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由我出个主题吧。
我的主题和记忆有关,记忆总是让我深深不能自拔。 写过《情人》的杜拉斯说:人一旦回忆,就开始老了。我还不到回忆年龄,我只是忍不住有一丝记忆的闪回。 (一) 去年秋天,我去了一趟黄山。黄山色彩的层次丰富得如同一个人的内心。我略有触动。随行的有男有女,住在峰颠,吃住只能凑合。晚上异常寒冷,四处漆黑,唐朝点蜡烛的夜估计也就如此吧。我和随行的几个人兴致颇高地出去看星空。月亮和星星共辉映。然后想起小时候的作文中“皓月当空,繁星满天”等语句以及老师批语中“月朗星稀”的古典。凭什么说月亮和星星不能一起发亮?总是不服。不服老师不能不服科学。科学就是让你相信“月朗”的话星星不可能“繁”。随行的一位女知青(知识青年)忽发感慨:感觉现在的月亮好小,没有小时候的大。小时候的月亮感觉就在眼前,快贴到脸了。说是无心说的,听的人就忽然受了启发似的争论开了:是啊,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有认同这种记忆的也有不认同。最后我故作高明的说:小时候人小,看什么都大。所以记忆中的东西比较大。等长大了,感觉什么都渺小了,所以会有隔世之感。说是这么说,但内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总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想明白,记忆竟然可以如此歪曲世界,以至人之终老。叹。
(二) 每年都要回农村老家。我生于斯乐于斯。我没有苦大仇深的内心,倒是有一些田园的记忆。我曾经深深怀疑那是有一种障眼的时间之膜,总是拨不开,让我无法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但是,我没有找到怀疑的理由。 每年回家一次,彷佛电影中跳过一帧。串在一起,也是一部震撼的电影。 这部电影反映的主题是衰败。河流污染,电影院门可罗雀,变成舞厅。晚上街灯漆黑,夜生活由上个世纪的温暖繁华变成了如今的大家一起坐在家里看电视。到处都可以看到紧张,人情紧张(没有来往,很多人已经没有快乐),权力紧张(公共管理一塌糊涂,泛城市化,泛工业区,随意规划),利益紧张。精神异常空虚的人们完全没有了方向。民间的那种生气不知道已经被什么掩埋。 和记忆对比过于强烈导致我发生了很多激烈的想法。是记忆歪曲了世界,还是时代需要用记忆去重塑这个世界。我不清楚这记忆是不是自己前进的原动力。毕竟这个时代,罪恶已经太多,而有一些人还要选择激情的活着。
这两则东西有没有逻辑联系我不清楚,就先摆在这里,作为开放式主题。
菜籽儿
《金锁记》里有这么一句,年轻人记忆中三十年前的月 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 滴泪珠。这未免有点悲戚。忘了我小时的月亮是怎么样 了,只记得小时老人不让我手指月亮,说是会割耳朵, 还有说是在八月十五的时候,端上一盆水,映出月亮, 然后对着月亮许愿,准灵,这是小表姐告诉我的,她说 是我和她的外婆跟她说的,我试过。那时月亮在小小心 眼里是颇有灵性的,以致于到现在,我仍心存敬畏。
其实我很喜欢有月亮的夜晚,那样,会让我感受到云淡 风清悠悠远远如此类似的意境。只是在城市里看月亮, 数层高楼之间,月亮象是被挤压出来,丝毫没有自然与 宁静之美。 想要寻回那朵云轩信笺上的泪滴,只能偶 尔在一些散文里去感觉。比如读到刘亮程的村庄,宁静 简单的生活单纯美好的满足。
