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有气度,要有容人之量,包容之心,这样才能海纳百川,广开言路,对于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虚心纳之,即使下属的建议有不实之处,不当之处,也应一笑了之,而不能不加理睬,甚至嘲笑以待。给予下属的感觉,上司是重视我的建议的,这样下属才会更加积极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而如果下属的建议上报之后,没有下文,或者是只是加以讥讽,无疑会大大挫伤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是对于下属上进之心的侮辱。
员工为何在管理者面前不敢提意见,在中国的传统中“尊者为大”,身居高位的同时也是权威、专家等的代名词。如果员工提出意见会被认为是对管理者的不尊重,对于上级权威的藐视。官本位思想延伸到企业管理层中,以官字出发,可以延伸出不少财富和权利,或明或暗的,显性的、隐性的,因而对于有限的薪金也增加了不少含金量。官字在上,处处压人一头,意见比下属高明,主意比下属好,在一片阿谀奉承声中,将上司也捧杀了。然而前提确实上司热衷于这种吹捧游戏,好大喜功确是中国人的天性,追求满足感和被尊重又是人类的的需求,下属在这里合理地利用了人类的需求结构,将上司都美化了。
古今中外从来不缺少英雄豪杰,英雄豪杰身边也少不了笔墨伺候,歌功颂德,并将每一位英雄都神圣化了。然而真的有完人吗?乾隆皇帝自称为“十全老人”,全在何处?太祖、太宗、世祖、世宗一片,对于祖宗的崇拜,还有对权利的崇拜,将传统权利结构下的每个人都扭曲了,因为我们首先需要服从或者是顺从才能生存。权力打击悖反者,权力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权力的屠刀举向了民意,权力的屠刀举向了历史,再看所谓的皇帝戏,在一片主子和奴才声中,权力的企求者充满了奴性。
无论是社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似乎将自己隐藏起来,给予下属一种神秘感,这是中国式的智慧吗?当然下属也有了应对式的中国式的智慧,政治是权力的角逐,在争风的同时也需要明哲保身,这是传统的智慧,只要与人交往就会发生,在古老文化积淀的国度里,熏陶着每个人的道德意识,养育着每个人的行为文化,影响着每个人的处世之道。所有的悖反都是一种对传统,对规则的叛逆,对习惯于在旧规则下生存的人而言,仿佛受虐狂之于鞭子的关系。
传统给予传统下生活的人们一种压抑感,对于超出习俗的行为十分恐惧,因为自己首先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因为习俗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超出传统的行为都会使人们产生道德上的负罪感。仿佛是一条条千丝万缕的线将每个人捆绑,让人从此停在原地,不敢超越。成语“划地为牢”,然而,在印度却是真实的事情,那跟线就是习俗,就是道德,就是纠缠在人们意识里的防卫之线。在古老传统下生存的人们如何才能在传统下发挥出效率,对于经济组织的利润要求,要求每个组织要以最多最快的方式实现利润,同时完成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否则经济组织就无法生存。然而对于所有经济组织而言,要想赢利就必须遵循经济规则,然而商业社会下的现代经济组织可以在农业社会的规则下取得成功吗?突破规则,在新时代下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有效发展,然而规则下隐藏的力量,是与牢固而深沉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然而时局是否到达可以将全部旧经济基础连根拔起的时候?
