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加多宝和王老吉事件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sas820722
时间:
2012-7-24 10:12
标题:
加多宝和王老吉事件的思考
故事
说白了,加多宝当年运作市场的套路,就是按照做
200
个亿生意的套路来执行的。虽然是无意识的、阴差阳错的、甚至是被迫的。
“
加多宝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其管理模式有历史的因素,难以复制
。
”
徐涛(化名)在饮料、食品行业打拼
20
余年,时任一食品企业老总的他对记者说。
当天,
7
月
18
日,距离加多宝申请撤销仲裁落败没几天。
其实,徐涛所言的
“
成功
”
是
——
加多宝是功臣,是加多宝让
“
王老吉
”
成了凉茶饮料、这一饮料品类的代言人。也正是如此,王老吉商标才会价值
1080
亿元。
可对加多宝成功的历史因素,却不得不由一个故事展开。
据徐涛回忆,
10
年前,当加多宝运作的凉茶市场份额还是个把亿的时候,加多宝母公司
——
香港鸿道集团董事长陈鸿道为了改变现状,用年薪五六十万的代价请了一位百事可乐公司(以下简称
“
百事
”
)的高管,主做销售。
可是,这位高管上任后,对陈鸿道说:
“
真不好意思,我只熟悉
KA
(主要指大型连锁超市)这套渠道,不熟悉餐饮、批发
……
某某比较懂,你请某某过来吧?再把谁谁也请来。
”
徐涛称,当年的百事在中国也有
150
亿
-200
个亿的市场份额。其销售特点是,每个渠道都是分开经营的。懂
KA
,就不懂餐饮,懂餐饮就不懂批发。
“
可能会略有所知,但不可能懂全部渠道。百事对渠道做得非常精细。
”
后来,陈鸿道听取了第一位人才的建议,请了大概
6
个
50
万年薪的高管,除了渠道还包括市场策划。
“
这在业内,当时都被当做笑话讲。大家都笑话陈鸿道不懂行,就一个单品,把渠道分那么细,太浪费了。谈了一个亿的生意,请了
6
个年薪五六十万的家伙。
”
徐涛说。
大概鲜有人知道当年的陈鸿道是怎样的心情。可在徐涛看来,这种选择也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可慢慢地,这种架构就体现出了它的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多宝的营销体系是完全复制了百事的分级营销体系,在全国每个省份都没有销售经理,只有销售主任,比如,
KA
销售主任、餐饮销售主任,都是从总部直接下来的。
“
而当时的百事,是在每个省份设置子公司来实施管理。
”
徐涛说。
“
说白了,加多宝当年运作市场的套路,就是按照做
200
个亿生意的套路来执行的。虽然是无意识的、阴差阳错的、甚至是被迫的。可回过头再看,用这套模式的时候,就预示着加多宝将来有可能做到
200
个亿的市场份额。
”
徐涛一语道破其中玄机。
时至今日,徐涛仍然觉得当年的陈鸿道很大手笔。他甚至认为,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相比较而言,如今的广药集团(以下简称
“
广药
”
)就显得有些粗犷了。
“
加多宝是深度分销
+
邮差制,广药还是大经销商制。
”
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史贤龙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在史贤龙看来,加多宝的王老吉在
2004
年后的销量爆发,就是因为邮差经销商模式,即经销商的配送化,订单由加多宝深度分销团队完成。
可是,历史因素不可能重演。徐涛和史贤龙均认为,加多宝的成功不能复制,也没法复制。
然而,王老吉,这块亮闪闪的金字招牌,现在就在广药手上。
“
就品牌而言,广药是占上风的,毕竟,加多宝是一个新的品牌。
”
徐涛说。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对此也有同感,他告诉新金融记者:
“
广药最终被裁定为商标持有者,对于其抢占市场先机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
