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广州番禺砍伤学生事件致2死,嫌犯自残死亡。警方最新声明来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柳阳鸿    时间: 2020-9-22 16:13
标题: 广州番禺砍伤学生事件致2死,嫌犯自残死亡。警方最新声明来了!
昨天,广州番禺区发生一起令人发指的持刀伤人案件:
一男子拿刀砍小学生,造成4名小学生、1名幼儿园学生、1名成人受伤。经医院全力救治,2人伤重不治,其余伤者伤情稳定。
而犯罪嫌疑人王某在被制服过程中用刀自残,随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警方最新发布的声明中:犯罪嫌疑人王某长期有抑郁病征。



一、
现实中,当社会发生一些暴力事件时,也有很多当事人被发现有抑郁症倾向。
而对于抑郁症,有些网友质疑:
抑郁症会伤害别人?是报复社会吧,抑郁症不是自残而已吗?为什么伤及他人?......



似乎大家都知道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自残、自杀等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这也是事实。
但要是认为抑郁症患者只会伤害自己、不会伤害他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
关于“抑郁症患者到底和正常人相比会不会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这个课题有过很多讨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曾对此进行统计调查,他们将一些心理健康人群和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进行对比和问卷调查。
经过周密严谨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如下:



从表中也能看出,抑郁症患者的愤怒、敌意、攻击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这种攻击性行为可能是针对自己的,也是可能转向其他人的,由此可以把攻击行为划分为两种:
——直接性攻击行为
——转向性攻击行为
前者是将怨气或愤怒直接发泄到自身身上,从而采用自我虐待、折磨、自戕等方式,而后者则是将攻击矛头转向他人,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
三、
对于抑郁症患者到底会更多将攻击性针对自己;还是会把攻击性无法健康发泄,从而直接转向他人。有相关研究着对此分析过:
1999年有相关研究者进行了与抑郁症患者两种攻击类型倾向的占比研究,研究以121名男性抑郁症患者为对象,其中仅有16名出现了转向性攻击行为倾向,占比为13.2%。
这就告诉我们:多数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是指向自己,即直接性攻击行为。
只有极少数抑郁者患者(13.2%)会对他人做出伤害的行为,常见情况有三种:
1、重度抑郁的“并发症”
少部分抑郁症患者属于重度抑郁症范畴,其中又有1/3会存在精神病症状,这类存在精神病的抑郁症患者是很可能在刺激下伤害他人的。
而且这种举动一般不易被发觉,只在特定的情绪下发生,比如患者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引发长期的厌世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彻底崩溃。这类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必须有人看护。
2、双向情感障碍
另有学者解释,在抑郁症中有一类属于双向情感障碍。它指的是病人既有躁狂表现,又有抑郁症症状。躁狂时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积极乐观、思维灵活,又或脾气暴躁、行事冲动;抑郁时则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极度自卑。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幻听、幻视、错觉等症状。
当它们抑郁时,由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可能出现自伤自杀,自杀发生率高;但激越时,由于情绪极度烦躁,冲动控制能力弱,就有可能出现伤人、毁物的行为。严重躁狂状态时,由于易激惹、冲动控制能力弱,判断力受损而做出非理智的行为。
3、童年的不良经历
2002年,Martin等学者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与童年虐待有关的文章,其中心论点在于“孩子具有的受虐经历会使得脑部伤害难以恢复”,研究发现早年遭受虐待经历是会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而这些影响的确会造成抑郁或攻击性增强的生理性变化。
除此之外,早年经历会通过“认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延续下来。在精神分析中,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表达。个体无意识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尊崇的人,或者归属、认同的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
临床发现,儿童哪怕遭受虐待,也会潜意识延续认同这种自己惨遭痛苦的方式,成为其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必要成分,在他长大后会很容易将自己受过的暴力行为特征性投射于他人或自己,从而表现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自我伤害。
最后,关于抑郁症,我想说的是,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绝大多数会表现在自己身上,只有极少数情况下会转向他人。
(文章内容参考:知乎用户@Moriarty K《犯罪心理讲堂:浅谈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行为》)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