在规则下束缚的人们,如何才能打破现有的规则,以新的价值观念来作为行动导向,这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本文的标题已经给出了答案。然而仅仅六个字,其中的行为习惯、心理动因、智慧权谋亦即对于传统的挑战,却不是仅仅以字面的意思来可以直接描述的。
走出去,意思是深入到员工中去,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管理者真正了解自己的员工吗?在那种种行为下掩藏了真实的自我,即使再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从业者也难以真正识别员工的爱好、取向、需求、观念,对于心理世界以及精神层面的,我们一直很陌生,因为我们更多地是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单独的个体在给予世界无限多样性的同时,也给予了世界无限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对周围的世界充分地认知。而趋利避害的生物天性,赋予人类习惯防卫,在真与假的世界里我们被迷惑着,权变和伪装,以及多种力量的冲突让整个世界充满了变数,我们不能以直接或者直观的认识来对这个世界作出判定,必须对于种种表象进行层层分析,才能初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然而文明的冲突、社会的变迁,时尚的冲击,利益的较量、环境的影响,个人的体验等等,让所有都复杂起来,我们还可以单纯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问题发生的原因吗?简约管理给予了我们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简约是简单吗?简约是直接吗?然而在很多人眼中简约成为不负责任的最大借口,对于多样问题的漠视,对于深层原因的避讳,服从于利益角逐的需要,一切都可以成为一种掩饰。由简入繁,化繁为简,然而我们停留在哪个阶段,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吗?两个“简”字,笔画一样,但是里面包涵的意义是相同的吗?简约是一种质朴,朴实无华;简约是一种赤诚,真情真性;简约是一种自然,无为清静;简约是一种意境,温暖和煦;简约是一种过程,层层历练;简约是一种修养,春风化雨;简约是一种包容,无所不在;简约是一种升华,上善若水;简约是一种自在,循道而行;简约是一种精神,以悟入境。
我们以真挚的情感进行我们的工作,以热情的情绪投入我们的工作,然而工作的单调和呆板在不断剥夺着我们对于外界感知的能力,我们逐渐对外面的变化麻木、迟钝,在一些习以为常下潜伏着危险,然而我们的视角已经不再敏感。仿佛时间已经停止,从始至中只有一种状态,习惯性的认知,或者是思维惯性,让我们都对眼前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走出去,身体走出去了,思想是否还停留在狭窄的办公室里?我们的思维界限是否依旧狭窄,只是停留在会议室里,停留在一尺屏幕之前?
带着平静的心境,其实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看似都是重复,然而每一天都有着不同,在被眼前工作劳累的白领们、金领们是否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厌倦之情,由于劳动分工的不同,是否对于蓝领们有着在掩饰下的不屑一顾的蔑视呢?在楼梯式的社会结构下,在楼梯式的生活形式中,世界给予我们太多的疲惫和无奈。我们在舍弃,我们也在剥夺,我们对着每一天,重复再重复。
我们是否对于那些因为地位不同而产生差别的人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于员工,管理者认为是一种成本,还是一种资源?员工也不是附属于机器的奴隶,然而现实给予我们的是,工人与劳动工具、生产资料脱离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三者结合在一起。然而员工是劳动者,同时具有体力与脑力,我们试图让员工变得不去思考,因为管理者只是想将问题变得简单,然而问题真的的简单吗?管理者也因此忽视了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因素――人的问题,人的因素。思考是员工的权力和天赋,员工与管理者并无本质的不同,这一点虽然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在这里还需要再三重申,大声疾呼,不要轻视你的员工,不要蔑视你的员工,更不要贱视你的员工。对着资源,对着财富,管理者还可以用“廉价劳动力”的想法来看待这些辛勤的员工吗?
然而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可以从事脑力劳动,原始的、落后的、纯粹的体力劳动已经消失,在追求不断创新的今天,只是成为一种隐形的财富,而智慧却成为一种显形的财富。在不断讲究增值的年代里,员工报酬的成本化、费用化显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使所有管理者心理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一切成本和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都是多余的,越少越好。然而这种观念是客观的吗?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在信息社会的时代里,请不要将手工作坊生产,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的观点延续到现代,这里已经是创新的时代。
管理者对着机器敲敲打打,管理者对着员工大声责骂,将员工都弱智化,这是管理者一厢情愿的,然而恰恰也是事与愿违的。我们不知道员工的真实想法,我们没有让员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什么?传统对于人们的束缚,让人们在上级面前难以启齿?对于周围环境的顾虑,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组织文化的缺憾,害怕被其他人隔离?认为自己的主意不好,害怕被人嘲笑……
