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抱一以为天下式    时间: 2011-1-13 09:20
标题: [转帖]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之路
   资源型城市与规划型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拥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想成为什么?能不能成为什么?对于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品牌设计会走得更好更长远更持续!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之路

■石章强 

     如果说过去的城市竞争只局限于区域、资源、政策的话,那么当下的城市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资源或政策争夺战,不管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城市间的竞争已经打响,品牌战成为获胜的最有力武器。

    从国内的亚布力到国外的达沃斯,从国内的丽江到国外的新加坡……城市间的角逐已经白热化。任何一个城市,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亚太,不管是在沿海,还是内陆,城市间的竞争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

    资源型城市与规划型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拥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想成为什么?能不能成为什么?

对于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品牌设计会走得更好更长远更持续!

云南B牌城市东川:撤市降区的痛楚

    东川,中国第一座因资源枯竭而被降级的地级矿产衰退型城市。如今,它的归宿是改设昆明市东川区。

然而,撤市设区5年来,东川的病症并没有减轻,东川的出路依然模糊。

    东川是一座因铜矿而建的资源型矿业城市,曾以“天南铜都”闻名于世,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铜基地之一。1954年4月,东川矿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省直辖;1958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地级东川市。 到上个世纪末,经过建国以后近50年的开采,铜矿资源基本告罄,东川市像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瘫在地上再也不能起身驾辕耕地。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2月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东川召开现场会,撤销地级东川市,改设昆明市东川区。一个曾经十分辉煌的地级市就这样悄悄地消失了。

   现在的东川区委、区政府是这样表述东川所面临的窘境的: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模式;资源消耗巨大,失去了传统常规的开采条件,企业亏损严重,矿区职工生活困难。有政府官员解析说,5大问题的根本在于东川没有发展或难以发展。而这个问题的根本又在于东川单一的产业模式无法应付矿产资源枯竭的大问题。但更多的观点认为,无论将来政府采取何种措施振兴东川,只要人的思想观念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与时俱进,东川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陕西B牌城市铜川:彻底掉队的无奈

    铜川有着十分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是一个因煤而兴的陕西老工业城市:“煤城”。她过去几十年来曾给铜川带来过辉煌,使铜川被誉为“渭北明珠”。可以说,以“煤城”的兴起带动相关传统产业的初步发展为标志,铜川已经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创业。

    但是,“煤城”同时也给铜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建设“欠账”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缓慢等一系列突出的影响其进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今,这座曾经陕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却已经远远落后于咸阳、宝鸡,甚至连榆林、延安等都开始超越了他。

    由于缺乏对城市的明确的总体定位,以及在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建设规划和文化建设管理等有关城市建设的核心因素方面没有与时俱时,昔日的第二大城市已成为陕西倒数第二城市。

安徽B牌城市芜湖:咸鱼翻身的愉悦

    安徽的芜湖是一个最值得也最具有可比性的城市,虽然黄石人却很少拿自己和芜湖作比较。

    芜湖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黄石也曾经拥有“鄂B”的记忆。

    黄石沿江,芜湖也沿江,都是“中部”的沿江开放城市。

    黄石252万人,芜湖227万人。

    黄石4630平方公里,芜湖3317平方公里......

    黄石人喜欢与宜昌、襄樊比人均,人均GDP,或人均财政收入,不亦乐乎,起码可以寻找那种“黄老二”的感觉。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芜湖去年的财政收入悄然达到67.53亿元,已经是“强悍黄石”的两倍多。如果比“人均”,或“地均”,黄石就更“吃亏”了,因为芜湖的“分母”比黄石小。

附:芜湖VS黄石

比较

芜湖

黄石

定位

沿江开放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城市、B牌城市

沿江开放城市、湖北省省第二大城市、B牌城市

行政区划

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

四区(黄石港、西赛山、铁山、下陆)

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

一县(阳新)

一市(大冶)

人口

城镇人口

市区人口 104.32万

城镇人口为126.3万

总人口

户籍人口 229.03万

全市总人口 253.87万

面积

市区面积

720平方公里

227平方公里

总面积

3317平方公里

4630平方公里

GDP

2006年

479.72 亿元(15.4%)

406.47 亿元 (14.2%)

2005年

400.65亿元 (13.1%)

362亿元 (12.9%)

财政收入

2006年

82.60亿元(22.3%)

41.33亿元 (30.3%)

2005年

67.53亿元 (13.5%)

31.73亿元 (37.7%)

人均收入

城市

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1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9472元

 

农村

人均纯收入4512元

人均纯收入3182元

   那么,曾经一度没落的芜湖又是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的呢?