‘
王老吉
’
这个商标不仅能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还存在固定的消费群体。
”
可更多的担心也随之而来,王老吉这块招牌到了广药后,能不能继续闪闪发亮。
“
决定品牌价值的是产品销量,即销量转化而来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等。没有产品销量,品牌就是一个有价无市的品名;有产品销量的支撑,品名就变成了高价值的品牌资产。
”
史贤龙说。
“
品牌的维护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也将一点一滴地不断维护王老吉百年老字号的品牌。
”
来自广药方面的回复这般描述。
产能
事实上,从
6
月初,广药王老吉就在长城脚下宣布了新品上市的计划,并决定全国铺货。可北京、上海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反映买不到。而天津的超市里,看到的却还是广药的老产品
——
绿盒王老吉。与之相邻的是加多宝凉茶,罐体上已经看不到
“
王老吉
”
的踪影。
要实现品牌价值的保值增值,销量尤为关键。可如果要分先后顺序的话,产能自然应该排在销售前面。
徐涛说自己在
2001
年推某款饮料的时候经历了一件很玄、又印象深刻的事儿。
“
那年,生意狂好。
”
当时,他负责某个省的市场销售。准备工作虽然在上一年的九十月份就已经完成了,可在当年
3
月份,旺季快要来临的时候,他向公司要货,要
12
个车皮(火车),可公司因为没有那么大的产能,还要满足全国铺货的要求,只发给他
4
车皮。有市场没产品的困境让徐涛想到了代工厂商。
在徐涛负责的省份内,他迅速展开搜索,并锁定了一家代工厂商,然后,定模具,弄瓶子。
“
用神一般的速度搞了一条生产线,实现了有产品卖。
”
那年,
4
月底,徐涛就完成了公司派给他的全年销售任务。可他清楚,当年狂好的生意多亏了代工厂商。
“
那个时候,第一次觉得,生意跟销售没关系,跟生产有关系,得先把产品生产出来才行。要命的很。
”
徐涛感慨。
继而,徐涛说,现在广药的经销商们,就如当年的自己,大多眼巴巴地盼着公司发来的货。
7
月
16
日,广药的发布会上,广州药业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海对媒体披露: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在全国
80%
的省份已经开始铺货了,相信在这个月底之前就会把货发过去。
他还强调,品牌回归的时间比较短,要求速度比较快,还得保证质量。更关键的是这段时间有很多干扰,北京市一中院判决是在
7
月
13
日,而此前包括供货商都有这样那样的疑虑。现在,我们铺货的速度特别快,消费者对王老吉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发布会上,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倪依东披露,王老吉饮料
7
月份的产能是
6
月份的
10
倍以上,
8
、
9
、
10
月份还会进一步提升产能,尽快满足这段时间消费者对王老吉的需求。
“
广州市面上已经比较多了,北京、福建、浙江等城市都已经大面积上市了。
”
事实上,从
6
月初,广药王老吉就在长城脚下宣布了新品上市的计划,并决定全国铺货。可北京、上海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反映买不到。而天津的超市里,看到的却还是广药的老产品
——
绿盒王老吉。与之相邻的是加多宝凉茶,罐体上已经看不到
“
王老吉
”
的踪影。
来自加多宝方面的回复称,从
5
月份开始,加多宝凉茶已经在全国各地铺货了,目前在全国各城市的餐饮场所、商超都能看到新包装的加多宝凉茶。
其实,一些小的零售点或是餐厅还是能看到加多宝的双面凉茶(一面加多宝、一面王老吉字样),这是大多消费者的体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超市里几乎看不到了。
加多宝方面向新金融记者透露,
“
今年我们先后启动了四川资阳和湖北仙桃的王老吉凉茶扩产项目,投资
4
