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给工作注入灵魂: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 [打印本页]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9 11:45
标题: 给工作注入灵魂: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3-7-17 11:23 编辑



首发在本站的这个系列中的部分帖子,汇总为《职场竞争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于本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上市销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猛击以下地址了解详情book.douban.com/subject/10770543/

感谢栖息谷的网友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厚爱,斑竹的置顶,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我才坚持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能出版,全是栖息谷的功劳。希望以后有机会,仍然能同以前一样,可以跟大家切磋,讨论。

古尔浪洼
2012.7.24
---------------------------------------

000  缘起

之所以想写这个系列,是因为忽然有所感触。

大约是三年前,我在一家很小的公司上班,有忙也有闲,最关键的是,如现在一样,时不时会冒出点感触来。于是,我便顺手将这些感触在线敲到了论坛上。没想那些个零零碎碎的感触,竟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并跟我来讨论。我的文字很浅显,不值一读,但网友们的讨论却非常有深度,让我收获了很多。

后来,换工作,漂泊,流浪,一晃,三年就过去了,那些写字的日子,也变成了遥远的记忆。想,写字的日子,大概也就这样,变成往事了吧。

不料,最近,忽然,忙里面竟然有了点闲。于是,人,就难免就有所放松。一放松,难免胡思乱想,触事生情,冒出一点感触来。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把那些偶尔冒出来的想法,整理成文字吧。

因我生活单调,基本都是在公司泡着,我能触的,也都是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东西;加上,我一直在一些小公司,干基层的管理工作,我能想的,都是些跟管理和工作沾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我能写的,也只能是这方面的玩意儿。若说错了,写歪了,还希望家园的各位,多指教。


-----------------------------------------------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gsxllx
腾讯微博:http://t.qq.com/gsxllx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9 12:36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9 12:37 编辑

001 学会接受不同的意见

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离开上一家公司?”他的答案是:“我的观念经常跟上司不一样,他的很多想法和观念,我很难认同,所以我辞职了。”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在面试很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人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的答案,归纳起来,就是:我的意见和看法跟上司的不一样;或者,上司的观念和看法跟我的不一样,我觉得很难发展,所以我辞职了。越是80往后,靠近90,或者90后的人,答案越发惊人地一致。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著名的例子。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工作。在这家公司发不出工资、大家都在外面罢工的时候,他却带着自己的班组埋头干活,并将产品扔到墙外,让一位女员工偷偷送货给客户。但当这家公司的业绩有改善,更换了上司之后,上司一句“你到底懂不懂新型陶瓷啊?”却将其激怒,决定辞职。辞职后,他便创办了后来名列世界500强的京瓷。

但这两个看似相似的例子,却有非常本质的区别。

稻盛之辞职,并非是他初入行,啥也不懂。而是在他主导研发,并成功开发出产品四年之后,因了真不懂行的上司的不尊重。也就是说,稻盛和夫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非常专业的判断。这个时候,不懂行的上司瞎指挥,确实会破坏掉他的前程。所以,稻盛要判断他的职业生涯,到底还能不能顺利发展下去,他的事业,还能不能继续发展。当这些都达不到的时候,选择离开是上佳之选。

而刚入社会的大学生呢,还是些社会新鲜人,是真的不懂专业,且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之所以离开以前的公司,凭的就是一管之见和一时之气,缺乏理性的思考和专业的判断。也许,时过境迁之后,会发现,上司未必就是错的,自己也未必就是对的。

其实,刚踏入社会,进入公司,我们本身还对工作都不了解的时候,又何来的对错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刷新的。即使我们积累了一点工作经验,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上司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何以认为上司就错了?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只一条。一个问题要解决,一个项目要推进,会面临很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需要应变的地方。对的条件,不掌握好,可能就变成不利的条件了;负面的资源,利用的好,可能会变成有利的因素。我们需要学的,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看起来它的对或是错,而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利用时机、资源及应变的能力。

即使上司真的错了,又如何?我们的成功,是用失败累积出来的。优衣库的创办人柳井正写过一本自传,书名就叫《一胜九败》。上司错一次,我们直接汲取成功的经验,少一次失败的机会,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有何不好?退一步讲,即使错了、失败了,错与错、失败与失败的原因,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自己能看到一面,在实际的操作中又能经历另外一面,错一事而得两份教训,不是直接缩短了我们成功的时间和路径吗?如此看来,因了上司之错,负气离开,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自己放弃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能力,是如何能将一个大多数人都认为和做起来会错和失败的事情、项目,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能力,做成功。一件事情,一开始,大家都认为难以成功,如果你能以自己的观察、应变能力,在发展中,将其逐渐修正入正轨,促使其成功,不正是你发挥才华和体现能力的地方?我们大多人都希望一开始就把一个项目看准,一击成功。但实际操作中,何其难也。经营一家企业,三年前你看时,是非常好的机会,大把可利用的条件。三年后再去看,所有的条件可能都会逆转,全部变成对你不利的因素。那时候,你如何?而且,企业的经营,往往就是在如此的反复纠结中成长的。因此,要想在企业很好发展下去,我们不仅需要能在逆境中分析判断的能力,更需要在挫折中顶住压力,扭转局势的能力。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要摒除掉的,就是不认同就辞职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而是先从挫折、失败、接受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意见开始。


作者: yangnuo77    时间: 2011-7-10 18:23
与我的观点如出一辙,哈哈。。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10 20:53
002 远或者近,其实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到山东之后,我招过超过100名员工,大多数,我都会看看,跟他们聊聊。我常问的问题之一是:“你为什么要来这里找工作?”我得到的答案,95%是离父母近,可以照顾他们。但实际上呢,我看他们在公司,两三周才回一次家。有时候放假几天,还看他们待在宿舍玩。我以为他们离家远,一问,才知道,最远的,也就两三个小时车程,大多数人离家不足一小时车程。

远,或者近,其实早就不是一个问题。现代交通如此发达,飞机,一小时飞近千公里;高铁,一小时300公里;动车,一小时超过200公里;坐汽车,一小时超过100公里;即使是步行,一小时也超过5公里。但是,周日早上的一个懒觉,就去了两个小时,如果再磨磨蹭蹭,洗洗刷刷,丢三落四,吊儿郎当,下了楼,忘了钱包,上去一趟,下来,又忘了手机,再去一趟,如此这番,三个小时没了。就这么会时间,已经可以从济南飞到几乎祖国的任何地方了。甚至可以从青岛飞到大阪,或者东京了。

这真应了一位诗人的诗句:“心近,天涯咫尺;心远,咫尺天涯。”

而至于离家近,能照顾家人,或者让家里有安全感的说法,粗听,是对的。细想,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只要家人都健康,无大痒,那么,所谓的照顾,其实是让家人心理上有一种安慰或者安全感。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些。我常常见到,很多人离家是近,周末通宵游戏不回家,反而引得父母周日早上带吃的东西来送。或者一言不合,跟别人打架了,让父母托关系去处理。或者与上司不睦,回家跟父母发牢骚,自己进来狼窝,父母担心,偷偷去请客。甚或者,三天两头换个工作,弄得父母放下颜面,到处去托关系找工作。这是照顾家人吗?非也,是被照顾,是让家人担心。

我曾经做过的一家公司,老板是个马来西亚华人。他在全球有七个办事处,每个月,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面飞来飞去。我跟他在一起的日子,发现他无论如何忙,每晚都要打个电话给家人。如果亲戚朋友结婚或者有事,无论再忙,他到要飞回去参加。我也在槟城的总部与他共同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喜欢养花,每天早上将花自己搬出去,浇水,修剪。他还给办公室每个人的桌上放一小盆花草,养的不好的,他去帮忙处理。我还去过他家,他一进门,就开始拖地,喂鱼,浇花。家人或者朋友,都觉得他是最可值得依赖的人,有些什么难处,都来找他。但这,似乎跟距离远近无关。

人生何其漫长,一个只要还能自己动手做事的人,其实犯不着我们去强行把他手中的事抢过来,自己做。对父母,这种照顾,也大没必要。我们在外边工作的时候,要真正成长和超越,让父母觉得有成就感。我们在处理公私事的时候,成熟得体,让父母觉得放心、安心。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真诚,坦诚,让家人觉得可靠踏实。无论你身边的任何人和家庭,发生意外或者遭受变故的时候,你能马上给予他们安慰、帮助,以及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觉得,内心深处,有一个支柱支撑,自己绝对不会倒下……这些,才是真正的离家近,这才是对家人的真照顾。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10 20:58
yangnuo77 发表于 2011-7-10 18:23
与我的观点如出一辙,哈哈。。

甚感荣幸。握手!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11 13:57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11 15:23 编辑

003 担当


有天,我看见制造部经理的脸色非常不好,于是问他:“怎么了?”他答:“我着力培育的两个人,走了。令人非常气愤的是,他们一个说是父亲生病,另外一个是说出了车祸,于是我就请了假给他们,结果今天我才知道,他们两个人跳槽了。人怎么可以这样?”

我知道他的潜台词:“人怎么能这样胡编乱造?怎么能这样没有信用?怎么会这样……”

我知道他在这两个员工身上确实倾注了心血,真心真意对他们,悉心教他们东西,甚至连生活方面的困难都帮他们解决过。但这俩哥们,却因对方高一两百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不惜撒谎,不惜以如此近乎“自虐”到你没有理由不准假的借口,走了。

我知道他的难过,但说实话,类似的人,我见多了,都见怪不怪了。

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起初,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也是很气愤。以我所受过的教育和训练,难以理解,人何以会被训练到脸不红心不跳随意说谎骗自己日日相处的同事和上司的程度?有一回,我甚至在家,跟老婆抱怨了好久。老婆倒是很从容,等我诉说的口干舌燥,静下来喝水的时候,接口道:“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担当。他们其时理解你们对他的付出和好,因此,想离开的时候,难以启齿,更加不敢正面面对你。这其时是一种逃避行为。”

我一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我想,这主要可能跟教育经历与成长环境有关。这些80及90后的小家伙们,大多都是些独生子女,打小从家里开始,到念书,到工作,几乎是被宠大的。想想,四个老人对着一个孙子,那不叫教育,那叫做呵护,叫哄。哄着去学校,哄着回家,哄着成长。从小到大,孩子若想要个什么东西,父母屁颠屁颠就买了。如果父母不买,祖父母也买了,或者祖父母骂着儿女给孙子买了。这种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没有学会和经历过什么叫拒绝的人,从来不考虑父母感受,不想钱是如何赚来的人,怎么会懂得和理解,什么叫担当?所以,当他有一天,忽然面对难以抉择事情时,往往选择了逃避。只要不面对,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就是过去了。

再想想我最近面试的经历,越发觉得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

前一段,一个十八九岁的小男孩来面试,我问他:“你兄弟姊妹几个?”他答:“两个,我跟我姐姐。”我问你们年龄相差多大?他答:“姐姐大我13岁。”我问:“你们家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他答:“农村,父母都务农。”我问:“你平日都干些什么?”他答:“玩。”我问:“你有帮父母种过庄稼吗?”他答:“没有。”我问:“你在家玩了几年了?”他答:“两年。”我问:“玩了两年你都没下过地?”他答:“嗯。我不喜欢种地。”我问:“那你喜欢干什么?”他答:“打游戏,聊天。我喜欢动脑的工作。”面试完,我目送他出去,隔着窗玻璃,看见门口,他的父母和姐姐一起围着他,将他接走了。

这样的小孩,虽非独生子,但会有担当吗?

