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一群猴
作者:樊宇明
一农夫在前山养了一群猴子。前山虽然山青树绿,但树种单调,几乎没有什么果实可供猴子们采食的,于是农夫每天要从后山把食物送到前山来给猴子们吃。多少年来,农夫每天往来于前山与后山之间,乐此不疲。
起初,农夫每天要亲自给猴子们分食,每猴每天伙食定量、定时。每到分食的时候,猴子们便围拢在农夫周围,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食品,然后各自寻找自认为舒服的地方,或单独、或与亲朋好友聚拢在一起惬意地享受着美味。吃过以后,猴子们便在前山玩耍、嬉戏,他们从来不到后山去,因为诺大的前山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此时,群猴相处得非常和睦、融洽,在猴群中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把农夫看作是自己的主人,对其恭敬、顺从。
在农夫的细心照料下,群猴们无忧无虑,整日除了玩耍、游戏外根本不用考虑其它问题。不知不觉中,猴群在不断扩大。农夫每天从后山运来的食物渐渐不够分配了,于是农夫决定改变分配方式。他首先对每天提供的食物作了总量控制,其次他再不亲自为猴子们分配食物了,而是由他每天把一定总量的食物运到前山,放在一块开阔的平台上,由猴子们自己取食。
改变供食办法的第一天,猴子们在以往分食的时间聚拢在装食物的大筐旁边,等待农夫为他们分食。可农夫放下筐就走了,群猴们围着筐不知所措。终于,有个别猴子经不住食品的诱惑,把手伸向了筐中的食物。他的这一举动立刻引来了众猴的反对,他只好收回了伸出的手。就这样群猴们守着装满食物的筐等待着农夫为他们分食。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了,农夫还没有来,猴子们腹中饥饿难忍。一只猴子再也不能忍了,从筐中抓了两只苹果,飞快地跑到一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的行为终于在饥饿的群猴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大家纷纷伸出手从筐中抓取食物,腹中饥饿使他们最终放弃了规矩。好在每只猴子抓取的食物都不太多,改变供食方式的第一天,群猴们或多或少都吃到了食物。
改变供食方式的第二天,农夫依然把装满食物的筐放在平地上就走了。群猴们围着筐呆了一小会儿,便开始抓取筐中的食物了。有一些身强体壮的猴子也不管自己食量有多大了,尽量多拿食物。这一天,有一部分猴子没吃到食物。
改变供食方式的第三天,当农夫刚把筐放在地上,群猴们便开始抢夺了。这一天,更多的猴子没吃到食物。
以后的日子,群猴们抢夺食物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大家为了夺取更多的食物不择手段,甚至大打出手。渐渐地,几只身体最强壮的猴子夺得了食品的支配权,每天要等他们吃饱以后,才把剩余的食品分给其他猴子。于是,很多猴子为了获取食物开始对掌握食品支配权的健猴们阿谀奉承,甚至用一些诸如花环、漂亮的石头等物品向他们行贿。渐渐的,群猴中出现了等级分化现象,按每天能够获取食物多少来划分,基本上形成了掌握食品分配权的猴子、得到掌权者认可的猴子、普通猴子。
群猴的分化使处于最高地位的猴子生活逐渐腐化起来了,他们享受着最充足的食物及其他猴子们的奉承与服务。因为处于最高位的有几只猴子,他们所享受的来自下层猴子们的奉承与服务难免有一些偏差,于是几只健猴内部开始出现矛盾。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他们内部开始出现争斗。经过多个回合的斗争,一只猴子终于战胜了其他所有的健猴,成了当之无愧的群猴老大,猴王诞生了!
