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企业管理----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时代? [打印本页]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4-6-7 14:00
标题: 企业管理----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时代?

我常常感觉到对于企业管理认识上的孤独和寂寞,木人兄弟是能理解我这种“寂寞心情”不多的人其中的一位。其实,这种寂寞应该是大多数管理爱好者共同的心情,他们也常常在似乎都接触与认识全面的管理后,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中,似乎怎么样都走不出困惑的泥潭,无法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只能象一只井底之蛙、在原地打转转-------这一切,可能并非是我们个人的无能、而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尴尬。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我们现在所处的企业管理时代,很象一百年前的五、四时代。那时年代,出于对封建传统的憎恶与反叛,彻底砸烂传统的孔家店成了唯一的目的。但破坏之后究竟该怎样建设?则成了一个漫无目标的幽魂,其结果就是传统文化被割裂、虚无与自由主义成了一时的主流(事实上,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应该有一个新的、公正的历史评价)。

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也常常是出现伟人与大师的时代。五、四时代出现了鲁迅等等一批大师,但鲁迅等大师的出现,却不是因为他们对于“未来”的认识是多么的清晰、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过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幼时的时代背景和传统教育,使得他们成了传统弊端最深刻的解读者,所以发出的呐喊也震人发馈。

但对于企业管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则显然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处在一个被割裂历史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上至三代都没有过经商与管理的背景与经验,而计划经济与文革时代,则彻底的割断了市场、经商与管理的沿革。这个割断的时间长达近三十年,这几乎是两代人的黄金时间。

这种“割断”意味着今天的我们,对于市场和管理的一无所知、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早在八十年代中国发行第一只股票时,那时上海的一些在三、四十年代“知道股票为何物”的人,成了最早的市场收益的获利者----曾经知道或玩过股票的“概念”,就能获取利益,可见市场与管理的历史被割裂的多么严重。

我们是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的哪?我们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模仿”。我常在想: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管理训练的政府官员,他的管理“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哪?是来自于他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对上级领导行为的模仿,而这种典型的“管理能力”的来源,也正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来源。

在中国,“国”与“家”是连为一体的,对于“家”的管理,常常就是对于一个组织管理的缩影。所以,我们的管理经验更多的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无论我们掌握与认识了多么先进的管理理论,我们骨子里对于管理的认识与行为,总是体现出最传统的家教式的管理。

我们的尴尬和悲哀之处就在于:我们的父辈被历史给割断了,他们并没有任何的市场与管理经验,我们所听到的与看到的,是他们在艰难中学会的“攀附”的生活价值观、独裁式的家庭管理、排除异己式的工作方法、绝对忠诚的奖励政策。

这些东西印在了我们的骨子里,常常会无形中带入到组织的管理中来,即使象张瑞敏、柳传志这样取得了极大成功的人士也不例外。毫无疑问,柳传志喜欢的是听话的人,因此在选择接班上,他是选择了“跟自己一样的人”------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应该是采用“符合企业未来发展价值观”的人,、而不是采用“和自己一样的人”的价值标准。我们很难说,这究竟是柳传志个人的局限与悲哀、还是时代的尴尬与代价。

(待续。有空再写)


作者: 呓语    时间: 2004-6-7 20:35

割断。。。。。。。。。。。

管理看来要不断的存在割断,才会不断的有新的创意出现,

呵呵

尽信书,不如无书。

想想在武侠小说中那个太极剑的练法不就是要忘记以前的招式吗?

思想还原,从未知的角度看应该更好

呵呵

乱说了

纯灌水罢了,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忘却,从而去创新,刻意的结果导致的结果就是使你的思维更加封闭

还是学学道德经,道家的无为而治比较好~


作者: 思想者    时间: 2004-6-7 21:35
恰恰相反,就是这个时代才需要我们,哥们!机会啊!!
作者: 独上树梢    时间: 2004-6-9 14:42
哥们,好见解。可惜有点老生常谈。但我顶,因好久没见你这种人了。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4-6-9 15:27