记忆其实是不可靠的,那是某个年代某种认识下的精神 产物。可偏偏记忆会让人这个记忆的载体在经年累月里 为其牵肠挂肚。金锁记中还有一句,是七巧说的,三十 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去了,然而 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怀旧是跟不上与时俱 进的节奏的。尽管有的记忆象一种顽症,怎么也驱逐不 了。物换星移,时间会建构新的世界。过去的故事开始 新的章节,而现实也会跟记忆开着相悖的玩笑。跟随新 的章节走下去,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这些了。
就算是刘亮程的村庄里,仍有许许多多的农民弃村而逃, 他们要去城里弄点钱,之后娶个媳妇回来。。。。。。
选择性失忆
记得小时候有个玩伴,记性不好,别人骂他,别人欠他的钱,一忽尔他就不记得了。 因为这,其他的孩子常常欺负他,占他的便宜,以至他常常哭着走回家,但每次走到半 路,却不记得自己是为什么而哭,看到一束牵牛花,摘下来也就回家了。 庙里的老祝说:这孩子有福气。 那时候总是不懂,这样的被人欺负被人占便宜,怎么是有福气? 于是问婆婆,婆婆说:人记得的事情太多,就开心不起来了,于是就老了。
人的记忆是非选择性记忆,你往往不能决定你记得什么,不记得什么。你不能决定你记 得的都是快乐的。我后来想,是不是因为经历的东西太多了,脑子装不下了,于是就来 了一场车祸或者撞击,于是有了一次主动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记得了自己想记得的东 西。
有一部通俗片叫《河东狮吼》,一部追星族看明星、普通人看热闹、评论家懒得评论的 片子,我却看哭了,因为在片中那普通人看来最俗不可耐的失忆情节中——张柏芝选择 性失忆了。就如同一张完整的地图,以物理的方式简单地剪去了某个国家,严格地按照 国界线,没有超出,也没有剩余,干干净净。 也就是说:选择性失忆是很多人梦想的,如果真的有一种方式可以使得人类选择性记 忆,我想,这个世界不知会因此改变多少。
所以我在我的小说里,总是会选择性失忆,这不单是主人公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
是否意味着逃避?是否意味着形而上学?
今天是端午节,收到影子回来的文字,才从忙碌中重新看看菜籽的文字
菜籽当值,又给大家上乌龙了呵呵。
看菜籽的文字常常感觉像在沏一杯绿茶,透明的水杯清澈的水,碧绿的茶叶飘散着香气随着水注入水杯的力量,旋转、再慢慢的沉入杯底。整个过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享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让人下意识的想要去捧起那杯茶,那真是一股可以看得见的香气,挥之不去。
借用菜籽文中的一句:这个时代,罪恶已经太多,而“人”还要选择激情的活着。
大家都走了很久了吧。三十多年了,四禅天已经走过了青春的道路,常常忍不住要回头,看那已微微泛黄的回忆。
有人说往事如歌,四禅天却认为往事如茶,对于过去,重要的并非从中得到了什么,而是从中体验到了什么。饮茶最重要的是品尝最后的余味,回忆也是如此。
几天前在会议中又长了一个年轮,收到朋友的花和恭贺,生活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对朋友的感情都收在记忆中了....
曾经奋斗过,曾经也无奈过......但不管是哪种情形,过去的一切都值得怀念,因为它曾经是生命的一部分,温柔的或痛苦的,驻成了记忆。
记忆是一个人的生命青春重新燃烧的珍贵形式。
人不能为记忆活着,但人活着不能没有记忆的滋补。
有时,记忆是个动词,因为现实的碰触,记忆会复苏或复活,翻滚或舒展.这时记忆常常让人不胜负荷。应该让记忆复归为名词,使之宁静,深邃,柔和地悬置在你的心空,占有一席之地。
年轻的时候如歌的青春回忆,总是赶不上生命的脚步,如同烟水迷茫的沧波,永远落后于憧憬的风帆。
因此说,现在要比过去重要,记忆使生命变的繁复.有多么丰富的记忆,就有多么丰富的人生,记忆无法虚构,正如人生无法虚拟!
