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大道至简 [打印本页]

作者: 量子    时间: 2011-2-25 19:36
标题: [原创]大道至简
  

第一章   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就是大道至简。

《道德经》说,无为故无败,不争故无忧,无身故无患,无执故无失。这个无字,无面无背,没有形状,鬼神不能窥视,仙佛不能预测,五行不能克化,真的是天下最为完美的了。有招就必定有破解的办法,无招自然就没有破解的办法,无招之招才是最高境界。我们搞管理,就是要练成无招之招,练成无形之形,最后以无招制有招,以无形克有形。

《孙子兵法》讲,要胜敌于无形,敌有形而无形。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高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打就胜了,自已就不会损失。而百战百胜,攻城拔塞,虽然最后也走向胜利,但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久战不胜最终财力消耗导致后方空虚,即使打胜了也是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所以,打仗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战而胜才是最高的境界。

为了贯彻不战而胜的原则,《孙子兵法》提出不同阶段对这一原则的应用。未战之前先要谋攻,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战之前,以求伐交,再次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战之前,讲求庙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战略上先要有把握,对于重大问题要解决在战前,做到未战先胜。已战之后,要求速攻,讲求兵行诡道。两军对垒讲求用间和先知先觉。攻城掠池讲求十则围之,倍则分之,不足则逃之。总之,就是在战前、战中、战后都是先求不败,不败虽然有形实际上如同无形,所以《孙子兵法》讲彼虽知我胜之形,而不知我无形,胜可知而不可为。在用兵打仗时,如果面对的对手是无形的,那么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对他无可奈何,只要稍有疏忽,就让他有机可乘。如果你做到无形,那么虽然目前没有办法克敌制胜,但是早晚会有机会的。

《孙子兵法》的哲学基础,就是根源于《道德经》。

在管理方面,如果你能做到无形,那么就达到了管理的完美境界了。我们所谓的无形,可能是相对的无形。

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成本,那么你也就不可能亏损了;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必要销售,那么你也就不可能存在积压问题;如果你的企业没有人员,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为人事问题而烦恼了;如果你的企业根本没有必要资金,那么也就不存在现金流紧张问题。问题是,这可能吗?

但是,如果有人能做到呢?比如老子所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一个人如果身体如没有了,也就没有必要吃饭睡觉了,金钱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于这种人你给他金钱美女他能动心吗?给得再多也无动以衷,剥夺再多也无动以衷。举一个例子,你对深山里的猴子说,我给你一个亿,他会有什么反应?什么反应都没有。

再进一步讲,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无身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了,不是最高境界吗?

我们中华武术讲求武德,如果一个人的武德不行,武术也不可能进入最高境界。很多人以为讲究武德不过是导人向善,防止有武功的人欺负弱小,欺男霸女,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完全的,没有武德的人的确是很难参悟到上乘武功。因为,中国武功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愿意放弃自已个人私欲,才能参悟到无的境界,也才能达到上乘武功。《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学成武功之后,逞勇斗狠,争强好胜,那么就应了老子所说的强梁者不得其死了,是很难学会上乘武功,反而会给他自身造成麻烦、伤害甚至是悲惨人生。

大道至简。老子在《道德经》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一是道,二是德。道是什么呢?道就是无,而德就是小,就是一,就是无限少。无是理想境界,恐怕只有神仙才能做到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理想的境界,凡人如何能做到无。老子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提出了少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只要不断损之又损,不断做减法,损到最后就是无了。所以说强调,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大道至简,并不只是说大道非常简单,而是指出大道就是通过不断简化,而最终实现无的境界。当简化到没有办法形容时,也就悟道了。




第二章 无为而治

   

大道至简,讲求无为而治,最终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怎么可能做到呢?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告诉我们,这不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足够智慧的问题。

无为并不奇怪,而治也不奇怪,无为而治才稀奇。《道德经》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西方管理讲求多、系统、预测、外展,东方管理讲求少、单一、以静制动、内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原来,工作的效率取决于工作量与资源的比较,公式:

效率=工作量÷资源

西方管理强调把工作量做得越多越好,而东方管理强调节约资源。从东方管理哲学来讲,如果能将资源节约到极致,那么就是无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无是最高的境界了。外拓受到种种限制,未必自己作得了主,但是内省,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东方人强调节俭,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如:薄利多销、吃亏是福、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利于病,会卖的不如会买的,等等,也都是因此而来。

如何理解无为而治呢?从管理上看,有四种境界,一种是无而不治,对下属听之任之,无所作为;二是多为少治,工作做了很多,但效果不是很好;三是少为多治,工作做得不多,但效果明显;四是无为而治,做得极少,但效果非常好。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指工作效率非常高,并非放纵不管。

不言之教。这是教育的效率问题。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说也能教育好,很多好的家长并不打骂小孩,脸上也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和无奈,但是孩子非常听话,长大后也很有出息。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给小孩报了各种补习班,孩子下课之后要学钢琴、学奥数、学英语、学作文,没有自己的时间,幼小的心灵饱受压迫和创伤;个别的家长动则棍棒相加、声色俱厉,但是小孩非常没有变得优秀,反而打多了练成了一身抗打的硬功,对父母只有积恨,有的小孩长大了要么是抢过父母的棍棒反击,要么是对下一代也是进行暴力式教育。不言之教,其实就是教育的效率问题,如果家长不用说话就能教育好小孩,那么这个效率之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而小孩也不会在青春期有叛逆心理,父母不说小孩叛逆什么呢?我们现在研究如果解决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而不知道所谓的叛逆是早期的教育问题,问题要解决在还未出现之后,而不是亡羊补牢。