(续上)。即没有上一辈的资金和资本积累的支持、也没有上一辈商业与管理经验的传授,中国企业的管理,就在这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单中前进了。令人惊异的是,一批创业者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除了改革开放之处的“处处是机会”的因素外,似乎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即:没有任何的传统或专业管理知识,也同样能取得企业管理的成功。

假如这个结论正确的话,那么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悲哀,因为这意味着企业管理的成功,跟是否具有专业管理知识无关。好在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其中的“错误”,那就是:如果一个企业仅仅以“赚钱”为目的,那么,赚上一笔钱或者是连续的赚上几笔钱,都不是难事,它确实与所谓的管理理论和知识无关;但假如一个企业是“持续成长、基业长青”为目的,那么,缺少了管理理论和知识的指导,将一事无成。好在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企业现实兴衰的验证,即在十年前辉煌的企业、现在还依旧保持着辉煌的,无不是在因为其在管理上的成就而获得。

这即是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所在,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学的前提假设,即:企业管理学总是假设企业拥有“长期存在”和“持续增长”的良好愿望-----长期以来,管理学总是被认为不存在前提假设,结果就导致了企业是生存、还是发展?等等无意义的争论。我的小区门前有个卖卤味的小店,因味道好而客户不断,但在春节前却关门歇业十多天,理由就是“我也要回家过年了”,潜在的理由是:我赚够了认为满意的钱。显然,他以赚钱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客户为目的,经济学家对于他们的批判是:缺少“资本主义”精神,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显然是缺少基业长青的事业精神,因此,这样的满足自己的、主动拒绝成长的企业,并不在管理理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也是管理学设置前提假设的意义。

话题扯远了,需要拉回来。面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管理尴尬局面,我们通常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学习国外的管理理论,另一种方法是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智慧。但这两种方法,显然也遭遇到了尴尬。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首先是来自于其地域和文化背景。国外的管理理论,是诞生于它特有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在学习时常常遭遇到尴尬。肯德鸡的标准化管理的制度文件,多达几千页,全聚德认为自己的落后,在于缺少现代化的标准化生产,于是,模仿式的学习开始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痛苦。肯德鸡的一块鸡翅炸几分几秒、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不是形式上的标准而是科学,但全聚德的鸭子片108片、而不是片107或者是106,则是一种完全的做秀,跟科学无关。显然,“标准化”的生产与流程,基于科学的认识体系,肯德鸡的食品观是一种基于科学的营养观,而全聚德的食品观则是一种讲究色香味具全的平衡观。

我们发现的一个现象是:中国的企业学习日本的经验,常常是得心应手,譬如海尔的日清日高其实就是丰田公司的管理翻版;而学习美国的经验,常常是不得要领,譬如戴尔的营销模式,连模仿都显得不伦不类。显然,管理理论产生的地域与文化背景,制约与限制了模仿的成功性。

(待续)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4-6-9 23:50

就象中国人将肯德鸡当做新鲜、偶尔食之一样,中国人每天主要的食物依旧是中餐,在管理上也有同样的问题。西方的法人治理结构被中国人当做了解决问题的法宝,但在中国实施后很快就变了样,即使是象民生银行这样如此符合西方标准法人结构的企业,股份如此接近的股东们也在明里暗里的争夺着实际的控制权。平衡记分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个好东西,但中国人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则弃之高阁,实际上的企业价值与人才价值判断,依旧恢复到非公开的亲情原则。

显然,中国人对于企业管理的理解,与西方人大相径庭------西方人认为企业价值来自于战略的贡献,而中国人则认为主要是来自于计谋类的商机贡献;西方人认为效率来自于某种标准化的流程设计,但中国人认为效率来自于认同和中庸一类的和谐;西方人认为效益来自于准确认知客户的贡献,但中国人却认为主要是来自于某种关系有效处理上的贡献。

当西方的管理理论在中国遭遇一些困境时,有人开始试图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管理智慧-----这本来应该是一条有效的渠道或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人即不懂传统文化、又不了解企业管理实际,反而将一盘好菜炒得难以下咽。

首先的一个误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究竟是针对组织管理而言、还是针对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在西方,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相当的明朗:企业管理就是针对组织而言,而针对管理者而言的理论,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学,而是属于励志学的范畴,所以,德鲁克与卡内基,是完全不同领域里的两个人。

