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世界经济史中的“道德”在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4-1-20 14:37
标题: [转帖]世界经济史中的“道德”在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世界经济史中的“道德”在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作者:拈花一笑 提交日期:2004-1-8 20:47:00
世界经济史中的“道德”
  经济史中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在系统论视角下的道德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世界经济史中各种著名的经济行为:分工、买卖黑奴、黄金掠夺、雇佣、工资、剥削等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的分析,而推导出普适于一切经济行为的道德标准,从而重新审视“剥削”“公平”“私有制”等概念中包含的道德评价。
  关键词:系统论 功能 经济史 道德评价
  二十世纪,人类虽然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但科技领域同时却硕果累累。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工程,尤其是稍晚一些时候诞生的旧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更是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我们所面对的整个世界。
  以贝朗塔菲为代表的科学家所提出的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且能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状态。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系统。显而易见,任何地区经济、国家经济、乃至真个世界经济都是一个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每个在这个系统中的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元素,而由于每个参加社会生产的人都参与各式各样的经济行为,或者生产或者消费,或者同时生产与消费,这种行为毫无疑问的是“人”这种经济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并且必然可以把它们放到系统理论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和研究。
  系统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功能性”而这种功能是特定的,是直接取决于整个系统的结构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因此功能的高低,好坏也就完全依赖于系统的结构。马克思说过:“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只要停止一天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要灭亡”可见为全部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资料,并同时提供进行继续生产的资料,是经济系统最重要,最紧迫,而且是最天然的任务,也就是这一系统的“功能”。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养活并继续养活其中的成员,满足他们的需要”
  纵观整个经济史而评价一个经济系统的“道德与不道德”根本的依据就应该是它的功能,它实现其功能的效率。它是否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以及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的越好,这个“经济”就越“道德”相反则是“不道德的”。而这一标准是普遍适用于对一切群体社会经济行为、经济现象进行评价的。
  举例说明:——“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评价”《世界经济史》宋则行、樊亢主编。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殖民者对非洲的掠夺,给广大非洲州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极其深重的。非洲丧失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象牙等贵重财富,很快就成为赤贫之地。特别是延续了四个世纪的奴隶贸易,更是使非洲大陆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对非洲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可不可估量的损害。殖民者究竟从非洲运走了多少奴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据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努力数目,16世纪约为90万,17世纪约为275万,18世纪达700万。再加上猎捕和运送过程中的死亡人数,非洲损失的人口总计达1亿左右。另据19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专家会议提出的报告,在15~19世纪,音大西洋去奴隶贸易而损失的非洲人口达2.1亿。由于殖民者掠夺黑人做奴隶的年龄要求是男子在10~35岁之间,女子在10~25岁之间,所以青壮年劳动力的损失更为巨大。还有更为严重的影响是:由于掠夺奴隶,引起了部落之间无休止的相互战争,使得田地荒芜,经济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无数村落变成了一片废墟,各种手工行业也迅速凋零没落,生产技术大为倒退。奴隶买卖还促使部落封建主的权势加强,巩固了原有的落后的社会秩序,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更加落后。”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殖民者贩卖奴隶的行为,导致了绝大多数非洲人民的基本的物质产品的需求,甚至是生命安全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奴隶贸易”是“不道德的”
  再举例说明:——“对分工的道德评价”《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著
  郭大力 王亚南 译——“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唤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把它引来作为例子。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由此可见:恰好是由于分工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很好的实现了“系统”的“功能”。因此“分工”这一经济行为就应该被视为“道德的”和“进步的”。
   再举一个例子:商业行为。中国人有句话“无商不奸”但是当我们假设整个人类社会没有从事买卖中介的“商人”,那我们的世界远没有这样好,我们的生活远没现在这样,有满足不同需求的各种商品。商人的作用就是使不同需求的人之间产品交换的效率大大提高。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4-1-20 14:37
   商业行为的社会总效应是“更好的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它们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和“进步的”