另外一次的面试,也让我记忆深刻。有天,我们要招个网络维护员。初始的女孩告诉我,有一个,条件非常不错,我可以看看。我进到会议室,看见一个很帅的小孩子,穿着打扮很干净、整齐,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一印象相当不错。再看他的阅历,在上海一家很大的电脑厂做过软件测试,专业能力还不错。当一开口谈的时候,我却非常失望。他说,他之所以辞去前一份工作,来这找工作,是女朋友在公司附近上班,女朋友家极力反对他在上海上班。我问他,你想回来吗?他答,不想。我问,那你为何又选择回来了?他答,女朋友她初中毕业,观念很固执的,拗不过。我好奇,问,你女朋友做什么工作的?他答,买表的。那一刻,我立刻想到,他女朋友肯定很漂亮,所以他才会如此低声下气。于是我又问,你将工作了两年的基础完全放弃,跑到这里重新开始,不觉得可惜吗?他想了半天,说可惜。我问,如果你女朋友工作调动到其它地方去,你怎么办?他答,那我也不走。我说,既然如此,那你为何又放弃上海的工作回来?他答不上来。我又问,在寻找工作上你如此被动,每一次的选择都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很可能未来你的收入一直比女朋友低,怎么办?他答,不可能吧。而后在那里喃喃自语,不知道讲什么。

这个,则是没有主见型。如此没有主见,又何来担当?

以上,绝对不是个例,带有非常的普遍性。比如,在论坛上,常常看到大批不想上班和讨厌上班的年轻人,在上班时间,偷偷溜上来发牢骚,互相抱怨,交流逃脱工作和逃避上司检查的心得。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群啊?加上在山东两年的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我对这方面的感觉就更明显了。另外,在招工中,我们还发现,女孩子的整体素质已经全面超越了男孩子的整体素质。在很多岗位上,我们都不得不从女孩子中选拔。这样,公司女孩子的比例,已远远超过了男孩子。也许,这跟山东重男轻女的风气有关,造成了家人过分溺爱男孩子,反而使得他们的主见和担当能力下降?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个不能忽视和逃避的问题。看着一代乃至两代缺乏担当的人群正在浮出水面,我非常担心。

我真的很担心。

作者: donglee    时间: 2011-7-12 20:25
写的很好,希望能够读到你更多的文字
作者: baiz2008    时间: 2011-7-13 11:19
写的很不错,谢谢
作者: rushgo_01    时间: 2011-7-13 14:55
呵呵,受教育了,文笔真的不错。学习了!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13 15:15
标题: 004 让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深入到骨髓里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13 15:36 编辑


初入工厂,我们会接受一些专业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基础常识,观念理念,以及专业工具、使用技巧等等。而后,就会被送入车间开始工作。

我仔细观察过这些新人的成长过程。大部分运用的好的人,并非是一开始就显得聪明,接受程度高、成长速度快的人。而是那些先总是有很多疑问,问东问西,喜欢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的人,是那些一旦理解,就会打心眼里先接受,而后身体力行去做的人。这些人,做一段时间后,往往都能提出新的建议,推陈出新,持续改进,成长上来。而那些看似聪明、初期接受能力快的人,偶也有出类拔萃的,但大部分则流于表面,难以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中去,而后,竟然会慢慢被淘汰出来,或者主动流失掉。越是重复性程度高的岗位,这种现象越明显。

关于这种奇怪的现象,我们也曾多次讨论过。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觉得聪明的人接受程度高,嫌挑战性不足,觉得枯燥,所以不愿深入下去,因此看起来流于表面。期初,我也持同样的观念。后来,经过深入观察,我发现,这似乎跟聪明无关,而是跟我们认知新东西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态度和方法有关。

抛开其它领域不讲,仅就工厂里而言,大部分的岗位是日复一日,时复一时,不断重复的工作。这就首先需要我们有耐心,如果你第二眼看到相同的东西就烦躁,所谓的学习和接受,基本就无从谈起。其次,在重复中,还需要不断发现差异的能力,如果你只看到了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没有发现每次重复中的不同,那你的成长或者超越,也就无从谈起。第三,发现了重复中的不同,你还需要提炼总结出来,如果提炼总结不出来,所谓的发现便毫无价值。第四,总结出来后,你要尝试提升、改变、精简或者增加,总之,你要优化,若不优化,则总结的东西也就没有了价值。第五,你要立即行动,不行动,不身体力行执行,以上的所有,等于白做,一切等于零。如果你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成长,那么,你就得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如果你能一直重复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需要多久,你就会变成这个岗位上出色的人,乃至这个工段、部门、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

虽然,做什么事,都跟我们的禀赋有关。但当我们踏入社会,踏上岗位后,在我们不能改变先天禀赋的情况下,则就跟这种态度和方法有关了。类似的态度和方法坚持的越彻底,成长的速度就越快,成才的几率就越高。如果要把我的这个观察和发现升华一下,我总结成了一句话:“将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深入到骨髓里。”

是的,深入到骨髓里。

我们接受新东西,先有明确的认识和意识,也就是显意识。比如,通过语言传达和交流,知道它是对的,还是错的。但知道了对的技巧和方法,并不代表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做对。特别是紧张和突发状态出现时,靠的是本能的操作,也就是潜意识。你在显意识里知道是对的,你的潜意识未必认为是对的,或者能做对。如果之前形成的潜意识不对,则所谓本能的反应就不会是对的。比如,桌子上的杯子掉下来,我们本能会伸手接住。这时候,如果靠观察、思考,而后想到玻璃杯掉下来会碎掉,所以要接住它,是来不及的。来不及,你就不会产生接杯子的动作,如果你自动产生了接杯子的动作,说明你的潜意识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经验,能自动作出正确的反应。

那么,在工作上,也一样。一些正确的理念和方法,你必须要打骨子里接受,并彻底去执行。久而久之,它才会沉淀入你的潜意识,变成你的本能。要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沉淀到潜意识里,你就要从知道,不断的训练和强化,变成跟思维同步,甚至比思维速度还快的反应能力。在从显意识训练到潜意识的过程中,你有丝毫的怀疑,或者不尽力,都很难灌输并沉淀进去,变成本能。

另外一类,是同事,或者上司告诉你对的理念和方法。在传达或者传递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认为对方讲的是对的,但是,因为对方的态度不好,或者语气不好,乃至对方的职位比你低等等的因素,你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所以不改变,或者不肯彻底改变。这时候,无论对方的经验和观念多正确,都没有意义。如果你不能从心底里接受,就难以从心底里,不留余力的去执行。你不能彻底执行,并从心底里认可,就难以将这些正确的东西,沉淀到潜意识里,变成本能。如果你不能将之变成本能,只是在问题发生后,分析时才知道对错,那么所谓的对错,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很多时候,对我们的行动和行为产生决定性因素的,是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本能对应和应变。所以,我们要尝试并锻炼自己,将一些经过分析筛选和验证后对的观念和方法,要彻底并毫不怀疑地沉淀入心里,深入到骨髓里去执行。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我们才会有对的本能反应。当你不用思考,本能会做出正确的反应的时候,你想不出色、出类拔萃,都难。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15 11:45
标题: 005 不喜欢怎么办?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15 11:45 编辑

时不时会碰到觉得工作苦闷的人。那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大学生和工作了好几年都难以突破瓶颈的人,尤甚。话题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我的工作跟专业不对口,难以发挥。”或者:“我不喜欢工作。”我的回应,往往是:“那就学着喜欢。”

在这个这个世界上,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当然是幸福的。但在企业里,百分之七八十,乃至八九十,都无法从事完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再说了,大学里就学那么四年,而且,弄得不好,两年半你都被你用去解放个性,挥霍掉了,你所谓的那个专业,能专到什么程度去呢?即使你在这四年里,头悬梁,锥刺股,分秒必争学到了毕业,你所学的那些知识,在工厂里,或者新的岗位上,大约连百分之十都用不上。也就是说,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多的知识和工作技能,你还得从头学起。一座房子,连地基都挖掉一半重建了,你还不肯为把门的位置摆正点花点力气?