在中国,这个问题显然被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所忽略了: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关于管理者个人的管理思想,等同于了组织的管理理论,结果就是说了大半天的均衡、和谐等等东西,管理者本人受了一番教育,却对于企业管理更加摸不着头脑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描述个人的管理哲学及修养,而不是讲述组织的管理哲学和思想,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出现的多是一些譬如“利润、效率、组织结构、流程”等等管理概念,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出现的多是一些譬如“名道、修身、养性”等等管理概念。

不赞同“中国传统管理是针对管理者个人而言、而不是针对组织而言”这个观点的,他们有一种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就是针对组织管理而言的,而且是高于西方赤裸裸利润与效率观的、更高的哲学境界,理由就是中国的历朝历代就在使用着这些管理思想,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显然是对于历史的无知,暂不说政府组织管理与企业组织管理有着巨大的不同,仅就中国各个朝代的政府管理来看,也不是采用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事实上,夺取政权的不是劝戒他人修身养性的孔子,而是陈胜、吴广等这些所谓的残暴的人;治理国家所采用的也不是老孔、老道等人的思想,即所谓的“儒表法里”的概念。儒家的教育从来都是政府用来愚民的外在工具,而其实际上的一整套的组织管理体系,却是极其严厉的控制与惩罚制度,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极刑,也算得上是世界大全的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见到了很滑稽的一幕:某位教授号称独家开创出了“和谐管理”理论,翻遍全书却找不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从不说对于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利润来源、效率产生”等等概念,全是些孔子和老子的东西翻版,所以我曾讽刺的说:看这东西,还不如直接去看老子的“道德经”算了。

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这位教授不懂的,那就是:“和谐”不会必然带来利润。这位教授的潜在逻辑就是:只要企业的管理“和谐”了,利润就自然跑进口袋里了,所以他才会避口不谈利润、效率等等东西,而自管自的只说和谐。这是个书呆子的逻辑,假如真有这样的管理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企业家、管理大师,就应该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了。事实上,这也是所有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挖掘管理智慧的人需要注意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针对管理者而言的,它更类似于西方的励志学、而不是管理学;哲理或哲学上的正确的逻辑,无法得出组织的成果必然出现的结局。

(待续)


作者: zllsh    时间: 2004-6-10 10:10

好,很多的思想正是我一直想不通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 云山雾照    时间: 2004-6-10 13:58

在公司做管理必须懂政治,公司政治的纷繁复杂不压于国家政治,因此,多看看康熙大帝或雍正王朝对于做好管理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文化渊源相同,价值观有可以趋同的地方,比照搬国外的管理强多了。

管理无定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0 13:59:48编辑过]

作者: 清风徐来    时间: 2004-6-10 18:03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

----《双城记》


作者: lzl548    时间: 2004-6-11 16:19
很深刻。盼继续。
作者: 拥有个人    时间: 2004-6-11 22:22

看到这些了

可是没有解决我的疑惑

我不知道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什么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4-6-12 15:06

(续上)。当管理遭遇尴尬时,是很容易“急病乱投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太“境界化”了,一时难以用得上,于是,毛**的军事思想、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开始被管理者研究,“以少胜多、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术思想,被谈论得津津乐道。但这些管理者显然对于管理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毛的思想精华并不在战术思想上,而是在组织的管理能力上。

显见的事实,是共产党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但在这些案例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的、并不被人关注的组织力量。共产党是如何被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的哪?是来自于它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它把党的建制设置到了最基层的连排一级,保证了党对于军队的领导,这意味着一个团长、师长,想把军队变成自己的军阀部队或是想哗变,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种组织设计的实质,其实是将“信仰”安置在了最小的组织单位内,连一个班里都会设置党小组长,事实上,这是一种“价值观管理”的非常典型和精彩的案例。

