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论坛上看到大家在讨论这本书,正好本人刚刚看完,也就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说的不合适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首先批评一些家人,毛爷爷告诉我们,调查研究以后才有发言权,对一本书不论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不应该在压根没有翻开过书的情况下评论,这样可能对还没有读过书的家人造成误导。这样不好。
首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其实有个副标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都市身心灵修行课。所以这本书是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不错,我确实重复了一句话,但绝对不是废话,这本书是关于身(body)、心(mind)、灵(spirit)修行的,注意,不是身体和心灵,而是身、心、灵三个方面。身体和思想可能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灵是什么东西大家可能就不是很了解了,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受了太多年的唯物主义教育,如果不打开自己的思想,很难一开始就接受作者关于“灵”的观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人误读了这一本书的原因所在吧。
“灵”在作者的书里指的是“真我”,这就是典型的用未知解释未知,用另一个很难定义的词来定义一个词。呵呵,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就不会用这么复杂晦涩的词,“真我”就是柯维所说的“自我意识”,有点像老子书中的“道”,部分类似于某些宗教中的“灵魂”,但更像一些唯心主义哲学中的“绝对精神”的一部分。按照我的理解,“真我”就是存在于身体、思想以及情绪背后的归属于“道”这个大“绝对精神”的具有个人特征的“意识”。还是说复杂了,大家就把灵理解为“自我意识”好了。
说了这么多,言归正传,为什么要进行身心灵的修行呢?简单说,身心灵的修行就是为了“开悟”。“开悟”是佛教用语,简单来说,“开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做到“天人合一”之后,人就有大智慧,就会超脱于生命的苦痛之外了。
好,说到这里,有些家人应该开始明白了,这本书根本不是讲道理的O(∩_∩)O哈哈~,而是让你感觉然后“开悟”的。
书里反复强调的“联接”、“觉察”、“臣服”等等概念其实和七个习惯的源头《活出意义来》说的是同样的道理,那就是在事件和反应之间,我们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是可以选择的,不论环境如何恶劣,外界如何限制,我们是有“终极自由”的,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于事件和外在的“应对和态度”。
作者认为有四件东西阻碍了我们与“道”的联结和沟通,从而妨碍了我们做到“天人合一”,做到真正“开悟”,那就“身份认同”、“思维”、“情感”以及“身体”。针对这四个方面,作者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对于身份认同,我们不用太在意,对于思维模式,我们要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自己,对于情感,我们要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对于身体,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增加对身体的关注和控制。这就是作者所谓的身心灵修行课的含义。做到这些,作者认为可以让“真我”离“道”更近一些,从而消除了很多人的痛苦,在这一点上这本书和《狂喜的艺术》有同样的初衷。
还需要再聊聊这本书的文体,这也是很多家人很不爽的地方,因为这本书用了小说体,很多很简单的道理,作者没有直接说,反而加入了很多玄学的东西进行解释,让本来难懂的东西更加复杂了,但这也是这本书受到很多女性朋友们欢迎的原因,因为女孩子们的直感往往比男孩子们强很多,所以更多的时候,像这种女孩子用感觉写出的东西更容易和女孩子产生共鸣,而不太容易得到习惯以逻辑和理性进行分析的男生们的认同。如果让我评价,这本书不能分析,只适合感觉,书还是写的不错的,特别是关于受虐心理的那一段,虽然解释并不让我这个唯物主义者满意,但是确实符合了很多人的实际情况,很多人确实是通过不断制造看似偶然的苦难来让自己有存在感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本书中反复提到了另外一本书《当下的力量》,其实《当下的力量》正是《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源头,作者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写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并加入了一些她的生活体验和其他修行的内容。《当下的力量》本人也正在看,还没有完全看完,不好做评论,但是读过的部分写的不错,而且适合学理科这样总是要求逻辑上合理的人阅读,《当下》也是讲“开悟”的,书中主要观点用我的话来总结就是,开悟就是专注于当下,从而达到与“道”的合一。引用另外一部书上的话,“佛陀之所以是佛陀,是因为他第五百次见到一朵花儿还是像第一次见到这朵花儿那样喜悦”。
其次,我还想从哲学角度讨论一下。
《遇见未知的自己》无疑是一本唯心主义的作品,它虽然没有说明任何宗教的归属,但我认为在思想上,《遇见》的开悟更加类似于佛教和印度教的一些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类似于中国的禅宗。其中对身心灵的“觉察”,类似于佛教中的“戒定慧”境界。书中关于“能量”的理论,还有备受争议的“吸引力法则”,很大程度上让我们这些从小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比较难以接受,这些观点和现在很火的《秘密》,还有《你所不知道的X》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个人认为,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好一棍子打死,估计持保留意见吧。
最后,我想从心理学上讨论一下其合理性。
虽然《遇见》中引用了“胜肽”这样还存在很大争议的理论作为其证据,但其关于思维模式和潜意识的内容还是比较精确的,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以及“表意识”、“潜意识”、“下意识”的观点都在书中略有体现,特别是书中关于“自虐”心理的表述非常精确,很多人潜意识中希望得到“爱”和“关怀”,由于童年的阴影,造成了自虐者只有在出现悲惨情况后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爱,所以在成年后,自虐者往往无意识的将自己置于非常糟糕的情况中而不自觉,其实还是小时候的阴影在起作用。
综上所述,《遇见未知的自己》应该算是一本好书,只不过针对的是“开悟”的内容。
怎么说呢,应该是既对也不对吧,个人理解的话,身就是身体,就是皮囊的健康和安详,心指的不是心灵,也不是心理健康,而是指对自己思维的控制和观察,也就是佛教里的“定静”和“观照”,灵反倒有点像你上面提到的情商、心商、灵商的综合体,不过还不完全,在我的理解里,灵更像是佛教传统中的“智慧”,不过这个“智慧”不等同于现在大家认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是有点类似于“天人合一”、“拈花微笑”那种终极大智慧。
类比佛教中的三种境界,可能说的更清楚一点,戒、定、慧;戒指的是对身体的控制,定指的是对思维和情绪的控制,至于最后一个慧,呵呵,那就麻烦了,其本意应该是指达到佛的境界吧,简单来说可能就是“开悟”。
灵修这些东西,我也接触没多久,说的不一定对,大家探讨。
哈哈,刚好这两天看完。觉得学的东西挺多,以前听到一个观念说:学习为了剥除身上存在的坏习性。不是很明白,同时,看完这本就会思考“很多时候学习学习,在学什么?是把信息量加入脑袋里,还是让自己悟到从而改进身上不好的习惯呢?”本书中的真我代表:爱、和平、感恩等等,同时,因为自己情绪、思考方式等因素而障碍住本身存在的智慧和美德。对书中讲的A(事件)—B(思想)—C(结果)公式觉得很道理,像我们老祖宗讲的境由心生。因此前还读过《前世今生》这本书,同时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觉得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还是要反复读几遍,才会更明白点。
读了不大懂。觉得做作的意味太大。空洞。营养价值不高。充其量说是包装可以
看家园对这本书争论较多,下载之后看了。个人看了之后收获不大,她所谓的、身、心、灵,总觉得不对劲,又说不出来,不敢妄加评论,但让我把它归为好书之列确有难度。
深而玄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