很多人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擅长的。此观点大谬!我喜欢跟美眉聊天,我喜欢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我喜欢喝酒,我喜欢不干活只花钱,我喜欢没事瞎侃,我喜欢做不切合实际的美梦,我还喜欢早上睡懒觉,我喜欢不劳而获……这些可以吗?能用它们谋生吗?能用它们养家吗?能用它们去建立自己的事业吗?No!我想,我喜欢,都没用。有用的是,我能!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我擅长做什么,才重要。所以,工作中,当你在表达或者思考“我喜欢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尝试着将其更换成“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也许,你对工作的看法,就会改变了。

顺便还要一提的是,我们知道要做好什么,是要付出和投入的。比如,女孩子要美丽,就得从自己赚的钱里面,分出来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一大笔)来,买化妆品,漂亮衣服,美容等。通俗点说,就是:你得为你的美丽进行投资,付出代价。但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却将这个常识给忘了。有些人讨厌工作,讨厌上班,讨厌面对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和人,甚至讨厌与工作有关的一切。这绝对是一种损失。想想看,你每周至少要花超过40个小时,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你竟然讨厌它,与自掘坟墓有何两样?退而求其次,就算这份工作你只是临时用来过渡的,既然每天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不让自己开心点?至少自己得让自己过得去吧。若你的思路正确,要想从工作方面获得好的回报,那就为它投资吧!怎样投资?为了它,你得花费心血,你要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更要不折不扣、不屈不挠、不依不饶、不遗余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地去学习、挑战和超越!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19 10:09
标题: 006 多做一点又何妨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公司,你做的越多,越能干,上司给你的工作任务也就越多。于是,有人就会抱怨:“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表现的差点,上司就会让我少干点,不至于这么累。”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深有体会。

还记得,我初入职场的时候,上司给我什么工作,我就全力以赴去干。相对于几个不那么拼命的同事,我可能自然就表现的好一点。于是,上司就又给我新的工作。如此这番,没完没了。一方面,我觉得压力好大,很多工作做不完,常常在梦里做工作,早上起来都觉得疲惫。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很兴奋,因为每种工作,都让我觉得有新鲜感,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我几乎在我们部门所有的岗位上干了一圈。

如此工作,在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甚至偶尔还会生点抱怨: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万能替补——哪里少人,去哪里充数,谁请假,替谁顶岗。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至少在两个方面,让我觉得收获不菲:一,因为高强度的工作,我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初时需要半天乃至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到后来,我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了。二,基础锻炼的扎实,这样,在后来理解专业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就容易了很多,做起来也得心应手,相对没有我这么多工作岗位经历的人,成长快了很多。

当有一天,我晋级之后,我却听到了完全是相反的说辞:“你运气真好!”“你是用什么方法讨到上司欢心的?”“估计你们都是北方人吧?老板喜欢北方人,所以给你晋级的快!”……

只有我自己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付出的多,所以我收获的就会稍微多一些。”

后来,等到自己也做上司了,开始管理一班下属的时候,特别是培养有潜质的下属,希望他能上升到到更高一个层次的高位时,就颇能理解为何上司喜欢鞭打快牛了!

1.0 希望下属能力提升的快一点。能力提升快的方法,一方面是言传身教,另外一方面,自然就是锻炼,不停锻炼。所谓聚沙成塔,集水成河,此之谓也。

2.0 希望下属有较高的效率。工作中,达到化繁就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除了勤学多练,多积累,多锤炼,多干活,多思考,多绕弯路从而知道捷径,别无他法。

3.0 希望下属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心理上要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就必须要经过相对多一些的锤炼和磨炼——一个连一点委屈都不能受的人,你怎敢将他放到重要岗位上?岗位越重要的地方,越要能承受得了误解和压力。

4.0 希望下属的心胸宽广一点。一个斤斤计较,心里只装着多干了吃亏的人;一个凡事都锱铢必较,将8小时算到分,下班一分都不能在公司多待的人;一个受点委屈,就一定要讨个说法的人……你怎敢将一个岗位、一个部门托付给他?

5.0 希望下属能不断成长超越。要想成长和超越,就必须要有主动性,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快速把握,并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自主推动,持续超越。否则,那个下属,定会把他的上司累死。

……

说来说去,归根结蒂,又回到了那句简单的话:你要想成长,就得多付出。成功之路,似乎也就这么一条,别无捷径。既然如此,既然我们都想成功一点,那多做一点,又有何妨呢?

作者: lisa3261    时间: 2011-7-19 11:50
受益匪浅,喜欢
作者: woxuan    时间: 2011-7-19 12:33
个人经历与体会分享,鼓励鼓励!
作者: yanfangz    时间: 2011-7-19 14:30
这些80及90后的小家伙们,大多都是些独生子女,打小从家里开始,到念书,到工作,几乎是被宠大的。想想,四个老人对着一个孙子,那不叫教育,那叫做呵护,叫哄。哄着去学校,哄着回家,哄着成长。从小到大,孩子若想要个什么东西,父母屁颠屁颠就买了。如果父母不买,祖父母也买了,或者祖父母骂着儿女给孙子买了。这种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没有学会和经历过什么叫拒绝的人,从来不考虑父母感受,不想钱是如何赚来的人,怎么会懂得和理解,什么叫担当?所以,当他有一天,忽然面对难以抉择事情时,往往选择了逃避。只要不面对,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就是过去了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0 09:08
标题: 007 给工作注入灵魂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20 09:13 编辑

行政部有个女孩,长得挺漂亮,性格挺开朗,做事情也挺能吃苦的,接触下来,觉得各方面都好。但她每次做工作,总觉得少点什么。比如,让她安排车去机场接人,她想不起来给被接的人发个短信通知一下。比如让她给已经订过一次机票的客人订航班,她还要跑来问客人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她安排培训,只放一支白板笔,培训的人写着写着,没墨水了,于是她就跑出去,翻天覆地找笔。她发邮件出来,常常忘了附件。

有天,她又出错,挨K了,情绪不太好。于是,我跟她聊了会天。

她倾吐她的苦恼,说:“我也不是不想做好,但有些事,我只是想的不那么周全嘛。”我说:“问题就出在不那么周全上。好与坏的区别,就在于这些细节。”她问:“怎么讲?”我答:“比如去机场接客人,你发短信给客人,告诉他接机人的手机号码跟车牌号跟不发短信给客人,客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接我们公司的人,你也应该发个短信告诉他接机人的信息,这样,下机,他就会直接找司机,起码可以减少很多来来往往的电话和沟通的时间。”她答:“有时候我想,自己公司的,就那么几个司机,都认识,下机找不到,可以打个电话问嘛。”我说:“换个角度,假如被接的是你,提前就有人通知你,下机,哪个口,谁接,若找不到,打给谁,号码多少,你会什么感觉?”她答:“我会觉得他们的工作做的很好,考虑的很周全……嗯,还有点温暖的感觉。”我说:“这不就对了。”她忽然似有所悟:“啊,对了,换个位置思考问题,就能想到了。”我点头称许。

她很开心。没几分钟,又开始苦恼了,问我:“发邮件漏掉附件这个事,我已经出现过好几回了,但就是没有办法。”我问:“你分析过原因吗?”她说:“行政部事情多,做一件事常常被打断,所以我常常一个邮件要被打断三四次,所以等到写完邮件,一忙,就忘了附件了。”我说:“很简单啊,你写邮件时,先放附件,再写邮件,把顺序调整过来,就不会漏了。”她惊讶:“就这么简单?”我说:“就这么简单!”她想了会,又追问:“我有时候要在邮件里写好几件事情,放好几个附件,但一开始写邮件的时候,还想不清楚到底怎么说好,要说几件事情,所以不知道先放几个附件,怎么办?”我被她逗乐了,答:“那你就一个邮件只说一件事情。”她想了想,继续问:“那我要是给一个人说好几件事情呢?”“我说,也一样,一个邮件只谈一个主题,分多封邮件发送。这样不仅会防你刚才所说的错,还便于追踪关闭。”她点头说:“是哦,是哦,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我说:“工作要做好,你要尝试给工作注入灵魂。”她问:“怎么给工作注入灵魂?”我答:“用心。只要用心,很多事情就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任何事情,用心做,跟不用心做,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用了心,你的工作就会像有生命一样,显得有活力,有魅力,吸引人,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她在那里自言自语:“用心?用心!用心,用心,用心……”

我说:“是的,用心。用心,就是要仔细观察,设身处地去想,遇到任何一个问题,即使最简单事情,你也要用心思考:可不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对方能不能满意,乃至,能不能让他惊喜……如果你这样想了,并这样去做了,自然就会做的好,做的出色。如果你不这样去想,结果不言而喻的,肯定不怎么样。”

这次聊天,就这样结束了。而后,大家各自忙各自的,很少有机会交流。

忽然有一天,培训。我去参加了。那天不是很忙,我去的比较早,所以看到了她准备培训的全过程。只见她拿进去了四支笔,每支笔,都拿出来,先在白板上划了一下,确认有墨水,才放在那里。而后,我看到她开电脑,确认电脑和投影仪都是好的,并且快速完整放了一下幻灯片,确认教材能完整放出来。她还带去了录音笔,准备录音。她先测试了一下录音笔录音效果,并调整了好几个位置,确定录音效果达到最佳,才关上,放在了那里。接着,我看到她在那里测试幻灯片翻页用的遥控笔,而后,我看到她还多带过来了两节电池,是给遥控笔备用的。她还在主讲人位置放了两瓶水,一盒纸巾。我甚至还看到她把窗帘拉上,又拉开了个小缝,跑回去,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估计是在调光线,既要大家看清幻灯片上的内容,又要适当留下亮度,让大家能在本子上记笔记。

如果说,之前,我是好为人师,喜欢说教的话。那一刻,我却全是感动。没想到,那么不经意的一次聊天,她却真的改变了。她真的给她的工作注入了灵魂。

作者: lixmin9999    时间: 2011-7-20 11:37
做个记号;受教了;

作者: lxl9210    时间: 2011-7-20 16:36
写得真好,作者有心人啊!
作者: yvonnelong    时间: 2011-7-20 22:43
颇有感触,真的感觉男生不如女生好用。
作者: simple_001    时间: 2011-7-21 08:59
受益匪浅,顶
作者: Shchendey1    时间: 2011-7-21 14:56
写的非常不错。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2 09:08
谢谢各位的支持,俺会努力把这个系列写得长点儿。把沉淀在心里的点滴感悟,尽量表达出来。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2 09:17
008 让人讨厌也是一种价值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一直被别人批评:“说话不中听。”潜意思是,太直了,太锋芒了,太不会拐弯了,太得罪人了。为此,我曾经烦恼过很久。我甚至冲动过很多次,想把所有能找到的《演讲与口才》买下来,当教材训练,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说话水平,提高一点,有艺术一点儿。后来,我发现,口才这玩意儿,就跟自己的长相一样,是天生的,不是你想改,就能改得了的。绝望之余,只好放弃。心想,去他娘的,老子就是个直肠子,这辈子,就这样说话了。你们,爱咋咋的。