亿的四川基地一期工程拟建两条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计产能为每分钟
600
罐,预计建成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超
10
亿,而正在筹建中的仙桃基地投资总额逾
20
亿,建成后的工厂将设置
8
条生产线,计划年产王老吉
7000
万箱,年销售额可达
100
亿。
”
或许是这种已有的、将有的产能可以让加多宝在终端也能迅速换装。
“
加多宝现在越来越有自信完成品牌转换了,一些产品名称都已经替代了王老吉的牌子。除了渠道里还剩余的一些库存,像路牌、灯箱、户外,央视现在都是加多宝了,加多宝的销售,上半年前三个月同比增长
30%
,上半年六个月增长了
50%
左右。
”
熟悉加多宝的知情人士向新金融记者透露。
向健军表示,就目前的铺货速度来看,广药的产能在短时间之内的确有点跟不上,但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广药会在今后的商战中败下阵来。对于广药来说,在赢得商标权之后,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在市场、渠道上发力了。另外,广药也在全线开发产品,产品线已从凉茶延伸到其他领域。
然而,史贤龙认为,全国化铺货,是一个比品牌知名度更高难度的
“
技术活
”
。而广药面临的挑战也绝非小菜一碟。
“
产能无瓶颈,但广药现在只能先代工,建立自有罐装线,估计需要
1-2
年时间。
”
“
能找到的,都是小产能的厂,每个省也不超过两家,找个几十个亿的产能或许可行,想找上百亿的产能,不可能。
”
徐涛笃定地说。
角逐
“
这些代工厂商,今年不可能与广药合作,明年也不太可能。
”
徐涛显然没有广药乐观。
真正的角逐不是广药和加多宝每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也不是
“
王老吉
”
商标的归属
——“
王老吉
”
本就是广药的,回归广药,无可厚非;更不是隔空展开的
“
口水战
”
。市场、终端,才是真正的
“
拼杀
”
现场。这其中,渠道是重点。
根据史贤龙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国酒水(含食品)终端包括现饮(含夜场)与非现饮两大类的各类零售终端,约有
600
万个户口数,现饮与非现饮各占一半(
2004
年
ACN
调研统计的全国零售网点数为
448
万家)。
其中,非现饮渠道里
KA
卖场
6200
余家,
AB
、
CVS
类超市
20
多万家,上述终端(即一般所谓的现代渠道)销售额占整个非现饮渠道的
45%
;其他的非现饮终端,即所谓的传统渠道类型(
CD
类店、批零店、农村小店等)占
55%
。例如,一个人口约
7000
万的省份、市场份额
80%
、实现全市场层级、全渠道覆盖的品牌,签约分销商数量可达到
2600
家。
“
中国市场的大、广、深、杂;渠道类型终端数量的梯级分布,都给中国企业达成销售提供了纵深的运营空间。很多一二线城市看不见的产品,在三四线市场卖得风生水起。
”
史贤龙表示。
史贤龙还强调,加多宝做
“
王老吉
”
的时候,是本土饮料渠道覆盖率最高的产品之一,按
“
特大
-
省会及沿海发达
-
地级市
-
县镇
-
乡村
”
五级市场划分,
“
王老吉
”
在县镇以上市场的终端覆盖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是唯一一款可与可口可乐、雪碧同时出现在各类型终端的饮料类产品。
“
在这个覆盖率的背后,不仅需要庞大的分销商、销售团队、渠道服务人员,而且需要产能布局、供应链
-
物流系统的支撑。
”
显然,不做
“
王老吉
”
的加多宝,可以很快用加多宝凉茶摆满原来的货架。可广药王老吉却不能。
徐涛说,按常理,一款产品进入超市,从谈判、签合同到进场,需要两三个月。而对于广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铺货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货。就如史贤龙所言,广药如果选择建生产线,最少需要
1-2
年的时间,目前只能选择代工。可就连代工,广药的处境也非常难受。
