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如下:《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为本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本人同意并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需要小部分(注:1000字之内)转载、摘录、引用,请注明本作者署名及栖息谷论坛链接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71276-1.html
超过1000字的转载可先以跟帖、站内信件方式预先征求本人意见;
自行下载打印,用于自我学习的,仅限于个人使用,且必须保留作者署名及栖息谷链接等联系方式,不得扩散传播。
如未经本人同意并书面授权用于商业用途,本人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谢谢各位支持!
朱荣新
完整版本请阅读栖息谷本人《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一文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71276-1.html
谢谢
管理是一门科学。
管理是一门产生于实践,复归于践行的科学。
管理是一个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再到理性的自由王国的过程。犹如“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但管理不能靠佛语。所谓“管理者,企业之大事者也,死生之道,存亡之理,不可不察也!”企业管理的任何一个举措无不涉及到金钱和利润,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作为一个结果导向型的组织,作为一个面对外界环境快速发展变化的组织系统,必须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来,才可能谈及壮大和发展。
企业如车,一辆战车。
一辆车,由不同部件构成,有了精良的造车理论和技术,并不一定保证这辆车上路后,就能够跑的更快更远更稳——司机、各个部件的磨合问题,还有油的标号问题……最关键的还有车和路的匹配问题。
这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把握和掌控。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只有“循道通术,知行合一”这一条路能够抵达目的地。
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我们的目的:探研适合国内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我们的追求:实战、实用、实效。
我们的方法:拿来主义,中西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活学活用。
个人的建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行合一。
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取势 明道 优术”与“事—市—势”的概念。
企业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可死搬硬套。
“取势 明道 优术”, 是长江商学院的校训。
取势,远见也;明道,真知也;优术,实效也。
企业经营也可分为“事”、“市”、和“势”三个层面,相互关联,但高低自现。其中的“事”,乃实干做事;“市”为市场运作;“势”则符合趋势。
道理谁都会讲,真理本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可问题出现了。
众多的科学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为什么在中小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就没有起到原本应有的效果呢?
为什么众多的中小企业投入重金的培训却换来了“听后热血沸腾,回来不知所措”的结果呢?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历经了“经验管理-舶来管理-中国特色管理”不同阶段的摸索和实践,中小企业管理到底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以下这些至今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困惑,突破中小企业的管理“魔障”呢: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问题——如何能够真正让企业文化落地,并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问题——到底有没有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呢?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问题——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也都很重视,可如何能够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得以实施,形成实效呢?
此外还有:中小企业的流程管理及流程再造问题、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中小企业的管理风格问题、中小企业团队建设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中小企业在规模上来讲,它们不可能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但中小企业同样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人、财、物、技术、信息、产、供、销等企业管理要素和渠道到企业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运营、反馈、修订等管理环节的方方面面,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组织和运作。
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即世界上现有的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在大企业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规律中有着更为典型的中小企业的影子和特征。
同样,也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急需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之道”,并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解决之道”。中国大陆本土的中小企业对此的需要和渴求尤为急切。
这些年来,很多的专家砖头、学者学究、包括企业教练把式纷纷登台,姹紫嫣红,异彩纷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有各派的《葵花宝典》和公开秘籍,就连黑猫白猫,也都颇有建树。
问题是:真的抓住老鼠了吗?
中小企业管理形象地概括起来,可以用三重境界来描述。
第一层境界是企业管理规范化;
第二层境界是企业管理标准化;
第三层境界是企业管理文化化。
所谓企业管理规范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人为的规定。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志一般有:具有可实现的战略目标,并形成具体规划;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核心业务流程相对成熟,业务骨干队伍基本稳定;企业文化气氛初步形成,企业理念和风格被企业内外认同。中小企业一般不需要模仿大企业制定所谓的管理规范,适用、实用、实效才是真功夫。
关于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是我国企业管理的必经之路,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引进和实施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现代管理手段,如ISO9000,TPM,5S,6Sigma等,确实能够使得企业管理在上一个新台阶,也能够表明企业管理开始进入标准化。但“甲之甘露,乙之砒霜”。中小企业在引进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量力而行,以实际需求为尺度,不必图慕虚名,好高骛远。此外,网络时代,与时俱进,没错;使用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也是现今企业必需的选择,但应根据中小企业企业的具体需求和发展需要而进行。中小企业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变化迅速,例如花费巨资建立的ERP系统,可能会随着企业各方面变化而失去用处。修修补补只能解决局部问题,重新建设经济上又承受不起。
关于企业管理的文化化,并不仅限于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停留在的“标语口号+士气展示”的“企业文化”层面。企业发展了,老板挣钱了,说谁没文化,谁都跟你急。企业也是如同一个人一般,可以通过体能锻炼强劲健体,练出一身腱子肉,还有八块腹肌;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叫大家都知道我身着阿玛尼,肩背LV,不时还有CHANEL缕缕袭来,可是,贵族确实是需要三代才能练成的。企业管理的文化化,是需要从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中自然形成的。
有没有办法?有没有捷径?
中小企业如何 “取势 明道 优术” ?
怎样才能做到“”事、“市”、“势”有机结合,借势,谋市,成事?
延伸思考:你的企业,你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真正的解决?除了你看到的现象,在这些现象后,还有什么呢?
《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希望能够在提供引玉之砖的同时,为各位朋友带来阅读上的轻松和快感(阅读快感)。
路,就在路所在之处——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之一
本节导读:管理并不难,管理是实践,管理需要破权威和去标签化,叫实践来检验。
管理,其实并不难,是个人就会。
因为,对于人这一社会动物而言,可以讲:管理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君不见远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远古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在就知道自然自发的组队捕猎了,而且,我们的先祖们为了生存和繁衍,为了氏族发展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当时在没有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文牍的背景下,就已经达到了“拥有共同愿景和目标(捕到猎物,获得食物);有计划、有组织并合理分工(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女性采集,男性捕猎,且身强力壮者合力担负起主攻和佯攻任务);采用激励和奖罚进行控制(勇敢者和懦弱者将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组织评判和结果);并且也有了培训(由有经验的猎手为新人进行捕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指导和训练)”。那时的团队精神和执行力还是超强的——“我种田来,你织布;我打猎来,你采集”,可以讲,这样的一只“同心同德的创业型团队”,恐怕也只有马云当年的创业之队方可比拟吧。
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尤其是在社会工业化、商业化以后,管理“被理论”、“被神圣”、“被专家”了。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人类实践的行为。之所以出现管理“被**”化,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的智慧越来越“高深”,也就是人类对于自然也好,对于自身也好,存在着“探索无极限”的天性,于是,各门学科日益细分化,日益专业化;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在社会阶级和阶层形成后,“治人的劳心者”与“被治于人的劳力者”之间智慧力量的博弈需要。
“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惟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 这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一位名叫戴维·B·赫尔茨的美国管理学者的名言,也同样为我们对管理的认识和认知提供了一种观点——管理,并不神秘,也不是如同哲学和逻辑学那样的抽象学科;管理,就是一种人的主客体之间的活动和行为。
美国管理学家小詹姆斯·H·唐纳德等人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的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其实,我们如果在不让自己屈膝跪拜在管理的专家化神秘之坛的状态下,仅凭我们每个人的普通IQ,也能明白:“管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一结论。
所以说,管理其实并不神秘,管理活动伴随人类进化,最初的目标是人类的繁衍和发展。只是现代的工业化,和社会的商业化,诞生了非常复杂的管理和管理科学版本。
尽管管理整天围绕陪伴着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但是有趣的是,截止现今,关于“管理”的定义却还没有定论。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然而,不同学者在研究管理时出发点不同,因此,他们对管理一词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直到目前为止,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各种不同的管理学派,由于理论观点的不同,对管理概念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管理学者是这样定义“管理”的,如:
泰勒:“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F.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团结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韩放译第104页)
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原著,曹永先译,《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团结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韩放译,第7页)
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 ,《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第一版,第2页)
小詹姆斯·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小詹姆斯·唐纳利 詹姆斯·吉布森 约翰·伊凡 , 《管理学基础 职能/行为/模型》, 1982年1月第1版 , 第18页)
彼得·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彼得·德鲁克 , 《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 第7页)
在以上这些管理大师对管理的定义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唯有德鲁克一针见血——“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是为真知灼见!
再高深的管理理论,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实效如何?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
管理,在“知”,但更在“行”;管理,如能知行合一,将无往而不利。
路,就在路所在之处;管理的知行合一之路,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始终不隐不藏,从不和你“躲猫猫”,只是看你是否能够看到、找到这条路径。
当然,前提是:首先你是愿意去寻找这条路的。
延伸思考:穿衣打扮需要品牌,是为了区分我们的社会身份。现实在企业的管理中我们需要让别人知道“我采用的是***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吗?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专家大师都是管理学的巨匠,他们的学术和理论研究成果斐然,并在企业实践中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换句话讲:所有的管理知识和理论,都是好东西。可问题是:目前如果你是位中小企业的企业主,或你是一位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你还在为企业的管理而一个头两个大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实效之路。
因为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能否尽快找到中小企业的管理之路,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效益,更关系着企业的生存!
我们中国人是聪明智慧的人种,既懂得管中窥豹,又明白盲人摸象;在一叶障目时,自然会联想到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林。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公元前500多年就明白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大道之理,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解决方案。老祖宗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有自身规律并周而复始在不断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而且相互对立的事物也是会互相阴阳转化的。宇宙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这个叫着地球的星球是这样的,地球上的万物也都是这样的,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是在一个系统和体系内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运动,在变化,在发展的,而且会留下各自的轨迹。同样,社会的发展,包括工商企业的发展、经营、管理也都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轨迹的,都是在这一规律和轨迹中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
我们不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把企业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吗?这就是一个企业的大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
在“细节决定成败”的年代,“执行力”一下成了企业主关心关注的焦点,可是,当众多的企业在尝试了很多方法后,真的做到了精细化管理和执行力的提高了吗?
还有,关于企业文化的建设,现今可以说上至老板下至门卫,无人不知,试问现在哪个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呢?可是现实的结果呢?
这些问题并非管理理论之错,也不是专家的砖头没有分量,而是众多的企业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忽略了一点:“大道至简”,没有抓住企业管理的真正核心,只见树木丛生,没有看到森林。面对陡峭的山峰,在和对手竞赛时,只看到了脚下的那一两步山路,只看到了缠住自己,困扰自己的藤蔓,而就事论事,忽略了系统性。也就是“身在山中叶障目”了。
大至宇宙,小至微生物,都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系统性的,企业管理也不例外。
在自然界管理层面上,有一种客观力量管理世界,实现自然界的平衡、稳定和有序。霍金在其《时间简史》中,暗示了能量管理自然的观点,宇宙是在不断的爆炸中创造了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能量在不断变化,并不断创造物质。能量按其内在的规律主宰着整个宇宙的发展变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管理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其管理理念与方法主要表现为:“各从其类”和“道法自然”上。
另外,太阳及其热量分布决定了地球生态群落的存在层次。地表上的一切生物在不同的群落中生存、发展,必然受此环境层次的影响与制约,并因此产生了不同温度带的人类生存与发展模式,包括不同区域的人类的习俗规范、文化行为、社会行为、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精神行为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呈现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我们把管理视角从自然转到人类社会,其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关键强调为人类服务的关系管理。
同样,在企业管理这一系统中,其本质是围绕企业运行的内部和外部关系的系统性管理。如果脱离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必将会成为庸医的牺牲品——最可怕的还在于中小企业主往往会身先士卒,奋勇当先,亲自操刀扑向自己“亲生孩子”。
前面我们谈到了:管理并不高深,其实很简单。我们也谈了:“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语)。
其实这个睿智的祖籍荷兰生于维也纳的美国人,在毕生专研管理科学后得出的这一璀璨成就,尚有商榷之处,那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并非呈先后排列的次序,而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从明天起,我们就将开启企业管理的知行合一之路。除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外,笔者还将引用这些年来服务过的企业案例作为实证,在此一并向这些企业和其企业主、企业家们表示感谢!并向这些企业的每位员工表示感谢!CCTV&MTV的感谢,就先暂时免了。
延伸思考:功夫在诗外只是对写诗写文章适用吗?
为什么德鲁克会和阳明先生在知与行的观点上不尽相同呢?
开启企业管理知行合一之门——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知行合一,知易行难。三教都能合一,管理更是万法归一的。
在开启企业管理知行合一这一扇一纸之隔的厚重大门之时,请各位暂时先轻松一下——脱下自己多年来穿上的各款“管理大氅”,因为只有空杯才能装进新水。
如果您正好是拥有多年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管理人员,那么在脱掉你的管理理论“大氅”外,最好也能暂时脱掉身上的铁布衫,暂时忘掉自己的经验,但一定不要脱光,要留下您作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良知(此良知非彼良知,并不完全是道德层面的,还请性急的朋友耐心则个)。
在这里,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位草根老板——唐山的一位做办公耗材的中小企业家。他恰好和笔者同姓。他是在笔者为唐山一家年销售额4亿多的企业做管理咨询时认识的朋友。
他是在数年前只身一人来到唐山创业的,和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家一样,筚路蓝缕的经历对于朱老板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磨砺和修炼。今天他的公司也还只有10多名员工,年营业额也不是很高,可是他却已经做到了管理的高层次境界——无为而治——他在不在公司,员工都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公司没有打卡机也没有签到薄,但员工却没有迟到早退现象;按照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流程,各部门的员工能够主动密切协作,主动去实现客户满意的既定目标,并将客户的满意转化成重复购买,使其成为公司的忠诚客户,但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人给他们上过“CRM客户关系营销”和“二八原则”的课程。
这位朱老板所做的只是两点:首先,他认为自己创业不易,是手下的“兄弟”们帮他“打下”的“天下”,所以,在公司里首先给予跟着他创业的骨干员工实行了期股分配,现在已经对于在公司工作满1年以上的员工都推出了“期股分配”制度。并制定了一清二楚的提成方案,用他的原话讲,就是:“员工自己一看单子,就能算出个人能挣到多钱”。
除了企业的二次分配制度外,他还做了这样一件“小事”:叫自己成为员工的“服务人员”——只要是员工做不了、做不好、不好做的工作,他来帮员工去做。有的时候是他指导员工去做,还有的时候他就是直接帮着员工去做。
当我问到:如果你的公司扩大了,你还能这样,还会这样做吗的时候,这位朱老板憨憨一笑,说道:“那我就叫我的管理人员按我这样帮员工,如果我的管理人员有了难办的问题,我就给他们帮忙,”。
最近,他开始组织员工学习弟子规,从孝道开始讲。他主讲。
朱老板的学历不高,更没有系统的研习过管理学理论,只是凭着自己的商业触觉和经验在经营,在管理。他在经营中始终不敢忘记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要每一位员工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罢了;同样,在内部管理上,他也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想法:有了员工的劳动,才有了公司和他的利润和财富,不能亏了他们。
他没有进修过MBA,也没有很高的学历,只是在凭自己的“良知”在做事,在管理。当他这样认为了,就这样去做了,可结果却达到了很多代表着先进管理理念和理论的公司所寻寻觅觅终不可得的结果和境界。
从古至今,中土西夷,各种管理的理论无不来自于管理的实践活动,同样,企业管理的理论也是如此。
何谓“知” ?