于是,从此,我口无遮拦。觉得,当讲的,就讲。该说的,就说。为此,没少得罪人,没少闯祸。

有次,产品出问题了,我出去检测。老板与上司一起出去拜访一家供应商,顺路,于是顺便带上了我。路上,老板那一份资料,给上司说:“这家工厂的材料我们试用合格了吗?”上司期期艾艾,支支吾吾:“好像……有一点小问题。”老板面向我:“你是IQC检验员?是你测的吧?”我的话连脑子的没过,脱口而出:“我们根本就没测过这家的材料。”老板问:“有啊,样品是我上个月30号亲自带回来的啊。”我答:“没有。上个月到现在,我总共测了8家27种材料,就是没见过这家的。”老板将信将疑,不再问了。回去,上司对我大发雷霆。我莫名其妙。又过了几天,采购的小女孩偷偷告诉我,说老板上个月带回来一款很重要样品,给了你上司,你上司丢在抽屉里忘了,前天可被老板K惨了。我的天,难怪我晴天遇霹雳了。

又有一次,我去打水,路过老板房间门口,老板正好开门,看见我了。估计是上次材料那事吧,所以记得我,顺口问我,最近怎么样?我答,不怎么样。老板说,怎么了?我说,饭堂搞的一塌糊涂,菜做的乱七八糟的,好材料浪费了。老板说,不是才换了新后勤主管吗?我说,就是新的搞的乱七八糟的,啥也不懂,乱指挥。临了,我还不识时务地嘟囔了一句:公司怎么会找这么个人来管饭堂,真是的。没过几天,新主管调走了,饭堂开始变了。又没过几天,有个兄弟跟我瞎聊,说,你知道吗,后勤主管是老板的小舅子。我靠!也不早说,早知道,我就不去捅那大娄子了。

忽然有一天,部门经理找我,说:“QA缺个工程师,我想让你去试试。”我目瞪口呆。我可是真没有拍过马屁呀,怎么就轮到我了呢?N年以后,我原先的经理已经当老总了,有一天聊天,我就探询,当初他是怎么发掘出我的?他答:“有次,我跟陈老板闲聊,他忽然提起你,说你挺诚实的,有机会培养培养。”我就这样,阴错阳差地捞到了机会。

于是,我就去干了。我发现,这个岗位,可真不是个好地方。品质部嘛,本身就是个挑错的部门,挑出来了,还要人家纠正,预防,采取措施,落实。人家全套动作都搞完了,还要跑去追踪验证,而后再挑错。想想看,一个给人家挑错的人,会能让人家欢迎吗?加上俺那直肠子直嘴,得罪人自然是没有任何悬念。我一度非常痛苦,想辞职拉倒。娘的,什么岗位不好干,跑到品质部来干。

直到遇到一件事情,使得我对这个岗位和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给日本一家著名相机配套零件,产品首批及次批,都通过了,已经开始转入量产。一次,我在看图纸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两个看似一样的孔,其实是不一样的,一个呈略微的椭圆,一个呈圆形。但我们做成了一样的。显然,这种细微的差异,我们没有发现,客户在试产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于是,我立即提出,产品不合格,需要重新修改设计及工具,重做。为此,爆发了一场品质与生产、工程三部门的大战,三个部门经理吵得不亦乐乎。最后,止于副总,拍板不改,继续发货。很不幸,我们出货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客户发现了。客户是在产品小批量完整装机销售后,市场反应有问题,测试分析的时候发现的。于是,此前出的超过500K的产品,全部需要返工。但那时,产品已经香港分发到马来西亚和日本的三个公司进行装配,公司不得不花巨资请人到这两个国家进行返工工作。

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份工作,并重新对自己进行了定位。有些事情,要干好,你就得让别人讨厌。比如,至少让那些滥竽充数,工作干的很烂的人,看到你不舒服。如果他看到你很舒服,或者听你的话如沐春风,你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起码,你的岗位和这个岗位上的你,是没有价值的。扩而大之,在其它领域也一样,我们至少要做到让那些做的烂的人,那些狗屁不通又冒充自己懂的人,那些不努力想获得的人,见到你的时候,变得不舒服。我简单总结为:我们的价值,有时候,就是让一些人不舒服。

与这个相比,我们的语言直点还是委婉点,我们的表达技巧好点还是差点,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该我们做好的,我们做好了没有。是的,提升表达的艺术,是我们终生都要去修炼的,但是,相比于那些天才的演说家、天才的交际家而言,我们就是努力几辈子也没用。就算是你提升了,还有其他的人来批判你在其它方面做的不好,如此这般,你会发现,你一辈子都在变成别人期望的人,反而丢失了自己。与其如此,还不如保留缺点,努力发挥优点,做个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 飘雅雅    时间: 2011-7-22 10:27
学习了,很佩服。
作者: txdabao    时间: 2011-7-22 14:49
收藏,学习。
作者: zm10000@189.cn    时间: 2011-7-24 10:22
用心之人,传教于人,受益匪浅,深表谢意!
作者: 雄溢    时间: 2011-7-24 11:08
支持,继续期待
作者: sagamore_aj    时间: 2011-7-24 17:58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楼主的文章不错,受益匪浅!
可否谈谈小企业应当如何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作者: adoifhitle    时间: 2011-7-24 19:23
呵呵,受教育了,文笔真的不错。学习了!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5 09:58
sagamore_aj 发表于 2011-7-24 17:58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楼主的文章不错,受益匪浅!

我没有系统思考过小企业文化的问题。但我觉得,上面我谈到的这一些列东西,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组成。它们日积月累,可能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5 10:05
标题: 009 剪掉不必要的枝桠
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做不彻底。他承诺的东西,往往需要你不停追,如果不追,99.9%会被他忘掉。如果谁的韧劲比较强,盯得比较彻底,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追的,或者追得不彻底的,肯定会一无所获。如果去仔细统计他所承诺和跟进的事情,其实成功率相当低,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人,很多公司都有。往往还很讨老板喜欢。但他真的有价值吗?我的答案是:No!在我眼里,这种人是花瓶,是盆景,虽赏心悦目,但不能大用。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分辨主副业的人。在工作之外,多才多艺,是一种资源,生活可能会丰富多彩。但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公司而言,却绝对是一种灾难。你会发现,他有效率而无效果,有行动而无结果,有眼花缭乱的过程,却没有可以立足并立身的成绩。其实这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借用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种人,像孙悟空,猛一看,很有本事,但行事没有明确目标,或者无突出的主业,其结果,就会为了几个没有多少价值的蟠桃,搅和坏一堆事情。其所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所贡献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而言,大多是负面的。其产生的价值,远比不上一个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甚至有点迂的唐僧——他只锁定一件事情,但却做的很成功。

在公司,这种人还会变成一种坏榜样。因为其多才,所以很多人羡慕,如果连公司的管理者也分不清此中轻重,喜欢和偏爱他的话,必然会产生示范作用。而那些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观。在他的工作能力还没有形成前,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里,不选中自己的主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也干,什么也插上一杆子,所有自己感兴趣的都平均用力,其结果,必然是样样平常,样样稀松。一个样样稀松的人,在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职场里,注定就会变成泡沫和浮云。

关于此问题,我面试时,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喜欢跟我辩论。我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有一次,一位毕业了不到一年,在联通、移动、金蝶公司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年轻人来应聘,见面时他还带着厚厚一叠各类获奖证书。我觉得他确实聪明,学习能力强。但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频繁跳槽,而且每次都做不长,不停换不同工种,让我实在觉得不可思议。我问他对每份工作的体验和心得,他的答案是:太简单了,一看就明白,没啥意思,不值得付出太多少精力去干。最后,我实在是忍不住了,跟他讲了下面一番话:

“一个人,犹如一棵树。在它刚刚发芽的时候,它有很多叶子,比之于人,我们觉得他有生命力;在慢慢长到我们看见的时候,开始抽枝,会有很多个枝桠长出来,这也可以视为多才多艺。但接下来,如果要让它成长的话,必需开始分主干,要有主次,如果不把主干之外的枝桠剪掉,它就会向各方面平均用力。这样长成的树,就没有什么价值。小小的时候,还可搏个可爱,人们可以拿去当盆景欣赏。如果长大的话,肯定只能当柴烧。如果树是被动的话,那么,我们人就是主动的,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建自己的枝桠。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成长,我们就得忍痛剪掉可能会分散自己主业和主力发展方向的爱好。更危险的,是那些成绩非常接近于你的主业和主方向的爱好,因为接近,所以你越发不忍砍掉。不忍,就意味着它必然会消弱你主业的成就。你见过一个栋梁是没有主干,而平均分成两个叉的吗?当然叶子和小枝桠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树需要它们来接受阳光和养分。人当然也要有爱好,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一个栋梁成长过程中,所有影响到它主干发展,会吸收它主干成长营养的枝桠,都一定会被剪掉。人也一样,若要成大才,绝不能因爱好而影响主业发展。”

我没有要他。但我希望我的话,多少,能引起他的思考。
作者: conceptcar    时间: 2011-7-25 11:00
平实、客观、多发、俗解。呵呵,很不错,楼主能把这些东西总结出来。谢谢啊。
作者: achant    时间: 2011-7-25 11:05
给工作注入灵魂!!棒~~
作者: yun1a1a    时间: 2011-7-25 11:54
学习,很有感触,回复,算小小支持!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5 16:30
yun1a1a 发表于 2011-7-25 11:54
学习,很有感触,回复,算小小支持!