四禅天算是个心性平和的人, 在很多城市工作生活过。2002年秋大病一场,好好放任的休息了一场,感觉以前没有这样随心过。 白天卧床, 夜里上网读书。 偶尔四更走出家来散步。偶尔看见月亮很大。 初秋夜凉如水。 今人古人如水。 年华逝去如水。病中思绪如水。 偶尔看见东边渐明。 然后自己欲语不语怀故乡,然后回家,归床。
生疏以久的四禅天于是捡起丢弃以久的文字,反倒在网上神交了一些良师益友。
文字里总显现着生命,四禅天是生于70年代的人,经历了从理想主义迅速蜕变成物质主义的时代,也看到很多人注定只能在两种主义的边缘游走。“精神”喂不饱他们,因为他们同时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望;但置身于物质的海洋,他们常常还没有得到满足就厌倦了。
到底哪一种生活才真正属于他们呢?该他们粉墨登场时,他们已无话可说。舞台上刺眼的灯光,台下尖叫的人群……他们只得背过身去,揣着一些寂寞的老歌,在喧哗的声浪里安抚自己。
很多社会学家一直在追溯社会的发展根本根源,个体的随意性造成社会发展的不规则性,不过每个时代都存在主旋律,不小心我们存在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的人是很会造势的一批人,或者说,这个年代的人逢上了为他们造势的好时代。
一批人注定付出代价,一批人注定是这个代价的受益人,这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受益于前人,我们也为后人在付出代价,这应该是宿命。
历史注定现在的年轻人不甘平庸,可他们常常又有劲没处使。常常在离心灵很近的地方开始回忆,回忆“白衣飘飘”的场景。但即使是一些风花雪月,也“落满了变故,落满了永恒”。“89点钟的太阳”对什么都持着一份犹疑,内心非常渴望“坚信些什么”,而“怀疑”总是不动声色地消解掉“坚信。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最后看到蓝天 一个人要流多少回泪,才能听见人们哭喊 究竟还要多少死亡,他才知道,太多的人死了 那答案呵,我的朋友,它正在风中飘荡
答案正在风中飘荡。”
当四禅天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时,仿佛又看见了那幽深的巷子,那朴拙的门扉掩映下的一群朴素、平凡而真诚的人们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时代……
四禅天
2004/6/24 北京
生命中的记忆远比未来真实.
习惯了用大脑储存许多的过去,开心的,痛苦的,那些亲身经历的过往.
习惯在快乐的时候忆起过往的不快,以使自己不至于过喜.
习惯在悲伤的时候忆起过往的欢乐,以使自己不至于过悲.
不时的把真实的过去来填充当下的自我,可以使自己更加自然平和,淡定从容.
没有记忆才是痛苦的,只有记忆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活过.
记忆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再读菜籽的这篇文章,比往日少了一些悲戚,更多了一份深刻和思索。隽永而悠长,不禁一读再读。
张爱玲曾说,这个世界,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缤纷热烈、痛苦懊丧、生离死别,这纷纷扰扰的记忆,就是浮在人生这杯咖啡上面的泡沫,即挥之不去,又难以割舍。
生活的全景就是这样,一方面是少数人对人世无常的深刻思索、壮怀感受,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更需要的人生消费,沉迷奢侈、歌舞繁华。
怀望回头的路,更深深的凝视远方。而我们,终究是要选择前行的。
所以,迎接可以接受的,摆脱不可以挽留的,“毕竟这个时代,罪恶已经太多,而有一些人还要选择激情的活着。”
选择性失忆
记得小时候有个玩伴,记性不好,别人骂他,别人欠他的钱,一忽尔他就不记得了。 因为这,其他的孩子常常欺负他,占他的便宜,以至他常常哭着走回家,但每次走到半 路,却不记得自己是为什么而哭,看到一束牵牛花,摘下来也就回家了。 庙里的老祝说:这孩子有福气。 那时候总是不懂,这样的被人欺负被人占便宜,怎么是有福气? 于是问婆婆,婆婆说:人记得的事情太多,就开心不起来了,于是就老了。
人的记忆是非选择性记忆,你往往不能决定你记得什么,不记得什么。你不能决定你记 得的都是快乐的。我后来想,是不是因为经历的东西太多了,脑子装不下了,于是就来 了一场车祸或者撞击,于是有了一次主动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记得了自己想记得的东 西。
有一部通俗片叫《河东狮吼》,一部追星族看明星、普通人看热闹、评论家懒得评论的 片子,我却看哭了,因为在片中那普通人看来最俗不可耐的失忆情节中——张柏芝选择 性失忆了。就如同一张完整的地图,以物理的方式简单地剪去了某个国家,严格地按照 国界线,没有超出,也没有剩余,干干净净。 也就是说:选择性失忆是很多人梦想的,如果真的有一种方式可以使得人类选择性记 忆,我想,这个世界不知会因此改变多少。
所以我在我的小说里,总是会选择性失忆,这不单是主人公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
是否意味着逃避?是否意味着形而上学?