如何“行” ?
怎样才能知行合一?
“良知”只是道德层面的符号和概念吗?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良知”到底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知”,指的是知识,也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俗称“想法”)。
“行”,指的是实践活动和对于自己认可的、追求的“想法”的一种践履。
而“知行合一”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道了,明白了,有了“想法”而不去做,不能算真正的“知”;只有做了,实践了,才是真正的“知”。同时,在“行”,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知”——“实践出真知”,不是吗?
而此时的“良知”不仅仅是人的道德的层面的“良心”和“道德”了。“良知”还包含着人性中的“知耻”、“知羞”、“知恩”这三个层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具备“良知”的人,定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礼智信”的人。
知行合一就是指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按照阳明先生的话讲:“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
上面的朱老板可能不一定自觉的明白自己是“合道而行”的,但他在企业经营和管理实践的结果却为我们的企业管理“合道知术,知行合一”提供了佐证的实例,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应用上的博大精深。
尽管现代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尴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乃至当今的中国社会,都不曾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家,不曾出现过一种广受世人承认的企业管理理论。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的管理学界还是处于一个言必称西方的窘境之中,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宗早已为我们创造出了历经千年甚至更长时间仍充满了生机的文化瑰宝,哪怕是像笔者所遇到的朱老板那样,不经意间的“知行合一”,就能造就众多企业处心积虑想达成的结果。
目前尽管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很多成果了,但更多的尚停留在对“国学”的解读和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对接层面,在企业的管理实践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历史上,儒释道多次相互渗透、相互同化,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三教一体”。在曲阜的三圣殿、函谷关大道院,以及少林寺都有着就同时供奉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地方,此三教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根基,“道”生“理”,但企业管理需要“道”与“术”的结合,需要“知行合一”,所以,包括远在先秦就以“术”见长的其他杂家也就进入了笔者探研企业管理道与术的视野之内。林寺还有这样一幅对联:“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笔者尽管学疏才陋,但希望能够从企业管理实践的立足点出发,站在巨人肩上,本着拿来主义和实效主义,为探索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尽一己之力。
延伸思考:“无为而治”就是“不管理”吗?
企业管理与知行合一——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心学中的知行合一是管理可用的“利器”。
企业管理是一门以人类工商业活动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知行合一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侧重于方法论的“非腐儒”哲学。二者的结合,将开启中小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新希望之路。
原因很简单,两者的最终“着力点”都是落在“人”——“活生生的人”这一生产力要素上了,并且两者将会以“趋于最少的资源,趋向最高的效率,达成最大化效益”进行交汇;由于企业管理同样具备“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一通性,在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与术与企业管理有机对接和融合后,企业将会呈现适合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土壤的长足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治国若烹小鲜”,讲的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和对于恰到好处的度的把握。也有着复杂事情简单化,不要自入繁缛之意。其实企业管理也是这样的,表面看,管理理论门派繁多,各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各有绝招,如同武功一般,市场变化也是瞬息万变,可行走江湖时,我们明白一点:胜利才是硬道理。
还是让我们轻松一下吧,当一个人的身体处于“僵直”状态,动作是不会做得到位的;“心的僵直”则更会导致失误和错误。因为人只有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才会呈现最佳状态——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甚至在争吵的时候,一个冷静自在者会“妙语连珠”,但一个红脖子涨脸气冲斗牛的对手则结结巴巴的了;我们都说“礼多人不怪”,可子路在正冠丢头之时,尽管没有来得及“子曰”一声,但却用他个人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发出了:“千万不可食古不化”的告诫。
在鲜血生命和礼仪规则之间,如何选择,悉听君便。
忘掉关于你学学过的关于企业管理的所有理论吧,只要记住3点:
1、企业管理的目的:以最小的资源付出,获得最大化的市场收益,当然,效率越高越好。
2、管理,永远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3、员工永远是活生生的人(含高管及企业主——企业最高阶层的“员工”在内)。
关于企业管理,就先记住这三点吧。下来我们将来看看一位“唯心教主”的
真实事迹,如果你从中发现了些许唯物辩证的感觉,那么恭喜你,说明你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如果你恰好是位管理人员或企业主,那么你与后面连载的“道与术”距离就相对接近了许多。
在走近这位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既“立德”、“立言”,又“立功”之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些熟悉的面孔吧:
徐阶:明朝中兴重臣,大败大奸臣严嵩;也是以老谋深算和隐忍著名的一代名相。
张居正: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万历皇帝的老师。因他,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
海瑞:不用说了,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清明廉洁的倔老头子。
曾国藩:也不用讲了,文功武治,真猛人也。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中正:中华民国军事强人暨第一至第五任总统。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原名:陶文睿,乳名:和尚,后改名:陶行知。
他们所处年代不同,除放着睿智和近佛名字不叫,非要“知行合一”的陶行知外,各个可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啊!
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阳明先生“心学”的“弟子”或信从者。
对了,还有一个东乡平八郎,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被日本人称之为“军神”,曾以弱胜强,灭掉了俄国的波罗地舰队。作为一名狂傲的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分子,东乡平八郎特意佩一方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他在43天之内,在没有一兵一卒一两银子的状态下,仅凭着“良知”和智慧,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准备了多年的十万叛军;可以说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他带兵平定山贼(农民起义军)时,所向披靡,出现了“闻名而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而他在朝从政,尽管官位不大,更不搞阴谋诡计,但“惹谁别惹王守仁”却是朝中的“潜规矩”了,因为和他作对的对手,总是“自毙”而终——他几乎成了正义和智慧的化身。
他还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也就是说商人虽然整天做买卖,但并不妨碍他们能够成为圣贤,在我国古代可是只有读圣贤书的士人才可能参政议政的。)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他主张明以“赏罚”提高领导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他还认为: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人再多,也是没有用处的。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
他教导下级官吏说,如果能竭尽自己的心力和聪明才智,诚心“爱民”,即使是蛮夷的人,也是可以被感化的;但这软的一手是有限度的。他强调刑罚是“德治教化”的保障。他还主张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作权宜的处置:“应申请者申请,应兴革者兴革,务在畜众安民,不必牵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则下,他已注意到运用法律的灵活性问题……
阳明先生和他的“心学”一直被定义为:“唯心”,还是“主观唯心主义”,可当我们对于“心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研习后,再结合他个人一生的事迹和功业,我们会发现:心学是一门哲学,但同时也是可以作为一种无往而不利的方法论来应用的。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想想有多少的企业在重金投入培训后不是换来一声:“听时热血沸腾。听过还是不知怎么做”的叹息吗)。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
“知行(合一)”目前已被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作为校训的一部分。王阳明倡“君子”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今日浙江大学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 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心学基本理论框架。
看到这里,相信您对阳明先生和心学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了吧。我们暂不涉及“唯物”与“唯心”的意识形态之争,“专业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那些事是“夫子”们热衷的。我们所要的只是探研企业管理,尤其是中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也就是:我们的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应该怎样管?怎样理?怎样能够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和较高的效率换来最大化的管理效益,并适合自身的环境和发展。在寻求这一“管理之道”的同时,找到适合的“方法”。
就这么简单。
道在何方?术在哪里?
仅用“心学”可行吗?
先别急,也别急着穿上您的“管理大氅”,明天就让我们一起“顶着天,踏着地,迎着风”走入我们所在的“大世界”。
延伸思考:管理只是达成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你有没有为管理而管理的现象?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和(之一)——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掌握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并能抓住重点问题,有实效的方法解决,就已走向了“循道通术”之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小便利店的某品牌饮料断货了,小老板就给经销商打了电话,要求补货;经销商恰好库里也快没有该饮料了,就一边安排给这家小便利店送货,一边给总代订货;总代接到消息后,认为该饮料市场前景很好,就给厂家下了订单;而厂家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在实实在在的订单和明晃晃的利润面前,壮志在心,豪情乍起,就增加了生产线,招工,进料。最后的结果是——倒闭。
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英国,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就在前不久,笔者服务的一家中小企业进入了“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但由于历史原因,其物流配送中心的搬运工工资一直偏低,该部门员工面对每天陡然加重的工作量,怨声不断,老板想给搬运工增加工资,但被笔者劝阻了。原因很简单,这样做,会引发企业员工薪酬体系的失衡,会造成企业紊乱。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企业管理中有这样两大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管理对象(人、物、事)是一个系统,呈现时空网络状态,具有内部结构(各要素的性质、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和外部结构,这些结构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全面了解系统的内外结构,找到问题的关键,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并进行动态的调整,才可能“管而不死,理而不乱”。
二是规范性原则:人与事都存在客观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建立管理规范,以此避免混乱。任何规律都面临偶然性的挑战,因此任何规范都要允许例外。对例外处理是规范性原则的关键。只给例外留极小的空间;只允许例外突破次要规范;以多数人的感情为准则;管理者自身不搞例外;多次出现的例外要制定新的规范。
如果一个员工没有做到规范制度中的某一条,应当给予惩戒和处罚,但如果所有员工都做不到这条的话,我们要做的就是废除该条款,制定能够执行和遵守的新的规范制度了。
企业管理过程中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抓重点”。
突出重点是被大家讲得最多但却用得最少的管理方法。几乎每个管理者都知道应该突出重点、抓大放小,但绝大多数管理者却都抓不住重点。重点缺失是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重点;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重点。
重点缺失的后果:工作低效、杂乱、平庸甚至失败。
上文中我们提到的王阳明也好,他的门徒们也好,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取得大成就,无一不是“得道通术”之人。
得道者,就是掌握了世界和事物规律之人。这样的人,哪怕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千五百年脑海一扫描可以为鉴,后五百年掐不掐指都能推算预测,也是一个睿智的人,一个视野开阔、懂得系统性思考、全方位俯视,一个明白一二三以及四五六步该怎么走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在工商活动中,你和这样“得道之人”能够抗衡胜出吗?就是下棋,恐怕也是能看到“五步”的对手会获胜的,不是吗?
而通术者,就是掌握了做事科学方法之人。我们今年不是流行一句话,叫做:“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吗?在“明道”、“得道”之后,又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成功已是水到渠成的了。
对了,关于“成功自有道”一语,就包含了“得道通术”这两个层面在内的。
阳明先生是得道之人,也是通术之人,更是知行合一将知与行、道与术有机融合之人,所以值得我们每一个想得道通术成就一番事业的凡夫俗子一生俯首而拜的。
可问题是:“道”,是什么?到哪里觅“道”?如何做能得“道”呢?
“术”指的就是学术、技术、战术、权术……吗?
我们在下来的旅程中,将和大家一起去觅道,寻术。
启程前,请各位先想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片荆棘丛生的丛林里,有两个人在同时跋涉。其中一人一身戎装,手捧一卷“圣经”(或是什么“羊皮卷”之类的各色“宝书”),戴不戴眼镜自便。另一人,轻装上阵,只带着自己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颗刻着要抵达的目的地的心,(穿不穿衣服自便)。当这一跋涉的旅程开始后,会发生什么呢?他们哪一个会更快更轻松更安全的抵达目的地呢?
问题留给大家思考,明天我们的《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和(之二)——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将带着大家先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所在的世界和丛林。
延伸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道与术”的?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缺点不也可以做为我们企业管理的一个思考题吗?
其实管理从本质上讲并不复杂,就是用适合自己企业的方式(既要适合企业内部特点,也要适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所在行业和市场的外部特点),用尽量低的成本和尽量高的效率,获取最大化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过程。
可问题在于什么是适合自己企业的?如何选择方式?这就不能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寻找答案了。
我知道在现今社会大家都忙,也都想尽快获得“一招制敌”的法门,但管理主体和客体对象都是以活生生的人为主的,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粹之所以流传延绵几千年,自然有其真知灼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本文就是想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探索这一“道”与“术”。从大的结果上,本文将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谈道论术”,从思想观念上解决企业管理,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的理论缺失和盲点问题;第二大部分将在此理论基础上以“企业管理手册”的形式,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和“招数”。
欢迎您的参与,欢迎一起一路走来一路歌哈。后面将会有不少我个人的感悟和用过具有实效的“偏方”奉献,但我一直认为对与企业管理而言,和创新相比,更为重要的实效!就和“管理只是过程和手段,效益和发展才是目的”一样,创新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管老的新的,土的洋的,有效则灵。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下面的连载。
为感谢朋友们的厚爱和版主的支持,从今日起,在家园将优先首发,并在以后都会保持家园的家人们比其他网站的读者提前一到两天看到更新。
因本人是每天写完直接在此发文,定会有不少的不足和纰漏,欢迎家人和朋友们指正和交流。
在此先谢谢每位回帖的朋友们了!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和(之二)——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道,就是万物的客观规律与发展变化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时间因素和事物的运动变化不可忽视。
在本节和下一节中,我们谈得将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甚至有点枯燥的内容,但这些却是我们探寻企业管理之道的必备基础,也是您百年企业的“奠基之石”。
再有就是:“道”真的不可“道”,当“道”被人“道”出,就已经是“非道”了。(能把这句看下来的朋友,恭喜您,您已经具备往下阅读的耐心了,不仅为您“加十分”,额外再赠送您一句不值钱的真心话:欲知“道”,在学,更在“悟”。
当我们谈而论道之时,相信绝大部分的朋友都会很自然的想到“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来。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本土原生宗教——道教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讲是我们华人早已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可到底什么是“道”?“道”到底可不可“道”呢?从古至今,仍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此同样为我们熟知的还有道教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
孔子也讲“道”,他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也讲“道”,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也就是佛家的最高真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也就是“空性”。
在老子身后的500年后,耶路撒冷的伯利恒诞生了一个被人们称之为“耶稣”的私生子,在记录他的生平和他的使徒们传道旅程以及一些教训等内容的《新约》一书中却是这样开篇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话。)
看来古今中外莫不重“道”。
我们不是哲学家,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理论家,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辩研也直接解决不了企业的管理问题。我们只是普通的人,那么就让我们以普通人的智慧来看看“道”是什么吧。
看到这个“道”字,你会想到什么?
