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海尔为什么要这个人沉默? [打印本页]
作者: 少天 时间: 2003-12-15 13:24
标题: 海尔为什么要这个人沉默?
《远东经济评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选择了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海尔起诉“六问海尔”一文作者的案例,指出中国企业利用起诉让批评和怀疑沉默的案例日益增加,诉讼威胁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这对好的商业活动是致命的
□辛叶编译
原告海尔集团是中国的家用电器巨人,中国最著名的品牌;而被告成一虫(网名),是一个25岁的证券公司雇员,租住北京东郊的一个公寓,他的生活如此简单,家里只有一样海尔电器——房东提供的海尔热水器,他没有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成一虫在谈到那篇为他招来官司的文章时说,“我不认为像我这样的人能有多大影响”,3月,成一虫将这篇文章贴在网上,“我不认为有多少投资者会读它”,他说,“我不希望对所列出的公司有什么影响。我只是希望在我的圈子里,在我的网上朋友中……得到一些认可。”
他得到了认可,但为此付出了代价。中国两个最大的门户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的一个财经杂志也发表这篇文章,英国金融时报在6月25日也翻译和引用了该文,海尔起诉了成,要求他赔偿30万人民币,公开道歉,从网上删除这篇文章,收回所有刊有该文的杂志。
企业以诽谤为名将媒体送上法庭正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在海尔之前深圳房地产企业世纪星源成功地赢得了与《财经》杂志的官司,《财经》为一篇质疑文章赔偿世纪星源30万人民币。
企业视诉讼为保护自己免受媒体和网络“流言”伤害的方式。但是很多分析家担心,诉讼威胁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这对好的商业活动是致命的。经济观察报的一篇社论中说:“非经济的因素使揭露问题变得非常困难”,该文引用《财经》为例,说,“海尔和南方证券分析师成一虫间的官司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陈志武把中国出现企业诉讼称为“一个非常大的新现象”。他研究了过去12年中113个媒体是被告的诽谤案例,在最近两年中,公司是原告的很少。他的研究意味着成一虫的赢面很小。101个案例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媒体是被告的情况下,输的占70%。陈志武说,与此相反,在美国媒体输的占9%。而在中国,如果媒体在所在地之外的省打官司,输的占82%,“这里有很大的地方偏见,他们通常会偏袒本地的原告。”
为什么媒体的遭遇如此不幸?《财经》杂志的辩护律师引用了司法解释“如果一篇文章反映了基本事实,并且没有侮辱他人,就不应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是深圳法院确认6页文章中只有两处事实错误,《财经》没有侮辱原告,但还是判财经诽谤罪名成立。陈志武猜测,一种解释是,“保护名誉权的重要性压倒了对出版自由的保护。”他预言足够的公司起诉批评者的案例的发生最终将导致最高法院出台新的对诽谤的司法解释。在与政府官员进行了讨论的基础上,陈志武说,政府包括中国证监会很重视公众舆论对公司会计的监督,“虽然特殊案例,比如海尔,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这对成一虫来说是一个安慰。这个在南方证券从事在线贸易的瘦弱年轻人说,他对海尔提出了疑问,他怀疑海尔在1990年代从核心产品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扩张到电视、计算机、手机领域以及最近又扩张到金融服务的成功。成一虫称,海尔面临新生产线的严峻竞争,在这些领域海尔的市场份额都没有进入前三名。另外他补充说,这些领域的边际利润已经很小。陈的结论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不能轻易乐观。”
成一虫还认为海尔宣布的市场优势有问题。海尔称自己是冰箱、制冷和空调市场的领袖。他指出,另一个政府调查显示,其他企业是这些产品的市场冠军,他写到:“笔者并不想说哪一个调查更可信,他的愿望只是想提醒每个人,海尔的市场份额真的有宣扬的那么高吗?”