“
近几年,加多宝发展太快,在全国拥有
50
余家生产厂、
100
多条生产线。其中,约
20
家属于加多宝自有,而其余都是代工厂商。
”
徐涛透露。
换言之,全国能生产铁罐饮料的(加多宝旗下的产品,铁罐、铝罐均有,目前在逐步替换成铝罐,铝罐不仅环保,成本较铁罐也低)、有较大产能的代工厂商均与加多宝有合作协议,广药很难插进去。
“
能找到的,都是小产能的厂,每个省也不超过两家,找个几十个亿的产能或许可行,想找上百亿的产能,不可能。
”
徐涛笃定地说。
现实也是如此。
7
月
16
日,吴长海在发布会上对媒体披露: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广药经历了很多事儿,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等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很多期盼和鼓舞,也遇到不少阻力,特别是来自竞争对手方面的。
据广药了解,对手与供应商签的协议或合同里,有很多排他性条款,很多供应商想跟广药合作,又怕跟广药合作,他们畏惧这种排他性协议中的高额赔偿。
“
在生产过程中、在上下游供应链中,这种情况均存在。
”
“
现在,法律层面的干扰已经排除了,就是在市场运行方面,包括供应链商标建设方面,我们会进一步加快。
”
吴长海表示。
“
这些代工厂商,今年不可能与广药合作,明年也不太可能。
”
徐涛显然没有广药乐观。
徐涛的理由是:这些代工厂与加多宝除了所谓的排他协议、合作信誉、感情,实际上属于利益绑定。要想打破这种利益绑定,除非广药能给出相同甚至更高的利益。更有部分代工厂商与加多宝高管、供应商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甚至股权关系。
“
利益导致的合作,短期内都没法打破。有些厂子的法人,其实也就是个厂长,幕后的老板很多人都不知道。
”
“
产能较大的、铁罐饮料生产线的调试师傅,现在都非常紧俏,更别说上百亿的产能了。而与广药签约的代工厂商,除了银鹭,似乎都没有铁罐饮料生产线。
”
徐涛强调。
猜想
徐涛觉得,如今的广药想要的不仅仅是价值
1080
亿的
“
王老吉
”
商标,更想要的是加多宝经营王老吉时所产生的
160
个亿的市场份额。可是,很难。
广药与加多宝双方争夺战的最新进展是,广药抛出了全球招募合作伙伴的橄榄枝。而这个合作伙伴里还重点强调了加多宝。
对于合作,加多宝方面给新金融记者的回复是:除了被判定无效的两份协议。加多宝于
7
月
13
日向媒体披露的第三份独立的《商标许可协议》正在仲裁阶段,在未经任何司法认定前,它是合法有效的。所以,加多宝与广药目前还是合作伙伴。
而广药的
“
合作
”
似乎更加前瞻。
倪依东在
7
月
16
日对媒体表示:广药可以为未来的发展与加多宝携手共赢,至于陈鸿道先生本人可能不便于进入中国大陆,广药可以在陈鸿道先生本人认为合适的地方、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我们甚至可以到海外去谈,这是广药能够提出的最有诚意的建设性的意见。
史贤龙却认为:
“
合作应无可能,公关姿态而已。
”
对于加多宝再次申请仲裁的行为,向健军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
“
战略
”
行为,可以对加多宝重塑品牌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目前,加多宝其重塑品牌的
“
处境
”
非常好,市场份额在逐渐扩张。
在商标之争没有悬念的当今,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广药和加多宝的未来。
徐涛觉得,如今的广药想要的不仅仅是价值
1080
亿的
“
王老吉
”
商标,更想要的是加多宝经营
“
王老吉
”
时所产生的
160
个亿的市场份额。可是,很难。
某次发布会现场,听广药的人聊天,席间有人说当初广药只是想让加多宝每年拿
8
个亿左右的租赁费(按国际惯例,租赁费为营业额的
2%-5%
),可加多宝非要用
10
个亿的广告去砸
“
加多宝
”
这个品牌,现在弄得两家都很累。还有人说,广药为了找饮料罐上的拉环,找了好久,因为大多数供应商都是在给加多宝做。