很有趣,我也在我的小说中选用这种失忆!而且生活中无意识就会选择性遗忘,更接近一种淡化!
很喜欢照片,但不喜欢现在的摄像,因为太动态了!照片虽然静静的,但好像又说不完的东西!可能真的是害怕遗忘,特别遗忘自己,我尽量用照片留下自己的影子!
这一切都并非逃避吧,也不是形而上!个体是在多维空间的吧!我们只不过是碰巧寻找到完全不同于正常现实的空间,在那里休假而已!
所以我的小说,最后结束这样的休假,让遗忘的记忆又回来!得承认,主人公是有些痛苦的,其他人也在连带着忧伤!但阳光依旧是阳光、日月星辰依旧是那样转动!
《百年孤独》
有点班门弄斧了,贻笑方家,呵呵
没有意识就没有结果,但是有了结果后可能会有N多借口,其实每个借口都是一种意识,都是记忆的果。
所以我们有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会莫名其妙,其实这一切都于记忆中的残留有关,只不过我们善于遗忘。
误会!四禅天!
不是作家,呵呵!我觉得作家就是座在家里的,我可没如此走运阿!嗬嗬!
写了一些文字而已!而且这里的很多朋友都写得那么好!
没有意识就没有结果,但是有了结果后可能会有N多借口,其实每个借口都是一种意识,都是记忆的果。
所以我们有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会莫名其妙,其实这一切都于记忆中的残留有关,只不过我们善于遗忘。
嗯!呵呵!试图扑捉这段话的含义!呼呼!
记忆,也是存在创造的过程,并不完全是过去的,旧的信息在我们头脑中存储起来的!
这因为这样,看来很难遗忘!
记忆或遗忘,有其生理科学为基础的,是自然的东西!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你始终记得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情绪,比如甜或酸,味觉系统是通过生物化学物质反应来辨别的,但是我们记住的是甜或酸带来的情绪体验,比如有的人甜的会感到快乐,有的人酸的会感到特别刺激喉咙等等!
说起来有点复杂,没有头绪啊
[em04]老鼠惭愧。
不知道到底在躲避什么,一直提不起这支笔来写记忆。或许没有菜籽儿的深邃吧。然而,我自己告诉我自己,我是个善于遗忘的人。
记忆,是欺骗人的东西,他总是把过去的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样子不停的加工、夸张,或者扭曲、或者美化。因了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我们经常选择了美化回忆。童年的某个回忆,回想起来都很甜蜜,它跟故乡、泥土联结在一起,无可分割,我们怀念蝈蝈其实是怀念童年,怀念那再也不能从头来过的美好时光。童年从仿佛从一条桥走来,又从另一条桥走去。而童年里,或许你从事过很多粗重的农活,也捡过不少的废品,可如今,那时毒辣辣的阳光已经变得多么的温和可亲,那时的狂风暴雨留下了温柔的记忆。
很多事情一旦你从中抽离,你就开始换一种描述方式了。这个抽离,是借助着时间、空间的距离,对事物进行“远观”。时间距离越长,就越有吸引力,越有美感,古代的粗糙的瓦罐好像总是比我们手里吃饭用的磁碗更加引人遐想。而空间上的距离也有同样的效用,遥远的非洲,古老的希腊,在我们眼里是多么的有吸引力,我们在惊叹黑人的黝黑健美的皮肤,雅典的庄严肃穆的梁柱的时候,不就是因为距离产生了更多的神秘和惊喜吗?如果让你在非洲丛林里像土著一样的生活,那样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吧?