大巧若拙。这同样是效率问题。好的管理者,往往能够看得更加长远,更加系统,因而,好的管理者与常人不同,他看到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正是常人所忽视的问题,而常人所紧张的问题在他看来不过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因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常人眼中是如此地不可思议,如此地愚不可及,但是却最终起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看似很笨拙的方法却巧妙地解决了关键性的问题。

大辩若讷。当年中国改革开放时,很多人在争议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谁是阶段敌人的问题,而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就已经高瞻远瞩地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最终取决于国富民强,取决于经济实力,其实质是国家经济问题,因而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拒绝空谈误国,这在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但在当年让许多革命老同志难以接受,有的人抱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今天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问题,不得不佩服邓小平同志的领导艺术,难怪当年毛泽东同志评价他是绵里藏针,也难怪他能够三下三上。

老子对领导艺术归纳为四种: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差的领导事务繁杂,但效率低下,下属对他评头论足,不以为然;稍好的领导制度比较多,对触犯法规的严厉处罚,到处架设制度高压线,下属对上面寒若禁蝉;再好的领导制度不多,但做事非常细腻,下属对领导的能力非常钦佩;最好的领导管得极少,但企业运转得非常好,领导在与不在是一样的,下属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家到了晚年,自己已不再从事具体的管理,而是交担给年轻人,只负责企业的长远规划。每天到企业里转转,看看报,喝喝茶,然后就回家去了,但是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萧条,反而蒸蒸日上。也看到有的企业家,董事长、总经理、车间主任、销售经理、技术经理的职责齐集于一身,每天忙忙碌碌,但是管理上经常按下葫芦起了瓢,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再也做不大了。

每天品茶看报、种花种草的企业老总,要么是非常高明,无为而治;要么是非常平庸,无为不治。最完美的管理与最差劲的管理,从表面看何其相似。

无为而治,决不是放纵自流,听之任之,而是以四两拔千军,以少胜多的管理方法。



第三章 悟性管理

 

“悟”字,折成两字就是“吾”“心”。

所谓悟,也就是不断内省,最后突然间恍然大悟的过程。

东方文化与西方不同,我们是讲究“悟”的文化。我们研究道,也是叫作悟道。经常悟到事物本源的人,我们称之为有悟性的人。

悟道,不仅在中国,在印度与日本都是同样盛行。印度很多苦行僧,他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不断练习瑜珈和冥想,就是追求生命的本源,也就是悟道。而中国、日本等地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在中国的终南山有许多隐士,他们放弃世俗的生活,过着朴素节俭的日子,就是在不断领悟宇宙的真理。

但是如何悟呢?悟性又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作了非常清晰的阐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意思是说,悟道要跟求学相反。求学是知识越丰富越好,做加法的过程。悟道是将知识不断提炼简化,从成百上千里真理,归纳到十几条,再归纳到几条,最后归纳到一条,是做减法的过程。所以,如果你悟到了十条道理,那么不能称之为悟道。悟到了两条真理,同样不能称之为悟。只能悟到一条,才能基本上称之为悟道。在老子看来,一条已经很少了,今天悟一条,明天悟一条,这个悟一条,那个悟一条,然后将所有的再归纳成一条,不断精简,于是就少之又少,非常接近于无了,也就非常接近于道了。

求学,虽说是做加法,然而就具体一本书拿到手上,开始觉得千头万绪,进而条理清晰,接着归纳成一句话,最后总结成一个字。将厚的书读薄,将薄的书读无,这其实也是悟道的过程。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本是古代尼迫尔的一个王子,从小衣食无忧,后来在宫外巡游时看见人们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非常伤心,决心寻找生命的真谛,于是放弃王位和奢华的生活。开始是跟着几位有名的大师学瑜珈,是从肉体中寻找真我,但是很多年过去了仍然迷茫,于是明白肉身不是真我。接着跟着几位苦行僧以近乎折磨的方式锻炼自己的精神,但就在濒临死亡的时候,终于明白精神也不是真我。最后,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日,终于明白了真我就是无。后来,佛祖释迦牟尼就开创了佛教。

老子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通过观察万物的生长,看到万物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领悟到“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进一步领悟到天地万物的根源在于一和无,也就是德和道。老子对道的阐述不仅更早,更清楚,而且更了不起之处在于讲清楚了道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老子学说为后人创造道家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门更神秘的学问是修道。修道者追求的是将真实的身体从有到无,聚则成形,散则成气。虽然有玉液还丹、金液还丹的过程,然而却也是以清静无为贯穿整个过程,并且具备相当的可操作性。传说,修成玉液还丹的,可以打到任督及周身经络,可以出神远游,可以预知未来。修成金液还丹的,可以隐现莫测,白日飞升,长生不死。而唐代之吕洞宾、元末之张三丰是其大成者。

总而言之,不管悟的是什么样的道,悟道总是做减法,减到最后结果必然是无。所以,道的最高境界是无。

无即是道。


                         第四章  要事优先与治于未病的原则


空间的无,要事优先

时间的无,治于未病

应用篇


第一章、        精益生产4

第二章、        人事管理3

第三章、        投资管理5

第四章、        企业文化2

第五章、        战略管理1





作者: SMTIE    时间: 2011-5-15 17:40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