道路
道理
道德
道行
道貌岸然
志同道合
说东道西……
除了作为动词,“道”有“说”的含义外,貌似和“道”有关的都是一些“大的”、“抽象的”、“伟岸的”东西,是吗?
咖喱饭、肯德基再好,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中餐的,因为中餐不但适合国人口味,而且营养丰富,易于吸收和消化——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道”是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这样认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
道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关于太极,并不是只讲宇宙和世界这一大的太极结构,而是“一物一太极”,也就是任何物体、事物都有着自身的“太极”,而这太极即可大至“无穷大”,也可小至“无穷小”。在宇宙和世界的大的“太极”之下,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秩序排列、存在、发展,构成了一个有序的世界;并且其内部的世界也是如此。形成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万物——万物中的相互太极和自身太极”的结构。
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每个星系又都是由很多的恒星、行星、卫星等组成的。这些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方式在运动,各星系也同样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方式在运动,并相互作用着。
玄妙吧?宇宙太大,宇宙的“太极”对于我们没有射电望远镜般慧眼的非专业人士来讲,不易看清。我们就来看看人体这一“太极世界”吧。
人体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八大系统。其中的每一个系统又都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也同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规律在运动,并协调配合,相互作用。这样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人体与宇宙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身小宇宙。不仅人体本身是一个小宇宙,而且人体宇宙和天地宇宙又构成一个天人合一的大宇宙。
阴阳学说是中国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一阴一阳为之道”,他是我国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得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比如说: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
由阴阳学说衍化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相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乃五行相克。万事万物通过这种相生相克关系普遍联系。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当我们说道阴阳五行时,经常就会联想到中医理论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在得了病的时候,我们去看西医,会被各种科学仪器检查,甚至要“切片”化验,然后根据病情要么开刀要么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般的药物直接消灭患病部位组织的病原体。
可同样的病,在看中医时,我们会被中医大夫“望闻问切”,还要“把脉”,然后大夫会告诉我们“风寒风热,阴阳失调”一类的话语,在治疗时也是会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进行系统调理”。这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医疗范畴认为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当生命运行出现“失和、失中、失通”就会导致人体生病。
中医之所以按照阴阳五行来作为基础理论,就是因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的,换句话讲,我们每个人也是有着自己的“太极”。
宇者,上下四方也;宙者,古往今来也。
中国所定义的宇宙实际上是一个空间和时间都有的时空观念。在我们的老祖宗看来,宇宙本身和宇宙中的万物都有着太极、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联关系,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并且呈现着对立与统一的联系。并且全都和时间有关,也就是说宇宙和万物都是在每时每刻不断运动变化的。(西方所定义的宇宙是“universe”,意思是空间万物。“universe”的意义并不是中国的宇宙概念,而只是一个空间的意义。)
有点枯燥了吧,再忍耐则个,下面还有一些更为枯燥的“天干地支”等着我们呢。好在我们只是为了寻找实用的企业管理之道,因此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浅尝辄止即可。但这些却是我们寻求管理之道的道门所在。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干支是经纬之学!经,贯穿南北,连接上下;纬,贯穿东西,连接左右。
干支,干象天,而支象地。道法自然,法天象地,顶天立地,经天纬地。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宇宙、宇宙中的万物以及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是有“太极”的阴阳构成,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联,并且同时通过天干地支构成了经纬空间和时间的“四维时空”。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系统性的,相互有着关联和交互影响的,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世界。
了解这些对我们做好企业管理工作有用吗?
请回到上一篇文章一开始提到的“一个订货电话导致厂家倒闭”和“加工资”的案例吧,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了。
我们做事及企业管理需要有系统观,孤立看待和解决问题是会给企业造成危害,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的。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创立的最先进的系统管理模式。要使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协调发展,整体进步。有了问题,要从根源上找问题,纠正解决预防,并需要考虑内外环境因素和其相互间的时空变化状况。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合道”,而只有在“合道”的前提下,我们的“术”才能够发挥作用。
我们都知道“无为而治”是做事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境界。而“无为而治”讲的就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规律去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要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就会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最高明的管理是没有管理。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矛盾,就有争端……
不怕,明天我们的“天地人和”将和您一起走向和谐。
延伸思考:不管是知识、科学还是道学、玄学,都来自于哪里?人都说“道”要“悟”,可从哪里“悟”呢?我们身边的事物和日常的管理能不能叫我们“悟道”?该怎样“悟道”呢?
达者为师,学习中!
达者为师,学习中!
希望能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与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方面的探研实践问题与朋友们交流,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和(之三)——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天地人和源自人对自然的了解与理解,东西方尽管文化不同,但有很强的相似性。
宇宙有“道”,万物有“道”,人也一样有“道”。
这“道”就是世界万物的客观规律,既包含其自身的固有规律,也包含在时空体系内相互运动、发展、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专注,是好的。
专业,是强的。
可忽视了事物的系统性原则和客观发展的规律,专业、专注不能说必然会钻入牛角吧,至少也会只见树木不见林,就会被一叶障目。
企业管理这一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一样的,也是有“道”的。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
可在现实中却往往可以见到不少的“逆天行道”的人和事,于是才有了曹公的一句感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于是才有了郑公“聪明难,糊涂更难”的“觉悟”。就连远在北宋的山谷道人黄庭坚在七岁毁齿之时,都借牧童吟咏出了“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的名句。
如果一个企业“天地人和”相统一的时候,在市场的表现就是“势如破竹”,在内部的表现就是“精诚团结”,企业整体自然呈“欣欣向荣”之势态。
如果一个企业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事业想不成功都难。
如何做到“天地人和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什么是“天、地、人”吧。
下面的“故事”是西方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记录:
起初神创造天地。
是一片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此时一切物理定律都还不适用。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把光速设定为299,792,458m/s,当今科技告诉我们,光是以一种粒子波形式存在的。同时告诉我们,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从无极到太极,有了“阴阳”)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请注意“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这句话在描述“神”创世纪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周而复始的重复出现,)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神称空气为天。他还把空气设定为21%是氧,78%是氮,还有若干是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以适宜于含你我在内的所有的生物存活。今天的我们称50000米高度以下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为天,以上为太空。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过了很多年,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德国气象学家在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一不小心看到世界地图上的旱地的海岸线被切割成可以互相弥补的形状,而且上面的地质特征相似,于是提出了大陆是漂移学说。)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
一直到了第六日,神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神先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 然后拿起了手术刀,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
于是,天、地、人都诞生了。
神在第四日还专门考虑到了要对昼夜做记号,定年岁、节令、和日子,也就是制定了“天干地支”般的时间记录规则。在神创造世界的记录中,每一天都重复着:“有晚上,有早晨,是第N日”,是不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和“空间世界”并行的还有一个“时间世界”的多次元世界的信息呢?
西方的神在劳作了六天后,给自己放了一天大假休息去了。那就让我们此时回到东方文明的赤县九州,看看天地人又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吧。
尽管在中国神话中讲的是盘古巨斧开天地,女娲泥土造众生,但在和基督教的《圣经》相对应的我国原生宗教的《道德经》中,是这样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二生万物而是三呢?
《太平经》讲:“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明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为元气,“二”为阴气和阳气,“三”为天、地、人“三才”。天是阳气,地是阴气,人在天地之间必然就是阴阳调合的“和气”了。
而在《易经》中是这样来描述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演化为四象,四象转化为八卦”。从“太极”往下,就有了“阴”和“阳”,并且阴阳并存,阴阳交互,阴阳转化,呈现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天人合一”指的就是“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而因为这世间所有的“道”都是由“三(人)”而生,而“三(人)”及其所“生”之“道”,又来自于“一(天)”和“二(地)”。
董仲舒曾经这样论证过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他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人是舔的“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主要阐述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早在先秦,老子和庄子,就都是主张“天人合一”的。老庄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人以“道”为本,人的一切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界的,而为自然之物。在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时,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加明显。《老子》轻视知识、提倡寡欲和回复到婴儿状态,实际上是要人达到原始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主张通过“坐忘”、“心斋”,取消一切差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在中华文明的哲学体系中,它是理论基石之一。“三生万物”和“天地人和”阐明了人是万物的一部分,人须顺应自然规律——“道”这一世间真谛。
“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明哲学体系的基本成份之一,它深深的渗透到我们的意识;思维;甚至遗传中,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昌明发达,和谐自然——是这一理论的最好的实证。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一木一世界,一物一太极,但最终都是归一的,是为“万法归一”,“大道至简”,所以,也就是说: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下立足于“地”,上敬奉于“天”.在“天地”之间休养生息,自当顶天立地,链接天地之道。
表现在企业上,就是“合道,应势,通术”。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同化性和包容性,在世界这一空间轴和自有了人类后一直到今日这一时间轴构成的时空坐标系统内,始终占据着高点。高到什么地步呢?就连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两次异族统治,都一样纷纷在汉文化面前败下阵来。努尔哈赤的后人安在?被同化了。成吉思汗的后人则更惨,仗着身体和马匹的彪悍,拒不接受同化,结果败走漠北。中华文化的超强同化性不是侵略性的,而是包容——“有容乃大”!这就是中华文化延绵不断,弥久弥坚,弥久弥盛的根本原因。儒释道的合一已经标示了我们的“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容天下,纳百川”的“大道”,并非任何一部史、书、经、籍所能单独承付的。
企业管理也是这样的,只有兼容并蓄,知“道”通“术”,才能做到“天地人和”。
可能大家看完这部分会有一些概念性的认知了,但有点累,也有点枯燥吧,明天我们就看看故事,轻松一下。
延伸思考:天地人和在企业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怎样能让企业天地人和呢?
需要好好学习!!!
很有价值!!!
不错 期待下文
不错,支持一个先
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人生不管是否如戏,可咨询培训以及笔耕者却是有点像戏子哈——有了“观众”的关注和回应,自然就有动力有精神,就会更卖力了。由于我个人工作较忙,只能是挤时间来写这一部书,定会在各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的,
我会尽量做到每天更新,也算是对大家关注和厚爱的报答吧。
另更希望各位家人能对文中的问题给予指正,不管是观念观点、理论案例,还是结构节奏、文字修辞,哪怕是错别字都好,这样有助于我个人的继续学习和改进,也希望能和朋友们在家园这个平台相互学习,共同开心前行哈。
“道”得天下(之一)——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道”是世界万物的原本和规律,企业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常说“成功自有道”。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得天道者,得天下,于是有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连顶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和尚花子朱重八同志,一不留神,就洪武皇帝了。可是自古以来,成者王侯败者贼,在所有的帝王争霸赛中,还有更多的流了血,断了头,成为了寇匪流贼,难道王侯和贼寇的区别就在于出生时有没有“香气四溢、红光满屋、电闪雷鸣、蛟龙盘旋、星宿下凡”之说?甚或是不是由其母戴了神给的绿帽子来决定的吗?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任何一个开国帝王的胜出,也是在历史发展到必然要产生这样一个皇帝之时,恰好有这样一个人出现了。所以我们说:在战国以后,就算没有秦王嬴政这一私生子去做“始皇帝”,也会有另一个“始皇帝”诞生的。只是为什么就是“他”呢?历代的史书都这样告诉我们:“他”,得了“天道”,是真命天子,是“天”派遣“他”来的。当然,信不信,由你。
不过当我们在挤掉了迷信的成分后,去追踪他们的历史足迹,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符合并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于是乎,得道者多助。再一个就是,这些开国皇帝在打江山的时候,都重视人才,验证了“人,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当然,他们也还有很多技术层面的特点和特长,比如刘邦欲与项羽分食自己老爸肉羹的无耻;比如刘备假惺惺摔掉阿斗的虚伪;再比如李世民手刃手足的冷酷等等。于是有了《厚黑学》,可是这些成功者的成功之道真的就在于这些龌龊的“过人之处”吗?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东方红,太阳升。新中国的缔造者,给了我们最明确的答案——顺应历史潮流,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抓住了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选择了正确的革命方法),于是,星星之火就燎原四起了。由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符合民心民意的方针纲领,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跟随,于是,“铁军”诞生了。于是,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全都体现在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一点上,于是,革命志士,头可断,血可流,前仆后继。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在这力量面前,还有什么艰难困阻能抵挡得住吗?
人心齐,泰山移——如何能叫人心齐?
奖金?提成?加班费?就足够了吗?好,再加上点什么成功学,加上点洗脑的培训,还不行呀?企业文化不是很好嘛,也加点吧,每天的晨会读读“羊皮卷”,给每个员工一个表现表达展示自我的机会,每天由员工轮换来进行早会的主持,连“总经理信箱”都开通了,怎么还是一地鸡毛呀?!
噢,原来不够科学呀!
好,目标管理,绩效考核,ISO9000认证,TPM,5S,6Sigma,PDCA都搬来试试,结果呢?中小企业在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过程中交的学费还少吗?
对了,人才,人才重要呀!