巧妙的游击战,曾被管理者逢为经典,但它的背后却不是以少胜多的经典,这是一种误解。共产党这个“组织”,在游击战中真的是少数人吗?就正式组织来看,是的,但就组织边界的扩展性上看,共产党却是绝对的多数----原因就是:共产党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的组织,那就是“人民”,就是“根据地”,事实上,当国民党在围剿红军时,实际上是在和整个根据地的军与民共同作战,所以共产党凡在有“根据地”的地方,总是能够所谓的巧妙的取得胜利,一旦离开了根据地,几乎很少有胜利的案例。

这就是毛所说的“人民战争”------毛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并不是两党之间的战争,而是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人民之间的战争,这就变得非常可怕了,假如国民党是在和全国人民作战,那他将注定遭遇失败的结局。这实际上是共产党将其“组织的边界”,早以延续至军队之外了。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队,人数上相差不多,都是四、五十万人,但共产党却有着数百万人的“支前大军”,记得这个比例数好象高达1:10,这意味着国民党是以40万人,在和共产党的400万人作战,不输才怪了哪。

以上似乎是题外话,其实是在说管理者们对于“管理是什么”缺乏起码的认识。显然,管理者需要关注的不应该是某个战术,而是需要关注共产党是如何将只有40万人的组织、在瞬间变成拥有400万人的组织的。事实上,中国是个盛产“计谋”的大国、盛产“人际关系理论”的大国、盛产“个人道德修养”的大国,却甚少产生清晰的组织管理、精密的科学方法,即使有,也是被掩藏在表象里面了。

我以为管理者的尴尬,可能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是个很短的过度时间,但刚刚偶然看到的浙江日报上的一个报道,改变了我这个看法。新闻报道的大意是: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在父亲创办的私营企业里上班,这是一家资产上千万的纺织企业,女大学生看似幸福的平静生活中,却因父亲患了肝癌而发生了巨变----本来一切正常的经营秩序,因父亲生病,变成了银行上门催债、定货商取消合同、共货商停止赊帐,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只相信她父亲、而不相信她,这是基于个人信任的管理、而不是基于组织能力的管理。她父亲很快去世了,她才发现,原来那一千万美好的资产,现在则成了沉重的负担。她和她的母亲艰难的应对了各种管理难题。

当一个企业基于个人能力创造了辉煌、而不是基于组织能力创造昏黄时,问题就变的严重起来了。事实上,这个事件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那就是:独生子女的问题。这位创业者只有这么一位女儿,事件就成了无论这个女儿是否愿意经商?是否有能力管理企业?她都得去做,因为她没有选择。这即是创业者没有可选择接班人的悲哀,也是女儿被迫管理企业的悲哀-----这个现象表现出来的管理尴尬,其实更令人担忧,那就是所谓的基业长青,已经不仅仅是能力提高的问题,而是来自于独生子女这个更严峻的客观现实。

又写了这么多的“尴尬”,其实并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来是想写避免和走出尴尬的出路的,一不小心,又有感而发的写了这么多尴尬,待有空写点“不尴尬”的感受。


作者: 木人    时间: 2004-6-12 16:16

古董兄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有些地方的确是以前思维的盲区,读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关于商人与企业家的区别,古董兄沿承了在《永不消失的责任》当中的观点,并得出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结论,就是真正的企业/组织一定是道德型组织,它是有一个非赚钱的目的存在的,这与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当中的思想很是相似。

将组织的管理与个人的管理区别开来,也是古董兄在“尴尬”当中阐述的非常深刻的内容之一。常常看到有人提出“管理就是做人”,明显反映了在这样一些问题的认识误区。

本来想试着写个点评的,现在发现非常困难。古董兄所关注的问题,很多已经超出了自己思考的范围之外。说句并非恭维的话,在很多管理学的基本命题上,古董兄是我所见到的思考最深刻,也最执着的人。

在《永不消失的责任》当中,古董兄阐述的要点,除了“责任”以外,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应当多关注外部环境,而不应当把目光全部放在企业的内部。这一点也是非常深刻的,后来古董兄谈到的战略并非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企业应当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机制,也是与此紧密相关。