成一虫质疑海尔集团和它的子公司青岛海尔冰箱之间的财务关系。他说青岛海尔冰箱2001通过增发新股募集了近18亿现金,然后用这笔钱和另外发行2.5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购买了母公司空调业务75%的股份,但是当初青岛冰箱只付出了5亿人民币就得到了空调业务25%的股份。他暗示,青岛冰箱为后来的75%的股份付出太多了。
海尔在诉讼中说,成一虫的文章包含多处捏造,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但是并没有指出哪些地方是捏造,如何伤害了海尔的名誉权。成的律师询问青岛地方法院,是否可以要求海尔取消或者修改含混不清的申诉,使他的委托人清楚地知道他捏造了什么。
海尔拒绝对起诉成一虫一事作出评论。青岛市政府外事局、张瑞敏办公室表示:“从法律的观点,在开庭前对外界谈论这个案子是不适当的。”
成一虫说,如果海尔赢了他要用很多年才能赔得出30万人民币,他的父母——家在福建的一位电话修理工和一名会计,还不知道这件事。他说:“如果他们从媒体上知道了,会担心死的。”
他的父母很可能没有从媒体得知此事,给予此事关注的只有少数媒体,比如经济观察报。转载成一虫的文章的两个门户网站之一广东网易已经删除了支持他观点的评论。很多以成的文章为基础批评海尔的文章已经从网上消失。
在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上出现了为海尔喝彩的文章。中国证监会的一位官员7月5日说,(海尔)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品牌。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品牌,证监会对海尔的诚实和可信非常有信心。
作者: rougebear 时间: 2003-12-15 18:07
国内的企业总是习惯于鲜花和掌声,纵使是成功的企业家也不能幸免。悲哀。
作者: yuft 时间: 2003-12-16 13:21
虽然说最后以庭外和解而告终,但折射出来很多问题。
中国的大企业往往是作为应政治的需要,觉得跟政治一样,很难容得第二种声音。
作者: 牟天 时间: 2003-12-20 11:49
呵呵,海尔,越来越高不可攀了。可惜的是,他底部的支持力量还不够强大!甚至连一个小网虫的文章都能使其动摇,这个巨人的没日不远了
作者: 活鱼 时间: 2003-12-20 13:33
一个能够接受意见的企业才可能真正的成为强者!海尔现在很风光,但是,他们不要忘了,他们的成功,更多是在政府的帮助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功的。企业报喜不报优的行为从市场的角度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别忘了安然公司的例子!在顺境里,是无法真正的考核一个企业的能力的,总体经济环境的大好,只会掩盖企业运作中的毛病。
作者: deqiangw 时间: 2003-12-20 17:32
海尔的所作所为令我不齿。
我也同时认为离它寿终正寝的日子不远了。
我不是在贬低海尔,我没那个权利。
如果海尔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那就是它的伟大,但是它没有!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是应该多反思一下自己的,我这么认为。
作者: 清风徐来 时间: 2003-12-21 14:48
输了可以出书卖钱
《我和海尔不得不说得故事》
《官司,我输给了海尔》
作者: zjy 时间: 2003-12-23 21:30
这就中国企业的悲哀.
我还能说什么呢.
作者: gd 时间: 2003-12-23 22:49
看看微软,只有为了盗版告人家的,没有因为评论告人的
再看看GE
HAIER只能给人一个感觉:没有气魄
上楼说的输了能出书,很有意思。
不过海尔到时候要告出版社了。
作者: kingwang12th 时间: 2003-12-24 11:27
这是海尔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
作者: 疯风 时间: 2003-12-24 14:16
求政府保护,和断不了奶的BB没有什么区别。
作者: davidkai 时间: 2003-12-25 12:51
海尔的这种举动和我们的国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很难苛求海尔能脱离现实。
不过很希望海尔能够继续辉煌,中国能够叫的出名字的公司实在太少了。
作者: sdzhuzhu 时间: 2003-12-26 16:09
作为我国著名的也是唯一的跨国大企业,海尔的做法真的是有点太过分了。一个人如果只能接受鲜花和掌声,不能接受批评和建议,那么他还有前途吗???海尔醒醒吧!!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能真的成为行业的老大,请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即使它不是真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免。
作者: zgc_604 时间: 2004-1-2 13:38
没有什么悲哀不不悲哀的,其实如果双方都本着市场的原则去办事情就是了,其他自有市场来裁决
作者: alex.liu 时间: 2004-1-30 16:24
如果原告赢得了这场官司,那么它将失去更多的市场。
经验表明,对一个人满意,你会对5个人称赞他;如果你对这个人不满意,你会告诉50个人。
买单的是消费者,而不是法院或其他什么部门。
作者: frank_life 时间: 2004-1-31 09:14
出书吧,我来发行,呵呵。
作者: 岚裳 时间: 2004-2-3 13:16
呵,是够过分的,不过呢,一个真相不会因为一场官司的输赢而扭转的,最多也是活在谎言里多活几年罢了
作者: michaellyx 时间: 2004-2-3 14:17
我感到很悲哀!
作者: lvmh 时间: 2004-2-4 05:51
中国的事情,凡是到说不清的时候,就搬用政治.
政治是最有力的!
海尔,被神化了.但中国企业管理高层需要把海尔神一把.
以前,我也认为海尔了不起! 在MADE IN CHINA 方面!
现在,还是了不起. 为了一个解读海尔的近似书生的人的,动用法律.
作者: goldenfore 时间: 2004-2-4 10:13
海尔太没有气量了,怎么能成大事?
评论应当有一定的自由,如果这点都没有,我们的权利怎么能够得到保证?
作者: cbb213 时间: 2004-2-4 10:40
清者自清。浊者恒浊。
作者: saming 时间: 2004-2-6 08:30
海尔做的确实有欠思考。呵呵
作者: jack197902 时间: 2004-2-6 18:42
以下是引用rougebear在2003-12-15 18:07:00的发言:
国内的企业总是习惯于鲜花和掌声,纵使是成功的企业家也不能幸免。悲哀。
有同感!
