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西安曲江模式》读后感——历史文化传承理念的转变 [打印本页]

作者: 勉强家2012    时间: 2012-1-16 14:59
标题: 《西安曲江模式》读后感——历史文化传承理念的转变
   古来有之的传承之道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因为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保留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凝结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食量对于自身的发展富有深刻的含义。
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之日起,人类便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一切。正是因为依靠前人的智慧,后来人才得以避免少走弯路,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阔步远行。在众多民族中,华夏一族在记录自身轨迹这方面不可不谓其中的佼佼者。
远古时期人们最初是以口传、结绳记事等方式记录信息,后来逐渐进化为甲骨文,而后随着文字的普及,我们又有了历朝历代修史的传统。可以说正是在这种注重总结前人智慧结晶的民族传统下,才使得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构建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华夏子孙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人们从民族心理上拉近了距离,结成了纽带,最终使得一个泱泱大国不仅历经千年而屹然不倒,更使人感到惊叹的是:它的民族智慧依然散发着光芒,历久弥新。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人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获取以及保留信息的平台不仅仅限于书籍、报刊,而更多地依赖于电子媒介等手段,这使得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变得更加简单易行。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分享到同样的信息,而人们一天要接受的信息量也是非常之多。在这样的一个境遇下,我们的历史文化如何在众多的实时信息中能被人们所接纳并不断的构建就成了政府、学者以及众多文化人士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曲江新做法——特定城市空间的构建
《西安曲江模式》一书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它首先立足于西安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对西安曲江三个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而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的片区类型构建不同的城市空间。作者认为:特定城市空间的构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存活于“世”的平台。这个平台使得人们不仅对历史有了近距离的感知,而且使得人们得以在这一平台上继续构建记忆。那么这种记忆就成为特定城市空间在未来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砝码。
另外,作者还独辟蹊径的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即文化财产。文化财产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在历史文化资源被人们所感知、所体验、所消费的前提下才得以成立。根据历史文化信息所构建的特定城市空间就属于文化财产,或者说依附于城市空间之上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属性才能得以彰显。
简言之,可以说《西安曲江模式》在历史文化传承之道这个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样本,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古城西安人一种意识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转变,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
曲江新样本——从昔日的皇城后花园到如今的民众乐园
提到西安,人们脑海中无疑要闪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这些名号为西安赢得了不少的赞誉,对于西安人更是一种至高的荣誉。但是曾几何时,这座古老的城市面对这样的称号时,不再仅仅是一种骄傲还有些许的落寞。历史古都的名声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这座急于迈开步伐,大步前进的城市身上。这使得它就像一个拥有智慧、历练的中年人,虽在经济浪潮有心求发展,求转变,奈何身上的文化包袱太重,压的他气喘吁吁,步履艰难,最终被一些年轻人渐渐超越,落到了后面。
对于这样的局面,作者用“捧着金饭碗要饭”形容实为恰当不过。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本应该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但到了西安就成了一道道障碍栏。反观之,同样是历史名城的伦敦,确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伦敦不仅是一个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保护的城市,还是全球文化产值最高的一个城市。这样的双重界定是对历史文化资源之于一座城市最好的回答。
伦敦所呈现的是一种多元文化元素共荣,新旧城区相得益彰的一种城市面貌。伦敦对于文化资源并不像我们看得那么“珍贵”,但是他们知道如何真正的保护自己的传统。伦敦市政局对于旧城区并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彻底的改造,而是充分的考虑到了旧街区遗留下来的设施,最终使得它们不仅仅作为历史符号存在,而是真正做到“存于世”。正因为他们如此灵活地运用历史文化资源,才使得全球各地的人们不是在大英博物馆而是在伦敦旧街区便可随意看到许多1718世纪遗留下来的老式电话亭,它们在维修以后依然作为公用电话亭供人们使用。这是英国人的智慧,因为他们知道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根植于人们当下的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与保护。
要知道让人们在生活中感知文化永远比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要有效得多。这似乎可以成为英国人保护理念的一种调侃式说法,不过确实再中肯不过。也正是因为英国人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才使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了起来,而这座城池的文化产值贯为全球之首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今天的曲江人也正是在这样做,他们打破了“静态保护”的常态思维,推倒了以前所谓的不可逾越的藩篱,最终跨越到特定城市空间的再造上。2003年的大雁塔北广场、2005年得大唐芙蓉园,再到2010年的大明宫遗址公园,他们不仅在还原历史的记忆,更是在构建当下人们的故事。这一次次的重构,使得曲江焕发出新时代下的绚丽光彩。它已不再是历史中的皇城后花园,也不是以前西安人口中“脏、乱、差”所集中代表的城乡结合部,而是当下西安民众所共有的乐园。
它还是它,却又不是它。但是人们却更爱现在的它——一个崭新的曲江。
西安的,伦敦的,更是全世界的。
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展现,虽然西安和伦敦的做法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二者的理念却不尽相同。这说明了文化传承之道就是来源于人,服务于人,更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说明了一种模式,一种理念在实践中的胜利;更说明了这种理念是被所有不同地域的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
从伦敦到西安,这两座同样富有厚重历史人文资源的城市在文化传承之路上都不拘泥于惯常的保护思路,它们结合城市的发展,使历史文化的元素已经深深嵌入城市的纹理之中。历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这两座城市庞大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它们不断滋润着城市开出更加灿烂耀眼的文明之花,推动城市不断的发展。
而生活在这样城市中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整座城市并没有被海量的数字化信息所吞噬,人们依然能够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它所散发的独特味道。这种味道是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标志,更成为人们寻找归属感、构建记忆的重要途径。
如果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融入到城市的整个氛围空气之中,那我们又何足担心它的今天及其未来?
相信,以这样的传承之道对待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会回馈我们更多。

作者: iceleon    时间: 2012-1-30 23:21
曲江模式按照我的看法,就是借文化之名,做地产之实,至于文化传承方面我不敢苟同,文化是一点一点积累的,不是建一些文化宫殿,做些表面文章就可以的,试看,曲江模式的第2个例子,西安大明宫遗址,无非还是在做地产的实,对文化方面的贡献,不是盖一个假的宫殿就行的。。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