猴王即位以后,首先以自己的喜好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为原则,改变了食物分配方式,规定了每只猴子每天享受食物的数量。猴王的这一规定杜绝了那些老实巴交的猴子吃不到食物的状况,但根据猴王的分配原则,处在最底层的大约占群猴50%数量的猴子每天处于半饱状态,饥饿依然存在。对此,猴王的确没有什么办法了,因为农夫每天送来的食物数量是固定的。
那些处于群猴底层的猴子终于不满足于每天的半饥饿状态了,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反抗肯定是无效的,一者本身的实力不如那些当权者,二者因为每天食物总量是固定的,即使在反抗中获得胜利,有一半的猴子吃不饱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最后他们决定集体离开前山,寻找新的生活环境。于是,他们把后山作为自己的迁徙目的地。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这些处于群猴最底层的猴子们离开前山出走了。
由于一半猴子的出走,前山的剩余猴子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食物显得丰富多了,大家不需要争抢就完全可以吃饱了。于是群猴的内部关系渐渐开始回归到从前的状态。虽然猴王依然存在,但因为他不再掌握大家的食物了,所以他的权威性也就大大减弱了。
就在前山的猴群渐渐归于和谐的时候,迁移到后山的猴子们有了“令猴惊喜”的发现,原来与前山相隔不远的后山是一座天然的花果山。这里四季常青,各种诱人的果实一年四季轮番成熟,农夫也是从这里摘了果子送到前山的。这一发现让这些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的猴子们异常开心,纷纷上树采摘自己喜爱的果实。摘下来咬一口,不好吃便扔掉,反正树上有的是吃不完的果实。一只年长一点的猴子看到群猴这种状况,对大家说:“我们不能吃饱了就忘记挨饿的时候!照我们这样糟蹋下去,我们迟早会回到从前的状态的!”听了这只年长猴子的话,大家都从树上跳下来围到了他的周围。这只猴子继续说:“这里既然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美好家园,我们就要珍惜它、爱护它!虽然现在看起来我们有了吃不完的食物,可是我们要考虑整个群体的发展!照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糟蹋,不要说发展了,这个美好的家园很快就会毁在我们手里!”大家都说那怎么办?这只年长的猴子说:“我们要在这里长期生活下去,必须按照果实的生长规律,有计划地采摘果实,并且要用我们自己的力量维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修剪、灌溉、维护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明确分工,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同时让我们的群体不断壮大。”听了这只年长猴子的话,大家都觉得有理,于是纷纷建议立他为王,全权管理群猴内、外各项事务。为了群猴的兴旺,为了家园更加美好,这只年长的、有见识的猴子欣然登上了王位,建立了群猴的内部机构,明确了每一只猴子的职责。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生活方式使猴群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大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惬意。
在群猴们的维护下,花果山越来越漂亮,住在半山的农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了这些猴子们的陪伴,农夫也不再孤单了。他依然每天要为前山的猴子们送食物,但再也不用他自己亲自采摘了,每天清晨便把他要的果实采摘好,放在了筐里,他只要赶着自己的驴车给前山的猴子们送去就行了。
有一天,送食物的途中,农夫从车上摔下来,摔坏了腿,他再也不能给前山的猴子们送食物了。后山的猴王专门派了几只猴子负责农夫的起居、生活,以报答农夫对群猴的恩情。
几天没有等来送食物的农夫,前山的猴子们都有气无力地躺在前山的那块空地上,那是农夫过去每天放食物的地方。饥饿使这些曾经在群猴中高高在上的猴子们变得满脸愁苦与无奈!有猴提议说:“我们也离开这里吧,说不准外面有更好的地方!”马上有猴出来反对:“在这里说不准能等到农夫送食物给我们,出去怎么办呢?谁能给我们食物!”“不是有很多同伴走了吗?”“他们肯定已经饿死在什么地方了!”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争论的时候,后山的群猴派了代表来到了他们面前。原来后山的猴子们都希望他们这些昔日的同伴到后山与他们一起生活。听了后山猴子代表的话,前山的猴子们半信半疑,他们虽然不相信原来那些弱小的、被自己欺负的猴子们会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但看到来猴神采奕奕的样子却又不由不信,于是又的猴子就动心了,准备跟着后山的猴子代表走。此时,又有猴子说话了:“他们在的时候受尽了我们的欺负,我们现在去还不是被人家欺负?”听了他的话,大家都打消了与后山代表一起离去的念头。
无奈的后山代表向猴王汇报了情况,猴王陷入了沉思,看来只有他亲自去请了。他认为留在前山的猴子过去都是身体强健的猴子,来到后山不仅都能自食其力,而且能够大大增强群猴的实力,使群猴在与后山其它动物群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后山猴王的亲自邀请下,前山的猴子们加入到了后山的猴群当中。身临其境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与后山群猴的差距,于是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后山猴王的领导。猴王为他们每一位成员都安排了具体的工作,因为有了前番的教训,大家工作都非常努力。
自此,原来本为同一群体的猴子们又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67.钞票与支票
作者:樊宇明
教授在作一个关于人生价值的专题讲座,他拿出一张100元的钞票和一张200元的支票问大家:“假如让你们从这100元的钞票和200元的支票里任选一个,你们会选择哪一个?”