作者: lfengqi 时间: 2004-2-8 00:08
真是无话可说。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可怜的忧国忧民的书生。
作者: 灵动 时间: 2004-2-20 11:10
人无完人,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海尔获得目前的成功除了政府资源及特殊环境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外,不得不承认,还是有其主观的优秀的东西的。有一句话叫着“存在就是合理的”,海尔亦是如此。只不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很多问题也随着而来,即使是以前被认为是成功的因素。成功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失败,人很多时候容易陷入成功的心态而拒绝改变或吸纳新鲜有益的东西,企业也是一样。是故,建议海尔必须调整好“心态”。否则,现在这些弱点可能还不至致命,但弱点将会越积越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另外,本人对于海尔了解不多(虽然也有不少朋友是在海尔干过的),而且也没对它进行过深入研究,但作为一个管理顾问,客观地讲,任何的管理方式或者是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问题的关键点是正作用与副作用比较后的选择。企业家作为管理的实践者,很主要的精力就在决策上,这个决策当然包含战略、组织建设等,但一定会包含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决策。而实践者并不是要求所有事物要有十分完美的结果,更多的时候只要达到七八成就已非常优秀了。所以,如果海尔已深入考虑并是基于此而作此种回应也就是合理的。
未经仔细思考而谈论此事,有污各位同仁的眼界,先向各位道歉,谢谢。
作者: ntg407 时间: 2004-2-20 13:30
制度和文化使然。
作者: 怡红公子 时间: 2007-11-29 22:21
和真正的成熟跨国企业还是有差距的!
缺乏包容!
作者: joexsl 时间: 2007-11-30 11:08
以下是引用清风徐来在2003-12-21 14:48:00的发言:
输了可以出书卖钱
《我和海尔不得不说得故事》
《官司,我输给了海尔》
很好很强大,我支持小成同学以后出书,是输是赢都要出.
我一定给面子去买本,最好再爆点黑幕,比如海尔XXXXXXXXX小成啊,之类的.
[em05][em05]
作者: joexsl 时间: 2007-11-30 11:11
有容乃大,呵呵,一家立志成为世界顶级企业的公司,连这样一点点的意见都不能正确的面对和分析,我只能感到很悲哀.
当然,不如此,办公室的几个哥们不足以显示其在公司的重要性;
当然,不如此,海尔的法律顾问不足以挣到一大笔的律师代理费;
当然,不如此,我们小成也没有机会出书了,呵呵,顶大家,让我们一起把这场好戏进行到底.
作者: entou 时间: 2007-11-30 11:16
呵呵,老农民看来又有草可以锄了。
首先我支持海尔的行为,想问一下楼上支持的朋友,如果你莫名其妙被人狠狠扇了一耳光,你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通过合法途径来反击?
海尔诚然是有不足且一定存在问题或者缺失,但别忘了企业是问题的孵化与产生地,请问有谁遇到过没有问题的企业?就算是世界百强企业,也一定有其难为或者尴尬之处。
如果我们真心是爱护并希望企业能够健康成长,作为外人的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
一、以书面形式咨询或告知海尔相关部门,要求其给与合理解释,我相信海尔不会置之不理。案例就是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就上市公司獐子岛的相关财务信息的披露直接致函獐子岛董事长,很快就收到其就我朋友提出几个问题的答复。这种选择应该是最佳的方式。
二、通过正常的、合法的途径要求海尔公开真相,如电视台、报纸,他们愿不愿意刊登在于你的质疑与论点是否真实、有依据,如果这些媒介同意披露,一是证明你没有主观臆测、不是想哗众取宠,二是媒介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并帮助到企业。这种选择应该也是非常诚恳与有效的方式。
三、通过没有严格审查或者认真校核的网站、BBS等媒介披露,这有可能使你一夜成为众星捧月般的明星,也有可能使你官司缠身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如果你披露的是经过事实依据验证的信息,企业不仅不会应用司法途径找你麻烦,可能还会邀请你成为座上宾,你将成为网上的精英,赢得人们的敬重和喝彩。但如果只是发表你自己的揣度、疑问、或者没有经事实依据进行验证的所谓信息披露,缠上官司只能是你咎由自取。
呵呵,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为了一搏成名,啥事做不出来?输了官司又如何,那位敢于打海尔耳光的朋友,你真的可以考虑楼上兄弟所言去出书哦,甚至可以继续不负责任的披露所谓的信息,那只能是赚到了不明真相者掌声,而输掉经济利益的官司。
老农比较喜欢清静,不喜欢吵闹,更不喜欢一些人借所谓信息披露出卖自己,可能你可以藉此迅速被人认知,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但你却损害了别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小人。
呵呵,老农别因此惹官司就好,言辞是重了点,但希望大家理解老农希望各位循规则、成事业的拳拳之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0 11:27:14编辑过]
作者: nisky 时间: 2007-12-2 10:24
如果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不能学会接受质疑、批评和评论的话,中国的企业永远不会成长!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