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宽严相济说孔明 [打印本页]

作者: 卫水流    时间: 2009-11-24 10:20
标题: [原创]宽严相济说孔明
   

宽严相济说孔明

作者:卫水流

    著名的锦官城里有座著名的武侯祠,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声动华夏: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首对联准确的指出了一个组织开展对内管理和对外关系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也给诸葛孔明的一生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那么,让我们也从这上下联印证的武乡侯孔明的人生旅程看看有什么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吧。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卧龙先生在历史上除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远见之外,在其亲历亲为的对外关系方面的实践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数他对南蛮孟获的七擒七纵了。经过高潮迭起,让我们眼花缭乱、震撼人心的七擒七纵之后,孟获反叛的信念和信心被彻底的征服了,最后一次孔明放他的时候,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此举,使得云贵边陲第一次也是永远的归于中华版图,并且在未驻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实现了。七擒孟获的功德甚至持续到了距今七十多年前:公元225年佤族人与诸葛丞相签盟归顺,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后,佤族人信守承诺整整1700年(佤族人认为孟获是其远祖的佤王)。公元1934年,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着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并组成三支武装抗击英军。虽被英军炮毁十余村寨,仍坚持斗争,最终在兄弟民族的支援下击退了入侵者,收复了失地。这就是中国近代史有名的“班洪事件”。需要注意的是,班老地区建国后曾属缅甸,1960年重回祖国怀抱;并且,奉诸葛亮为祖先或纪念诸葛亮的山地民族广泛分布在云贵粤桂及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地。你没有看错,东南半岛诸国皆有武侯崇拜。

    这就是输心败服的结果,这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策略的辉煌硕果(孔明采纳马谡之计)。试问天下,谁人还有七擒七纵的动人心魄的胆识和行动?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可谓字字矶珠!

    作为一个企业,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竞争者、政府机构等共同构成了它的外部环境,如果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对企业能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转换成亲如一家、密不可分、共赢互利的密切关系,那真是想一想就让人热血沸腾了。去年汶川震后王老吉的一亿善款就彻底征服了国人的心,全国到处断货的局面甚至持续到本不怎么需要凉茶的冬季,这就是攻心的功效,这就是人心向背的结果。要试图做到这些,在供应链管理、市场和渠道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型的改进和真正树立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坚定信念——这样的改进同样适用于内部顾客。更重要的是,这些改进将同时改变一个企业的文化,在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尽心尽力去做还是应付差事的抉择时,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就会在人心中产生内在的约束或动力,从而引导人的行为。正因为先有了王老吉的理念,才会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出现王老吉的行为,就是这个道理。

     在蜀国内部管理方面,诸葛丞相事必躬亲,工作起来通宵达旦,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形象。诸葛先生认为前代刘璋治蜀过宽,造成蜀地望族横行不法,所以选择用重典治蜀。他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蜀典之细致之严苛也是自古褒贬不一的,去年百家讲坛一位易先生将此联的下联解释为诸葛亮不审势度势,从而造成治蜀失败、国运二世而斩就代表了反对者一方的观点。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经过武侯一番呕心沥血的治理,蜀国的确出现了一片“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景象。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诸葛亮的实际管理措施举两例即可见一斑:

      诸葛亮“首征千二百役主护都江堰,设堰官”。诸葛亮签署的维护都江堰的政令,其内容之详细令人叹服:详细到每年清淤的日期,掏挖深度等细节。近2000年前诸葛亮清淤维护用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更换为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然原样执行。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的政令,世界上可有另一例吗?

      诸葛亮大力发展蜀锦,奖励种桑、加强锦官的权力、推行先进的纺织技术等,迅速提高了蜀锦的产量;又与吴国修好,扩大蜀锦的销售市场。小小的蜀锦竟然因而成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军费的来源,而成都也因之以得名“锦官城”。直到如今,苗族还把自己织的五彩锦称为“武侯锦”,而侗族织的侗锦又称"诸葛锦"。如此德政,说句功盖千秋不为过吧。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个典型的技术型管理人才,从治河的技术到养殖和纺织的技术、直到传说中的木牛流马都可以证明。作为一个富含艺术细胞的技术型管理人才,必然有着自己的好恶和生活工作习惯,可以想象,作为这种习惯在国家治理中的映射,武侯欣赏的和提拔的大约会有很多科技人才,让很多科技人才去从事行政司法和军事管理工作,而非他们最擅长的技术工作,也许这个选择是可以商榷的。

      于是,蜀国后继乏人也是不争的事实,看魏国,一代一代猛将谋士如云,连东吴也江山代有才人出,但蜀国的确“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诸葛仙逝后的姜维时期,廖化已是满头白发的老者,而蜀中的确没有年青将领接替他的先锋位置;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的确是蜀国治理的一个硬伤。然而,像后主刘禅那样倒行逆施,纵情声色犬马,在武侯身后尽情排挤诸葛一党,任用非人……即便给他秦皇汉武的铁甲雄师,他就不会丢掉蜀国了吗?蜀国之乱,源于再无人压制得住蜀中望族,这些个名门望族不满刘禅的治理,竟至私通外国,里应外合下蜀国才一败涂地了。

如果加诸葛十年,历史会是怎样的呢?

      历史没有假设,所以我们只能在总结前人成败得失的时候对照自己的行为。儒家历来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说来宽猛都只是手段,治理才是目的。大型组织长久发展的基础,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发现有各种才能的人才,假使曹操次子曹植即位,没有人会怀疑魏国仍是需要仰视的强国;但如果没有白帝城刘备托孤,蜀国的国运还有那几十年光阴吗?谁能回答?同样的,从唐朝时道教从领先佛教很多到逐渐被佛教所超越并远抛身后,缺乏的也是两个字:人才。唐朝著名道士吴筠、贺知章、张志和、杜光庭等无不名垂千古,若道教人事都算,甚至有孙思邈和诗仙李太白!后世呢?哪个朝代都有众多的高僧大德,道教数得上名字的可就寥若晨星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对于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是一样的啊。

      大型组织内部管理基础的基础,则是法大于人,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走了,商君法度得以贯彻,顾有秦之崛起;孔明先生去了,却人亡政息,千里大好蜀国就这样白白了送给了曹魏。这,就是差距。

      看过了这幅著名楹联背后的故事,我们应该知道,治理一个组织,不能盲目学诸葛亮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而一味用宽,应该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或者宽严如何搭配。我想,这也许是这幅楹联想要告诉我们的答案。

      当我们笑谈5000年过眼往事的时候,当我们为古人的是非成败喜怒哀乐的时候,可曾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的行为,可与历史上的哪个事件类似?


作者: 卫水流    时间: 2009-11-24 18:06
草就小文,请方家指教
作者: 木头    时间: 2009-11-25 14:14

法制or法治???

只是目前还是情治~


作者: 卫水流    时间: 2009-12-7 16:59
呵呵,治国就太大了,政治是不能乱讲的,咱也就说说企业治理而已
作者: 七月童话    时间: 2009-12-9 13: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