大家纷纷说要选择200元的支票。
教授说:“好!大家的选择是对的!200元的支票的价值要比100元钞票的价值一倍!”
接着,教授把钞票与支票扔在地上,用脚使劲搓了半天,然后拿起来问大家:“这样呢?100元的钞票和200元的支票,大家要哪一个?”
大家纷纷表示要100元的钞票!
教授说:“好!这张100元的钞票虽然变得又脏又皱,甚至略有破损,但它依然值100元;而这张200元的支票污损到这种程度已经无法兑现了,也就是说它已经一文不值了!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100元的价值是这张钞票固有的,除非让它全部或部分灭失,否则有点脏、有点皱,或稍有破损是不能使它的全部或部分价值失去的!而这张支票本身没有价值,它所体现的200元的价值是支票的签署人给予的,所以它污损到这种程度其价值也就消失了!一个人真正具有的价值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的,是知识的积累及辛勤的劳动凝结在一起的产物,是完全融合在我们身体之中的东西,任何挫折和困境都无法改变的,即使困难到衣不蔽体、饥不择食,但我们这种真正的价值永远是融合在我们身上的,是任何人、任何困难、挫折都夺不去的!能被夺去的东西不是我们自身的价值,而是别人的给予和施舍,就像这张支票的价值一样!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生的价值!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人生的价值!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使你自己升值!”
听众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68.乌鸦教授讲学
作者:樊宇明
自从《乌鸦喝水》的故事流传开了以后,那只喝水的乌鸦知名度大大提高,不仅诸如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名誉理事、名誉市民等头衔纷至沓来,而且许多动物群体及机构纷纷邀请乌鸦教授前去讲学。对于讲学这件事,乌鸦教授是从来不敢马虎的,他深知讲学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播给广大的学员,以提高学员的知识水平。所以他每次讲课以前都要认真备课,并随身携带着那只他赖以成名的瓶子及一些外表光滑、颗粒均匀的石子以便在课堂上演示。乌鸦讲授的课是十分精彩的,不仅有详细的讲解,还有师生互动式的现场演示。每次当乌鸦教授讲课结束的时候,课堂上总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这一次次的掌声中,乌鸦教授终于获得了动物界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成了喝水领域的权威!
一天,乌鸦教授接到丹顶鹤家族的邀请,请他去为家族成员讲课。丹顶鹤家族是动物王国有名的贵族,能够为他们讲课对于乌鸦教授来说是极其荣幸的一件事情。所以,乌鸦教授对这次讲座十分重视,他特意准备了一个新杯子。
讲座按时进行,当穿了一身黑色西装的乌鸦教授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整整齐齐坐满了穿着白衣服,戴着红帽子的丹顶鹤家族的成员。乌鸦教授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环顾了一下台下的学员们便开讲了:“各位丹顶鹤家族的朋友们,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他边说边拿出了准备好的杯子,并往杯子里倒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水,然后说:“请问大家,谁能上来喝掉这杯中的水呢?”他的话音刚落,坐在前排的一只年轻的丹顶鹤就走上台来,把他那细长的嘴伸进杯子里,把杯中的水喝了个精光!
看到年轻的丹顶鹤把杯中的水喝了个一滴不剩,乌鸦讲授呆在了那里。很显然,他的课是无法讲下去了。看着呆若木鸡的乌鸦教授,丹顶鹤家族的成员们明白过来了,于是哄堂大笑起来了。
可怜的乌鸦教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低头走出教室飞走了。
自此以后,乌鸦教授再也没讲过课!