重视人才吧,于是各种培训,凝聚力、执行力、团队打造、员工经营……没少花钱。中小企业的老板还有人在纳闷呢——“我都把人事部改名字叫做人力资源部”了呀!怎么就还不管事呢?
其实,上面提到的管理方法都是好方法,就如同中药里的人参、熊胆、麝香一样。但问题是,这些药对你的症状吗?本来就属于“阳气过旺”,你还要服人参,不流鼻血才怪了。还有就是各种药的搭配和剂量问题,以及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的问题,等等。
这些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真正的病根和病因!
只有找到了病根这一核心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只有找到了病因,我们才能远离病痛!
在当代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实状态:生病的人是少数,完全健康的人也是少数,谁也不敢保证我今天没生病,明天就不会感冒,更多的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或是有一些小病的人。
企业也是一样的。
可以这样讲:完全健康并不得病的企业几乎没有,因为企业和人一样,都处在一个大环境之中。病菌、病毒、刮风下雨都是无法避免的,而病入膏肓和需要大动刀戈的企业也是少数,更多的都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的企业。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在企业上也是同样有效的。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在市场丛林存活下来,发展到今天,就都是有其成功的一面的,也有其需要强身健体的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对待,而身强体健的企业,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和上面讲的帝王一样,都是得了“天道”的。下面我们就来以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的企业发展为例,来探索一下企业的“天道”吧:
1950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年,当时的香港正处于经济开始起飞,人口激增的发展阶段,李嘉诚用自己省吃俭用的7000美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和玩具。
1958年,李嘉诚通过美化香港市民生活的塑胶花项目打到了第一桶金后,开始投资地产市场,推出了“售楼花”的销售模式。(30年代以前,香港居住人口不多,房屋大多是平房,居住环境还可接受。到了50年代,香港如同英国工业革命时一样,城市的基本建设未能适应人口的增长,居住问题随之而起。"一家五口一张床",这一当时典型的香港的居住问题与香港的经济成就一起闻名于世。)
1967年,香港的左派暴动,反英抗暴,当时香港地价暴跌,李嘉诚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抓住了香港经济起飞的时机,股票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1979年,“长实”并购了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并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所获荣誉: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198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介入电力和公共服务的非周期性经济行业。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进入了资源性产业发展。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
2009年,长江实业总市值约为10,000亿港元。
2010年7月30日,法国电力集团旗下部分英国电网业务。
李嘉诚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讲过:“中国古人讲: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合乎实际情况,合乎道理。变是一定要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他旗下的企业发展就验证了这一思想。
而在企业壮大发展的同时,李嘉诚对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捐赠在华商中更是首屈一指的。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身体力行做到了这点。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是李嘉诚的座右铭,
这也是企业领导的至高境界。他的商业实践是建立在中西方优秀智慧融合的基础上。他曾说:“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及保存员工的干劲及热忱,无往而不利。” 也就是说,他以中国文化为手段,以西方企业制度贯穿于企业领导工作的始终。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市场需求及变化”——这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也是企业之“道”中很重要的一项基础。
当然,包括李嘉诚在内的成功企业家们的成功并非仅仅体现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市场需求及变化”这一点,他们还有各自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在后面讲到“术”的部分,我们将会详细阐述的,但如果没有符合规律,顺应市场,那么就是再“精明强悍”要想成就一番伟业,也是不可能的。
企业的成功之道,是同时包含着企业管理规律在内的“道”和具体管理谋略方法的“术”为一体的,知“道”和通“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且不能只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更要贯彻到企业的行为行动上去,也就是需要企业能够对此做到“知行合一”。
这里要特别注明一点:现在健康的人,不等于明天永远不会得病,只是当一个人能够和自然,和社会达成一种和谐,形成良好的养生观念和习惯,并坚持去做了,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到了较高水平后,就会增强抗病能力,少得病,不得大病。企业也是一样的。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每天都有不少的企业在办理注销手续,每天都有企业在倒闭,总量不次于交通事故,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是恐龙级的巨鳄,还有的是在如日中天的辉煌中轰然倒塌的,这又怎么理解呢?明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企业,去进行一番解剖。
延伸思考:静下心来想想在你了解的企业中,有哪些都是顺应了“道”而成功的?有哪些又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失败?
感谢天龙家人的过誉,我的个人资料在我们成为实名好友后就可以看到了,不过其中的电话号码不对(为减少一些推销类不必要的干扰,请见谅)希望我们有机会深入交流探讨,不过我目前在唐山的项目还尚未结束,时间上不敢保证。您可以把您企业或您关注的问题在这里先提出,或发到我的邮箱,进行深度交流。
祝每位家人中秋快乐!
“道”得天下(之二)——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在现今,管理方式方法这些一用就灵的“术”受到追捧,可隐患就埋藏在这“重术不重道”之中。
历代的“开国帝王争霸赛”中,和企业一样,也存在着“木桶理论”——成功者,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条件因素:需要符合“天道”;也需要重视人才,需要娴熟掌握并运用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这些战略战术,需要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需要能够抓住机会际遇,毕其功于一役也是有过先例的,甚至需要阴、狠、刁、滑……
但是,所谓的“天道”始终是成者王侯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得“天道”,即使后面的充分条件再充足,可能会成为一时的枭雄,但却不可能走向最终的成功。
这一点在与朱元璋同上擂台的盐贩子张士诚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据史料记载,张士诚生性迟重却精明能干,沉默寡言而顽强机诈,重承诺,讲义气,而且对人慷慨大度,十分宽厚。按照中国古代人甚至现代人的标准,这都是一些很优秀的品质。说到不如做到,张士诚做到了,于是,在第一回合中,张士诚很快就凭借着黄金屋和颜如玉收罗团结了一大批同志和战友,并占领了当时天下最富足的苏州这一鱼米之乡,作为大本营。
这位仁兄还对文人士大夫极其友善,对百姓也轻徭薄赋。同时,他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因此,赢得治下人民相当广泛的支持。应该讲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的。可是,这位仁兄在“说到不如做到”的基础上,一直坚持“要最就做最好”。于是,与他一同起事的老弟兄每个人都成了手握重兵或重权的高官大吏。这也本无可非议,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但对于手下的贪污腐败,骄淫奢侈。这位仁兄也是不闻不问——“谁让咱有钱啊!”史载“(张军)皆不以军务为意,及至丧师失地还,士诚概置不问,已而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此时,如果张士诚告诉他的哥们:“大敌当前,任重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弟兄还需努力”,他们可能还会再拼一把,毕竟大家对他“苟富贵,勿相忘”这承诺是充满了信任的。可这位私盐贩子出身的好汉毕竟目光短浅了些。他对占据了中国最为繁华富裕的鱼米之乡极感满足,不愿再冒什么太大的风险。他甚至没弄明白,值此天下大乱之际,虎狼遍地,这是还是一个自己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万恶的旧社会呀,正如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下一步就会到了“快鱼吃慢鱼”的阶段了。于是,在汇集了一帮草莽英雄后,有了人和,得了民心,张士诚老板成为了当时的枭雄,可是,当历史已经将他纳入了“考察对象”之时,他晕了。客观规律的“天道”是很公正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从来如此。
可张士诚的“逆道行为”这还没算完,当陈友谅伸出双手,邀请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老张不出手,不过他选择了在陈友谅败亡后,精神头十足的杀向了大胜而归的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与大将朱亮祖等人以少胜多,把东吴军杀得丢盔卸甲。
“势-市-事”呀!多么好的一个老板呀!该悔了吧?
据说,在被俘后,朱元璋很平和地问他,如今兵败,有何感想?张老板答曰:“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是为“天道”的另一解读,只是他明白的晚了点。
可惜!可叹!
可惜可叹的不仅是这位明代的张老板,我们随手就可以搂出一把又一把的张老板李老板王老板……
秦池开进一辆桑塔纳,驶出一辆奥迪车后,尝到了甜头,于是直接开进了N多辆迈巴赫,根本没想过摊到每瓶酒的成本是多少了。量变引起质变,“度”的把握是很难,可“过犹不及”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千百年来我们老祖先传下的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之“道”。
当年的“三株”在一个小小的身份证事件轰然栽倒之时,不知对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有没听说过,但至少是违背了“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这一规律的,
还有山东省曾经最大的民营企业——万杰集团和中国曾经最大的民营医院——万杰医院的诉讼缠身,风雨飘摇案例。
报道称,2003年,万杰集团所在区的领导找到集团老板孙启玉,希望万杰集团尽快伸出援手,接手濒于破产的淄博钢铁有限公司。孙启玉在公司决策层力排众议,万杰集团迅速投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42亿元,淄博钢铁恢复了生产。2004年春,在国家对钢铁项目的清理整顿中,国务院调查组两次进驻万杰,下令该项目立即停工。后经山东省政府多方努力,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同意万杰的钢铁项目恢复建设。尽管如此,万杰仍然难以避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报道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孙启玉执意要上钢铁项目,与他同时担任淄博市博山区区委副书记有较大关系。
其实,远在春秋时期的《左传》就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也就是说:能正确的估量自己的德行能力和当时的情势采取行动,把事情处理好,而不牵累后代。这真是知书达礼了。
我们必须得承认,让我们的企业家像关云长那样手捧《春秋》和《左传》是不太现实,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却是中国人都明白的一个大的“道理”吧。
目前众多的关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家族企业失败的分析,大都把原因归结于:用人唯亲,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不重视企业文化,经营决策失误,多元化发展的陷阱……等等原因。也有提到了资金链断裂和盲目扩展的,这些分析完全正确,就如我们讲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适合于企业”一样,每一个轰然倒下的企业,都有自身的问题和短板,但是,还没有人提到“不合天道”这一根源。很简单,首先这样讲,没有一家企业主会乐意的;同时专家砖头就会拍下——“封建迷信!”“不讲科学”!看了前面文章的读者已经明白了我们这里所讲的“天道”就是世界和万物的固有秩序、规则和动态发展的变化规律,而这所谓的“天道”实质就是辩证唯物的,可为什么大家都没有从这个层面去思考呢?
原因可能就出在了国人的“急功近利”和“一招鲜吃遍天”的心态,于是“点子名师”横空出世,各种“模式方法”热销神州,企业管理既然是一门实践科学,那么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抓住主要问题,必须因地制宜,适时调整。
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对于“道”和“术”概念的不明晰,甚至本末倒置。企业文化本是“道”,可现今不是有不少的企业却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来实施吗?还总抱怨企业文化没有发挥作用。还有多少的企业一直在“绩效考核”方面绞尽脑汁,深陷两难,都不说绩效考核也是必须“合道”才会有效的,就连绩效管理的层面都没完善,又如何指望一个“绩效的考核”来提高生产和劳动效率效益呢?
一句“赐给我力量吧!我是希瑞!”就可以充满活力,一切难题迎刃而解——那是动画片,和企业管理无关。在下来的中小企业管理的“道”这一部分,我们将会从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去汲取去探寻一些适合我们中国人,适合中小企业的的理论,与大家分享。当您从中“悟道”之时,“术”则自通。
此外笔者计划在本书的后半部就这些“道”与“术”如何在中小企业管理中落地和应用,以“操作手册”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欢迎家人和朋友们就笔者失误和没有讲清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我将在随后的回复里与大家一起交流。
延伸思考:辉煌,是灿烂的,但短暂;吗啡止痛是很快的,但不治病。我们的企业管理要的是一时的辉煌吗?基业长青如何做到呢?
感谢天龙家人的过誉,我的个人资料在我们成为实名好友后就可以看到了,不过其中的电话号码不对(为减少一些推销类不必要的干扰,请见谅)希望我们有机会深入交流探讨,不过我目前在唐山的项目还尚未结束,时间上不敢保证。您可以把您企业或您关注的问题在这里先提出,或发到我的邮箱,进行深度交流。
祝每位家人中秋快乐!
朱老师中秋节快乐! 我们公司是想请你给我们高管讲几堂课,大约得几天?望挤出时间,你能否安排一下(具体安排请发传真,传真己发到你的邮箱)
qxw_8888朋友,您好!感谢您的祝福和参与!昨天与家人过中秋,偷了一天懒,呵呵,今天正在写,写完就发哈。
管理是科学的,有很多管理的基础理论比较枯燥;国学是白发苍苍的,也都被人来回讲过多次了。我不喜欢板起脸来说事,也不愿学夫子念经,只是想通过自己这些年的感悟和梳理,和读者朋友们在轻松中一起分享这些。第一部更多的是探经论道,我尽量写得有趣点吧。也欢迎朋友们能就具体的问题一起交流探讨,这也是我们有缘相聚,同道共习的乐趣之一哈。
好文。
启智。实用性很强。
要树立个榜样,希望有人请你去指导。
好文。
启智。实用性很强。
要树立个榜样,希望有人请你去指导。
车兄车到,必有所获哈!
感谢车兄的光临支持!前面因未有雏形,不敢贸然有碍车兄法眼,近日查找资料之时,看到这样一句:大江东去,谁人独立寒秋,滔天浪里竞风流?豁然开朗,遂邀兄前来助波哈。
感谢车兄!欢迎多批哈!
荣新敬上
fficeffice" />
“道”得天下(之三)——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千里之堤,毁于一穴。除了防微杜渐,我们还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和自我修炼来避免这一不利结果。
得道者,得天下。
当我们明白了所谓“大道”就是世界万物的客观规律,而且其间呈现相互关联,相互对立与统一,并随时间变化相互转化的结构形态后,我们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
如何知“道”?——是就仅仅凭各人的悟性去“悟道”呢?还是通过翻阅四书五经管理著作听培训课去学习呢?
怎样行“道”?——国学与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书籍也看了不少,培训课程也听过多次了,可如何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呢?比如说:我们知道了应该“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我们也想在企业管理中这样做,可是怎样“度德”,如何“量力”,还有“相时”本就是很灵活的,怎么去做呢?
很简单——知行合一!