请走出去,发现问题,寻找员工在一片沉默下的不平,寻找员工在制度压抑下的智慧,给予员工以充分的自信。尊重员工,发自内心地、真诚地、不知疲惫地、平等地,千万不要低估员工的智慧,也不要高估自己的智慧,除非你有YY中那种“一力降十会”的本领。发现自己身边的财富,不要被所谓的面子或地位所牵制、牵挂,管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管理同时也是一种很艺术、很细致的工作,需要管理者放下身段,放下所谓的优越感去从事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将自己的工作看做为一种事业,严肃以待。然而管理绝对不是刻板,管理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以游戏之心待之,会发现管理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走出去意味着主动出击,主动深入到现场,深入到实际之中,发现问题,发现员工,寻找员工的抱怨和不满,寻找员工的智慧和才能。管理者一直在怀着误解和偏执在工作,是因为管理者的思维被办公室的门封锁,被办公桌所隔膜,短短的物理距离,给予员工和管理者之间最大的距离,认识上的距离,心理上的距离还有精神上的距离。物质世界的差别,是否也会造成精神世界的差别,是否也会造成道德素质的差别,是否也会造成人格品质的差别,被世俗所渲染的标准和观念,对于认识的狭隘,将我们的思维局限在狭小的认知世界,阻断了我们的视线,也限制了我们的智慧。管理者在埋怨下属的同时孰不知下属也在心理不断地埋怨着自己的上司,然而管理者只是少数,我们管理者的智慧是否可以超越所有 下属的智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始终高于个人的智慧,虽然集体有时也会体现出一些无奈的弱智。
工作实际上充满了创造性,只是管理者的视线太过短浅了,对于工作流程的改进,对于工作细节的改进,以及对于人力资源的调动和激励,都可以赋予工作以无限的可能,只是因为限制的限制,环境的限制,人为的限制,思维的限制让工作也就到此为止,仅此而已,如此而已。不可能首先是思维上的不可能,我们首先自己对自己进行了限定,我们首先阻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因此我们只是不停地在自己的思维定势里打着转,我们打着过去的套路来工作,我们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我们面对现实,然而我们漠视未来。
只有管理者,首先走出去,下属才可以随后走进来。给予下属一个信号,一个管理者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的信号,以管理者走出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的表现,取得员工的信赖之心,感激之意,让员工说出心理的想法,一方面作为免疫措施,一方面可以整理和收集创新和改进的素材,让工作得以做得更好。只有放宽眼界才可以看得更远,才可以在更广阔的视线里灵活有效地调度资源,实现大范围的迂回。将管理者管理的所有资源都调动起来,挖掘被忽视的资源,发挥出它们的效率,不要这些珍贵的资源被埋没,充分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本,将管理工作做活,将所有被沉淀的资源盘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
走进来,意味着员工已经可以放下顾虑,走进管理者的办公室向管理者陈述自己的不满和意见,向管理者倾吐自己的心声。但是前提必须是管理者真诚,对待员工要有平等和包容的心态,以柔和的声音,以真挚的语气,以期待的眼神,鼓励员工将自己心里所压抑的语句说出来,创造安静的谈话场所,创造轻松幽默的气氛,削减员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首先多主动询问,从员工自己通常自己最关心的话题入手,深入员工精神和心灵的世界,这时,话匣子会渐渐被打开,管理者可以开始收获了――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
首先需要走出去,然后 才可以走进来,如果没有管理者首先反复地向员工传递信号,没有管理者首先思想观念的改变,没有管理者实事求是的心态,没有管理者以工作为重的思维,没有管理者真诚平等的理念,一切都是空谈。走出去,一切将成为可能,走进来,一切转变为可能,既然已经可以调度最有潜力的资源,那么还有什么不能为的呢?
在灵活的管理实践中,管理成为一个趣味游戏,在充满激情的游戏中,管理者可以以轻松的心态来完成各项管理的运作,就像在完积木游戏一般,拼装成各种图样,每一件都是可爱的作品。然而在每一件已经成为极限之时,再毫不吝啬地将之全部推倒,然后重新构建,每一次创新都是一种心灵的激动和成长,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生最大的欢乐,从看似不可能中发现可能,认识可能,并以自己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来成就可能。在激情和冲动中不断实现人生目标,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不断创造秩序,在秩序空间已经被阻塞的时候,再次突破规则,以成就无限的未来。
走出去是一种付出吗?请进来是一种收获吗?或许是这样,但是在管理中,真诚要比虚伪可以获得更多,开放要比闭塞可以获得更多,放下也要比拿起更困难。在这些普通的行为掩藏了太多的意识和态度问题,假如没有一个精神理念作为支撑的话,一切都将会变形,创新在嘲笑声中茁壮成长,从汽车、火车、轮船,到飞机、火箭、航空器,一切都在疯狂地偏执中成长。在危险和风险中,时代不断前进,思想意识作为行动的先导更要先行一步作为指导,再辅以坚强的意志才可能的成功。
完美的实践也是完美的人生,创新的激情也是人生的激情,在勘破一切虚伪,破灭一切浮华之后,只有最为清晰的真实,走出去和请进来,在出与进的行动和转变中,世界已经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视线更加长远,道路更加宽阔,人生也更加灿烂。而身为管理者的使命从这里开始明确,从这里开始起步,在以深厚文化为底蕴的国度里,在传统与现代交错和衔接,冲突与交融的时代里,以新的经济基础为背景,管理更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为管理的对象已经跟随时代进步或者变迁的脚步发生了改变,人类世界对于自由和自在的追求,已经允许多元、多样,追求个性的独立和解放,然而也因此使得这个世界更加复杂,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
在东西方世界不断磨合与交融的今天,双方互相吸收和同化,好像是一杯鸡尾酒,味道更加强烈,然而我们还可以停留在过去的世界里,将思想停留在过去的世界里吗?在主动舍弃的时代里,如果不抛弃,就会被丢弃,成为一团垃圾,只有在博物馆里被研究的价值,而在处在新与旧交替时代的人们,是否还会在过去里继续生活,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终点?