谢谢支持。我努力将这个系列写得长一点,争取不让它变成半截工程。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6 09:01
标题: 010 居小者大
我们公司附近,有个大型的国有企业,所以,每年都有很多全国各地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男的)应聘过来。相应的,每年,会有很多对爱情报有坚定信心的女孩子,会义无反顾跟着来。于是,我们公司就成了这些女孩子们的首选应聘公司。每当她们跟我聊起来这里的原因时,我就会开玩笑:“你们算是找对地方了,我们公司确实是这个地区最值得加入的公司。而至于你的男朋友嘛……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就这样葬送了前途了。”

我这个玩笑,半真半假。说办假,是我们公司未必是最值得加入的。说半真,是,我确实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大型公司,持反对态度。

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大型的公司里,可能意味着未来有了保障。所以,无忧无虑生活下去,肯定不是问题。但我觉得,他们的创造力,将会受到重创。想想,一个大而垄断了某种资源的公司,内部追求的,自然是安全而稳。一个求稳的公司,不需要你有锋芒,而是需要你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就意味着不太看重你的创造和创新,而是看重你把事情做对做好的能力(但做对做好,并不等于创造和创新)。在大型企业,做对做好,就意味着很少容忍你犯错。一个甚少容忍犯错的公司,如何去培养和造就有创造力的人才——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是靠不断的失败和容忍失败而培养出来的。想想,为何不是微软创造了google?为何不是google创造了facebook?此即为例证。

换一个角度讲,进入到大量优秀人才扎堆的企业,就意味着你要和一堆与自己差不多的骄子竞争,所以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而竞争的方向不是靠创造力和创新,而是靠把一些前人做过的东西,做得滚瓜烂熟,比前人做得更好。这是对知识和智力的绝对浪费。而且,大公司,内讧必然严重。内讧严重,你就得考虑站队的问题。如果你不站队,难以得到重任,如果你站队,必然就有站错了队的情况。站错了队,有才华也无处发挥。就算是站对了队,谁知道,什么时候,你们的队又会被人家的队干掉?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也。把青春和才华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面,简直是暴殄天物。

还不如,进小公司得了。如果你是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入大型企业的人才,在中小企业,你绝对会是出类拔萃的人。只要你肯干,肯吃苦,肯钻研,有的是大把的机会。而且,小企业,分工不会那么明晰,可能会让你兼做很多事情,或者参与很多领域的事情。很多人发牢骚,觉得这样烦,是剥削自己。其实错了。如果换积极一点的心态去想,很多领域你都可以接触,并参与。比如,你可能参与研发、工艺、生产,乃至才与采购的讨论,产品定位的论证,汇款率的情况,成本的控制(财务),如果你们公司发展的不错,你还会参与工厂布局,厂房设计,设备安装等等。这是绝佳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一个大企业的人是很少能有机会接触这些的。而这些,才是工厂管理和企业经营的精华,只要你肯好好学,并坚持持学以致用,不用多久,便会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想想看看,年纪轻轻,便能参与到这么多领域的建设和决策中来,是件多么幸运的事。照此发展下去,不出十年,定能荣登公司高位。

此时,你可以选择跳到更广阔的天地,也可独自创业。十年磨一剑,你已经具备了经营一家企业所应具备的几乎所有知识模块,而且经过实践和磨炼,跟同样过了十年的大型企业的同龄人相比,你在综合能力方面,跟他已经远远不在一个层次上了。不信看看你的周围,小工厂老板,或者小工厂总经理,一年赚个百万,或者年薪数十万及百万者,多多。但在大型企业打工打十年,年薪百万者,聊聊,此即例证也。

很多人小看了小公司。这是个绝对的误区。换个角度看,因其小,反而能全方位磨炼和成长。只要你心中的格局不小,则长大,绝对是个小问题。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不分公司大小的,而是看你如何去学习和理解的。所谓居小者大,因公司小,反而在每件事情上,能以纵观全局的眼光去看待。日积月累,眼光和境界,自然会阔大。

作者: zjhzxajdh    时间: 2011-7-26 11:32
这个主意很不错,空闲动笔记记,悠闲过客剽剽
作者: seal424    时间: 2011-7-26 11:37
期待后续的佳作~~~
作者: liyleon    时间: 2011-7-26 15:10
作者用心之作,是自己经历的浓缩和精华,受教了…

也祝作者更上一层楼
作者: bywx2005    时间: 2011-7-26 17:26
经验丰富,很有见地!
作者: Shchendey1    时间: 2011-7-26 17:29
收藏了,谢谢分享~~~
作者: owen_hou66    时间: 2011-7-27 00:57
好东东,谢谢分享,期待继续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7 09:00
谢谢各位支持,受到莫大鼓舞,俺会尽自己努力,写多一点,多写一点。看起来,干才都是鼓励出来的。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7 09:07
标题: 011 不要卷入派系斗争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27 09:08 编辑

  但凡是在公司里 ,不同部门与管理人员之间,会存在分歧。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处理不得当,或者公司机制、文化不好,则会形成内讧和派系斗争。
  很多初入职场的人,以为有分歧,就要挺自己的老大,于是,开始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因了自己所处的部门和立场,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利于自己部门的,统统支持,不利于自己部门的,统统反对。继而由事及人,由人及团队。如此这般,持续发展下去,变成了两个部门的对抗。
  对于此,我有深刻体验。
  还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是在品质部。那时候,品质部老大与工程部老大,水火不容。两人常常在会议室吵架,并延续到车间,走廊。因为头是如此,所以必然祸延下属。所以,我一加入品质部,就明显感觉到与工程部的敌意对抗。这个情绪,自然也会感染到我。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与工程部发生分歧或者纷争,我也必然是不让步的。不让步,自然会加重矛盾。但因了我比较用功,所以我常常在工作道理上能站住脚,所以在争论和理论时,我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其实,工作中的判断,并非是天平称量东西,哪能分那么清?两个部门相处,是需要互相坚持,但又适当妥协的。如此才能持续发展和成长。我的一味坚持和不妥协,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加大了工程部不必要的麻烦,给公司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直到有一次,有个项目,需要工程部经理与品质部经理一起出差去解决。但我的上司非常不想跟工程部经理同行,于是委派我跟工程部经理一起出行。在客户处谈判时,我忽然发现,工程部经理专业其实相当过关,而且谈判过程颇具大将之风。我对他之前形成的不良印象,一瞬改变。在回程的路上,我的戒心尽去,于是跟他聊天,请教问题。而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他过去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受到我的上司的影响的,我所认识的他,是不全面,而且严重被曲解的。
  从此,我开始尝试打破偏见,努力、积极与工程部门的人员沟通。渐渐,从我这个层面,两个部门的关系开始缓和,沟通和合作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升。因为从我这里有了突破口,工程部和品质部的关系,竟然全面解封。后来,我的上司调走,我接任品质部经理,两个部门的合作,更加默契。加上我们几个部门共同的努力,各部门之间合作默契,行动高效,也为公司那几年的快速成长,形成了很好的助力。
  后来我反思这件事情,觉得很多新人卷进来,可能跟分不清人际关系与派系斗争的界限也有关系。那时候,我们以为,如果不去支持自己的上司,或者自己的部门,会显得没有团队精神。如果这样,自己在团队中的人际关系会变差,自然,也就会失掉成长的机会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挣扎、怀疑、不自然、不习惯,发展都后来,变成了无区分的主从关系和维持组织的习惯。逐渐,变成了无区分的派系斗争。这中间,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纳不同意见的能力,寻求多途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统统都被忽略,或者说丧失了。这对于公司或者自己,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那我们该如何防止自己陷入派系斗争,变成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呢?
  我有两点经验,供参考:一,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自己实际的接触和相处去判断。人是复杂而多面的,即使在工作上有分歧和纷争,意见不合,也不代表他在其它领域一无是处。所以,尝试着在单线接触的工作之外,也与同事接触接触,比如喝酒、卡拉OK、一起出去旅游等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会体会到他的鲜活和立体,会避免掉因为单一事件而下结论;二,不要在两个派系或者团队之间传话,特别是负面的话。而是尝试站在高于自己岗位、部门,乃至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公正中立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此时,即使你的想法与上司和同事过于狭隘的立场不和,因了你的高度和考虑问题的中立性,上司、同事的接受度会变高,容易获得他们的支持。此时,你不但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开始具有了超越派系斗争成长的能力。
作者: centurysunshine    时间: 2011-7-27 09:40
有段时间没看过这样能给人带来触动的贴了
作者: ditto521    时间: 2011-7-27 09:55
学习并感悟
作者: donglee    时间: 2011-7-27 13:11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跟他/她在小或者大公司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 hustsz29    时间: 2011-7-27 15:05
文笔不错,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悟总结的比较到位,给大家作一个借鉴,给那些菜鸟们作一个指路明灯。功德无量。我们初入职场时要能得到指点就少走多少弯路!
作者: zx0107    时间: 2011-7-27 23:03
写的真的很不错啊
作者: 泥鳅鱼    时间: 2011-7-28 10:08
很实用 受教了
作者: csmetallica    时间: 2011-7-28 11:05
我觉得楼主很有见地,眼光很犀利。不过我还是感觉面试是一个一眼定乾坤的游戏,面试官要在很短的时间去给一个人做判定,要求的技术含量相当高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思想阅历及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定型,换句话说可塑性最高的年龄也是这个时期。轻易的否定一个人会不会有些草率呢?
作者: zxqsoft    时间: 2011-7-28 11:53
写的非常好,真情实感,让我思考不少。感谢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8 15:19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28 15:20 编辑
csmetallica 发表于 2011-7-28 11:05
我觉得楼主很有见地,眼光很犀利。不过我还是感觉面试是一个一眼定乾坤的游戏,面试官要在很短的时间去给一 ...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实际上,选择新员工,大部分企业,只有一面之缘。比较好的企业,可能有三轮乃至五轮的面试。如果面试多到五轮以上,对被面试者,确实相对比较公平。但面试太复杂,时间拉得太长,对于被面试者而言,也是不公平的,需要花很多的力气和时间去应对。
我们公司虽然小,但面试采用的是三轮制:初试,复试,终试。三轮,要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用人部门,总经办的面试。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错判,让合适的人,加入进来。


但,即使达到了三轮面试,也还是会出现一眼定终身的情况。比较,如此短的接触,很难全面了解面试人员的整体情况。但相对于一次面试便决定的企业而言,我觉得,三试,相对,负责任些,遗憾遗漏也会少些。

而至于对于新人是否公平,这是个比较难以回答的话题。至少在我看来,是相对公平的。毕竟面试,就那么一两次,做为被面试者而言,应该做好准备,要用狮子搏兔的力量去应对,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尽量展示出来。如果难得的面试机会,都敷衍了事,那么,被淘汰,我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8 15:26
donglee 发表于 2011-7-27 13:11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跟他/她在小或者大公司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相同比率,或者概率,小企业的成功者,要比大企业多。一万人一字排开,被人看到的那个,是出列的那个。一百人一字排开,被人看到的那个,可能是长得高的那个。10个人一字排开,被人看到的那个,很可能是高矮俊丑、黑白胖瘦的任何一个。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28 18:10
标题: 012 每一份经历都很重要
那年,在马来西亚,我跟一位很成功的贸易公司的老板聊天。他一年做好几亿的生意,在七八个国家有办事处。我跟他请教成功之道,他说:“我十八岁就立志于做生意,所以,我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生意而打基础。二十多岁,我从新加坡大学毕业,加入因特尔,做到采购部经理。我手上有很多项目,所以拥有很多资源,但我却从没有为项目拿过别人一分钱。有合作方确实能谈得来,邀请我的时候,我百般推辞。如果是非常值得可交的人,我会带上太太,在工作之外,另约时间相聚。后来,我29岁时,我觉得我准备好了,时机成熟了,所以离开英特尔,开始自己的事业。后来,那些跟我交往过的人,都成了我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他的话,我是信的。他是我见过的人里面,难得的看一眼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做什么,都有清晰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他真能做到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职业发展,很难做到像他那样清晰规划,严谨执行。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段完成,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下一步。至少我就是这样。