用阳明先生思想精粹中的方法论即可。
“心即理”是《心学》中被认为“唯心”的结点,但“知既是行,行既是知”和“知行合一”确实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很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方法。至于最后是不是能“致良知”,那在于各人的修行和修为了。我们依然本着“崇尚真理但不迷信权威,追求实效但不只顾眼前”的原则继续我们的探研之旅吧。
在我们的旅途,会有不少让人高山仰止的伟人,也有老祖宗被推崇、被忽略、甚至被曲解的智慧,相信每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朋友们都会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历程,最终达到“山顶”,坐看云蒸霞蔚美景的。
阳明先生认为“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在学习上,我们就叫做:“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通俗讲,就是要“学的进去,拔得出来”,不做书呆子,让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我们实践中的行为有机结合。
阳明先生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圣贤,同样,人人也都是可以做企业家的——前提是:首先你想要做圣贤或企业家,然后你边学习边行动了,在做的过程中,你自然会有感觉、感悟,自然有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划痕,这些实践就又会转化为你的知识,而且是真知。这就是“道行天下”,通往山顶的道路。
简单吧?
很简单。
路,就在路那里。路,始终不会为你走过来。你所要做的就是走进走完这条路,另随时记得“行百里者半九十,看你选择哪一半”。
有这样一句话,在我们做人做事做企业的过程中都是“战无不胜”的法宝。那就是:“真实看世界,客观看自己”。
欲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之道,就必须先做到这一点。
可是我们在现实中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吗?有的时候,我们会利令智昏,因为资本的逐利本性,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利润而忽略了风险;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所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有100万,都想做300万、500万的生意;因为我们已经获得的成功,导致了个人的膨胀,自认为一代“商业天才”横空出世,于是就“辉煌”了一把;既然“辉煌”,自然是“瞬间的灿烂”。
这些都是没有“真实看世界,客观看自己”造成的。
我们都相信眼见为实,但有时并非如此。
在真实看世界的时候,人经常犯的错误有: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之间树木不见林。这些都好理解,我们就不罗嗦了。
笔者有一位朋友是经营酒水多年的业内行家了,在西南酒水经销行业中是公认的“呼风唤雨”之辈。在04年去西宁考察时,看到了当地盛行川酒,他的考察很细,KA卖场、二批渠道、终端酒楼全都亲自考察,最后的决策是:进军西宁!
决策一年后的结果是:败撤。
老将败走麦城的原因就在一点——西宁当地饮酒习惯自带酒。一般很少从酒店购买,大都是自己带的,而名烟名酒店和团购渠道才是当地征战的主战场。
他在“摸象”的时候,很用心,象头、象牙、象身子象腿都摸到了,可就是忽略了大象的尾巴,却付出了昂贵的学费。
真实看世界一定要全面,哪怕是一个小的细节,尤其是关键结点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灾难。在“细节成就完美”。这句话被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提出的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这样讲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而在《中庸》里更是提升力一个境界:“致广大而尽精微” 。
如果我们能够达到明察了解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才算得上是“真实看世界”了。
在我们看世界的时候,还有一个容易犯的错误是:忽略了时间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因素。
在西安,有这样一家公司,从一个小广告公司转入白酒经销行业后,一举将一个三进三出陕西市场的安徽白酒做到了全国销售的首位,仅03年一年该酒在陕西境内的销售就突破了3亿多元人民币。他们就是用了“三板斧”——第一斧:精细化营销,市场定位定价准确;第二斧:首家注重终端投入和建设;全力建设主销售网络;第三斧:大规模的人力促销。当时的当地市场,除了茅台和五粮液这两款名酒外,就剩下一些低端白酒了,没有中档消费的白酒产品。这一现实,被这家公司的老板看到了。当时当地的酒楼酒店还没有进店费、瓶盖费这一说,也没有大规模的人力促销活动,但外省市已经有了苗头,这一现象也被这家公司的老板看到了,于是,在看清了这些现实后,充分利用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凭借自有的广告资源和厂家达成了共识,三板斧下来,乌鸡自然变了凤凰。
后来,在别人效仿这家企业的做法时,却是伤痕累累,至今,酒水经销行业依然在终端费用的重压下艰难前行。这一案例,从表面看,是一个关于营销模式创新的问题,其实成功和不成功的根源却是在有没有真实看世界,客观看自己,能不能动态把握实际规律的结果。即使做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但是如果忽略了动态变化,不能与时俱进,一样是需要学艺不精者自己来掏钱买单的。
谢谢您的关注!请多批批哈!
版权声明如下:《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为本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本人同意并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需要小部分(注:1000字之内)转载、摘录、引用,请注明本作者署名及栖息谷论坛链接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71276-1.html
超过1000字的转载可先以跟帖、站内信件方式预先征求本人意见;
自行下载打印,用于自我学习的,仅限于个人使用,且必须保留作者署名及栖息谷链接等联系方式,不得扩散传播。
如未经本人同意并书面授权用于商业用途,本人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谢谢各位支持!
朱荣新
完整版本请阅读栖息谷本人《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一文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71276-1.html
谢谢
德行天下(之一)——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德”不仅可以有助企业走向成功,而且还是大成功,我们让事实来说话。
“得道通术”是为了更好行天下。可懂得把握规律后,还不能一步就用三十六计七十二术去谋定而动的,因为在“道”与“术”之间,还有一个“德”的链接。
这就好比练武之人——得了武林秘籍,会了奇门绝技,可缺少内功,胜算几何?
这“内功”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范畴就是——“德”。
在武侠世界,我们会看到天赐良才,机缘巧合,得以秘籍,获以宝刃,于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神秘名师指点,秘籍悟道,同门师兄弟过招,以及江湖行侠的实战实践之后,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终于练就了天下无敌的绝世神功,在会当临绝顶之时,才发现真正的“核武器”原来是“仁者无敌”。
“德行天下,济泽八方”就是企业的“核武器”。
在现今这个熙熙攘攘,红尘滚滚,高速高效,忙碌盲目的时代,“德”一直很纠结。
一方面,在黄灿灿明晃晃的拜金金坛面前,充斥着年轻美貌却搽脂抹粉的小三们,“德”犹如一个衣群荆钗,素面朝天的大婆,日显昨日黄花之态,甚至被嗤之以鼻——“德多钱一斤哈,能顶饭吃吗” ?
而当我们看着身边的口咏仁义道德或根本不把仁义道德放在眼中的人或钻营取巧,唯利是图,或利益熏心,尔虞我诈却赚了满盆满坛之时,还有多少人愿意做一个与德常随的夫子、呆子吗?
另一方面,也是咱这大婆自己不争气,总是一张政治脸,还布满了蛛网的褶子。这还不算惨,更惨的是这大婆由于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从来喜欢精炼的短语短句和含糊其辞,于是应验了“内涵与外延成反比”的语言逻辑关系,历来时不常的被人误读,误解,误注,误释,结果就是有想怀着朝圣之心的人前来探访,也只好道一声“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的叹息了。
这不能怪我们,就连孔子都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还是在春秋时代,要是孔先生穿越来到当代,恐怕曰一声:“吾未见好德如好财者也!”也是人之常情的。
西谚云:“《圣经》只有一本,但每个人都在读自己的圣经。”
权且让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视角来读读“德”字经吧——我们让事实说话。那怕是“曲解”,只要对我们的企业有用;即便是“叛经离道”,我们认。
在学术和实效之间,我们选择实效——这就是管理的理论的原本原则。
企业,是一个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经营单位。
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管理的目的就在于用尽量少的资源获取尽量多的利润。
笔者不是道学家,也不是坐而论道之徒,之所以下来请出“德”老太太,正是因为在明白了企业管理的“大道”后,“知德、尚德,丛德”就能够使你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得到更大的效益。
我们在这里先不空谈“厚德载物”,以及《中庸》里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样的语句——别看广告,看疗效!
相信商界、企业界的朋友对乔家大院都会有印象的,乔致庸就是一个“德行天下”的实践者和获益者。
他奋起于贫困交加,涉足金融、商业,店铺票号遍布全国,成为了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并业传六世,历二百余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俗话,超越了“百年老店”的美誉。令商业发达的美国人瞠目。乔氏以“义、德、利”为信,商足遍行天下,其秘诀唯“德”而已。李鸿章曾为其题匾“仁周义溥”以彰其为商之德。
这是有皇帝的年代。
是的,不过在具体应用中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和度的把握,也就是说,要注意防范东施效颦的问题。
“适合自己的就是做好的”这句话,用到企业管理上,同样有用。
复杂呀
复杂呀
呵呵,企业管理是复杂,可是大道至简,只要抓住其最根本的核心之道就可以了,那就是“循道而为,同道相益”,不过这“道”讲起来是复杂一些。欢迎你加入我们队伍,边走边看边唱歌哈
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我们共同学习,多交流哈!
真是太好了!一口气看下来!当然还要慢慢品味!
感谢朱老师的辛勤劳动!
真是太好了!一口气看下来!当然还要慢慢品味!
感谢朱老师的辛勤劳动!
也感谢您的关注和参与!更希望能与您还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探讨,共同践行哈!
德行天下(之三)——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讲德论德,不是空谈,是因为德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
德行天下,济泽八方。
企业也好,企业家也好,如果做到了,达到了“德行天下,济泽八方”这一地步,自然是强者。因为你做到了,就说明你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量。此时的你,不仅强大,而且帮助惠及了天下很多人。我们暂不说这天下的很多人是否“知恩图报”,也暂不说“得道者多助”这样的劝世之言,因为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商业活动。可是,此时,至少大家对你和你的企业以及你的品牌是有了好的、正面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同时树立提升了你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是事实。
是你的“德”和“行为”带来的必然结果,不是广告,所以,效果也是再多的广告费投入所不可比拟的。而且,越是在“以德为本”被人们不重视的时候,谁越早选择“德行天下”,谁就越容易得到回应和回报。
别忘了“德行天下,济泽八方”不仅是对外的经营有效的,对于内的管理也是同样。
别忘了二十一世纪,人才可是最宝贵的。当同道相益聚集了共同价值观的人才,此时,你的企业就已经步入了打造“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的第一步;这也是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起点。
我们之所以讲“德可行天下”,是因为“作为君子应厚德载物”;但“厚德载物”又是与“天行健”和“地势坤”密不可分的。
其实,“德行天下”这一具有感召力的口号式语言有一个基础支撑,那就是来自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天行健。也就是“道”的所在和所为。
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君子以自强不息。表明了人在“合天道”时的主观能动性和应该选择的正确方法。
这句话是阐述强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穿插一点《周易》的小花絮。
大家都知道《易经》是我国古代很古老的传统文化,还很神秘。一般人经常会把“易”和算卦、算命联系起来。其实,《易经》最早确实是用于占卜的,但她也是一套以符号系统来描述宇宙万物状态变易规律的书籍,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数、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易经》一直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共分为《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分,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末代国王纣王帝将周部族首领姬昌(即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后裔)以谋判的罪名关押在羑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的监狱中。这一关,就是七年。可是,文王爱学习,肯钻研,利用牢狱时光,研习易经这一天下大道。他留下的读书笔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周易》一书。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这就是文王在监狱中被关七年之间,通过《周易》喊出的一声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是一个不畏艰难的男人发出的的声音,豪气冲天。
到后来“牧野之战”之时,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文王次子)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秉承父辈的宏志,誓言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不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那就不是怪事了!
请注意是几万同心同德的勇士VS纣王几十万人的部队——“循道而动,德行天下,同道相益”的战斗力,就这么强!
当我们明白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对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更容易理解了。
易辞(《易经》中卦辞爻辞通称为“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与前一句紧密联系,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喻人的胸怀气魄。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这句话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应,告诫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
天地人之间,遵循天道,自强不息;恪守地道,厚德载物,于是,天与地之间的人,德行天下,就会成就一切。
不错,但是水份太多,精简些,不要讲太多故事,太多事例,不要借太多名人的话.把精要的那几句话讲出来就好了.
不错,但是水份太多,精简些,不要讲太多故事,太多事例,不要借太多名人的话.把精要的那几句话讲出来就好了.
感谢chinhudie朋友的支持与参与!谢谢!看了你的批评和建议,很高兴!这说明我的劳动得到了朋友的关注,我们也开始相互交流了。我在一稿修改的时候,会参考你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的。谢谢!
谢谢,学习了。
谢谢,学习了。
也感谢你的参与!我们一起加油哈
德行天下(之四)——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讲德行天下,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更易于取得成功。
挣钱,挣大钱,就一定要“背德”吗?是不是只有损人,才能利己呢?
相信除个别极端的声音,是没有人会这样认识的。
可是,我们穿梭在红尘滚滚的高楼大厦之间,行走在尔虞我诈的财富大道之时,就会不由自主的怀疑金元真的能够来自于我们的德行吗?而此时,我们的耳边总是会想起一个德国人的叮嘱:“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个德国人可不是一般人,他长着一脸茂密的络腮胡子,他就是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导师”的卡尔·马克思先生。
于是,我们更加怀疑了——古代的圣贤祖宗们让我们学好,有德,是不是为了他们更好的“作恶”,至少是为了他们能够更好的统治乖顺的羊群吧?
其实,古代的圣贤也好,大胡子的德国人也好,都经常会被人们误读、误解,这本来就很正常。你好心的提醒一位裙子拉链没拉上的女士拉上拉链,不也可能被误作流氓吗?更何况大胡子、长胡子们人都不在了,被误读误解,也没办法解释的。
“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是《资本论》上的一句话;而《资本论》只是马克思的一部书,而且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阶段写成的,讲的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的那些事儿。就如同我们谈到中国民营经济的“原罪”问题一样,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
真理,放之四海皆准,可是人所认知的真理,也存在着时空的限定,更别说我们后人经常会断章取义,以事寻理了。
马克思还讲过这样一句话:“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如果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要做黑道赚大钱”,那最终被铲除了,可是怪不得马克思的。
同样,传统文化、国学的很多经典也是一样的——不可断章取义,也教条不得。这一点,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关于“德”,孔子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经常被理解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好色一样追寻德行的人”。也就是说:人,好色的多,好德的少。
可是,我们想想,人好色,是天性;德,既是道德、德行,也是道(宇宙规律)在人生层面的落实表现。那么,这句夫子经典就有了下面两种解释了:
其一:“我从来没见过像追寻自然本性的好色那样,去追寻大道而行的人”。
其二:“我从来没见过像追寻自然本性的好色那样,去追寻大道而行的人。(这样的人我没见到,有吗?以后有吗?如果像追寻自然本性的好色那样去追寻德,又会怎样呢?)”