难度可想而知。
“
更重要的是,想要
160
亿的市场份额,就得有
160
个亿的配套,这是雷打不动的。这已经不仅仅是市场之争、渠道之争了,而是整个供应链的争夺。
”
徐涛说。
徐涛称,即便广药现在有了
160
亿的产能,也能迅速地把货铺往全国,在渠道里也会遭遇到封杀。这是广药必然要面临的。可现在,加多宝对广药形成了
“
事实上的封杀
”
。这不是加多宝故意的,因其近几年发展太快,虽然有新建的厂和生产线,但还是
“
被迫
”
找了代工厂商。而广药的瓶颈,暂时没法突破。
“
最关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把产品发出去。
”
向健军也认为,在未来的两三年里,广药的
“
王老吉
”
很有可能会在渠道内遭遇加多宝
“
封杀
”
。
其实,很多业内人士都对这张争夺的未来进行过预判。
史贤龙预言:未来
3
年将是凉茶品类重新洗牌的阶段,基本的品牌次序是:加多宝、和其正、王老吉。如果和其正不出问题,广药王老吉凉茶的销量不会超过加多宝凉茶的
33%
;和其正如果消失,王老吉凉茶也不会超过加多宝凉茶的
62%
。
判断的依据是,一个有强大渠道运营能力支撑的新品牌,比一个缺乏强势渠道支撑的老品牌,要更有成长的空间。
在史贤龙看来,能实现渠道覆盖的,自 然就是品牌,但反过来,人人知晓的品牌,却未必能到处可见(即能买得到)。
例如,青岛啤酒实现第一个
300
万千升,用了
99
年(
1905—2003
年),到
2010
年实现第二个
300
万千升。华润雪花实现第一个
300
万千升,用了
10
年(
1995—2004
年),实现第二个
300
万千升,用了
3
年(
2005—2007
年),实现第三个
300
万千升用了
3
年(
2008—2010
年)。
“
从中国啤酒过去
15
年的竞争看,领先品牌(包括历史悠久的品牌)并没有成为行业第一的准入证,反而是新创品牌、后起之秀的华润雪花成为销量第一的真正冠军品牌。无论从历史、技术、管理或品牌上,都不能解释华润雪花超越青岛啤酒,唯一的原因就是市场运作,或更准确点说,是区域市场的渠道精耕能力。
”
史贤龙对新金融记者说。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最昂贵的成本。
3
年,不是很长的时间,似乎又很长。
◎
后
记
◎
今年
5
月,从仲裁结果出炉到现在,每一次都会发现,双方的争夺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深远。从品牌、团队、包装、渠道,直到供应链。当争夺升级为一条产业链的时候,无法想象因此产生的蝴蝶效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综合业界各类
“
高手
”
、前辈们的观点,结果似乎清晰可见,如果真如预判的那样,加多宝很有可能
“
完胜
”
。
可心情却如广药人一般复杂
——
那将意味着
“
王老吉
”
可能不再价值
1080
亿。也有可能距离
“
健力宝
”
的历史更近。
回头看,我始终认为,加多宝的高层对这场争夺战是有
“
预谋
”
的。因为无法回避
“
王老吉
”
是租来的,就会一直被广药揪着小辫子。又不想缴纳每年
8
个亿的品牌使用费
——
那是多少人的辛苦换来的真金白银。所以,当断则断
——
加多宝选择了与广药分手。
其实,这一次,加多宝没错,广药也没错。
可相比较而言,加多宝的思路更加清晰,广药或许应该委屈一些,不那么较真,当王老吉凉茶和加多宝凉茶同时出现在货架上的时候,再高调。当然,这只是假设,也是废话。没有人有机会复盘。
我期盼着广药能找到更多的代工厂商,能快点,再快点完成全国铺货。在不断地广告
“
轰炸
”
过后,如果超市里看不到产品,那是一件再危险不过的事儿。
当年的健力宝就遭遇过这样的后果。
对商家而言,为了利益,无可厚非。可毕竟
——“
王老吉
”
无罪。
作者:
恨少
时间:
2013-3-22 20:07
对于凉茶来说,产品的差异化不大,也就是说在产品上发力的作用几乎没有什么大作为。剩下的只能是渠道上面发力,谁的渠道强势,谁的货铺的遍地都是,谁占有的终端最大,谁就是赢家。其他的工作只是锦上添花。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