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每一段经历都是重要的,每一段经历,都不是浪费。在人生或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段经历所沉淀的东西,都有价值。

我二十岁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六年。这六年中,我非常投入地工作过,快速地成长过。也曾经彷徨过,痛苦过,怀疑过,止步不前过。但总体上,我对这段时间的打分是蛮高的。因为,我没有虚度过。虽然我参加工作才两年,就从普通员工升任到部门经理,而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三年半,工资和职位都没有变化过。但我仍然觉得,这段工作经历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职位和薪水没有什么变化,也仍有很多不同的收获。在这个工厂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我严谨、认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到了第六年,我觉得这份工作该划上句号了。于是,我毅然决然离开了原公司,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新行业,新工厂。

这是一家带有浓重国营企业风气的工厂,其气氛和工作方式,跟我过去的工厂完全不同。我上班不到三天,就想一走了之。后来没走,一方面,是跟我生活的压力有关,不得不妥协暂时上班,另外一方面,这个行业是个非常新型的行业,我判断,未来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在这家工厂,对我最大的挑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有推进一件事情,需要多方位去协调。我是个火爆性格,急脾气,这家工厂,愣是给我磨平了很多。也就是说,我变慢了很多,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必须要有耐心,乃至耐力。后来,我前一家工厂的同事跟我聊天时,说,你跟几年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想不到,你竟然会变得有耐心。我不知道此话是褒是贬,但至少说明,我变了。在这家工厂,我干了四年。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觉得我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所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离开了。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贸易。这也等于是又进入了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工厂工作了十年,我的思维模式和处世方式,完全是工厂式的。初期,有很多碰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好起来。当时,对我最大的挑战,是每天会有大把空闲的时间,或者跟一些客户、供应商去咖啡厅喝咖啡,或者出去打球,或者晚上玩到很晚,对于在工厂里忙管了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后来我才理解,这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只是时间运用的弹性增大了。另外一个挑战,是跟很多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工厂,有几百上千人,其实跟你打交道的,就那么几类,相当于几个人。在贸易公司,接触的人没有工厂那么多,但每一种都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其实远比工厂丰富。最大的变化,是对于工厂、生产与市场的看法,改变了。过去习惯了从工厂的角度看市场,看产品,现在从对面看回去,你原来认识的东西,面目全非,完全不同了,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再后来,我去了一家不大的工厂当厂长,因为对形势判断有误,投资不当,在金融危机中,差点倒掉,我狼狈而逃。再后来,我筹建了一家工厂,刚刚进入盈利期,却因为与投资者观念分歧太大,放弃离开。再后来,也就是现在,我临危受命,去挽救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两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做到了扭亏为盈,并且获得了几千万的风险投资。

在经历这些的过程中,我曾经不止一次感慨过,觉得某段时间虚度了,某段时间不值,某段纯粹是浪费生命,某段做得太少了。但如今回头看去,却觉得,每一段其实都很重要,每一段都是必要的。如果没有第一份工作的严谨和扎实积累,就无法支撑第二份工作。没有第二份工作的磨炼,我就不会有后来承受压力时的耐心和耐力。没有第三份工作的视角和阅历,我很难全方位去理解一家工厂的经营和运营,也就难以去从事第四份工作。没有第四、第五份工作的磨砺,我就难以做到临危受命,去管理现在的这家工厂。诚如乔布斯所说,你“不可能预先把点点滴滴学到的东西串在一起,惟有未来再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作者: justin_wyq    时间: 2011-7-29 10:18
多谢楼主的贡献啊
作者: lvtaoll    时间: 2011-7-29 15:38
楼主继续更新啊

作者: xinyinyangrui    时间: 2011-7-29 16:52
是的  确实是现在企业中很多的问题  期望看到的人  可以有所触动
作者: 00700a    时间: 2011-7-29 18:53
好久没回过贴了,这次泡家园想不到发现了这么好的文章。

看楼主文章就知道楼主不是个简单人,有阅历,有见识,有心。让人钦佩。

很多东西值得深思和学习。受教了。谢谢楼主。

作者: friendly719    时间: 2011-7-29 23:29
donglee 发表于 2011-7-27 13:11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跟他/她在小或者大公司没有必然的联系。

个人觉得我取决于前后的环境,如果前后环境类似,前环境的生存要求高于高于后者,或者前的工作验必然能更多的帮助到后环境中的成长,如果前后环境不一致,相对而言小环境更能煅烧人的能力!
作者: friendly719    时间: 2011-7-29 23:35
古尔浪洼 发表于 2011-7-28 15:19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实际上,选择新员工,大部分企业,只有一面之缘。比较好的企业,可能有三轮乃至五 ...

面试就好比相亲,存在一些巧合和机缘!主要取决于被试者的业务能力、个人修养及面试者的用人风格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7-30 09:34
标题: 013 另一种文化和传统
前两天,日本人又给我上了一课。

我们分散胶水要用到搅拌叶片,我们的技术及设备人员,弄了好几种,觉得该考虑到的搅拌方式,都考虑到了。结果,与我们合作的日方技术人员来一看,大摇其头。而后,给我们一份资料,让我们看看日本的搅拌叶片。我一看,好家伙,就做个搅拌叶片而已,他们竟然有十几个系列,上千种产品。这一切,让我目瞪口呆。

我仔细查了查这家公司的历史,竟然有90年了。90年来,他们主要着眼于搅拌机及叶片的研究。他们的产品,销售到全球各地。

他们对搅拌概念的解释,让我小小震撼了一下:“从小小咖啡杯到有几米高的罐槽、四角形的、圆形的或是细长形的罐槽的搅拌,也有像水一样的潺潺的或像糖稀一样稠糊的搅拌,不同液体的搅拌、固体和液体的搅拌、气体和液体的搅拌、这些都是复合型搅拌,它有着无数目的,针对这些要求的搅拌作用不但多样化而且复杂化。”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并且长达90年的坚持,才使得他们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搅拌机供供应商,一年销售额超过50多亿日元。

其实,去年参观日本企业时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震撼。我们从大阪到京都,从京都到滋贺,滋贺到东京,从东京到群马,看了好多家工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典型的小工厂。其中一家工厂,是做涂覆设备的,有六、七十年历史了。他们的设备也是销售到全球各地,是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涂覆设备供应商。但他们只有150个人而已。还有一家,是做分切机的,大到有几层楼房大的分切机,小到切几个毫米宽的分切机,都做,而且,创业近百年,一直只做分切机。他们的分切机,也号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分切机,我所知道的好几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就用他们家的分切机。而他们的人数,还不到百人。

我跟日本人打交道的历史,超过十年。对于他们的做事方法,他们的严谨、认真、执着,以及他们对于产品品质的持续改进和追求,一直印象深刻。但那些,都仅止于日本的大企业。过去,我从没有跟日本的小企业打过交道。现在才知道,日本的企业,不仅很多大的是世界级的,很多小的,也是世界级的。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国家来——德国。这是一个严谨而又保守的国家,并不像日本那样喜欢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以在中国,德国产品没有日本产品那样出名和流行。但我们所知道的德国产品,都很出色。比如奔驰、西门子等等。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曾买过德国的压机,确实是世界一流的。内人喜欢搜集各种小玩意儿,曾经购得德国一种普通的护手霜,名字好像叫“小甘菊”,效果非常好,价格才几块钱。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他的金属小盒子,做得精美极了,盒子上网纹的套印效果,清晰漂亮。内人曾拿好几种国产的价值几十块钱的化妆品外包装让盒让我跟小甘菊盒子对比,不得不承认,两者制作的精细程度和漂亮程度,差太远了。

我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叫《德国工艺》。其中提到一家制造钢笔的公司,1906年创办的小企业。钢笔算不算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能不能做到世界级?我问过好几个同事,他们的答案是:不算。很难。但这家公司生产了100多年了,还没有倒掉,还在生产。他们生产一支钢笔,要经过35道工序。出厂前,要进行100%的检查,比如,笔尖的含金克拉数,笔杆的金属镀层质量,笔帽是否合适,有没有细小的划痕和凹坑,从而使得钢笔达到精美的标准。在出厂前,他们会给钢笔刻上认证码。他们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在镜头前得意地说:“德国制造,始终是高质量的代名词。”我们造钢笔的敢吗?看看号称全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就知道我们的水准了。但人家的钢笔却越卖越火,在这个用十个指头敲字的年代,仍然卖到全球各地,业绩持续成长。甚至将其打入了奢侈品的行列。这家公司,名字叫万宝龙。

我们常常在外面大言不惭的吹嘘我们的五千年文化,我们悠久的传统。但我们的文化中,却缺少一种应该有的文化——将产品做精细的文化。我们更加欠缺的,是将产品质量做好的传统。我们甚至不知道,将产品质量做好,也是一项传统。现在的我们,浮躁,焦躁,急于求成。我们好大喜功,求大求全,却从不曾追求过将产品质量做好,产业做强——除了在嘴巴上过瘾之外。做制造业的人都清楚,我们的基础材料水平有多差。一个有最先发明造纸的国度,好点的纸,却需要进口。一个造钢铁的大国,摩天大楼中用的钢材,却需要从日本去进口。就连那剪指甲的钳子,如果你不想三年后像拔河一样,一边拽着指甲钳,一边夹着指甲,你就得考虑买德国的,差点吧,也得考虑买韩国的——就连韩国的都比我们的强。

我们知道这些吗?知道。至少我们的报纸、媒体,每天都在连篇累牍批评我们的产品质量。我们自己也在网上使劲批评。但即使包括我们自己,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好好打打基础,或者沉住气,做好一件产品!从大街到小巷,从央企到私企,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普通职员,满眼满心,满坑满谷,想的,都是钱、钱、钱。除了钱,我们似乎什么都看不到,也不在乎。整个沸腾的中国,现在,已经装不下一颗沉静的心。

我多想像马丁·路德·金那样,也有一个梦想:当我白发苍苍,戴着老花镜的时候,我仍然在从事制造业。每天早上,去上班,都有年轻人敲门进来,跟我探讨生产,跟我探讨技术,跟我探讨如何将产品上的划痕消除掉,怎样才能减少一个压坑。

作者: 欢乐王子    时间: 2011-7-30 10:35
谢谢分享!
作者: yuanfj    时间: 2011-7-30 11:02
文笔很好,不过感觉前几段写的比后几段好,呵呵,个人看法
作者: xiaoxiagao    时间: 2011-7-30 14:24
受教了,谢谢!
作者: XWQ-ZS    时间: 2011-7-31 10:34
认真的看了2遍,并且剪下来了。很有感触,我也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至今还是在小企业,虽然没有楼主阅览丰富,但很多经历是99.9%的相似,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8-1 10:21
XWQ-ZS 发表于 2011-7-31 10:34
认真的看了2遍,并且剪下来了。很有感触,我也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至今还是在小企业,虽然没有楼主阅览丰富 ...