企业当中看似“混乱”的很多现象,比如有些秩序不被遵守,比如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不是非常默契,是不是问题?在目前被各种理论绕的陷入“完美主义”误区的人看来,这些的确都是问题,但是这样来看,显然没有深刻理解组织运作的本质。古董兄认为,这些正如人体中“合理的细菌”一样,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正常的问题。

“你可以使用很多价值标准来判断与衡量企业,譬如利润观、效率观、股东价值观、发展观等等,但唯独不能使用自己虚幻出来的、理想化的“规范观”,通俗点说,就是企业不能为了规范而规范。事实上没,一些看似井井有条、管理规范的企业正在遭遇着危机,而一些看似管理混乱的企业却拥有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个事实表明的是:企业的效益和发展与规范管理无关。”

算来与古董兄相识也有一年整了,这段时间里古董兄的修为精进很快,让我很是羡慕。多次mail的交流,让我感叹,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职业的需要,而古董兄却真正是凭兴趣和热情,凭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在不断地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如果科学家不以研究为生的话,那么科学研究该是一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关注管理、研究管理的人多的不可胜数,然而不以此为生的,又有几个?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4-6-13 19:02

呵呵,木人,我这一路上跌跌撞撞的走过来,全被你瞧见了。

如果能够将兴趣和事业合二为一,恐怕是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了。“兴趣”这东西有一点好,那就是可以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职业感”却只会以完成任务为界限、而不会去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兴趣还有一点好,就是真诚----别小看“真诚”,它意味着自己对自己的思考深信不疑。

续上,再来说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学、励志学”这类东西的发达,似乎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人都努力修养,这个世界就真的变成了美好的人间。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快,我们就发现原来中国的修养学,其实并不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学问,而是成为了管理者用来统治被管理者的工具。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人人都期望别人成为“加西亚”,可就是不期望自己成为“加西亚”,于是,品德修养学成了劝戒别人的修养学、而不是针对自己的修养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哪?原因就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教训,即凡是成功的组织管理,都不是来自于品德高尚的人,而凡品德高尚的人,一般都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很悲惨。即使孔子这样的大师,其一生都是常常象丧家犬一样的狼狈不堪。

这有可能是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品德高尚与组织管理成功,是存在巨大差异和冲突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哪?另一个现象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注解,即在“修养学”发达的同时,“厚黑学”也在悄悄的流行中,而且影响力往往更大。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其实就是厚黑学的现代版。

就我个人看来:如果抛开厚黑学的消极面,它可能正是揭示了“组织成功管理”的秘密!干脆一点说吧:厚黑学才是描述最真实的组织管理,而显见的修养学等等东西,都是表面现象。这意味着我们被传统教育给欺骗了,意味着我们使用显见的一些方法,无法取得组织管理的成功,而只能自己摸索着潜规则的管理方法。

这不是一种观点,更不是赞扬厚黑学,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即我们必须更加深入与务实的思考组织管理,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尤其是媒体对于一些所谓的成功企业的宣传,常常蒙蔽了一些不了解真实企业管理的人。事实上,厚黑学相当的自私自利,常常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相当的恶劣,与现代企业的合作、共赢等等概念,是完全的背道而驰。

好象越说越悲观了,就此打住这个帖子了。


作者: 木人    时间: 2004-6-14 09:53

虽然古董兄想要打住,但是我还是想继续说几句,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绕不过去:现实与良好愿望的巨大落差。

余世维在他的讲座里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做企业就不要做人,做人就不要做企业,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在实际当中的操作,虽然有些残酷,但是这是现实。

鲁宾斯在其《管理学》中开篇就提到,组织当中晋升最快的管理者并不是业绩最突出的管理者,而往往是沟通能力比较强的管理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八面玲珑的那种。这也是调查得来的现实。

前面在一个绩效考评的帖子里说过,在导入绩效考评体系的时候需要以迂为直,需要顺势而为。那就是需要有一些“权谋”了,而这东西,一直被认为是我们的糟粕需要被摒弃的。但现实当中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往往都非常注重这样一些技巧的运用,包括谈到的明基的例子。

现实当中也看到很多企业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出于良好的愿望,反而做不成事情。用一些技巧,搞一些“花样”,事情反而能够做成。在跟企业HR人员就绩效考评进行研讨的时候,每每讲到这点,心里就不禁自己犯嘀咕:我是不是讲了不好的东西?后来也只能用李连杰的一部影片当中的一句话聊以安慰自己:guns can't kill people, people kill people.

