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我看长平之战
[打印本页]
作者:
pooooq
时间:
2004-11-21 10:54
标题:
我看长平之战
我看长平之战
稍懂历史和军事的朋友,对于"长平"这个词想必都不会陌生,这里曾经掠走了战国中后期秦,赵两国数十万
将士的生命,成为赵,秦乃至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伤心地。
长平之战,乃是秦,赵两大强国摊牌的一场大决战,在此之前,秦国变法,国力猛增,挥兵东向,一时间
韩,赵,楚,燕,齐皆受其兵锋祸 害,到了昭襄王时,更是采用范睢之计,远交近攻,注重杀伤六国有生力
量,赵国自武灵王胡服之后,军力强悍,夺地千里,灭 国无数,力夺强齐四十多年,使之抬不起头,在东方
获胜之后,理所当然的想与强秦碰上一碰,以决天下大势,大战,不可避免,于是,双方都借口秦攻韩成皋,
将韩截为两断之事,为上党的归属问题开战。
赵国在此战中失去了五十万鲜活的生命,仅剩二百四十人得以生还,秦军则失去不少于二十万的百战精兵,
此战战况之烈,情节之曲折,结局之惨,都可以当成军事学院的教科书,以警后学。
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想不用我多说,本贴的目的是就此战的得失,白起坑降卒的数目加以点评,推断,望同
好者拍之,和之。
上党降赵以后,平原君赵胜力主受降,据其所言,此乃天赐赵地。而蔺相如,廉颇都力劝赵王不受,这里
面大有原因,作为老将,重臣,他们的理由比赵胜来得现实,看问题看得远,原因据我推断不外乎以下:一,秦
乃有备而来,为伐韩做了大量准备,全国精兵皆在于此,而赵军则是几乎处于无备而战的状况,以无备战有备,
难以取胜。二,秦军自变法以后,经数百战,仅失一阵(阙与之战,主帅赵奢),士气高昂,战力惊力,相比而
言,赵军虽也屡战屡胜,但相较秦军锐士而言,稍有不如。三,秦断韩连接,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上党,其志在
必得,此时若赵横插一杠子,必挟愤而来,难以抵挡。四,此时之赵,新近战败魏,齐,燕,得地不少,从土地上
来说,并不缺乏,缺的是人口,虽说与秦军一战不可避免,但为了上党而将决战时间提前,无疑不很明智。
可惜这时的赵王,利迷心窍,哪有工夫听这二人罗嗦,当下便发书使使受了上党,秦军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当下便集攻韩的全部主力直扑上党,这里赵王也命廉颇领兵出援上党。
这里我想有必要罗嗦一句,就是双方的兵力:从各种书刊及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此时的秦军全国总兵力
约为60…80万人,这也是他的国力,粮草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的一支常备军,而攻韩不可能是其全部,各地都要
有兵防守,所以其攻韩主力最多约为50万人左右,而能同时集中出现在一地的不会超过40万。
赵军其总兵力大抵与秦相当或稍逊,也有60万人左右的兵力,除去各地守兵及防备匈奴,最多一次只能出现
40多万,而史书中都明确记载,此战赵出兵50万,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兵了,国家命运在此一博,双方的命运都
是如此,相对来说,秦军更不能败,败则秦国危矣,楚,韩,魏,赵甚至燕,齐,都想分一杯羹。
廉颇军未至上党,上党失守,太守冯亭率军民数万碰到赵军,告诉廉颇秦军随后就到,赵军便在长平待秦军
至,未几,秦军抵长平,主将正是伐韩主帅王(齿)奇,赵军出战,两军相交之下,赵军数败。
不服不行,这时的秦军主力依我年示会超过35万,赵军50万,以逸待劳,尚不能胜,可见此时秦军个人战力
之强,无怪有人言道: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赵之劲骑,赵之劲骑不如秦之死士。看来一点也不差