受宠若惊。谢谢兄的鼓励和认同。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8-1 10:28
yuanfj 发表于 2011-7-30 11:02
文笔很好,不过感觉前几段写的比后几段好,呵呵,个人看法

也可能。写多了,难免滥竽充数。后面,我尝试提炼提炼,写精简一点。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8-1 11:31
标题: 014 墙永远是直的
新来了个副总,香港人。他的管理风格跟上任完全不一样。上任副总是学者型的,凡事交代,都语带叮咛。跟踪问题,委婉可人,下属从不会觉得难堪。可惜的是,深厚的学养和温和的管理风格,解决不了现在的痼疾。老板在再三权衡之下了,请来了新副总。这位新副总直言快语,几乎没一句废话,每句话,都直切要害。跟他汇报问题,容不得半点借口和推脱,永远是三句:“能不能干?能干,去干。”“不能干?你是干什么吃的?”“再干不了,你走人。”。不到两月,公司效率大幅提升。但因此,也引起颇多反弹。特别是工艺部经理,受不了,也顶不住了,要辞职。

我见他,从递交辞呈的第二天起,就基本不怎么干活了。天天坐在电脑前面上网,一副懒洋洋,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下属来找他,答:“找唐副总。”同事老找他,答:“找唐副总。”而唐副总呢,一发现他如此样子,干脆委托他的下属来行使一切职权。老板本来是蛮器重这位工艺经理的,但见他现在这个样子,似乎也不太高兴,只是安慰了几句,走了。因为公司规定,从递交辞呈,到离职,要30天。于是,30天来,这老哥,就一直这么混了下来。

其实我与工艺部经理一样,也很难以接受如此的管理方式。在工作上,我自然也受到了与他同样乃至更大的压力。但我还是坚持认为,这不是还在任上,就甩手不管的理由。即使一个月后,去职,在这里的每一天,也应该做好。这不是高兴和难受的问题,这也不是老经理们与新任上司的个人恩怨的问题,这关乎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问题。工艺经理的行为,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也不专业的表现。

任何一个团队,都是需要磨砺的。当然,管理水平和管理风格有高下好坏之分的。管好一个中小型的企业,让其有效率,能赚钱,有时候,可能确实不需要非常好的领导才华和亲和力。也许,只要能在效率、执行力这个项目上站住脚,公司整体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即使到了现在,你问我,这样的管理算好吗?我的答案是:不算。但这不代表他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的东西和变革。有时候,想起他,觉得,跟他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难捱的一段时光。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如果以单位时间论,他可能是一年中,让我进步最快,学到东西最多,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最大的一年。我现在还清晰记得,有一次,产品厚度超标了,我向他解释,所有组成的材料都是合格的,只是都接近上限,累积组合,综合厚度便超标了。他只有一句:“你的SPC是用来当摆设的吗?”这句话的刺激,让我对SPC完全进行了重新思考和理解。还有一次,我跟采购部经理发生分歧,当然,我说话也就没有太客气,将她气哭了。于是,她去向副总投诉我,副总找我谈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很刻薄的人,不料,他却跟我说:“我们做男人的,要大气。对一些批评,乃至不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必斤斤计较,否则,难成大器。”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在那一瞬间,提升了很多。

在私营企业,特别是珠三角的港资、台资企业,出现中高层流动是个很正常的事。我仔细算了算,平均一年,我便要换掉一个上司。最短的,只做了三个月。

后来,自然是轮到我流动了。在第一家公司,我也终于等来了我递交辞呈的时刻。那一天,我跟平常一样度过。那一月,我仍然跟平常一样度过。面对工作,我没有过任何的松懈和怠慢。不管是对同事,还是对上司,我一如既往。对下属,我还在临离职前,将准备好下个月要培训的内容,提前到离职那个月完成。六年来,这个部门的每一位都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肯定是苛责过他们,但我也是用真心对他们的。我知道,有一天,有些人,我们是会有机会见面的。那时候,那些跟我一起工作过,被我表扬过,或被我骂过,甚至那些被我苛责过的人,都会成长起来。有些人,会变成老板,有些会进入大企业发展,有些人会在小企业担任要职,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普普通通的岗位度过。但我相信一点,这一天,这一刻的历程,大家都必须走过,我认为对的话,一定要讲出来。这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所以,离职那天早上,我在部门所有的人员参加的晨例会上,讲了如下一番话:“我们做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职位大小,都应该负起责任,不因要离职,而敷衍和怠慢。有时候,负责任,甚至比拿薪水更重要,更有价值。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就像个砌墙的工人,受雇跟人家砌墙。不因那天心情好,而将墙砌直;心情不好,而将墙砌歪。不因那天人家给我们吃了大餐,而将墙砌直;因没有大餐,而将墙砌歪。不因人家给了好脸色,将墙砌直;人家批评和不满,将墙砌歪……我们要做到,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条件,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所砌的墙,都是直的。即使有一天,我们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我们留下的那半堵墙,仍然是笔直的,因为我们的价值和责任,乃至我们的尊严,在那堵墙里。今天,我要离开了,我希望我所努力留下的这半堵墙,是直的。我也希望有一天,你们离开的时候,留下的墙,是直的。”

十五分钟后,我离开了这家公司。

作者: 电我    时间: 2011-8-1 15:23
支持,我转载到我的博客,希望LZ允许。http://qing.weibo.com/jdhlp2010
作者: milk861219    时间: 2011-8-1 22:18
xiangdang shouyong
作者: 屋脊    时间: 2011-8-1 23:17
学习,做事做人,还是得去悟的。用心看事情,有责任心,努力的人,在哪里都是有收获的
作者: zz-zhen    时间: 2011-8-2 00:11
谢谢您的分享,真的是受教育了
作者: azmn    时间: 2011-8-2 00:16
谢谢楼主,受益匪浅
作者: bessie_see    时间: 2011-8-2 10:31
写的真好,受教了
作者: 浅蓝贝儿    时间: 2011-8-2 11:42
呵呵 不错~~
作者: alexbird    时间: 2011-8-2 14:57
古尔浪洼 发表于 2011-7-25 10:05
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 ...

我实际上就是这种人。走上社会后我就在这家公司里,前6年靠对技术的喜爱和钻研,掌握了一些应用技术,在客服的技术支持岗位上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工作上只要做些技术上的分析和参谋,从来没有真正执行过什么事项。就这样还总觉得自己很聪明,总觉得别人和自己相比要不太笨,要不太圆滑,总不如我这样冰雪聪明高风亮节。实际上现在看来,我的人生也就一直定格在那一个点上,没有什么进步。
也是凭着这股自以为是的劲头,我被老板选中主动或被动的转了品质部门主管,这才一步一步地看到自己的缺陷。聪明真正不能当饭吃,想到与做到真的相关十万八千里。我花了2年时间,才将思维方式从一个想事的人转变成一个干事的人。回首这2年,转变的太慢,回首之前6年,浪费的太可惜了。

现在我的思想又站在了十字路口上了。虽然想法已经调整,但做事的空间似乎看不到。总经理是总部派驻的,关心的只是控制与政治,对于实际工作并没有多少指点或方向。生产总监是从业务部门抓来的,虽然很敬业,但对于生产管理毫不专业,并且性格上相当强势,难以接受别人的想法。在他之下只能按照他的要求完成生产出货任务,枉谈质量,甚至于还会被当成工人抽去做现场的杂事。我为将来非常担忧,担忧这样的工作会让我变成现场的一个没有大脑的螺丝,整天知乱转,虽然做事结案的能力是有了,但没有方向,没有成长。

接冶的另一家不同行业的质量工程师岗位,有着世界500强的名头,和刚成立机会多多的诱惑。但职位和薪水下降,对其市场前景、内部政治形势也一无所知。以后能不能像在这家一样混出头地也未知。

矛盾中



作者: duan2004    时间: 2011-8-2 16:06
呵呵,站在甲方的角度和视野去分析乙方,费力而无功。
作者: htsbin    时间: 2011-8-2 17:29
很久没来了,拜读
作者: achant    时间: 2011-8-2 20:18
看到哪篇了#83

作者: 犹子    时间: 2011-8-2 21:47
在山东?不知道山东有这个风俗啊,好像南边比较多些吧
但是楼主写的第二条真的很好 解决了我的疑惑
作者: 途睿科技    时间: 2011-8-3 09:37
写的很不错啊,值得一看
作者: tangrongli    时间: 2011-8-3 09:51
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 你让我相信我在职场上坚持的一些原则没错。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老板和中层领导能这么深入的观察,相反,大多数的企业盆景很多。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8-3 11:18
标题: 015 贩卖一遍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8-3 13:15 编辑

给员工培训,我从不拿现成的教材。原因有二:针对性不强;案例不贴切。因此,自己觉得有启发的教材,我都会拿来,重新做一遍。从顺序调整,到排版布局,到案例设置,到语言表达,我都会仔细梳理一遍。

有人看见,问我:你不嫌麻烦吗?

