中的事件都是预定的。
十七世纪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估计光速。在 1676年, Olaf Roemer研究木星卫星运动的记录,推论光线横过地球轨道的直径要 22分钟。
这不是很准,但误差不是很大。
Ⅳ.十八世纪第十八世纪没发生新的革命。牛顿的理论变成很多人都知道也能了解的,也有很多新的应用和计算方式发展出来。哲学家和神学家觉得因为牛顿的定律解释了那麽多事情,好像几乎没什麽事情需要神来做,许多人也就开始偏向无神论。
十八世纪末有一些很重要的发现。美国的 Benjamin Franklin和欧洲的几个人发现静电。 William Herschel於 1781年在英国发现天王星 (Uranus),给太阳系增加一颗比土星还远的新行星。
Ⅴ.十九世纪很久以来天文学家都在想,为什麽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那麽大的空格,好像在那空格里面应该有多一颗行星。他们花很多时间去寻找它,结果没找到单独一颗大的行星,却找出很多小的,叫做「小行星」 (asteroids)。义大利人 Giuseppe Piazzi在 1801年 1月 1日,十九世纪的第一个晚上,发现第一颗小行星。
天文学家已经知道恒星离我们的距离至少有很多光年。这是说我们所看到从恒星来的光线是走了很多年的路才到达我们的。但还没有观测任何一颗星的距离。当仪器终於发展到灵敏度够高到能测出那麽小的夹角的时候,他们在 1838年用视差测出最近星球的距离是二十光年以下。
天王星运动观测的结果出现有一点偏离了牛顿定律所预测的。两个欧洲很出名的数学家就用这偏离的数据来预测比天王星还远有另外一颗行星,也估计它的位置。结果天文台在 1846年发现海王星 (Neptune)在所预测的位置。
这就给牛顿定律很大的验证,表示这些定律真的是万有的。
科学与信仰之二、科学哲理 Philosophy of Science
讨论:何谓实验?原理?说明?自然法则(定律)?
本段讨论是以"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Del Ratzsch, Inter Varsity Press,USA, 1986.)一书为根据。
Ⅰ。定义自然科学即探讨并研究1.凭经验的(empirical):假如可以,就做实验。2.客观的(objective):公开的。
3.合理的(rational):常常是可计量的。
自然科学必须对自然界做两个基本的假设:1.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或经常性。
2.是人可以理解的。
Francis Bacon(1561-1626)提出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1.收集资料、数据(collect data)-凭经验的。2.在没有前提的情况下加以组织-客观的。
3.归纳得出原理 (induction)-合理的。
这些观念是现代科学的开端。可惜 Bacon本身并没有从事科学的研究,而且他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以某些理论为前提,去引导资料的选择与组织(这是凭经验得来的吗?)。归纳需要想像力与创造力,并不是纯逻辑的(这还算客观吗?)。有许多理论都可能与这数据相符,我们必须根据某些前提为标准,来选择其中一种理论(这样合理吗?)。如此说来,是否意味著科学不是凭经验的、客观的、合理的呢?Ⅱ。发展Ratzsch在书中讨论到许多探讨科学的哲学家对科学的观点,这些哲学家试著让「科学是凭经验的、客观的、合理的」这观念落实,就是仍不放弃对这句话的信心。 20世纪初期,他们的共识是:科学最後的根据仍是自然的观察,这就是「凭经验的」。较中立的科学家都是依据相同的资料,而科学界可加以检讨、重复实验(若可能的话)、并更改错误。这就是「客观的」。我们使用的演绎法 (deduction)是从一般法则和最初状态开始推算出特定的结论。在事前,这样的演绎法算是预测,而在事後,就是解释了。我们只能够观察所有真实界中的一小部份,一个样本。我们注意到一些样本,假定这足以代表所有的真实界(一致性),从而想出一个理论来。等到我们在真实界从事更广泛的实验和观察後,这理论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推翻。这就是「合理的」。
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解释必须能够提出原因,而不单是预测;个人和社会的因素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观察,及我们所选择的理论。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
Thomas Kuhn於 1962年发表了《科学革命的架构》 (The Structure ofScientific Revolutions)分析科学史。对他最具关键性的概念,他称之为「典□」 (paradigm):一套公认的、假设出来的标准思想、理论、及研究方法,譬如亚里斯多德或牛顿的物理系统。科学家平常不是去发掘新的理论,而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数据符合现有的「典□」。