   在芜湖经济发展的结构中,政府推动、资本推动和创新推动是三大要素。在九十代年代,芜湖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政府推动是控制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做启动性工作。但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比如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本推动和创新推动就成为发展动力的选项。

    政府推动、资本推动、创新推动,这三者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扮演控制要素、互补要素、共轭要素,这是借用物理学上的术语。这三个要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一定时期相互转化。老子说,“三生万物”,芜湖过去二十多年发展的经济,归结到一点,就是这三个要素的合理配置、主辅适当,促进了芜湖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这就是芜湖赖以咸鱼翻身的“芜湖模式”,即就是通过政府的控制要素、资本的推互补要素、创新的共轭要素的联动,立足芜湖并抓芜湖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性机遇,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各项政策(比如开发区的建设、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争取国债资金和开行打捆贷款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芜湖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为四大因素,一是解放思想,二是改革创新,三是招商引资,四是制度建设。

    在具体的城市发展中则有重点做好以三项工作。这生万物的“三”具体来说,是政府的三件主要工作:

    一是公共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公共产品,前者是指制定只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入本地区的法规政策或制定,改善本地区的投资软环境,以创造和发掘经济发展的机遇。后者是指政府出面参与或者吸引其他投资者建设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然后引导资本包括外地资本推动经济增长。这项工作,在九十年代我市做得最多,多以争取政策为主,新世纪前后芜湖做得最有力,诞生了“芜湖模式”和“用人、用地、用钱”制度的改革,等等。

    二是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对企业家和市场的某种程度的替代及其效果。在落后地区,由于企业家和资本力量弱,市场发育不全,工业化启动经济增长缓慢,为了克服起步阶段的初始障碍,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或者后发利益,实行政府对企业家和市场的某种替代,地方政府利用自身优势采用种渠道和各种形式来招商引资。芜湖市进入新世纪。在县区大力建设县区特色工业园区(先后创建了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七个市级开工区),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推动城市化工业进程的重大举措。

    三是倡导人文精神和全民的创业精神。05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创新文化的问题,号召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06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文件,这味着芜湖经济发展到这个时候,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未来芜湖发展后劲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优势的创建,也就是取决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壮大。只有在全民创业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各种适用性创新,一个城市发展的价值信念、共同理想才会凝聚,芜湖新的积极的城市精神才能形成。缺乏这样一个以“全民创业”为灵魂的价值观念、共同理想,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必需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人们就会变得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就会懒惰,没有追求,没有信仰,也就不利于调动广大市民追求财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招商引资,也不利于政府的社会管理。

    芜湖经济的发展,走着政府推动、资本推动和创新推动三类发展道路,现在正处在资本推动和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并最终走上创新推动的新台阶。在战争年代,兵民是胜利之本,在芜湖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全民创业是芜湖经济发展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重要力量,与必将与创新一起,构成芜湖经济发展的灵魂。

河北B牌城市唐山:复兴破题的享受

    唐山,曾诞生过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煤井、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道铁路、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具等诸多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但是1976年7月28日那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唐山这座有120多年历史的北方工业重镇夷为废墟。

    西方媒体曾断言,唐山被从地球上永远地“抹掉”了,唐山以钢铁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也将因此戛然而止。

    但是唐山没有被抹掉。在历经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之后,她不仅重新作为一座现代化的重工业城市屹立在华北大地,而且成为环渤海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领跑者之一:2005年,唐山市生产总值达到2027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地震前年度指标增长了93倍和55倍,2006年,唐山市生产总值达到2362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264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超过了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河北省所有11个地区城市中,名列第一位。2005年,劫后新生的唐山钢铁业钢产量超过4000万吨,作为唐山钢铁工业的龙头企业唐山钢铁公司的钢产量就达1006万吨,是目前国内第二、亚洲第五、世界第十二的钢铁巨头。

    这是个奇迹!这个奇迹是西方一些遭受地震的城市难以想象的。在世界地震史上,大地震后要建一座功能齐全的城市,一般要用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恢复建设用了30年,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复建用了20年,而唐山仅用10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建设,并经过随后的十年振兴和十年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毁灭到新生、到崛起。

    在经历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之后,北方工业重镇唐山,正在用“蓝色思维”改写自己资源型城市“深黑的历史”:以“走向精深、走向集约、走向沿海”的经济发展思路来解决唐山发展中各种突出矛盾,实现城市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大变革,发展海洋经济。

   发挥唐山沿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构筑沿海经济隆起带,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成为拥有着近200公里海岸线的唐山的必然选择。

    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上唐山”的发展战略,唐山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步骤莫过于2003年开始的曹妃甸深水港的建设。一位唐山官员说,曹妃甸寄托着唐山人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全部梦想。

    在做足了曹妃甸的政府文章和国家政策支持文章后,以及通过10余年的说服努力让首钢整体搬迁曹妃甸后,唐山向“蓝色产业”的经济转型终于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唐山市委书记张和表示,唐山将围绕曹妃甸工业区科学安排电力、建材、化工等产业链项目,以及金融、保险、旅游、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形成集聚效应。借助于曹妃甸工业体系,唐山将成为一个新型沿海重化工业城市。

   与此同时,为了“用蓝色思路改写煤都历史”,唐山已站在京津唐和环渤海区域经济高度上,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来定位并发展自己,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在区域内进行产业整合。比如在钢铁方面,可以用首钢来整合唐山的钢铁企业;在石化方面,要与在石化方面具有优势的天津协调,与其进行产业分工,并重点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等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否则无法构筑面向未来的“蓝色产业”。

     (石章强系锦坤品牌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锦坤传播公司董事总经理,与之联系,135-645-23456,jonkon@163.com。)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