,有人会问了,这时的赵国骑兵不是很厉害嘛,为什么不用?用了,可这赵国的骑兵也只占少数,对于数十万
的大军而言,这点骑兵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主力兵种还是车兵和步兵。
廉颇何许人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见形势不妙,立马据垒死守,不与秦军战。有人也许会问了:那秦军为
什么不绕道过长平直取赵国腹地呢?问得好,这一定是游戏玩多了,再不就是战例看多了的人问的。为什么这么
说呢?看下边:长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军虽已数败,尚有不少于45万人马,秦军多少?至少在35万以
上,就算车兵,步兵过得,粮草从何而来? 这可不是小数目!有人说了:兵法上不是
说要就食于敌吗?是,兵法是这么说过,可要说对手坚 壁清野你怎么办?而当时各国之间的征战时,这一招是常用
的,想留兵守粮道?这几十万赵军手里拿的是什么?烧火棍吗?廉颇又是何等样人?勇将,会面对少量护粮秦军
而畏敌如虎吗?答案很明显,秦军只有攻取长平才有可能犯赵。
史载这场攻防战打了四个多月(也有书说是七个月),秦军野战虽强于赵,但攻城时也一样没招,耗着呗,
说到这我倒是想起赵奢来,不知他若是在这,赵军会不会胜?赵奢的用兵要强于廉颇,却死得不巧,刚死不久。
秦,赵都被这仗拖得精疲力尽,秦军是想战而不能战,赵军也是。于是范睢使离间计于赵王,终于使赵军换将。
赵奢,自秦变法以后第一个在野战中击败过秦军主力的将军,号马服君,其子赵括,袭马服君之爵,自小
便酷爱兵书,极好用兵,史载其与其父论兵,赵奢常不能及。然而赵奢却不以为喜,有道是虎父无犬子,赵奢
如此这般却又是为何?听其一一道来:兵者,死地也。吾每临兵事,必战战惊惊,唯恐稍有差池,败师没将。而
括易言之,不知兵之险也!若赵不用括则赵姓,用括则赵必亡。
可赵王是个无能之辈,与赵括一样"易言之",岂不闻:临阵换将,兵之大忌!更何况是以一只会纸上谈兵
的庸手换久经战阵,深知用兵之险的廉颇?于是战局很快明朗化。
秦闻赵换将,大喜,立既以名将--武安君白起为长平之战的统帅。白起何许人也?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明
镜儿似的,武安君对马服君,这场仗也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这里我还有一个猜想,就是秦换赵不换,结果如何?
我看白起一样拿廉的乌龟打法无可奈何,也许中国的历史会重写或至少是改写,很明显,没有这仗,赵国不会
没落得这么快,秦国也不会正好到始皇帝时一 统六国,而项羽,刘邦,韩信都会一无作为,呵呵,题外话不多
说了。
赵括年少,无有能服众之才能和威望,又不体恤士卒,这时的赵军士气比起廉颇在时自不可同日而语。
既便如此,只要赵军不出,秦军一样无计可施,于是白起抓住了赵括好战的特点,为其下了一个套,什么套呢?
下面说。
赵括初至长平,人头,地形还没弄明白,便出垒与秦战,秦军败退,有人说了:这不挺好嘛。好个屁,这是
白起这个老滑头下的套。赵括一看:嘿,我挺厉害啊,廉颇那老东西,畏敌如虎,现下看来,所谓强秦不过如
此,看来是天要成我,大运到了拦也拦不住啊?哈哈哈,明日出动全军与其决战,也让泉下老父看看,是他厉害
还是我厉害。
第二天,秦军又来挑战,赵括出动全军迎战,我个人估摸着也就留下了万儿八千的人守营,否则白起下面的
动作无法解释。如其所愿,秦军又败,赵军追击数十里,这时候,坏事儿了。
白起预先伏下了一支伏兵,人不多,两万五千人,却是精兵。等赵军全军出动,营内空虚,一拥而上,夺取
了长平,断了赵军归路。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长平前文已述,乃是一条要道,易守难攻。
秦军闻报长平已得,回转身来,露出真我本色,在秦军营垒之下大败赵军。有人会疑问了:为什么这么做呢?