权谋需不需要?前些天看领导学大师科特有关变革的文章,他讲到一个企业的例子:为了酝酿变革的氛围,一位CEO制造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财务亏损。这跟当年珍珠港事件的传言(知而不止)、包括911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把它作为问题放在这吧,有时间再好好琢磨琢磨。


作者: lfengqi    时间: 2004-6-19 21:08
发人深思的好文章。
作者: marner    时间: 2004-6-21 20:33

古董兄的帖子就此打住实在可惜,通过古董的帖子既让我有英雄所见的骄傲,也有拨云见日的痛快.

木人兄的总结非常到位,我要再罗嗦就显得狗尾续貂了,但我始终认为运用权谋只能使企业红火一时,绝不是企业寻求"基业长青"的根本之道,就象姜汝祥所分析的狐狸(市场政治家)和刺猬(企业家)一样,虽然我以前一直对这个观点是持鄙夷的态度,但通过古董兄的分析,我倒觉得这个观点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作者: willson911    时间: 2004-6-22 16:37

三句话:

(1)比较一下哲学,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他的文明起源比较早,而且能够比较顺利的延续到今天。中国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在纯粹理性假设前提下,为什么失败了?世界的最终的走向是走向纯粹的理性还是走向理性的感性?那么这个过程的问题就是很正常不过的。具体对策也就有的了

(2)目前是一个过度阶段,毕竟改革开放没有多少年。在由一个人性压抑的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的半人性社会,那么由感性到理性的过度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俗话说:一口不能吃个胖子。

(3)。。。(突然忘记了,想起来在说吧;对这电脑已经多少个小时了。。。)


作者: 林若兰    时间: 2004-7-8 08:51

古董先生说:“职业感”却只会以完成任务为界限、而不会去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

这个我不很赞成,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重视每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那么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呵呵


作者: sycp    时间: 2004-7-25 19:50

学习!


作者: abc73    时间: 2004-8-2 21:25
不敢恭维楼主高见,恕我冒昧,能发此贴,相信你对管理而言,不是幼稚,就是无知···
作者: ganad    时间: 2004-8-3 11:32

本人以为古董兄把做人和做事混合在一起了,就象忠孝难两全一样, 看起来似乎可以都做到,其实本质上是对立的. 你会感到有些孤独和悲哀,这很正常说明你心地善良. 不过我要劝你一句话善良的人是没有多大出息的.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他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那都是作秀用的.

古董兄悲天悯人的情怀让我敬仰,但不赞同.因为那不是生存之道. 尽管那可能会让人流芳百世.做人就该学学曹操,用事实说话,那才是我们的正道.


作者: 广结善缘    时间: 2004-8-4 10:19
值得思考。我认为企业面对管理的尴尬,归根就源于企业的精神凝聚力,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em01]
作者: hany    时间: 2005-4-4 17:20
学过运筹学的人都只到局部最优并不一定能到达全局最优. 应该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发展好并不一定能使全社会都好的作用.所以有人当总统,有人扫地,有警察,也有罪犯.存在即合理.赞同古董兄看问题的思路,敬佩木人兄的精辟分析.
作者: mythandy    时间: 2005-4-5 10:53

不官怎么讲,古董兄和木人的文章还是给我们很多启发!


作者: xuxiaobin    时间: 2005-4-5 19:42

今读古董兄和木人兄之高见,实是受益匪浅!

我以为中国式管理,如果非要从中国文化中发掘,我倒认为应该使用法家式管理。

中国3000年封建社会,使中国人骨子里有奴役别人和被人奴役的思想,所以对中国人实施法家式是最有效的!


作者: jy87    时间: 2005-4-6 13:12

先顶一下。

割裂的责任显然不是我们要追究的。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如何弥补这种割裂?以及,谁来弥补这种割裂?