所以,记忆是骗人的,那块面纱是自己蒙上去的,只是为了安慰对现实的失望、寂寞和无奈。回头想想,我们过往的经历也有失望、寂寞和无奈,如今都已经忘了吧。我们不记得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不记得那时重重摔倒的痛感,反而对过去产生了那么一丝丝的甜蜜。对比是这么的不真实又是这么的强烈,所以只剩下感叹了。
鼠是个悲观的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罪恶,为什么我们觉得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更加罪恶不可身处其中呢?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只有我们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而过往的人们,他们是真真切切感受他们时代的悲哀。罪恶感和悲哀就是这么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让人不堪重负。
回忆没法重塑世界。回忆只能让我们感觉倍加的沉重。
而我们无法回避,那就接受现实吧。
突然发现,这里面70年代的人还不少,我喜欢四禅天的这段
"文字里总显现着生命,四禅天是生于70年代的人,经历了从理想主义迅速蜕变成物质主义的时代,也看到很多人注定只能在两种主义的边缘游走。“精神”喂不饱他们,因为他们同时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望;但置身于物质的海洋,他们常常还没有得到满足就厌倦了。
到底哪一种生活才真正属于他们呢?该他们粉墨登场时,他们已无话可说。舞台上刺眼的灯光,台下尖叫的人群……他们只得背过身去,揣着一些寂寞的老歌,在喧哗的声浪里安抚自己。"
我是从这个年代走过来的,同样感到了对一味追求物质的厌倦,是这样子的感觉.我就快31岁了,却还在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大的恐惧是当选错了目标,登上山顶却发现自己原来不属于这个地方......
说到回忆,我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把苦涩化成甜蜜,碰巧这两天我正在回忆,童年和少年一幕幕当时非常痛苦的场景,竟然在回忆中都翻起了一丝丝回甜,难道这就是生活的滋味吗?
这是生命的自相矛盾!会经历痛苦,但又是那么优美和生气勃勃的!
我也是70年代,历史如果从一个个事件来看待(好像线上的点),我们会以为那么不同,但放到整个历史的河流中,你会发现历史的脉络是如此清晰和有规律,可以说历史就是不断的重复!
为个体的人,更是如此!如此的话,就没有过去,没有什么未来,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此刻一秒钟的我并非前一秒钟的我,因此还有必要去恐惧什么吗?
可能我现在很爱这个人,但明天我就恨他了......回忆只是一个文字的词语,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生命本身不停的变化,所以只要体会生命的整个过程就很好了,忠于生命本身,好好地将它的灿烂和美丽反映出来,没有什么选择哪种生活,但你可以选择喜欢什么?
距离生活本身越来越近了!那是贴近土地的温暖和稳稳的感觉!
理想和物质并不矛盾!
鼠是个悲观的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罪恶,为什么我们觉得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更加罪恶不可身处其中呢?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只有我们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而过往的人们,他们是真真切切感受他们时代的悲哀。罪恶感和悲哀就是这么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让人不堪重负。
因为内心寻找美好的东东呀!
没有罪恶,哪来的高尚呢,呵呵!
我愿意是天使,也愿意是魔鬼!
本来想写点东西,回忆一下在山沟沟里度过的童年,回忆一下那满天的繁星、奔流的小溪、漫山的野果、用寺庙改造的学校……我的记忆力好象出奇的好,因为我记得很多很多年幼时的生活细节,但看到“鼠”的文字,我觉得那些记忆真的没有太多的必要再去记录,更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因为我也常常如“鼠”一样,被记忆所欺骗,有时还会用记忆去欺骗别人。
我曾很多次的问自己,那些记忆是否真实?而我越来越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我虚构了当时的场景,而关键在于当我以现在的心智去回忆当时的场景,当我用理性的眼光去记忆感性的岁月,我也仿佛进入了一个黑洞,一个记忆的黑洞。
因此,作为70年代生人的我常常告诉自己,我还没有到回忆的年龄,与其在记忆中不能自拔,还不如多想想明天吧!
记忆——一个时而让你揪心追悔,痛不欲生;时而让你欢声笑语,精神焕发的精灵一样的怪物;
记忆——收藏在全身每一个细胞中,时时在你不经意间,猛冲出来,让你嘘唏流涕,让你开宗明义,让你锥股奋起!
记忆——是一道闸,开启我们的昨天与未来,开启着我们希望与失落,开启着我们辛勤与懒惰,开启着……………………………………
说实话,我有时很怕记忆,很怕回忆起那些尚存在于全身每一个细胞里的零星碎片。不是怕那些碎片永远消失,而是怕那些碎片重新凝聚,将一些原来的无知与彷徨再带给现在的我;但有时,我又非常渴望记忆,非常渴望能回忆起原来的青春与朝气。
记忆——就把记忆收藏在记忆里吧,是一种资本、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符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是一种……………………
有记忆真好!能记忆真幸福!记忆——I LOVE
回忆过去,痛苦的心声忘不掉,关于你的名字,现在都忘掉。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