请原谅笔者在上面解释二中增加的问句。这样做,不是为了以叛经离道来博取眼球注意,而是基于我们一直强调的出发点:“实用实效的拿来主义”。
确实,如果我们能好色般的好德,好色般的工作,好色般的去管理企业,还有什么问题不好解决吗?
事情做到了,该来的自然就会来的。
不过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也不能仅停留在自然悟道兴德的层面。就算是阳明先生为了致良知而去蔽,也是要一扫把一扫把地去清除心灵的灰尘的。我们为德行天下,也有必要把“德”字细解开来。
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孟子最初提出了“仁、义、礼、智”四项基本原则,到西汉董仲舒把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被称做“五常”。常者,恒也,也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
“仁”自先秦时期就被儒家认为是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这是因为,中国古人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与天地合其德”。而天地之大德,是生养万物,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正是“仁”。
“仁”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础。“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的内涵还包括“忠恕之道”、“推己及人”。
笔者服务过这样一个企业,员工工资不高,工作很累,可员工流动率很低,当在做员工访谈时,不止一个员工表示:“我们工资不是很高,可老板对我(们)挺好的。有感情啦,有过(其他企业)挖我的,不好意思走,也不想走。”
这,就是“德”中之“仁”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后的力量。
“义”在“五常”之中,排第二。
这里的“义”,绝非我们在古惑仔系列里看到的前纹青龙,后绣白虎,左右肋条各插一把明晃晃的钢刀的“义”。
孔子以“义”为立身处世之本,提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强调君子出来做官,目的就是为了行“义”。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说。
这句话经常被人严重误解误读了。
这里的“喻”做“通晓”讲。
但这里的“义”,这里的“利”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正义”与“私利”。
“义者,宜也”。宜的意思是应当、应该。
什么是应当、应该的?
——合乎自然!循道则宜(义)!(这是笔者这一朱子说的)
孔子的继承者,宋代的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而最早在《易经》中也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语已是长期以来被误读误解了的经典。
还原后的含义就是:“仁人君子懂得通晓天理和规律;而非仁人君子,只知道只懂得这些天理和规律表象的东西。”——可引申为:君子是通晓大智慧的;而“小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常人所重视想要的东西。
(顺便说说,古时的“小人”也不同于今天的小人;是与君子相对应的,无关道德高低。上有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佐证,下有汉语各大辞典可查阅。其中有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的谦称;有识见浅狭的人的含义,只是后来“小人”才演变成了“道德低下的人”的含义了。)
中国古代的“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指整个的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总称;
二是指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所谓“礼者,德之基也”;
三是强调“敬”和“让”,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即“礼让”;
四是礼仪、礼节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
“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以定伦”,——同样讲的是规矩和规则。我们可以理解为——“礼”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讲礼贵在“和”。 所以说,礼多人不怪。
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所谓“智者不惑”。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水,奔流不息;动,运动,行动,与静相对应;快乐也是一种动态的。从孔子对智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老祖宗眼中,仁者静,是巍峨耸立的,像山一样;智者动,是行动中的,像水一样。在孔子看来,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和方法,也就是智慧的选择并不是坐禅,也不是只动嘴,而重在行动。汉儒董仲舒强调“必仁且智”。智的丰富道德内涵包括:知“道”遵“道”、利人利己、自知知人、慎言慎行、见微达变、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
由此可见,儒家并不是要人去读成书呆子的,也不是只停留在思考和语言层面的,对于行动还是很看重的。
“信”被儒家称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以至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孟子在他的“五伦”学说中提出“朋友有信”,并将信与诚相联,阐发了诚信的内在关联和规范意义。
孔子就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中,必须言行一致,重然诺,守信用,这是取得他人尊重、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如果不以诚挚之心待人,言行不一,翻云覆雨,相互欺骗、相互猜疑,则会产生信任危机,造成沟通的隔膜,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魏晋时期思想家杨泉在《物理论》中曾指出:“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可以说,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纽带,它能把人紧密、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缺少信这一纽带,人与人之间,哪怕最亲近的人之间,也无法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
儒家把信看做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重视诚信的经世致用方面,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
伦是“五伦”——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即我们社会的组织结构。前三者是属于家庭关系的;君臣是上下级关系;朋友是社会关系。在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家族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性,这里我们不用说,大家都明白——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就说明了至今,在中国社会中,尽管西风渐劲,可我们的文化是沿袭、遵循了传统的。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与“五轮”关系对应的就是我们上面详细解释的“五常八德”基本道德观念。(“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尽管现今不少的人感叹世风不古什么的,可是,只要是中国人,就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只要是中国人,在其DNA就已经打下了“伦常”的烙印;哪怕现在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伦常”,在汉文化大象无形,大音若希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亲近、认可、遵循这些“国货”的。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力量养育了华夏大地五千年,支撑了华夏文明至今屹立于世,对于企业管理同样适用。那么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去运用呢?
还是那句话——“循道而行,必成其功”。
道法自然,万法归一。
其实大道真的至简——把握规律;以运动和发展观真实看世界,客观看自身;同时知道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有着“伦常”的社会人,都是在中国的“中国人”就可以了。
延伸思考:现今早都不讲“三纲五常”和“五常八德”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80后90后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为了朋友们更好的“明道通术”,明天起,将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起探访一些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道”的理念和“术”的方法。我们将继续本着实用实效的拿来主义精神,不论儒释道还是基督耶稣以及默罕默德,不拒阴阳鬼谷还是公输兵法以及奇门遁甲,只要是有用的,有效的,都为我所用。
我们的目标不是没有蛀牙;而是:让我们的企业,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
感谢yikang521朋友的过誉,希望我们一起交流,能就企业管理之道和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交流。
帖子只是一个文字的载体,最多只能起到启发和参考性作用,但企业管理是需要实效的,我因为写的是长篇,暂时还没有写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但任何一个成功必然是要经过愿望——目标——方法——执行——修正——坚持(执行)才可能达到的。所以,在大家都成为了“精明人”的时候,我赞美、认可传统的“农民。只为一点:“事情做到了,自然会有收获”!
愿我们共勉!
感谢关注!感谢鼓励!是大家给了我精神头儿,可也别光夸,我会晕的哈,欢迎朋友们多批批,更欢迎能讨论交流。马三立一人多孤单哈,呵呵。还是“一起来吧”好,对吧?
感谢sczgwh朋友的关注和参与!因近日工作较忙,文章中定有不少的疏漏和谬误,还敬请朋友们指点指正!科学的管理与管理的科学(之二)还有结尾部分需修改,只好明天发文了。在此也向关注本文的朋友们道个歉哈!
科学的管理与管理的科学(之二)——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关公战秦琼之后,中兴首辅张居正VS美国拳王泰罗。
泰罗的管理方法无疑是科学的,在当时也是先进的。
他18岁就进费城的一家工厂学习制作模具,4年之后到费城钢铁厂工作,由于他工作刻苦,表现突出,他从一个普通的车间杂工开始干起,先后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技师、工长、维修组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属于从基层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自学成才的苦孩子。不过,这人和人还就是不一样。泰罗这孩子除了工作踏实,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喜欢在工作中动脑用心。1881年,泰罗25岁那年,开始进行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1898-1901年受雇于宾夕法尼亚某钢铁厂进行咨询工作,主要完成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也就是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个体能力建设,并适度增加收入,产生更高的工作效能)和“铁铲实验”(大的小的尖的圆的一堆铲子,用哪一个,这可是学问。工具的选择,也可直接提高生产效能的。)实事求是的讲,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具有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协调性、效率性等显着特点。可他在沃特顿兵工厂科学管理实验的失败,却是必然的,就如同泰罗制在其后必然会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基础理论一样。
科学的、先进的,还是来自实践的好东西,怎么就在沃特顿兵工厂这个企业行不通呢?
这样的问题今天不是照样困扰着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吗?
张大人在万历年间是这样用行为来解释的:你看看,你看看,咱这大明王朝现在是北边蒙古人的威胁一直就没消停,东南又有倭寇这帮孙子的骚扰,西南呢,土司叛乱,农民起义这种大逆不道的活动也开始抬头了。这些都不说啦,可国库就快成空的了,官员是光动嘴,不干活,迟到早退旷工现象极为严重。这样“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从嘉靖中年以后皇朝一度衰敝得与“汉、唐之末世”无异了。现在要改革,要搞管理提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法是不会奏效的,这可咋整呀?
不怕,办法总会是比问题多。这“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只要循道而为,来点儿猛药“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再应该还有救。不过,只是“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我的整顿就从“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开始吧,先来上三板斧吧:
第一斧:明确绩效考核内容,合理制定工作计划。
各衙门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列出处理的先后顺序和完成的期限,分别记入三本账簿。一本详细记载,作为底本,把其中例行公事无须查考的内容除去,记入其它两本账簿,送六科和内阁各一本备查。力求简单明了,一看便知,不搞繁文缛节那些花架子。这样,官员必须赶在规定期限到来之前完成任务,彻底杜绝了办事拖拉的现象,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第二斧:严格督查,考核;实施过程管理。
各衙门每月根据底本对下属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完成一件,注销一件,每半年汇报一次完成情况。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抚按官,再以两司督察府州县官。除设六科之外还有专门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实际上这类似于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与专门机构的巡视相结合。总账吗,呵呵,放到年终算。
第三斧: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具体负责考核的官员根据底簿的工作明细督导工作,各科和内阁只审查关键事项,并根据考核层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周期。这样,既保证了考核指标疏而不漏,也使考评过程简便易行,“考成法”就比较容易落到实处。年终,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对尽职尽责治绩显著的官员实施重奖,赏银提俸,破格擢升;对不尽职守、不按期完成任务的官员则严加惩处。
看出其中的门道了吧?嘿嘿,要说咱中国的事,还就得咱中国人办的。大秦帝国也好,大明王朝也好,李斯也好,我张居正也好,不论哪个朝代,干点事情,手上没有实权,那可是不行的。所以,在推出“考成法”前,咱老张就早已给皇帝上书啦,要的就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这一大政方针。这不,最后神宗皇帝不就批准了嘛。
工作的人在工作最怕什么呀?不是艰难困阻,那都不算啥!最怕的就是不干活的给你找事!尤其是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咱大明就只有内阁,没有宰相呀。我要日理万机了,可这帮言官,还有反对派总在给你掣肘,那可就不好玩了。所以,仔细看看第二斧头吧,奥妙之处就在这考核的上下级关系上了——你看,六部向六科负责,也就是说行政部门向监察部门负责;而六科又向内阁负责,监察部门要向内阁负责。这一下内阁完全驾驭了行政和监察两大系统,所以这时候的内阁首辅就真正有了以前的宰相之实。内阁首辅,谁呀?咱老张是也。
可是,有了权力,有了好的方法就能成功吗?
为政,管理都要不得“幼稚病”的哦。
别以为官僚主义问题,和变法观念的问题,在我们大明就不存在。只要改革,只要加强管理,就必定会首先引起观念的变动,更直接的是利益的博弈。所以,遵从祖制很关键,至少也是要出师有名的。所以,你们看看,咱老张的改革措施,不管是焚毁书院、整饬边防,甚至一条鞭法等改革都是尊祖制而行的,而“考成法”一定程度上也是继承了《大明会典》的很多内容。这就叫“推陈出新”。其实,并不是非要“申明旧章”,一定要添加以符合时代的内容,尽管实质是一种创新,可是为了保证成功,一定要考虑咱大明的特点呀。
最后,再给你们透一点私家秘方吧:人,是最关键的!
感谢ade501朋友的参与和过誉,更希望大家能一起互动交流,一起探研探索,最终能够塞以至流,止而后行。
科学的管理与管理的科学(之三)——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良好的动机,要实现良好的效果,少不了正确的方法。
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被拿来”后,之所以有时会“失灵”,甚至在有的企业中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还不仅仅是一个“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道理。
企业作为“万物”中的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太极”,有着自身的系统性规律;同时,企业的运作脱离不了大的系统规律;并与相关联的系统随时呈现动态交互的作用。
只要对此有了认知,就已走上了“循道”之经;如果能因地制宜,顺时行事,大的成功的概率就会提高,当天地人和具备之时,企业不成功都难。
我们都明白:管理是方法,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结果。但在现实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经常存在着“为管理而管理”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背后,隐藏着“问题背后的问题”这两个误区和盲点。
我们就拿企业文化来讲吧,在管理科学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这一发展过程后,近年来,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企业文化建设热潮是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哪个企业不搞出点企业使命、远景规划、经营宗旨、企业理念来,那还有脸出来见人呀!于是,我们经常会在不少企业的大门内外、办公室墙上,以及会议室、员工餐厅等只要能贴上标语挂上横幅刷上标语的空间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字样:
“创优质品牌,铸一流企业形象!”
“团结、开拓、务实、求精。”
“坚持一流管理,生产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创建一流企业。”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这些是常见的,我们都很面熟了,也许是在与时俱进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近来还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一些口号的: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完美,没有借口,立即行动!”
“坚持以人为本,经营员工思想。”
这些口号好不好?
好!
句句都是真言!
但真的能够起到作用吗?真的能够达成口号中想要达成的目的吗?