  现在,就让我们用这种系统论的视角去观察一下最近二百年来人类经济社会,这个以高度分工,工厂大机器生产,雇佣劳动,资本投入,为基础的“大系统”,去评价一下这个系统的道德性。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786页———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的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由于封建家臣(这些封建家臣,正如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正确指出的,“到处都无用地塞满了房屋和城堡”)的解散,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抛向劳动市场。虽然王权这个资产阶级发展的产物在追求绝对权力时,用暴力加速了这些家臣的解散,但王权绝对不是这件事情的唯一原因。不如说,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通过把农民从土地(农民对土地享有和封建主义样的封建权利)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的办法,造成了人数更多的无比的无产阶级。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大规模的封建战争已经消灭了旧的封建贵族,而心的封建贵族则使他们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对这一时代来说,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因而,把耕地变为牧羊场就成了他们的口号。哈里逊在其著作《英国概述》(在渔获邻舍的编年史的卷首)中,描述了对小农的剥夺给国家造成了这么大的破坏。他写道:“我们的大掠夺者什么也不在乎!”农民的住房和工人的小屋被强行拆除,或者任其坍塌。资本主义制度正式要求人民群众处于奴隶地位,使他们本身转化为雇工,使他们的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的盗窃,是暴力剥夺人民群众的过程得到新的惊人的推动。在宗教改革的时候,天主教会是英国相当大一部分土地的封建所有者。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抛进了无产阶级行列。很大一部分教会地产送给了贪得无厌的国王宠臣,或者非常便宜的买给了投机的租地农场主和市民,这些人把旧的世袭佃户大批的赶走,把它们耕种的土地合并过来。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土地所有者通过立法实施掠夺,而这种掠夺在大陆各处都是不经过立法手续就直接完成了的。当任一用户,既按一年期限租佃土地的小租地农民,一群奴隶般的完全听大地主摆布的人,代替独立的自耕农时,对国有土地的掠夺,特别是对公用土地的不断的盗窃,促使在十八世纪叫做资本租地农场或商人租地农场的大租地农场增长,并且促使农村居民变成无产阶级,把他们“游离”出来投向工业。当然还包括其发生的著名的圈地运动。
  以上论述明显的说明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雇佣劳动,其劳动者主要是由失去土地的农民转化来的,而剥夺他们土地的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获得土地的所有权,二,使他们成为工人,满足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根据目前的理论在劳动力自由流动和没有工会组织下的情况,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对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的,这就是说,如果人为地增加劳动力的数量而需求不变的话那么劳动力的价格就会下降,劳动力的数量越多,劳动力的价格就越低,这种现象在不发达的资本劳动市场上随处可见,比如目前中国的长江经济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在城劳动力供给过剩,导致工资水平很低,而且必要的劳动保健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地工厂的老板常说的话就是:“嫌工资低,你可以不干啊,有的是人等着那”而早期的资本家恰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利润的,他们勾结国王政府,当权机构制定法律,掠夺土地,使大量的农民沦落为无产者,而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入他们的工厂,接受他们的雇用。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相反的情况:工人数目很少,资本相对过剩,也就是说劳动力供不应求,这个时候肯定会出现高工资,而工人的福利也会很好,自然不会出现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工人极端悲惨的情况,很好的例证是目前北欧福利国家的情况,国家极端富裕,劳动力不足,政府鼓励生育,而劳动力依然不足,因此劳动者的待遇很好,福利也很好。
  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资本雇佣劳动带来的工人阶级极端的痛苦和贫穷不是因为“剥削”,而是因为劳动力与资本的比例以及其供需关系被人为地改变了,而资本主义初期的资本家,正是通过这一手段发了大财。由于他们的“钻营”行为,工人的工资很低,导致了马克思时代工人所面对的苦难!他们的行为使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没有得到本应有的更好的满足,因此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但是,业主的经营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这里所说的私营企业主(家),包括两种身份的人:出资者,即所有者,在现实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指的是董事和董事长,包括股票持有者;另一部分为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前者我们过去在教科书中称为资本家,后者称为资方代理人,经营者。实际上二者不完全一样:前者是雇主,后者是高级打工者。只是在我国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以两种身份又往往是合一的。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两权应当分离,才能过渡为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说: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因此,他们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如果出资者是业主自己,他又从事经营管理,那么他就是二重身份,他获得工资,是熟练劳动的报酬,经营管理的回报;而他获得的利润,则是剩余价值。如果他仅仅是经营者,那么,他则获得管理和监督劳动工资。董事、监事的报酬,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是私营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研究其性质时应当有所区别。 但这些都已经是常识了。我在这里所以要讲这些,无非是要强调,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比一般工人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
  但是,剩余价值部分并不全是所谓的“剥削”所得。如果我们承认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的话,那么,必须承认,剩余价值部分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业主自己创造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下,在科技含量高的民私营企业,业主的收入中绝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复杂劳动所得。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管理是第二生产力。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当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
  在我国现实中,我还没有看到和听到有专靠剪息票过活的那种资本家。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是从事复杂劳动的业主。他们的素质未必都很高,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也没有星期天、休息日,想各种办法把企业搞好。有一些甚至是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专家学者。他们创造的价值更多更大。他们的收入中,除了工资以外,利润分红虽是按资分配,但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创造的价值。
   综上所述,按照这一标准,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只要它能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并且它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就是“道德的”、“进步的”不管它的名字叫“分工”“剥削”“私有制”还是其他什么!与此相反如果某种经济行为没有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条件下更好的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它就是“不道德的”“落后的”不管它的名字叫“公有制”“集体所有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很简单:这个“系统”没有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相信这一道德评价标准不仅在世界经济史中适用,并且会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道德评价中扮演最终“裁决者”的角色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