只要守着秦军本营就好了嘛。不然,这时的赵军已知被断了后道,秦军不主动出击,赵军必拼死夺回长平,就
凭秦军的两万多人想要守得住这三十几万四十万大军的攻击,我看很难。白起作为一代名将,当然也想到了,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迫使敌人取守势。于是,在秦军强大的攻击火力之下,归心似箭的赵军只好据地死守以
待援兵(并且是被打散,也就是说,这些赵军并不是集中在一处死守,而是被秦军分割开了,这从秦军出动五
千骑兵牵制,监视赵军各垒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十万等量级的主力被围的情况。
说到这种大兵团野战被围,以后的历史也出现过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依我庞式来看主要有:白登之围,该
下之围,,土木堡之围,陈官庄之围,碾庄之围。这其中(包括长平之围)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轻兵冒
进,除了白登之围经陈平三寸不烂之舌,该下之围经西楚霸王之威烈得以突围或对手撤围外,被围一方无一例外
都身死师亡,原因只有一个:粮食。
赵军也是,出战吧?秦军强于赵兵,被围之后秦国又尽发河内(今河南宜阳一带)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助战,
总兵力再怎么的也超过50万,而赵军此时最多不超过三十五万(我个人一直认为在三十万左右),再加上普通
士兵的战斗力又普遍不如秦军(此时的赵国代骑兵,楚国丹阳兵有可能在个人战斗力上强过秦军,但远水解不
了近渴,况且数量也有限)。不战吧?三十几万大军一天消耗多少粮食,会加减乘除的人都能得出答案,还有一
点,就是赵军这次出战,每人所带的粮食可能很少,甚至没带,毕竟这不是远征,带太多粮食对作战的个体来
说反而不利。
四十多天,三十几万人。我不知道对这些赵军来说是怎么过的,能吃的都吃了,可能连死人都开始吃了,
粮道又被夺取长平的秦军所阻,饿死多少呢?
十万,这个数字相对饿了四十几天的三十几万军队来说并不很多,再保守一些,五万。赵军还有多少?我们算
一下:廉颇初战长平,数战不利,迫而守营。这个数战是多少?谁也不能给出具体数字,就算五战吧,对于几
十万等级的军队来说,每战不利,损失一万人,不伤筋动骨吧?再少还能叫"不利"吗?要知道这可是五十万大
军啊,谁会想到美军的"零伤亡"?对于冷器时代的战争,这种构想无疑是痴人说梦。五万没有了,五十减五,还
有四十五万。
秦赵相距于长平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就算每天只伤亡百十号人也有几万,凑个整数,算三万。还有四十二
万。赵括出战,秦军夺营,回头又猛攻赵军,迫使赵军取守势,这时的赵军处于一种什么情况前文已说,若不
是有很大的伤亡,能放弃回攻长平的打算吗?谁敢说能?请站出来,我庞式给他鞠个躬,随便再骂一句:你白
痴啊?四十几万军队仅伤亡万把人就放弃这最后的生机了?
算十万都不过份,但为了不招人骂,再算五万,这就还有三十七万。加上饿死的五万还有三十二万。
谁能告诉我,困兽之斗会如何?俩字:玩儿命。赵军也做了,兵分四路突围,打算是跑多少算多少了,再
困下去就死定了。而这五十万秦军又如何?力战。结果赵括身死,赵军降秦。从突围到投降会死多少?要知道这些
可都是饿了四十几天的人,算你个七万不多吧?五分之一多一点。还有二十五万,也就是说:如果赵军一开始
出动的兵力确是五十万的话,这时最多也只有一半,不要忘了,任何一部历史书都会告诉你:秦军此战过后,
伤亡过半。以秦军如此强的战斗力尚且如此,赵军又如何?
所以我的结论是:此战过后坑杀的降卒最多不超过二十五万,可能只有十几到二十万。不过没证据,只是
个人推断,认为我对的,叫声好,不对的,砖头拍来,呵呵。
作者:
wodesai
时间:
2004-11-21 13:28
是原创吧 加精华
作者:
nicekobe
时间:
2004-11-21 14:03
8错8错 楼主好文采~~ 顶上去
作者:
guqt8914
时间:
2004-11-21 14:36
不错!
作者:
guqt8914
时间:
2004-11-21 14:37
不错!
作者:
命本飞扬
时间:
2004-11-22 18:18
精彩!!~~
作者:
frankieli
时间:
2004-11-22 18:41
楼主,应去做军事评论专家,好想法,好口才,好精确的数字研究啊…呵呵…[em01][em01][em01]
作者:
子鱼
时间:
2004-11-22 22:14
精彩 ,佩服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的fans了
作者:
rirony
时间:
2004-11-23 09:29
good
作者:
阿懒
时间:
2006-11-23 13:56
分析很到位啊。
要是加点流行元素,放入管理思考会怎样?
期待有人继续,弄个系列出来。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