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一个月赚1倍 易方达“操盘手”江作良 [打印本页]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4-29 14:43
标题: 一个月赚1倍 易方达“操盘手”江作良
一个月赚1倍 易方达“操盘手”江作良


基金经理是市场上的一个独特的人群,不仅因为他们的指尖操控着上亿资金的进出,还因为这个群体整体上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很少抛头露面。江作良就是其中的一个。
  也许是机缘巧合,当然也得益于公司的推荐,使记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这位易方达基金公司投资部总经理,一个被称为屡屡能从市场中赚到钱的人。
  "自营没交过学费"
  1993年年底,27岁的广东人江作良从上海财大硕士毕业进入广发证券,1994年底开始做自营,到2001年转战易方达。江作良在此期间除了有一年做研发外都是做自营操盘。原广发证券的董事长陈云贤博士对他的评价是自营)"没交过学费"。
  事实上,在见到江作良之前的两年,记者就已经对他的"战绩"耳熟能详了。
  1996年年初的时候,证券市场很低迷,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一年的行情。但江作良"有个预感",他在四川长虹和深发展7元多时建仓,大量吃进。此后这两只龙头股带领大盘一路上扬,而这两只个股最后股价都翻了几番。
  1999年5·19行情爆发,大盘井喷,广发证券踏空。当时江作良在研发中心,他提了一个关键性的建议:买基金。此后,各路基金争相上扬,基本从1元多左右扶摇直上到2元多,验证了他的这种判断。
  2000年的春节行情中,江作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科技股上,清华同方他做了两轮,都是一个月赚1倍。
  2001年年初,江作良赴易方达履新之前,基本上把广发的股票都清了,换成了基金。回过头来看,基金是2001年股市中唯一能赚钱的板块。
  2001年3月,江作良开始到位于广州天河北的一座写字楼顶层的办公室上班,那里是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总部,江作良任公司投资部的总经理,主管"科"字头系列基金的投资。
  2001年中国股市达到顶峰,随后步入漫漫熊途。当时的江作良显然对处在2200点的大盘下一步走向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定下今后买股票的原则是要符合双低:即低价、低市盈率,并且股票的流通性要好,要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再做一次事后诸葛式的评论,这一原则无疑被证明是正确的。从2001年7月易方达基金募集设立,到现今(2003年4月),大盘从2200点一浪浪地下跌,跌到1500点左右,跌去近三分之一,而"科"字系列的4只封闭式基金净值表现稳定,目前均在面值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作良亲自操刀的易方达平稳增长(开放式)基金。因为有随时随地被赎回的压力,开放式基金的操作难度比封闭式基金要大得多,要有大量现金储备,持有股票流通性要非常好,简单地说,开放式基金的投资是必须"买了就得涨"。2002年易方达平稳增长募集设立时,大盘是1680点,到2003年3月底,大盘跌至1500点时,易方达平稳增长每基金单位已是1.02元,比同期募集的另一只开放式基金高出6分钱。
  每天读两小时"报告"
  手中掌控着几十亿、上百亿元资金进出的江作良,其办公室大概不到10平米,两面墙的书柜里没有文集,没有丛书,事实上很难看到一本书,同时也没有任何装饰品,譬如证券界人士钟爱的华尔街铜牛之类。占了两面墙的书柜里只有一些文件夹和大摞大摞的研究报告。惟一一本书是本白皮的十六大文件汇编,放在办公桌摊开的研究报告上面,
  江作良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他不像是搞证券的,尤其不像操盘手,他太随和,没有城府,也不爱打探消息。记者和他长谈两个小时,他也只是接了两个电话。
  "我做股票主要看基本面。"江作良反复强调,他一贯坚持长线看好中国市场,认为宏观经济前景广阔。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企业家,同时市场经济的意识深深植根在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企业也在法制化框架下逐渐规范。接下去中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成长期,尤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的将来影响深远。
  江作良认为,从微观层面看,大众消费现在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增长阶段,买车、买房的人日渐增多,这种消费层次的提升对经济的拉动是非常强劲的。对基金经理来讲,关键是"我们买的企业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成长性"。
  江作良说,易方达选股首先要看行业的成长性,从高速成长的行业中选拔行业龙头股。选招商银行就是用的这个原则。他说,现在国内银行收入主要局限在存贷差,而国外银行业务有三大块:一块是存贷差,一块是消费信贷,另外一块是中间业务。中国的银行业务收入来源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发展空间是很大的,特别是消费信贷。中国的GDP增速强劲,如果国外有这样一个增速,银行股一定抢手。
  江作良很看好电力板块。他断言,两年之内全国电力短缺状况不会改变,估计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会出现全国性缺电,有可能电价也会发生改变,过去超额发电一般电价很低,江作良估计今年超发部分电价会上扬,电价有市场化的趋势。
  其他像盐田港、中联重科、上海机场……,江作良谈起持仓的股票,总是神采飞扬。