经验永远只能停留在个人层面、个例层面,显然不能承担起弥补和传承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高于个人经验、能够普济社会的思想。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以及逻辑推导都告诉我们:弥补这种割裂的只能是——理论——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

理论不可能凭空产生,就像我们常说的,理论高于实践、但必须源于实践。企业管理者都是管理的实践者,拥有或多或少的管理经验,因此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对于多数管理者而言,受个人实践的限制,他们很难将个人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因此必须有另一批人承担起将众多的管理实践经验理论化的工作责任——这些人应该是管理研究人员。

因此,管理实践者的责任在于将其经验总结告知社会——哪怕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关键是自己真实的思考与感受而不粉饰,同时积极地配合管理 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素材,而不是事无巨细皆为商业秘密。作为管理研究者则应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不是臆造一些概念或媚上、媚钱。

身为一个管理研究者,我深感我们还缺少科学的态度,缺少科学的方法,缺少基于中国管理管理实践的踏踏实实的研究!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开始这一努力!

前景是光明的!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作者: lgqm    时间: 2005-4-10 11:49

桔子,枳,嫁接

企业组织不是生存在真空中的,它必然首先适应于其所处的一定政治法律社会制度,然后才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进行竞争和发展。在大的规则下探索各自发展中的问题才有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西方是中国的未来,也看到西方管理理论的精妙,但是那是镜子里的事物,不是现实。

现实是中国没有形成市民社会的结构,就没有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的观念,中国也没有维护自己和别人尊严的意识和法律制度,中国还是一百年前的儒教国家,自然会出现西方普遍能接出桔子的管理理论在中国只能有枳。而西方人不懂的人际,厚黑等却挂满枝头,开出艳丽可能还有毒的花朵。

制度建设的滞后我们无力改变,我们能做什么?拿来!!!但是有条件的拿来!是嫁接!


作者: jonyjbsun    时间: 2005-5-26 16:13

这种文章读起来感觉很有启发。

其实,组织生存和成长不但需要机体毛发,需要营养,也要有意识。组织的思想是否健康决定了组织的命运。传统文化影响公司文化,也影响公司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对部分管理者个人的,而是对这个团体中的产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的成员都存在影响。


作者: 中年男子    时间: 2005-5-29 11:32
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也许我们应该将好的国外好东西与我们本有的东西融合和贯通吧。鲁迅提倡“拿来主义”,先拿来,再转化还是可以的,这好比我们中学读书。
作者: devilstear    时间: 2005-6-1 21:59

我喜欢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太妙了!


作者: china_how    时间: 2005-6-1 22:09

感觉像是楼主为众人设好的八卦阵

[em06]
作者: 寒山    时间: 2006-4-21 13:26

无论有没有结论都该顶一下


作者: laobanzhy    时间: 2006-4-21 13:31

期待


作者: ruisnow    时间: 2006-4-21 15:10

顶楼主。

有效管理的的前提条件就是静下心来思考!


作者: gtong1983    时间: 2006-4-21 15:45

路过顶顶~

坚持作厚道的人!!~~~

[em03]
作者: buser    时间: 2006-4-21 20:01
标题: 深有感触

在音乐中,看完古董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谢古董用流畅的文笔道出深邃的思想;我做管理多年有一点体会就是:1)管理是对人性的深刻领悟(洞察),套用一句俗语:一切管理都是乡土的;2)一切管理工具都要与时俱进;为表示感谢上传《古兰经》,希望对家人;有所帮助;


作者: 罗谋勇    时间: 2006-4-21 20:30

<儒家的教育从来都是政府用来愚民的外在工具>是啊!谁都知道,可是又何尝不错再错.

管理倒底管啥?管人/管事?

在中国这片特别的土壤里,好像种出的果实都是那么纯正!

我们那可怜的管理精力究竟耗费在中国的哪一块土壤上呢?