让我们套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吧——存在即合理。
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模式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铸就企业的灵魂、精神,从而通过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甄别、找到、培育、组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人,一起志同道合去实现共同愿景下的使命,从而同道相益,达成企业的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太极”体系,和企业的其他模块组成了企业的一个“整体太极”体系。企业文化不仅是提炼精粹,制定文本,还要贯彻到管理制度之中,体现在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之中。就拿“人性化管理”或“开源节流并重”这一理念来讲吧,甚至就是培训时的一张签到薄、员工离职时填写的一张离职单,都可以成为该企业文化的传递和建设载体的(这些,笔者将在本书下半部“道术应用”部分集中将“道与术”与实际管理工作进行对接,提供参考)。其间还需要根据“整体太极”体系的变化和反馈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果只是单独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了企业文化而文化,那么必定会轻则流于形式;重则形成反向作用力。
背离了目的方法、不能达成目的的方法,就是方法本身再好,也只能是拙劣之术。
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动机良好,方法良好,却效果不好”的案例。
近年来,客户关系营销管理和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理念与模式,使我们国内企业获益不小,CRM和ERP软件系统为企业管理带来了科技的支持。于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热潮”。
这是一家以便利店为主要客户对象的商业流通企业。已开发的门店多达近3000家,下属员工近200人。笔者在接手这一企业时,该企业老板是这样抱怨的:“我们管理制度都很健全,还是专门请的**咨询管理公司给我们制定的。新近还花了十多万,上了ERP系统,可就是管理还是乱,甚至比以前更乱了。”他提出是不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或软件可以帮助他的企业尽快走向规范,步入正轨。在通过为期一月的入驻调研后,发现该企业的员工并没有“离心离德、磨洋工”等现象,反倒在工作热情上还相对高涨,这是因为该企业工资待遇和福利处于同业相对较高水平,且老板一直偏于人性化管理,如在旺季来临会出台旺季特殊的激励政策,并在员工餐这样的细节上都落到了实处。可是,该企业除了现任的几个高管外,从中层开始,普遍由于人员流动率偏高,呈现业务技能不高、业务资源管理变动较大的业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另因该企业的直接客户多为便利小店,限于规模、设备设施和小店主的综合素质等问题,一直没有办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的小店就是夫妻店性质,甚至连终端电脑都没有,更何谈数据汇总与上传了。至于原先在定制ERP系统时的管理提升预期更是无稽之谈。
这还只是该企业ERP系统不能发挥作用的一个表象,以前没有上ERP时,业务一直实行终端人工管理,但在现在,成为了两套方法——企业既有ERP的供应链管理,又有前期的经验性客户管理;再加上从中层往下的整体业务能力不足,就自然产生了更大的紊乱,在管理中的混乱已经开始影响到部门之间的协作了。
这就是为了管理而管理的一个较为显著的实例。以科技促发展,没错。但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只是“随大流”,去“跟风”,就只能比喻为“企业票友”了——花钱买乐子;还会带来自身伤害的。
甲之甘露,乙之砒霜。
此言不差。
对了,最后近日在唐山耳闻了这样一个在当地某企业协会广为传播的新闻:在唐山掀起了“企业学习”的热潮中,各企业踊跃参加各种培训,有课必听,听时热血澎拜,听后依然不知所措。更有甚者,秦皇岛某企业,董事长在无从分身之时,派副总经理2人前往课堂学习最新管理课程,结果,课后一月内,一人辞职(据传选择创业之路。)一人经总经理给予期股相赠,得以留用。
延伸思考:你的企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过或正在发生吗?
科学的管理与管理的科学(之四)——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做企业,搞管理,不可忽视“问题背后的问题”。
问题一:员工的流失率高。
解决方案:提高工资、改善福利,甚至推出期股。
问题二:团队的执行力不高。
解决方案:培训—打造团队—提高工作效率,上传下达。
问题三:企业税前毛利下降。
解决方案:提高销售量,降低成本,控制费用,甚至采用裁员等一系列开源
节流的促销售、向管理要效益的方法。
问题N: nnnnnnnnnnnnnnnnnnnnnnn
解决方案:NNNNNNNNNNNNNNNN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正确吗?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
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坐而空谈,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性,上述问题相对应的这些解决方案也都是正确的,是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是分析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结点;第三步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
这些我们任何一个管理人员都懂。而且也会用管理的科学去科学的管理。
但是,往往在问题的背后还隐藏着问题。如果没有抓住问题表象后的核心问题,经常就会使科学的管理或是效果不佳,不能持久,甚或功亏一篑。
比如,针对“员工的流失率高”的问题,除了采用了“提高工资、改善福利,甚至推出期股”的解决方案外,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曾经有个这样一个组织,工资待遇很低,工作条件很艰苦,吃穿有时都保障不了,尽管也推出了“期股”,可是很多的员工心里明白自己不一定能够得到这一“期股”(因为可能会丧失性命)。就这样的一个组织,不但员工的流失率很低,而且士气很高,单兵和团队战斗力都很强,更为主要的是:最终这一组织建成了“垄断性的商业帝国”。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团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团队”是如何解决“员工流失率”问题的呢?
很简单,“循道通术,德行天下”——在历史这一发展大潮中,中国共产党遵循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抓住了占绝大多数数量的“普通基层员工”的“人性和需求”(自由、平等、不受压迫,当家做主,耕者有其田);树立了明确的“企业文化”(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模式”(民主集中制);还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细致到“支部建设到连”)……这样的一支团队,从“招聘”开始,就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志同道合者,在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其先进性和革命性,不但“员工流失率”一直很低,而且还源源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应聘者”前来。
可能今天不少的朋友对中共党史根本没有读过,或不以为然,认为政治与企业管理是两码事。但既然成功自有道,且万法归一,殊途同归的,那么,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拿来主义”如果只限于西方的、现代的科学管理理论,那即是不是一种狭隘的思想,至少也是一个偏食的现象。想想肯德基来到中国都为什么要在装修、出品和广宣等方方面面去“中国化”演绎呢?
笔者将在后面的企业文化建设部分详细分享这一方面的心得。
由此可见,“员工流失率高”这一问题后面还隐藏着企业的“道行”如何的问题。这里只是想举此例来说明在问题后面的问题,往往才是核心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团队的执行力不高。”这一问题后面还有可能隐藏着什么问题吧。
笔者服务过的一家大型企业,为“执行力不高”问题刿心刳腹,各种方式用尽用遍,未见成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沟通。
该企业是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执行力不高。而缺乏有效沟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信息流设计有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该企业对执行力和效率的过度重视和追求——导致了本就形成了信息交流瓶颈的沟通路径进一步拥堵挤塞。
在将企业信息流和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后,配合“团队协作性”培训和实际工作跟踪辅导后,该企业的执行力得以大幅提高,效率效益也随之明显提高了。
如果说这一案例在笔者介入前,还只是因为忽略了问题后面的问题,采用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疗的原因而未能解决实际矛盾,那么下面的问题就可能会使企业管理的结果南辕北辙了。
当一个企业税前毛利下降之时,我们的企业老板和决策层管理者经常会采用以下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销售量,降低成本,控制费用——开源节流,大家都知道,也是行之有效的。
裁员——郭士纳都用过的,尽管一般用在迫不得已的时候。
提高销售价格——现今的买方市场此招不是不可用,但要慎用。
偷工减料——尽管是饮鸩止渴,可也可算作解决方法之一吧。
……
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和“招数”,可是,有没有,有多少企业会考虑产品(服务)的结构性调整呢?我们的企业(中小企业)又有多少能够从本量利的数据上去探研这一问题呢?当企业税前毛利已经下降之时,又有几家企业敢在产品研发或文化建设等方面不但不缩减费用支出,反而加大投入呢?
有一个人,要去南方,结果却选择了通往北方的路,还口口声声的讲着:“吾马良”、“吾用多”、“吾御者善”。结果有了“南辕北辙”这一成语。
“马精良”、“钱再多”、“再善于驾驶”,即是“术精通天”,可道路出现方向性错误或偏差,就南辕北辙了。
“南辕北辙”是一个闹笑话的成语,可企业管理的南辕北辙就不仅是闹笑话了。
延伸思考:作为一个企业主或管理者,为什么有时会忽视一些“问题背后的问题”呢?
科学的管理与管理的科学(之五)——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阳明先生的“管理之道”。
科学的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急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在学习和实践科学的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管理的科学。如果没有抓住管理这门科学的规律,那么,再好的方法,也就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了。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的中小企业因此已经走过了很多的弯路,且现今仍未能突破这一雾障,不仅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运用的忽视,还有误读误解。就如有一些朋友根据字面意思狭义的惯性思维就推导出了这样的认知:“道”不过是坐而论道,空谈,而且传统文化既老又腐,中国就是给“中庸”、“无为”这些“腐儒理论”给“耽误”了;“术”至多是“三十六计”之类与企业管理的“硬结合”罢了,都什么时代了,哪里有西方科学的管理系统明确和直效。
企业,作为一个结果导向的组织,作为一个面对外界环境快速发展变化的组织系统,必须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来,才可能谈及壮大和发展。急功近利的思想必然的表现就是拔苗助长;就会导致忽略甚至违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当“背道而行”之时,再科学,再先进,在现代的“术”也就必然不灵验了。
阳明先生在追寻“至道”的途中,不就经历了“庭院格竹”、“循道修真”、“出入佛老”,直至“龙场大悟”这一必然过程吗?他不仅亲身又一次验证了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一说,更是为我们展示了“否定之否定”这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真理。他创建了“心为本”的“唯心”学说,可他始终是一个明白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合理主义者。他没有像孔子那样四处寻找一个“伯乐式老板”;也没有像朱熹那样繁文缛节,将简单事情“复杂化,专业化,神圣化”;更不同于同朝的李梦阳、唐伯虎那样“以雕虫小技为名士风流”;当然,他也没有“进步”到康有为、谭嗣同那样,一出手就与现行的体制激烈冲突,最终只好“我以我血荐轩辕”。阳明先生既无书生之天真,又无学究之迂腐。他明白“器道不可离”,他也明白“君子勤小物,蕴蓄乃成行”(《静心录》);他还明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他根据现实,“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于是也就自然“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了。
当阳明先生刚刚来到龙场这一瘴气袭人,鸟不拉屎的蛮夷之地之时,凭着一颗“良知之心”,凭着自己对“道”的追求,凭着一个中国人的坚毅和勤勉,对内,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关怀”,为生病的仆役亲自煮粥不说,还通过为他们讲故事,说笑话等形式坚定其信心,鼓舞其士气,带领其快乐耕作;对外,从心里尊重“夷人”,以仁为本,以诚为本,以智为术,用自己掌握的“现今思想和现代科技”为“夷人”创造价值,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有了“何陋轩”,于是有了“龙冈书院”。
如果说这还更多的只是显现了“道行天下”的一面,还是没有“实战借鉴”意义的话,那么,阳明先生“庐陵治讼”,则充分展示了“科学的管理”的效力和艺术。
王阳明是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三月到庐陵任知县的,那时他只38岁,刚从被贬的贵州山区调任江西,很想干出番事业。可刚上任,王阳明就遇到一件头痛的事。
由于历史原因(史载当地民风狡蛮,整日上访告状,有损和谐社会构建,激起“官愤”,致使各上级领导一致通过,对庐陵苛以重税。结果民风大坏,盗匪繁衍,正不压邪。官府有官府的问题,百姓有百姓的问题。)刚上任的地方王manager就面临着资源有限,任务指标过高,下属涣散,民众不从等一系列问题。下面的各部门和民众已经不是不敬业乐业和不安心工作问题了,整天干的就一件事:拌嘴、争吵、打官司。一句话,这就是一“烂摊子”。
怎么办?
要实现企业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强行征收,效果会好吗?激起了民愤怎么办?
因为任务指标的不合理,就怨天尤人,得过起过,不去做事了吗?
不!这不是王阳明这位manager的为人做事风格。
在乱的时候,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先静下来,“万物静观皆自得”。这不是慢,不是不讲效率,更不是拖拉延误,因为只有客观看清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摸清了问题的真正结点,才可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在表面看似儒家学说,其实来自人之本性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主导思想的指导下,在深入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针对这一“烂摊子”,王manager开始了他的管理改革,王manager先从问题的主要矛盾开始解决,而且在谋定而后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出手,就是一招“锁喉枪”,直奔矛盾的结点而去:
他先向吉安知府和江西布政使提交了一封《庐陵县为乞蠲免以苏民困事》,摆事实,讲道理,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进行利弊分析,陈请利害。请求直属上级重新制定切实可行、可实现的任务指标,并承诺自己可以解决好庐陵乱告状的问题。这一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在表面看似超高的任务指标问题背后隐藏的乱告状这一实质问题。于是,王manager的第一炮顺利打响了,所奏通过。
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背景资料:当时朝廷派在江西督税赋的镇守中官是个姓王的宦官(吉安知府、江西布政使还有这位督税公公,可见多婆婆的官僚主义古已有之),早就知道王阳明在朝廷任职时,对权臣都敢提反对意见,在京城有不少他的弟子,很有声望,不太好对付,何况,朝廷对加派税赋不知底细,事情闹大了,自己也不好收场,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从这点,我们还可以看到知己知彼、审时度势和人脉资源在具体实践中的更要性。
接下来,王manager开始了重点治理。不过他不但重视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而且还做到了有效沟通。
他下的第一道“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的主题,就是息讼。直截了当,直奔主题,而且,在字里行间没有官僚主义,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从对方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谋求共赢。他是这样和大家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庐陵县自古就是出文人的礼仪之县(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士奇等众多名人皆出于此),现在却变成了讼棍的乐园,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我身体不好,今后除了人命关天,非讼不可的大事,不要动不动就跑来告状,一般纠纷去找“里老”解决(旧时知礼有德的三老“老吏,老幕,老胥”,也可算作借助非组织管理手段来辅助管理)。讼书也要有个规范,字数不能超过六十,讲清事实即可,不要扯东扯西。从今往后,再有瞎告一气的,本县从重处罚决不姑息(明确提出注重效率,并制定量化规定,严格执行)。话说回来,我这也是为你们谋划,到底是因为一时之怒与人争讼,破败其家,遗祸子孙好呢,还是大家伙踏实务农,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好?你们好好考虑考虑吧(从写作上可谓前后照应,在这一通告里却展示着领导者仁者爱人的拳拳之心)。
在接下来,那些为鸡毛蒜皮争吵打官司告状的人发现来到衙门办公室见不到这位王manager,也没有人受理,但他们却在面对非典禽流感这些瘟疫时,发现王manager带头战斗在一线,教给大家如何团结一致,战胜灾难。也是,再大的矛盾,也得先生存下来呀,何况还都是些抬不到桌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同时,他们还看到这位王manager为了让大家的生活过的更好,带领大家勤劳致富,甚至连防火防灾都考虑的很周到。
举措得当,软硬兼施的策略和求同存异,共存共荣的理念,还有从实际出发,身先士卒,只做实事的管理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几个月后,庐陵的讼风果然平息了。
就如同“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般,王manager也并不是一封《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的。
首先,新来的manager一来就争取上面支持,免去了多年增加的摊派(但此举不论是勇于负责的“担当”还是具体的实现方法,都不是每一位管理者能够做到的,甚至是不敢去做的。),庐陵百姓岂有不高兴、不敬佩之理? 其次,出发点是基于共赢观念的,这不仅在当时的官场难为可贵,就是今天又有多少企业能这样看待内部矛盾的呢?同时还动用了“三老”这一符合乡约民俗,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的非组织管理力量。面对数任无法解决的难题,阳明先生以“道合、德行、仁治”之术,轻而易举的打了一场胜仗,“使民明其明德”的亲民治理法大见成效。
选择正确的方向,制定合理的目标,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期间动态把握,虽百折而不挠,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这一路,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是必须的,但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正确的起点。阳明先生不懂现代管理科学,只是“以出世之道,行入世之术”做到了知行合一而已。在他的《静心录》中有这样一句诗,至今值得我们每一个管理者细思明察:“浚流须有源,植木须有根”。
君子善假于物,但“器道不可离”——这一点对我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尤为重要。
无论是西方现代的科学管理体系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传承,用于企业管理,都是行之有效的。“拿来主义”的实质是中国式的实用主义,是中国智慧的一大法门。但必须有朴实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明睿的全局眼光,结合时代,结合国情,结合实际,此时"拿来"便是宝术。如果死板硬套,必定是让南橘变成北枳的。
关于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科学,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不得不说:
有这样一位儿科大夫,退休后,开了一家个体诊所。他的医术,老实讲,一般,但美誉极高。笔者一直不解。某日,酒后真言曰:现在的父母都把孩子看得重,巴不得药到病除。来我这里以前,都跑遍了好医院,用过了不少药,但父母不懂得再好的药,也需要有持续性,才能治好病的。我只是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最合适的药,并让父母坚持给孩子用药罢了。
关于“科学的管理与管理的科学”章节,旨在揭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方法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操作的一些误区与盲点。
延伸思考:传统文化更偏重于政治管理,企业管理中的有哪些是可以借鉴的?有哪些是需要通便灵活运用的?有哪些是最好不要使用的?
