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新书评论』《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打印本页]

作者: dazhu    时间: 2005-10-17 11:59
标题: 『新书评论』《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木头按:

看到这本书,是因为有朋友在阿里巴巴上班,公司发给职员人手一本《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打算看这本书,是因为吴晓波作序,又翻看到后面,作者写道,在写书时,他要求自己做到不激动,以旁观者的冷静心态来写这本书,而随手翻看到的文字,也的确如作者所言,没有象凌志军在《联想风云》的那幅激动模样; 等到快看完这本书,又少许有些失望,正打算少作整理后写成笔记,突然发现今天的都市快报上,独立书评栏目的那一番话语,与我心有戚戚焉,正好省事,于是复制、粘贴,与大伙一起分享读书的心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7 12:05:36编辑过]

作者: dazhu    时间: 2005-10-17 11:59

都市快报编者语:读者永远希望知道得更多 “马云最终决定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目睹本书的创作。”策划者吴晓波在序言中这样开篇。

在此之前,这样标榜的书已不止一本两本,像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就是。相比于以前那种土财主歌功颂德式的“公司发家史”,无论联想或者阿里巴巴,要“国际化”,更希望表示自己的清白——此书与公司无关,只是一个作者的自发创作,公司仅仅提供便利而已。拿《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来说,作者郑作时就在马云的承诺下,“可以自由采访阿里巴巴的任何一名员工,他在书中所表达的任何观点都不受到任何的制约。”

事实上,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中国,像本书这样的财经写作,明显受到图书发行量的影响,而这直接影响到作者的版税收入,策划者和出版方的利润。一本有关公司的财经读本,最大的消费者还是写作的公司本身。无论首印是传说中的2万册还是4万册,我相信《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最大的买主就是阿里巴巴——它有着10万的收费会员。让更多的会员、准会员知道阿里巴巴的成功,赠送本书无异是最经济、权威的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本书的发行量完全可以突破10万册。

这也决定了作者不可能畅所欲言,表达“任何观点”。

我是花一天时间读完本书的,作者的文笔十分流畅,有一种阅读的快感,令人失望的是他没有采访当年那些和马云“分道扬镳”的合作伙伴,听听他们眼中的马云,所以马云的形象还是扁平的。而“网商案例”那一节,也太“广告”了。

阿里巴巴是一家快速成长中的公司,看得出作者对此十分爱护,这没错,但对一本财经读本来说,读者永远希望知道得更多,比如书中没有提及的“真正的网上贸易佣金收入在阿里巴巴整体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因为外界普遍的看法是阿里巴巴“十分依赖会员费收入”,而这种过于单一的利润来源,对一家网络公司来说是危险的。《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没有我想像中那么出色,不过它对阿里巴巴成长过程的解读,依然引人入胜——单单凭阿里巴巴熬过网络寒冬,在春天里绽放笑容,就足够令人有了解的欲望,更何况“克林顿和杨致远已在关注它”——本书首发现场的宣传词。


作者: dazhu    时间: 2005-10-17 11:59

作者访谈:“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收购雅虎中国、网商大会、西湖论剑、邀请克林顿来杭……正当阿里巴巴的造梦者马云鼓捣出这一系列大事件时,一本关于阿里巴巴的书也应时而出。

一切像是预谋已久,连书的首发仪式都放在了举行网商大会的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但是,上周,该书作者、《南风窗》记者郑作时坐在两岸咖啡舒适的椅子上,却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我是独立写作,没拿阿里巴巴一分钱。”

拿了钱恐怕不能客观写作

一直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传记类图书有个程式:或者企业出钱请人写,或者是企业付部分费用赞助作者写。所以,听说这本书首发式的举行地和阿里巴巴买走了一万多本书的消息,想当然的觉得郑作时的这本书遵循了以上程式。郑作时不生气,因为他对这种程式很了解,他只是耐心地来一一辩解:“拿了钱恐怕就不能客观写作,这本书是蓝狮子财经丛书策划方联系我写的,为了‘蓝狮子’这个品牌,他们都不会允许这样做的。”但是,郑作时承认阿里巴巴给他提供了很多便利,因为没有他们帮忙,他没法完成写作。而借对方场地举行首发式以及对方采购图书,他哈哈大笑:“目的还不都是为了卖书。网商大会现场有不少参加者是我们所定位的读者,而阿里巴巴要买书,他们也是客户,当然要卖了,只不过团购有些折扣而已。”

马云这个人偏激又固执

因为可以客观写作,所以郑作时感觉特别自由。比如他在写马云初期从北京南下杭州创业时,对媒体特别排斥,就表示了他的态度:“很多来自媒体的同事都告诉马云媒体不能得罪,而这偏偏引起了他的颠覆性,他似乎就是想得罪一下媒体,看看他们能把他怎么办……这也部分地决定了阿里巴巴在国内媒体上的形象——一个狂妄的家伙。”

但是,几年的接触下来,郑作时对马云还是欣赏的成分多。比如前几天参加网商大会,马云开始是坐在台下听,台上几个人在谈论一个话题,他越听越激动,最后干脆把椅子一拎,坐到了台上。当时就把郑作时乐翻了:“这完全是西方人的做事风格嘛。可是那个主持人就是不把话筒给马云,弄得他好尴尬。”郑作时觉得,马云这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阿里巴巴公司的发展轨迹,完全是按照马云的逻辑一步步推演开来的。因为对马云的欣赏,所以郑作时在书中对阿里巴巴这个公司的描写一直是健康而阳光的,里面工作的人充满了使命感,众志成城朝着一个目标努力。郑作时说,因为他实在觉得中国的公司太不容易了,虽然这个公司内部肯定也有不和谐,有派系斗争,但他不愿意写,因为怕伤害到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

不只想告诉读者阿里巴巴是什么

谈了马云,最后郑作时才来谈他的这本书。筹划了几年,写作只花了几个月工夫,因为郑作时靠不断思索论证,初步摸出了阿里巴巴的发展逻辑。摸透了这个逻辑,后期的采访写作,只是在用事实论证他的思路而已。马云怎样从做中国黄页到给经贸部做网站,再到开设阿里巴巴这样完全个性化服务的网站,再到他如何赚钱和赢得投资以及刚刚进行的雅虎中文收购案,他用自己的逻辑讲述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他自信,中国的企业家读这本书可以学到中国企业如何和国外企业竞争,商人读这本书,可以明白阿里巴巴究竟可以帮自己做什么事情,而一般读者则可以开拓思路,学会真正利用互联网——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作者: dazhu    时间: 2005-10-17 11:59
木头看这本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此书是作为“蓝狮子财经丛书”之一推出的,以“只与最好的商业阅读有关”为口号的蓝狮子财经团体这几年的确出了不少精品;

或许是作者本身对于IT网络行业相关积累不够(纯粹是木头的猜测,欢迎大家来扁),或许是IT行业本身就不如传统行业那么容易理清头绪,总之,此书没有达到“深度与广度并存”的财经精品书要求,与吴晓波的经典作品《大败局》有着相当的距离;不过,它还是努力呈现给读者一个阿里巴巴的大概面貌--虽然勾勒的线条不够清晰饱满,角度也稍欠全面。


作者: 蓝雅文化    时间: 2005-12-15 17:25

谁有电子版的给发一个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