  至于他凭什么来判断行业的前景和个股的质地,江作良想了想说:"我每天都要看两个小时的研究报告,每篇研究员写的报告我都看,大概是同行中看报告最多的了。当然,关键是自己有没有深入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个才最重要。要超前、提前发掘到投资价值,不是说说那么容易,这个和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有关,而道理讲起来总是很简单的。"江作良得意地笑笑。
  追求简单而快乐
  江作良是个简单快乐而且坦诚的人,尽管他的同事说他做股票)"越做头发越少",但你还是可以从他的眉宇间看出内在的坦然和安逸。
  说江作良神色安逸不是指他的工作。人们都知道,做股票不仅要稳和准,还要快和狠。股市行情瞬息万变,而扛着几十上百亿资金的基金经理的工作氛围是绝对称不上安逸的。江作良的一位同事回忆,去年11月初,市场因利好出现过一波小反弹。当时江作良掌控的基金仓位较轻,突如其来的反弹让江作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走来踱去。如果判断为一次技术性小反弹,杀进去就是被套;如果是中级以上的反弹,踏空或许意味几千万甚或上亿的收益在指尖流逝。江作良关在房间里走了一个中午,最后他大喊一声:"老子不买了!"
  记者询问江作良这件事的细节,他不愿多谈,作为基金经理,因市场的动荡而殚精竭虑地思考,虽不是时时发生,却也是屡屡发生的。但江作良仍是一个快乐的人。
  以广东人的标准来讲,江作良仍属偏瘦,就是说,心宽体不胖。"过去每到周末,喜欢找些哥们儿到家里,大家一起打扑克牌玩‘拖拉机’,现在这种熬夜费神的娱乐都不干了,现在周末我只去打高尔夫,可以让我放松,而且运动量不如网球、羽毛球大,适合我。"
  尽管工作压力大,身体也不是倍儿棒,但江作良仍坦荡而快乐。我们见面没聊上5分钟,他已是盘膝而坐言笑晏晏了。江作良说,做股票是工作,对他来讲更是乐趣和爱好。
  江作良是个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人。记者向他的同事了解情况时,许多人都笑着提到他的三不变,即皮带、皮鞋和手表多年不换。他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生活很满意,他认为对他来讲,再多的钱也只是个数字。谈到钱,江作良想起曾有人提出以每股2元钱的"好处",让他接手400万股股票。"这种事我怎么会做?"江作良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压根就没有那种想法,根本就不求那种东西,也犯不着做那种事。"(记者 沈光)


资本周刊(2003年4月25日)  
作者: 心的宁静    时间: 2003-4-29 22:25
希望他永远是对的!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4-29 22:57
他可能会一段时间都是对的,但排除永远,市场永远是正确的,错的只能是你自己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4-30 09:19
的确在股市投资上没有常胜将军,但我想可以学习每个成功者的思维方法,这就会增加我们成功的概率。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4-30 11:16
qihaitao兄有自己炒过股吗,呵呵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4-30 11:23
不瞒小灵说,我在九三年就进入了股票市场,当时先是在天津一家基金任证券投资经理(该基金和现在的基金不一样,属于92-93年全国第一次基金热中设立的老基金范畴),后来95年进入老万国证券公司(现在叫申银万国),我是2000年从证券公司跳槽改进入现在的投资公司。这些年一直在为公司或自己做股票。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4-30 11:37
文章点评: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有一批象江作良这样的我们自己的投资大师出现,总结江作良的投资理念,不外长期投资和基础分析两方面,但关于一些市场把握方面我们似乎只能用感觉或天才来形容,很难模仿。其中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他的勤奋,每天至少读2小时研究报告,没有做过的人无法理解坚持下来是多么累人的一件苦差使。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希望投资致富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5-1 17:48
以下是引用qihaitao在4/30/2003 11:37:57 AM的发言:
关于一些市场把握方面我们似乎只能用感觉或天才来形容,很难模仿。其中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他的勤奋,每天至少读2小时研究报告,没有做过的人无法理解坚持下来是多么累人的一件苦差使。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希望投资致富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对qihaitao兄话深表赞同,人贵在坚持,只有下苦功夫才能有好结果,不仅仅是在投资方面,在别的方面也一样。

qihaitao兄,你有那么多经历,以后可要向你请教了,希望没有打扰到你的正常工作,呵呵,真的感觉现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希望我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能得到qihaitao兄更多的指点,那样我也少走点弯路,谢谢!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1 20:40
小灵总是这么客气,从勤奋的角度来说你就够勤奋的了,我已经发现你对许多资料都在仔细研究,我们都应当向你学习。欢迎多交流探讨,这也是我建立这个版面的初衷。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5-2 12:49
承蒙您的厚爱,谢谢。学无止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那些觉得整天无所事事,或是感到很无聊的人,之所以有那样感觉,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或者说是一个短期目标或是长期目标吧。