观测来的数据大多与「典□」吻合,若有少数例外,我们就把这些归为「特例」 (anomaly)。这些「特例」通常是被置於一旁,或是等以後再解决,因为它们被认为不具什麽重要性。但若累积了太多的「特例」(多少才算太多?),则会使「典□」的可信性动遥这种情形,我们称为「危机」(crisis)。「危机」可能造成下列任何一种结果:1)修改旧「典□」,以便符合「特例」2)将「特例」搁置,回到原有「典□」,深信总有解决的一天3)「革命」 (revolution),另发展一套新的、可接受的「典□」(如哥白尼以太阳为宇宙中心的天体观;牛顿和伽俐略根据实验、数学发展而来的物理学;生物学的进化论)。
Kuhn是根据「观察」来研究「科学」,而非根据哲学!照他的说法,科学到底是不是凭经验的、客观而合理的呢? Kuhn并不认为自然界和自然律都取决於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然而,有些人确实有如此极端的想法。
Ⅲ。现在目前的科学界承认对「凭经验的」、「客观的」及「合理的」仍无法准确地下定义,但却仍相信它们是有意义的概念。
「经验的」数据来自於一外在的自然世界,我们不能强迫大自然来符合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对我们所形成的观念(伽利略的观察, Michelson-Morley的实验,原子的结构,太阳的微中子等等),所以,当有人说「所有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下的产物」,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似乎是不合理的。
「客观/主观」是一种程度的问题;虽然没有完全客观的数据,但对所有的观察家而言,某些数据是一样的,而且几乎是完全客观的(如仪器的读数,星球的位置等)。
「合理」是无法定义的,而且有时整个科学界是错的。不过,要求具有正确性、一致性、广大性、简单性、促进性仍然是对的。
一个科学理论只是个正确预知的游戏(操作主义) (operationalism)或是真实的(现实主义) (realism)呢?似乎有个「不同程度的真实性」存在。例如,我们很难否认行星、原子、元素、分子、遗传因子、细菌的存在;而电磁尝能量作用虽不能眼见,似乎也非常真实;「夸克」( quark)未能直接观察,但间接证据却不断地累积著;「多度空间」、「其他宇宙」等理论,都有人提出,却无法观测,这些理论的真实性,至今仍存疑。
许多人强调科学的不确定性,他们认为许多以往确认的「事实」,已被提出反证,所以他们推论:科学中没有一件事是确实的,所有理论早晚都会被推翻。这些人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科学理论可依其确定的程度来排列。较为简易的理论,处理较絮围的现象,这被称为「模型」(如分子形状、化学反应步骤、现有记录及现有事物的历史起源),如此的模型总需要不断地改进及修正,而有时也必须完全丢弃,以较好的模型取代。然而较为重要的理论有著较宽广的观察证实□围,而且在新的明显特例产生时,不至於立刻被淘汰(如能量及动量守恒、遗传定律等)。怀疑这些定律的人,却希望别人能接受他们所提出哗众取宠式的理论,他们自认他们的理论是毫无疑问的!
科学革命并未淘汰掉重要的理论,而是将这些重要理论放进崭新的、更宽广的理论中。爱因斯坦的理论同意牛顿关於速率远小於光速的定律,太空船仍遵照著牛顿定律航行著。我们不敢说这些理论永远没有被推翻的一天,但目前仍无理由去怀疑它们,而足以推翻这些理论的理由在短期内出现的可能性很校Ⅳ。归纳总结上文,基於Ratzsch的书的讨论到此。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科学能用较深较广的叙述去「解释」一个现象:先有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论,後有克卜勒的太阳中心论来解释天空中行星的运动,然後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和运动定律解释,再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去解释万有引力,但为何有质量、力、空间、时间呢?科学永远有一个最深层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只是「叙述」和「尚未能解释」,当我们找到一个新的解释,即成为最新最深层的解释,所以永远存有一个目前无法回答的「为什麽?」。
科学有其极限,在此极限内,科学是重要而且正确的,它可以告诉我们有关宇宙和宇宙的定律,可以告诉我们利用自然的定律去推测许多宇宙的过去和未来,但它无法告诉我们宇宙和它定律的来源,我们不可能以科学来证明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和可理解的,只能说「到目前为止这个假设是成功的。」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科学的极限就是真实世界的极限」。当我们说某些事是不科学的,不能说这些事就一定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或不合理的,只能说是我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举例来说,科学无法告诉我们任何有关道德、宗教的真理、目的、人格、爱及美丽等等的本性。
答妙贞十问 .... 成佛与成上帝 成佛与成上帝- 吃素与吃荤- 创造论与缘起论- 真的是前世种因,今世受报吗?- 无明和原罪- 念经拜忏,亡魂能得起度?- 南无阿弥陀佛?- 往生净土抑去天国?- 菩萨拜菩萨!- 耶稣是谁?
|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