岩 卿于2006年8月16日 东莞XX公司
请大家参与讨论、评述。谢谢
哈,还是会飞的老猫够义气,率先响应,谢谢捧场,呵呵
在危险和风险中,时代不断前进,思想意识作为行动的先导更要先行一步作为指导,再辅以坚强的意志才可能的成功。
确实是如此。个人浅以为,意志第一,知识第二,两者必不可少。如果伟大的释迦牟尼没有坚定的决心证道,他能觉悟成佛吗?为什么一些人明知毒品有害,依然去吸毒呢?好奇之心、空虚之心不光会害死猫,还会害死人。^O^
这是昨天发的帖子,其实是3年前写的,刚刚仔细看了一遍,自我感觉良好。不过我认为猫兄你的想法有不同意见,肯定是意识第一,这是个方向问题,其次才是意志,这是个决心问题,颠倒了主次,就像蚂蚁一样,爬树时走直线固然精神可嘉,但是走曲线却更省力,就是这个道理了。
我同一时期的相关文章如下,其实一些想法是有脉络可循的。
老板们总是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想法,有一次我们公司的老总在他的办公室跟我说公司的事情他都知道,我马上回了他一句:你很多事情不知道。我们公司的这位老总竟然低下头了,呵呵
老板们总是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想法,有一次我们公司的老总在他的办公室跟我说公司的事情他都知道,我马上回了他一句:你很多事情不知道。我们公司的这位老总竟然低下头了,呵呵
贵公司的老总还不错。
管理者的两种做法:
1.优秀的管理者:成功时看窗子,失败时看镜子。
2.不理想的管理者:成功时看镜子,失败时看窗子。
贵公司的老总还不错。
是我自己不怕死,比较强势,比较嚣张而已,不过不怕死=死的快,呵呵
管理者的两种做法:
1.优秀的管理者:成功时看窗子,失败时看镜子。
2.不理想的管理者:成功时看镜子,失败时看窗子。
经典之语,反省和自怨自艾的区别就在这里
意志第一 知识第二 的谈法我不太赞成
没有知识的意志跟固执没区别
意志第一 知识第二 的谈法我不太赞成
没有知识的意志跟固执没区别
飞猫看到没有啊,现在可是2:1,你现在是少数派
飞猫看到没有啊,现在可是2:1,你现在是少数派
明天答复你。^O^
与知名学府合作,专为各类企事业定制培训课程,适合各层次管理者学习培训。课程顾问电话:15021821832
QQ:961205235
喔,又来一头狼,呵呵。
机制固然重要,但是实际操作机制的人的心态更重要。
不错,就是这样,自己首先能够包容,不是有句话说:“有容乃大”吗?