自明日开始,我们将从企业的管理系统和模块出发,分头从企业管理的各系统和部门的具体实践活动出发,向通往传统文化精粹的宝藏深处探研了。
“企业”是什么?
“企业”,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企业管理?
企业到底应该怎样管理?
经历了文化的大革命,打到了孔家店。在改革开放后,面对着滚滚来来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眼睁睁看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且人家的步子还迈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于是,我们急了,时不我待,如饥似渴的学习、模仿、直接搬来了现成的现代化科学的管理理论。套在了具有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底蕴,不同时代特性,不同企业状态的企业管理之上。由于老祖宗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智慧被误读误解,而且,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了,现在感冒了,谁还会去“熬中药”呀,吊瓶多快呀!就这样,我们的企业管理在三十而立之年,有点乱,有点晕,有点亚健康了。
急功近利和非黑即白情结,让我们本能的选择了“最近最快的路径”。于是,有的企业在一瞬间“辉煌了”,有的企业在瓶颈之处“鼎盛了”,而更多的企业在这个高速转动的世界和时代,别说自然的五光十色难以看清,就连黑白都辨不明白了,只看到一片似似而非的灰。于是也就自然有了一下这些关于“企业”的“经典”认识、认知和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就是要在市场获取最大利润”。
“企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要为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社会经营性组织,应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财富最大化”
“企业发展,员工富有”
对了,还有近年来出现并被不少企业应用了的“家人”概念。
这些概念和观点我们可以从企业的官方定义(“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上找到痕迹;也能从国内企业走过的这30年历程寻到踪迹;我们还能看到这些概念、观点和认识的背后存在的分歧与迷惑。
在此,我们暂不从道德层面和对错关系对这些关于企业的概念和认识进行评判——那样并没有实质性的建设意义。
我们先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这些概念和观点是谁提出来的?是企业家们提出的吗?
——不是,或不全是;更多的是理论学者和专家所提、所议、所争。
2、谁是这些概念和观点的接受者?谁是这些概念和观点的受影响者?
——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
3、这些概念和观点以及认识有意义吗?
有。意义还很大——关系到企业目前应如何进行“身份定位”,关系到企业如何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还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势。
这些问题明白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些问题:
企业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
这些“元素”都有哪些特点?
这些“元素”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如何构成企业的?
这些问题将向我们揭示“企业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答案。
“浚流须有源,植木须有根”。
让我们一起来尝试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来对企业和企业管理从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
在这一“循道”之旅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特别提示:这一名句,我们更多的只是记住了前半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甚至只要是个中国人,对这半句就都能脱口而出的,但“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后半句往往被忽略了,被遗忘了——这被忽略,被遗忘的“后半句”才是传统文化真正对我们现代科学管理有着借鉴和棒喝作用的关键语。
此外,记得法布尔,就是写了《昆虫记》的那位法国昆虫学家,曾这样鼓励过我们:“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有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延伸思考: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哲学思考吗?需要正本清源吗?
延伸思考:你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三个圈子”的关系?
非常棒,需要时间好好研习
感谢支持与参与!
大家的留言让我总是这一句,好单调呀!
是不是我们可以互动互动哈,比如说双截棍武当剑少林拳什么的?就是顺手拿起板砖也欢迎哈!
企业的“实用主义概念与分析”(之三)——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三个圈子”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
这三个“圈子”从大到小依次是:企业——相关社会关系;企业(员工)——客户;企业——员工。
从盈利的直效关系依次是:企业(员工)——客户;企业——员工;企业——相关社会关系。
企业得不到客户的认可,没有客户选择企业所生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本谈不上盈利和发展,就连生存都是问题。这是一个无需累言的事实和真理。但是,企业尽管拥有厂房、机器、设备这些物质,没有员工,不仅不可能“变出”产品,更关键的在于,企业只是一个机构,一个组织,它必须通过员工这些活生生的“人”的劳动和服务才可能达成与客户发生关系这一事实。同时,企业不可能存在于真空里。企业和人一样,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个体,和这大千世界密不可分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是这些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罢了。
这就是企业的“客观太极模型”。
在此,笔者无意,也不提倡将企业以及企业管理的各模块僵硬的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以及其他符号性概念直接对应联系;同样也不赞成将传统文化中的“子曰”、“诗云”直接套用于企业管理之上。因为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属于哲学这一形而上层面的,即便是“奇门”、“阴阳”、“纵横”各家的“术”也是具有当时的时代限定条件的。“循道通术”的关键在于“道”,而对“道”的把握,对“术”的运用,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点,还是李嘉诚先生讲得好:“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及保存员工的干劲及热忱,无往而不利。” 也就是说——以中国文化为手段,以西方企业制度贯穿于企业领导工作的始终。
具体操作时,可以想想白石老人这一企业管理门外老汉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习得精气神韵,抛开形意物我。
顺便提一句:白石老人是这样学习画河虾和大白菜的:蹲在河边,看着那些河虾,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在河虾不同的运动过程中去看;在各种天气状况下去看。回家路上,据传白石老人还直接买了一车的大白菜,堆在家里慢慢看。而且白石老人不仅用眼看,更是用心看。于是,他画的一只河虾,一颗白菜就比十斤河虾,十斤大白菜昂贵了许多。
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科学管理理论都是经典,但死读书,读死书,不如无书。刻舟求剑要不得。时刻要问自己一句:我们要什么?即使我们一时都不是很清楚要什么,但至少有一点要明确——我们不要做“红学家”。
让我们还是回到张三的企业,看看张三会怎样面对这三个“圈子”吧。
张三明白只有自己的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才可能实现盈利和自己的价值,张三也明白了自己必须要通过员工来为客户创造价值,要通过员工来让客户看到、认可这一价值,并让更多的客户掏出钱来消费他的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但张三在企业的管理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员工怎么都有一种很强的“打工心理”,就连自己的副总也一样。这一“打工心理”具体的表现,让张三很不愉快——对工作不经心,不敬业,不负责任;整天只想着怎样偷懒,怎样沾光;总盼着能多发点奖金,多拿点提成,最好工资多多,工作少少。一句话,没有一点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张三总结了一下,发现员工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
2. 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3. 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4. 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张三并不认识道格拉斯·麦克里戈(Douglas M.McGregor)也还没有读过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可事实让张三深刻感受到了管理学上的X理论假设是存在的。张三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企业能够管理规范化,也为了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不至于掉队,出于本能的做出了决定:严格管理。
于是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末位淘汰、流程再造、5S管理、6西格玛管理等等,就连花费不菲的ERP和CRM张三都咬了咬牙用上了。张三不是不明白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更不是接受终身学习的观念,于是,每年光在各种培训上就要花费二三十万的,可还是不顶用。有的“招子”一开始还有效果,可做着做着,就又回到原地了,甚至还更差。管理依然混乱,效率依然低下,效益勉强维持,员工依然不停的跳槽,还是一地鸡毛。
因为内部管理出了问题,张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仅不可能不断提高,还不稳定,就无法谈及做到比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和提供更高的价值了。于是,经营和利润开始下降。张三好想能够停下来仔细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可就连这一小小的期望,都由不得张三,老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当企业这辆战车开动起来后,是不可能停滞不前的。更可怕的是:大家不都说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吗。
张三实在没办法了,甚至想是不是找个风水大师来调调风水?
可此时,有件张三没有想到的事件发生了。由于张三企业的行业内一家企业在产品中添加了苏丹红以及三聚氰胺或是性激素之类不该添加的添加剂,引发了行业危机。老实讲,张三的企业可是从来没做过这些缺德事的,可是覆巢之下,张三有能奈何呢?当张三正为此寻找应对策略之时,祸不单行,有个员工因为违纪,在被辞退后,到劳动保障和监督局状告张三企业违背了新《劳动法》……
张三够惨的了。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错,企业是合法经营的,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也不是没有科学的管理,学费已经交了不少了,只是没有理清“企业——员工——客户——相关关系人”这一“圈子”的关系罢了,至于“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样出自《易经》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张三都读过,都领悟,都能灵活运用呀。
关于近年(2006年至2010年之间)来大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活率的数据,笔者尚没有找到权威性的统计资料。这里只有由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编写并于2005年6月30日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相关数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这一数据与前几年的调查相近。而据统计,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30年,美国企业40年,全球500强或与之相当的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在40-50年之间。”
此外,据2009年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葛兆强先生在谈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资料中有这样的显示:“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存活率是比较低的。从美国的情况看,尽管美国对中小企业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但其存活率5年以上的占32%,8年以上的占19%,10年以上的只有13%。即是说,大约有40%的中小企业在婴儿期就夭折了。”(美国的哈——笔者提示)
对应分析这两个信息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大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平均寿命很短(只有2.9年),远比国外的中小企业要低。
2、美国的中小企业存活率尽管比国内高,但相对于美国非中小企业而言,也是低的。
这一数据和数据后的事实能不能给我们盲目学习模仿西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中小企业家以及管理人员提个醒呢?
“冰,水为之,而寒于之”。
明天我们就来用传统文化之“道”将企业生态环境的“圈子”来进行有序梳理,为张三探研解决这一困境吧。
延伸思考:作为经管人员,如何让自己的大脑从具体的事务性观察与思考上升到对全局的俯瞰角度呢?
另:各位热心的朋友们如有关于国内中小企业2006年至2010年的发展状态相关资料,欢迎提供,我们要让事实说话。在这里先感谢您啦!
非常感谢分享你的思想。知易行难啊,特别是合道,应势,通术,其中合道、应势最难,君不见许多所谓强人头脑发热,认为世界上没有他不能做的事,最后造成自己、员工、社会受累。
同时这些主要是企业管理者要多学习、思考,其他人则是加强积累,提高自己,等待你管理企业的那一天应用这些思想。
非常感谢分享你的思想。知易行难啊,特别是合道,应势,通术,其中合道、应势最难,君不见许多所谓强人头脑发热,认为世界上没有他不能做的事,最后造成自己、员工、社会受累。
同时这些主要是企业管理者要多学习、思考,其他人则是加强积累,提高自己,等待你管理企业的那一天应用这些思想。
是啊!其实道理人人都懂,但知易行难。就拿这些年服务过的各类企业来讲吧,个人最深的感受就是:企业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问题,绝大都数出在老板的身上、脑上和心上。
应势本只是一个生存的基本本能性选择,但由于利欲所致,不懂得应势的必然反受其害,往往连已得到的都会失去。也正因为现实如此,所以李嘉诚只有一个,王石也只有一个。
[em57]说句现实的功利话——早知早行早获利哈
非常感谢分享你的思想。知易行难啊,特别是合道,应势,通术,其中合道、应势最难,君不见许多所谓强人头脑发热,认为世界上没有他不能做的事,最后造成自己、员工、社会受累。
同时这些主要是企业管理者要多学习、思考,其他人则是加强积累,提高自己,等待你管理企业的那一天应用这些思想。
[em50]非常感谢分享你的思想。知易行难啊,特别是合道,应势,通术,其中合道、应势最难,君不见许多所谓强人头脑发热,认为世界上没有他不能做的事,最后造成自己、员工、社会受累。
同时这些主要是企业管理者要多学习、思考,其他人则是加强积累,提高自己,等待你管理企业的那一天应用这些思想。
[em50]zst797朋友,我还得说“感谢关注与参与”这样的话,但我想说的还有:除了感谢,你让我哭笑不得,貌似我的马甲一样哈,呵呵,就算是喜欢,想顶顶,您也忒“懒”了吧?
更希望朋友们能在一起展开讨论,互学互进哈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