作者: sam912    时间: 2006-4-22 14:21
希望楼主继续发掘。
作者: hohuiyi    时间: 2006-4-22 17:32

古董和木人两位的思考的确触及到了管理思维的盲区,读来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联想到一个说法:中国的文化学说多是帝王之说,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使命是教育皇帝。这个观点与古董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看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工作过程中印象很深的是底下工作者都是单线联系,可见中共地下的组织是非常严密的。

自认关于管理所思不深,谨以此做一个旁证


作者: solofly    时间: 2006-4-22 22:39
很现实,很有道理。
作者: 寒山    时间: 2006-4-23 23:07
多谢
作者: oI    时间: 2006-4-24 17:12
哥们,既然已到了“地狱”,也只能勇往直前拉!
作者: alex.liu    时间: 2006-4-24 20:26

这是2006年我在栖息谷看到的唯一一篇很有份量的文章。

献花一朵~

希望家园想办法多拢住一些这样的高手,多推出类似的精品;少出现一些无病呻吟的“才女”。


作者: g1h6j8vip    时间: 2006-4-24 23:51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楼主勇往直前的精神很可敬!

      可是读了我有几个感觉:1、有点乱,跳跃得太快,面过宽;2、有些话题不够深入,没有能触到本

质;3、有些观点明显不能成立。可贵在这有血有肉,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假若能多静心思考,我相信

你会有更多收获。

      我很想多说的什么,可我以不知道从那说起,同时楼主话题中包含的内容太广,想把某一方面说得

清楚点,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做到的,我就其中的几个点说说吧。大家也好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管理的核心是实践,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样他的局限

性和滞后性也是明摆的,最关键的是她忽略了管理的艺术属性。有很多人认为学习了管理理论后,就是管

理者了,就可以胜任管理了,不是。松下幸之助,包括一大堆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家,就是很好的明证。

回头过来,我们自己有多少能真正称为企业家的。同样,可以证明,我们的管理认识和行为,并非完全来

自我们的父母,我承认,家庭的熏陶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是有限的,而且会通过我们自己的学习

和经历形成自己的东西。在这儿的学习,不仅是理论上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实践中的,人生

中不断地、全时空的学习。
      (待续)


作者: hongbo0406    时间: 2006-4-25 11:30
受益良多,非常感谢
作者: hhh123    时间: 2006-4-25 14:10

这里有个完整版,给个链接:

我们处在一个“管理尴尬”的时代?http://column.bokee.com/34143.html


作者: 晴天下雨    时间: 2006-4-27 20:55
第一次进这个论坛,就拜读了这篇文章。又激发起对管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做为一个管理者,有阵子吃老本了),谢了
作者: 朴人    时间: 2006-4-29 21:52

拥有高深的管理知识不一定就能管理好,好多优秀的企业家并不是专科出身,这也要个人的悟性,看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至于中西方管理的结合,没有哪个比哪个好,应该适合就好,成本最低运行最顺畅最好


作者: robert1975    时间: 2006-5-9 14:38
DEEP THINKING
作者: roywei    时间: 2006-5-11 15:04

很启发人的文章,特别是对企业管理存在的假设。说得很好,如果不是永续经营,管理真的成了多余。大家海捞一笔就完事。


作者: 由衷赞美    时间: 2006-9-10 10:34
“利润来源、效率产生”是最棘手的咨询项目,所以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很难涉及。
作者: yuxf    时间: 2007-1-28 11:40

又看到一篇好文章.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也就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

虽然世界上的各种管理理论和实践例子也在开始很大地影响中国的各个企业的管理者、员工,甚至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

但真正建立起中国自己经典的管理模式,不知会在什么时候。

谁会树起那盏明灯?


作者: weiming09    时间: 2007-1-29 09:54
我觉得我们在管理上要掌握基本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再把这些东西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灵活变通的加以运用.不管什么政治,首先还是选人.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存在的通病.
作者: 菲歌    时间: 2007-1-30 15:58

凡品德高尚的人,一般都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很悲惨。

企业当中看似“混乱”的很多现象正如人体中“合理的细菌”一样,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正常的问题。

一些看似井井有条、管理规范的企业正在遭遇着危机,而一些看似管理混乱的企业却拥有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

我们被传统教育给欺骗了.

组织当中晋升最快的管理者并不是业绩最突出的管理者,而往往是沟通能力比较强的管理者。


作者: 刘破破    时间: 2008-4-15 18:10

期盼续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