我的答案是:麻烦,但我不嫌。麻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的过程。当那些原本是别人的例子、别人的表达方式、别人的理解,转变成我的例子、我的表达方式、我的理解,用我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我的知识。

我这个方法,是第一次培训时卡壳,被逼出来的。

那时候,刚参加工作不久,我还是个青涩不堪的小年轻。看看自己的厂牌,职位是工程师,难免有点得意。QC课长怂恿我,去给他们的员工讲一课。其时,外观检验标准我已经翻了好几遍,自我感觉蛮良好的,于是一口答应。不料,上台讲课,还不到3分钟,就被下面一个员工的提问,难住了。那些原本在字面上懂的东西,被设定在特定的情况下,竟然不灵了。站在台上,我满脸涨得通红,尴尬异常。

从此,我不打没把握之仗。每次培训,我都要备教材。而且要反复看,反复念,反复琢磨案例,推敲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原来理解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经过这么一翻折腾后,变得清晰了,有条理了,透了。即使在讲课中,忽然有人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来,也能很快答出来,或者给出以价值的讨论线索。那一刻,我才明白,其实,给别人讲课,是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最好机会。

于是,我拓展了这个习惯,将其延伸到了其它学习领域。比如,读职场书。

在职场里,读书,提升职业技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职场进修书,互相之间,总会有重叠,你如读诗词一样,章章往下读,页页往下理解,纯粹是浪费时间。但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往往又记不住其要点。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先看目录,理解其脉络。如果思路与自己重复的,跳掉。不同的,摘出来,重点读。如此一来,一本职场书,大概可在两个小时左右读完。但如果只是在两小时内读完,而后再不看,可能很快也就忘掉了。怎么办呢?我采取的方法是,找个人,给其重述一遍重点。在重述的过程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重述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咀嚼和消化的过程,更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

比如,我读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的自传《一胜九败》。看完封面,便几乎可以猜出内容和要讲的重点是什么了。这个书名本身,总结的就比较好,耐人寻味。在看书时,柳井正的故事和历程,对于败和胜的关系的描述,一目十行,一掠而过。最后,让我目光驻足不前的,是第三章第117页的“23条经营理念”。但在这节里,柳井正只讲了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重点强调了为何不把23条缩减成5~6条。23条经营理念,他附到了书的末尾。他还另附了“创业者十诫”和“经营者十诫”。这些加起来,就是这本书的灵魂。

而后,我尝试用20分钟时间,将他的23条经营理念和两个十诫,叙述给别人听。如此这般,不到两个小时,我便读完了这本书。理解了柳井正经营优衣库几十年的心得体会。当然,这只是理解,能否在未来融会贯通,提炼运用,还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去体会和体验。

即使做专业方面的培训,我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我坚决不照搬那些生硬的书面语言,或者学术语言。比如在给一组刚招聘进来的小女孩讲“质量”的定义的时候,我是如此说的:“女孩子,是天生的质量专家。怎么讲?我们都喜欢穿漂亮裙子吧?我们都买有买过衣服的经历吧?买衣服的过程,就是展示一个质量专家进行质量检验的过程。比如,买衣服,我们先要干什么?”下面的女孩子们抢着答:“款式,颜色,做工。”我说:“对。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是明确的要求。接着呢,我们还关心什么?”下面的小女孩们答:“质量。”我说:“对。你们所说的质量,就是指那些看不见的要求,比如,洗水了,会不会掉色,穿出去约会的时候,一伸胳膊拥抱,会不会脱线,甚至,能穿几年。这些,是潜在的要求。将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要求合并起来,据是质量。”

最后,有必要再提一下的是,我为何一再提到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点,我也觉得非常重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需要经过理解和过滤。原文不动读出来,或者背出来,是简单的。但如果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一定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即使结合了自己的经验,你也未必能讲述的清楚。如果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比你的理解还浅的人都能听懂的时候,说明,至少,这些东西,已经经过了你的大脑,营养,已经被你提取出来了。

我将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形象地总结为:贩卖一遍。


作者: windAngel    时间: 2011-8-3 13:49
受教了,对职场中人很有用
作者: 大孔雀    时间: 2011-8-3 14:50
真知灼见,谢谢分享
作者: icy2010    时间: 2011-8-3 15:58
受教了,非常有用!
希望lz多多更新!
我在小企业工作快两年了,正是迷茫期呢,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下一步发展了。
作者: iaibcd    时间: 2011-8-4 08:56
最近也在准备培训资料,看完很有感觉,特别是这一句:
如果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比你的理解还浅的人都能听懂的时候,说明,至少,这些东西,已经经过了你的大脑,营养,已经被你提取出来了。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8-4 10:38
标题: 016 心胸·才华·格局
我见过一个老板,聪明绝顶。跟他在一起,会被他深深吸引。他知识渊博,谈吐优雅,风趣幽默。出人意表的点子,层出不穷。特别是面对一些技术难题,他想出来的一些解决方法和应对技巧,每每让我惊叹,惊为天人。按理说,他的企业经营的应该很成功。可是,这么多年来,他的企业一直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时不时听到他工厂员工的工资发不出来了,时不时听到他被追债,东躲西藏。

我仔细观察过他,发现:

一,他的绝妙点子,很少看到能运用到车间。我很好奇,何以如此?有次跑去看,发现,在车间,库房,有很多半成品的东西,比如工装啦,自己做的设备啦。我问,为何这样?同行的主管答,没钱了。或者答,老板有新想法,这个暂停了。原来,他的点子是妙,但做到他要求的程度,就要花费很多钱。而他的企业经营本身就困难,哪有那么多钱去支持他那么多的点子?但他是老板,说了,不能不听。而且,他希望每个项目,都推动。结果,大多数都做成了半截工程。要么,没钱了,要么,他有新想法了,比原来的更棒,原来干了一半的,只好丢下。其结果是,转换到生产现场,真正产生效果的项目,聊聊。他的各种绝妙想法和点子,最后变成了吃钱的机器,消耗精力和资源的高级玩具,以及一个个被他自己否掉的烂尾楼。

二,他手下的人,总在流动。他很聪明,有魅力,所以总能吸引很多人投奔他而去。但没多久,再见他,原来那班人,没了。问缘故,要么答曰:不得力。要么,答曰,不忠诚。总之,没有一个满意的。跟了他六年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一次酒后,说,他不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人。每当项目推进受阻的时候,他总认为是下面的人笨,或者不尽力。于是,随意斥责。这些原本远观而佩服他的人,近距离接触后,看法渐渐改变,继而弃他而去。于是,他又抱怨,说,来他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忠诚的。其结果,便是这么多年来,他都没有培养出来一个核心的团队。

我还碰到过另外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我很早就知道他。他曾经自己开过工厂,后来觉得自己喜欢科研和技术,自己出来,单独做科研,而后,将成功的项目,卖给别人。他的项目,以行业内行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棒的。但他跟别人合作过的项目,这么多年来,却鲜有成功者。他先跟自己的表弟反目,十年不来往。后跟自己创业的伙伴反目,各分东西。他跟一家港资企业合作,港资企业叫苦连天,最后,不得已,付给他大笔的遣散费,请他走人。这个项目,却在他离开后,大获成功。他跟一位内地老板合作,不到一年,这位老板效仿前一个工厂,付给他遣散费,请他离开。

很荣幸,也很不幸的是,我们老板也跟他合作过。我就是这个项目的具体负责对口人。当初被吸引,就是因为他的项目。说实话,这个项目非常好,在国内领先。合作开始后,我才发现,项目要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实现工业化量产,需要考虑大型生产设备的条件和环境,调整配方和参数。但他不肯。他坚持这些参数是绝对无误的。在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做不出来一点合格品,不得已,只好请他驻扎工厂,全权负责。但他也做不出来。于是,他认为,是整个的团队的配合有问题,有人故意整他。继而发展到他将设备、气候,地理环境,人,全盘否定了。

不得已,老板只好放弃跟他合作,请另外一个人来。不到两个月,新项目便开始转入量产。作为全程的参与者,我非常替前一位可惜。至今,我都认为,他的配方,以及产品的性能测试结果,都是国内领先的,只需要在工业化量产中接受现场反馈的结果,稍稍调整即可。但他容不了别人说他任何丁点的不是。他有才华,但太过自负,容纳不了别人。以我浅陋的经验,认为:在制造业,没有一个项目是能一个人做成功的。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很多部门、很多人参与和配合。而且,需要在配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大型工业化量产的需要。如果不能容纳别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纵是天才,也难成事。

常常听很多人讨论才华的问题。以前,我羡慕那些有才华的人,觉得他们无往不利。等到经历稍多一点,才发现,其实:心胸,是比才华更重要的东西。有才华而无心胸,这个人,充其量是个优秀的工具。若有了心胸,即使缺少才华,也可以将有才华的人纳入麾下,提供条件,让其发挥。企业能做多大,就看企业家的格局有多大。而企业家的格局有多大,则要看他的心胸有多宽广,气度,有多大。

作者: mjj5wbpe    时间: 2011-8-4 14:38
很好,很真实,期待感受的继续分享!
作者: wwxing-1    时间: 2011-8-4 16:45
很不错,有时候自己也想写点什么,就是迟迟不能动笔,看到楼主的表达,很有感触,学习了!
作者: 曹群    时间: 2011-8-4 21:28
有用,谢谢分享

作者: jiefu17    时间: 2011-8-5 09:12
给力的支持楼主。
作者: star_v    时间: 2011-8-5 10:56
好文章 ,继续跟读
作者: star_v    时间: 2011-8-5 11:19
我现在是某百人左右企业的所谓高层,年薪30万起,一般在80万左右。但是楼主,我不如你。佩服有加,希望能在此帖多多学习。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1-8-5 12:24
star_v 发表于 2011-8-5 11:19
我现在是某百人左右企业的所谓高层,年薪30万起,一般在80万左右。但是楼主,我不如你。佩服有加,希望能在 ...

兄太客气。互相学习吧。
作者: joyoschool    时间: 2011-8-5 13:15
你写的文章很好,很有见地。
作者: star_v    时间: 2011-8-5 13:22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面试如相马;末尾淘汰如赛马
我们采用的是三轮面试后,加上入职培训3天加上7天的试岗,不合适者淘汰。工资按天发放。
我称之为“跑马”。东北话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作者: star_v    时间: 2011-8-5 13:29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赞同楼主的观点

大企业运作通常较为模块化,整个运作过程,如同流水线的工人,对人的创造力及工作素质广度的成长是有限制的。

小企业常常身兼多职,运作模式如同手工作坊,每个人通常要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过程,岁素质的提成明显

另外;
大企业如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却远远不如灌木丛中的杂草生命力顽强。因为那些灌木丛中的杂草要经历更多的雨雪风霜,

自然也就受到更多的锤炼。

作者: star_v    时间: 2011-8-5 13:50
回复 古尔浪洼 的帖子

墙永远都应该是直的。共勉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