飞猫看到没有啊,现在可是2:1,你现在是少数派
sliverwolf兄,我想我们存在名词定义不清楚、不统一的问题。
通过百度搜索,“意志”一词的解释,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是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飞猫对意志的理解,就是朝着既定的目标不屈不挠、百穷千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气魄。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在日常纷乱复杂的生活工作中,如果你无法主动确立自己的意志目的,你就会被动或不自觉地选择其他目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你失去掌控全局的能力,同时你也将受制于使你分心或搅乱你的人或事件。这就像将一艘游艇自码头松开绳索,却忘记了启动马达一样,你将随波逐流,海风、水流或其他船只随时都会让你葬身海底。也许对岸有好事等着你,但是除非奇迹出现,否则你无法顺利到达对岸。意志如同开启游艇的引擎,能驱动我们朝着所选择的道路勇敢前进。弱势大赢家刘邦VS强势大输家项羽的历史案例,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革命前辈从千辛万难中走过来的光辉事迹,皆可以明证之。
毛主席说得好:“秀才造反,三百年不成。”《菜根谭》说得好:“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要在一座大型体育馆里作演说。
演说那天,体育馆里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而焦急地等待着奥本·海默做精彩的演讲。终于,大幕徐徐拉开,人们看到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能够吊起这个铁球,舞台上还搭起了高大的铁架。奥本·海默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从后台走了出来,然后站在铁架的一边。
人们有些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这时候上来两位工作人员,他们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奥本·海默面前。主持人对观众开口说话了:“现在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于是好多年轻人跃跃欲试,一阵骚动后,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了舞台上。
奥本·海默这时才开口说话,他对那两名台上的观众讲明规则,然后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其中一个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拼尽全力向吊着的铁球砸去,结果一声震耳的响声过后,球却纹丝不动。于是他又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铁球,很快就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了。这时候,另一个人也不示弱,他从那个筋疲力尽的人手中接过大铁锤也把铁球打得叮当作响,可是铁球始终纹丝不动。
台下的呐喊声逐渐消失,所有的观众好像都已经认定锤击是没用的,就等着奥本·海默出来作出什么解释。会场恢复了平静,只见奥本·海默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不停地,有节奏地敲击。
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经开始骚动,观众以各种声音和动作来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而台上的奥本·海默却仍然在一小锤一小锤地敲击着,他似乎根本就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台下的观众开始愤然离去。
大概在奥本·海默进行到40分钟左右的时候,突然听到坐在前面的一个人尖叫道:“球动了!”会场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只见那个铁球真的开始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便很难察觉。奥本·海默也没有任何反应,而是继续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最后,球在他一锤一锤地敲打中越荡越高,并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巨大威力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强烈的震撼。终于,响彻云霄的掌声在体育馆内爆发,在掌声中,奥本·海默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人们开始安静下来。奥本·海默开始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精彩演说,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做到不断重复这个简单的动作,那么,你就只好去用一生面对失败。”
重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朝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百穷千变的忍耐过程。不经过这种历练,你不可能让自己实现蜕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你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重复,积极、愉悦地面对它,这将决定你最后取得的成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想找到一步而就的成功之路。殊不知,正像那些一锤子敲过去却不见效果的人,在他们放弃的同时,一些看似弱势的人则在一次次重复敲击着自己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也使得自己对人与事看得更加透彻、把握得更加准确,使自己能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能做别人做不到事,从而获得了渐进式的积累、突破与成功。中国明朝的思想家、军事家王守仁说得好:“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亦如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里特所说:“坚定不移的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
对于多数人而言,成功的捷径就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依靠重复操作、积少成多,以谋求渐进式的突破;如果我们不能持之以恒,那么自己面对的只有失败。所谓的艰难、失败,既可以是我们人生的墓志铭,也可以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如果思想心态消极的视它为苦难,它就会让我们萎靡、颓废,丧失斗志和意志力。如果把它当做一块垫脚石、一个熔炉、一杯烈酒,你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却是精神。《菜根谭》有云:“横逆困穷,是煅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煅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煅炼者,则身心交损。”中华文明智慧古书《易经》有句话说得好:“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重复定律也称为实践定律,指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大众的普遍心理,倾向于喜欢新鲜的、刺激的事物,不喜欢做重复单调枯燥的事情,例如职场上的“三年之痒”、婚姻生活的“七年之痒”。但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世界可有不经过人们反复操作、实践、修正、完善,个人、企业和商品就能获得长期发展、成功和幸福的呢?一个都没有!但奇怪而又有意思的是,我们却总是急功近利的希望自己,不用经过反复操作、积少成多、量的积累导致质的升华,就能获得成功的、幸福的人生。这行得通吗?(飞猫不由想起家人常道兄在“修练成长”版块发布的关于自我评估的贴子)