樊宇明说:由于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实际情况,乌鸦教授的讲座以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企业为提高企业及员工的整体素质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但往往连组织者及讲授者都弄不清楚企业及员工到底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最终培训成了典型的无的放矢,没有丝毫效果。
69.喷泉与压水井
作者:樊宇明
网上一位朋友和樊宇明说,他有一个不大的公司,在他的公司员工里面有的工作很主动,有的则显得很懒散,他试图改变那些懒散的员工,但效果总是不大好,他问我对待这一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
我和他说,员工工作的主动与懒散其差别在于“压力”。工作积极主动的员工其本身给自己施加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出自于个人的职业规划、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或者是对工作机会的珍惜等方面;而平时表现懒散的员工恰恰就是缺乏这种自我压力,对于工作相关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接着,我给他讲述了一个关于喷泉和压水井的故事:
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前的草滩上有六个喷泉。这些喷泉一年四季喷涌着清澈的泉水,那泉水清凉、甘甜,是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喝的水。那时我们不知道水怎么会从地下自己喷出来,当然我们也不会真的关心水是如何喷出来的,只是觉得有趣、好玩。长大以后,我们逐渐了解了喷泉形成的原因大体都是由于地下水位高低不同产生一种内在的压力,或者其它原因产生内在压力致使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后来,我又接触到了北方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的压水井。压水井也很有趣,通过一个简单的装置挤压井管内的空气,使井管内空气压力减小,致使其与地下水的压力形成一个差,从而把地下水压出来。喷泉与压水井的区别在于,喷泉的压力来自自身,而压水井的压力来自外部;因内在压力形成的喷泉总是不间断地喷出水来,而压水井当外部压力停止的时候,水便停止喷涌了。
如果把喷泉与压水井都比作企业的员工,喷泉自然是那些工作积极主动的员工,而压水井则与那些懒散的员工及其相似。对于喷泉式的员工,管理者只需要为其提供工作的总体方针、方向,他就会源源不断地喷出水来;而对于压水井式的员工则需要不断为其施加外部压力,他才会投入工作,当外部压力撤去时,他又会变得懒散。
网上那位朋友想改变那些懒散员工,但屡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施加的压力不对,他并没有真正了解可以给懒散员工造成压力的关键。假使他找到了这个关键,就可以使其积极投入工作。但压水井的特点是压力失去的时候,水就不会再流出来,管理者不可能每天向压水一样不停地给压水井式的员工施加压力,这样的话管理者非累死不可。其实压水井也可以改造,许多村民嫌压水井不方便,就在井里放了水泵,只要一通电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假使管理者建立的机制是具有长效作用的,就会产生水泵的效果,给那些压水井式的懒散员工以长效的压力、动力,其工作起来自然就积极、主动起来了。
看来,要解决员工懒散、不主动的问题还要从管理者自身入手,认真检讨自己所制定、遵循的各种规则、原则、方针是不是科学、合理。如果单从员工身上去找,永远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70.一只风筝
作者:樊宇明
草滩上,一个小孩在放风筝。风势正好,小孩紧紧抓着风筝的拉线,风筝飞得很高很高。
风筝漂浮在高空,俯视地面,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就连那个放风筝的小孩似乎都成了一个小黑点。
风筝很自豪,自豪自己能飞得这么高,高得一伸手几乎就可以抓住白云。
风筝努力想飞得更高一些,可那根拉线紧紧地拉着他,而拉线又被紧紧地抓在那个小孩的手里。
风筝很恼火,他恨死了那根拉线,也恨死了那个小孩。他想,如果没有那根拉线和那个小孩,他完全可以飞得比白云更高。
于是,风筝想方设法伺机挣脱拉线和小孩的控制。
一阵大风刮来,风筝乘势而起,小孩只觉得手中拉线一紧摔倒了。
风筝终于摆脱了控制,可没等他高兴起来已经被大风刮到一片树丛中撕得粉碎!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