的确我现在上网时都计划好每天看一下你贴的资料,不过因为你贴得实在太多了,看一篇长一点文章加上思考的时间,感觉一直都看不完,呵呵,我要继续努力了。希望你的这个版面也做越好,送花一点,呵呵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2 18:02
我也觉得我有点欲速则不达了,所以我现在已经改变策略,力争将每个帖子都作为一个专题,将相关资料逐步贴在后面,给家人一种充分消化和谈论的时间。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5-2 22:59
谢谢qihaitao这么辛苦为大家服务。对了,我觉得现在的投资公司比证券公司有发展前途。你有在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工作的经历,所以想问问你,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我的看法是现在证券公司的业务比较单一,虽然现在不少证券公司都意识到这种问题,也采取过业务多样化的方式,但相比较投资公司,我觉得投资公司在竞争方面比证券公司更有优势。投资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为客户做好服务,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没有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当然也可以抛弃你,另找别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强了投资公司的竞争意识。在自然界中,越是有竞争的事物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你觉得呢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3 09:31
其实你的问题涉及到金融领域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都采取分业经营的模式,证券公司只能做证券,银行只能做存贷款,但现在随着中信控股的设立,金融混业经营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证券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通道的优势,即有垄断性质的股票交易席位的专营,也有承销上市的同行通道的专营,这一点就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目前证券公司缺乏自营对外投资的职能(不包括股票自营),这是比不上投资公司的地方,在业务开展上,投资公司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即可以对外投资,也可自营或作为中介机构从事企业并购重组业务,也就是除了通道业务之外几乎可以从事全方位的资本运作业务,同时还具有明显得成本优势,(投资公司不需要网点投资,这是银行和证券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成本劣势,而大量的保险推销人员是保险公司的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难点)
我认为,随着金融行业创新的发展和混业经营进程的加快,投资公司作为金融各领域中的中间地带往往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5-3 09:52
对“自营对外投资的职能(不包括股票自营)"这个我不是很明白,能否请您再解释一下。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就是不能拿自己的资产去投资别的领域,证券公司所做的只能是作为一种中介服务的机构出现在市场上,它所具有的功能 正像您 在上面所说的那样。但现在随着中信控股的设立,那么是不是表明证券公司的业务在以后也会向多方面发展呢?
还有的就是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在以后会不会在些业务经营上有所冲突呢?(对于您在上面所述的投资公司成本优势这一点我理解比较深刻。的确对一个公司来说,对于成本的控制也是很关键的。)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3 13:33
谢谢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5-3 16:06
qihaitao兄,你还没有回答我在上面的问题呢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3 16:39
小灵,证券公司合法的对外投资渠道一般只能是股票自营业务,即运用自有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当然现在也开展了委托理财,有些证券公司也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但总体来说对外投资一直是证券公司的软肋和弱项。
混业经营的核心就是各种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互相渗透进入对方的领域,比如银证通业务就是银行进入证券领域的典型,而现在证券公司和银行已经开始在柜台卖保险了,因此业务上的突破是必然的趋势。而这种突破的趋势我认为可能会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像中信这样的大企业,混业经营是一个方向;而其他证券公司必然会逐步避开同质竞争的情况而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就像梅林证券以经纪业务为主,而摩根以投行为主,在投行中,雷曼兄弟主攻企业收购,而高盛则主攻企业并购的防御等。作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作者: 夜归灵    时间: 2003-5-3 20:36
谢谢您了,你解释得太清楚了,真是麻烦你了,呵呵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