…………
转一则哲理小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一家磨房有一匹马和一头驴,马拉车驴推磨,相安为伍。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到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经本回到长安会见驴朋友,谈起旅途经历,驴子大为惊异。马说:“我们走的距离大致相等,不同的只是你被蒙住眼睛转圈圈,我随玄奘大师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目标和前进方向”。这个故事说明,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什么成就有天壤之别,职业生涯设计就是要让你设置一个奋斗方向和目标,然后始终如一地去做。
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确定目标,并知道怎样才能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的结果:调查样本的5%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外,在生活、工作、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平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并正在按照原来的目标走下去。
行为科学学家对目标设置有一个典型的测验:把同一个取样的人群分成甲组和乙组。告诉甲组“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什么时候停止有人会告诉你们,你们只管不停地走就行。”告诉乙组“沿着这条路一直走,每隔10公里有一个小界牌,每隔100公里有一个大界牌,走到第五个大界牌时停下。”实际测算结果:同样的取样和体力,乙组的效率是甲组的两倍以上。这就是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区别。
根据故事和科学论证,我们可以看出目标和方向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明确的,也是一个组织必须明确的。这就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对我们将来在任何组织中做事都有用。而设计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这个社会的正确看法,取决于我们的思想心态、爱好习惯、性格才能、眼光行动……。
谈到意志,我们不能不说到西方关于意志论的二个代表性人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法西斯之父、德国哲学家尼采。(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思想相比,落于下乘了。一只手VS二只手,自然不是对手)
生存意志论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部分。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次把意志提升为哲学的首要范畴,并将它与理性完全对立起来,把意志看成非理性的世界本体。叔本华写道“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的”。
尼采的权力意志(另译为“强力意志”)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东西,即人性欲望。不过,尼采积极向上的哲学与叔本华消极悲观的哲学,是有区别的。在叔本华那里,事物的生存意志的目标仅仅在于求生存。尼采则继承、改造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他的核心思想是“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们追求食物、追求财产、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主子,根源都在于权力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压迫、剥削、奴役、战争、人们之间的争斗等等,都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相互作用的表现。他认为求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任何人都决不会仅仅满足于这种要求,都有一种渴望追求尊重、求强大、求优势、求权力、求自身超越的强烈欲望(与亚当·斯密《国富论》“看不见的手”是一回事)。
如果没有希特勒,这个世界没有多少人会知道哲学家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版的大词典里,尼采的词条竟是这么解释的:“极端反动的法西斯主义哲学家,法西斯理论的直接创造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阵营的士兵每个人被包里都放着一本德国著名哲学家著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就是所谓的权力意志论(另译为“强力意志”)。许多历史资料表明,希特勒对尼采“厚爱有嘉”:希特勒去过魏玛的尼采纪念馆瞻仰,和尼采塑像合照;曾经拜谒过尼采的墓地;《尼采全集》常常被希特勒当成礼物送给盟友,1943年墨索里尼60岁生日时就收到了这样的礼物。不仅仅是尼采本人,对尼采的家人也是“关怀备至”:1934年,希特勒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魏玛,在那里会见了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费尔斯特·尼采,并参观了尼采档案馆;一年后,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妹妹去世,希特勒为她举行了国葬。
尼采哲学是一种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飞猫兄:看见你的回帖,我就准备缴械投降了,工作紧张,你那么多文字,我看见头晕。
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喜欢看尼采的作品,这种精神和意志的哲学确实很能鼓动人,是一种立志的哲学。据说鲁迅在年轻的时候,在人生路上彷徨,看了尼采的作品以后,才找到人生之路,同一时期的其他名人也是这样。
在那个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是贫弱中国所崇拜的人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德国出力甚多,国人也对德国抱有好感,所以我猜想,喜欢尼采,既是其作品魅力所在,也是知识分子情感倾向性所在。一句话总结:尼采是哲学家中的牛人。
回帖比你简单多了吧?呵呵
1.优秀的管理者:成功时看窗子,失败时看镜子。
2.不理想的管理者:成功时看镜子,失败时看窗子。
飞猫兄:看见你的回帖,我就准备缴械投降了,工作紧张,你那么多文字,我看见头晕。
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喜欢看尼采的作品,这种精神和意志的哲学确实很能鼓动人,是一种立志的哲学。据说鲁迅在年轻的时候,在人生路上彷徨,看了尼采的作品以后,才找到人生之路,同一时期的其他名人也是这样。
在那个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是贫弱中国所崇拜的人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德国出力甚多,国人也对德国抱有好感,所以我猜想,喜欢尼采,既是其作品魅力所在,也是知识分子情感倾向性所在。一句话总结:尼采是哲学家中的牛人。
回帖比你简单多了吧?呵呵
化简为繁与化繁为简,两者皆不可少。俺的回贴比你更简单。^O^
最好在回帖时说出自己的意见,大家能够互相分享。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