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遇见未知的自己》据说是心灵导师必读书。
说说我的看法:我的心灵只能我一个人进入,怎么能让外人进入窥看呢?
心灵是人的圣地,不能随意讨论。如果随意讨论,有点类似对它的冒犯和践踏。所以,我比较排斥这些探讨心灵的东西。
那是只能几个私交很好的朋友的交流,怎能开放/公开地交流呢?那样的交流必然是肤浅、表面、不是真话的。
心与心的交流决定了它是真话,是直面自己的很多阴暗面。
公众中的讨论无法真话,那就根本不是心灵交流,而是在在讨论心灵的工作原理之类的。
2.再说说这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略看过,无法认同它的基本观念,无法接受那种类似来自外星的表述方式。表达得太玄了,每句话我都懂,合起来的意思无法明白。无法仔细看下去。
3.心灵讨论相关的书看过三本,前两本都是柯维的,一个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个是《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都读过无数遍,我觉得那才是坦诚的与自己内心和心灵的交流。
读这两本书,你不会觉得有任何的不舒服,无法接受。它们讲的都是任何一个正常人一定可以认同的基本原则和原理来出发的。作者也没有把自己包装成圣人和导师,而是感觉有个朋友在旁边讲自己的成长的经历,尤其是心灵成长的历程。 还有一个,是《少有人走的路》。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来去就是感觉很别扭,很不自然,很造作,很故作高深。我对凡是故作高深或貌似高深的东西都敬而远之。除非它能用我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
作者可能水平很高,可能讲得都是对的,但不考虑读者的接受角度,这样的书并不算好书。
真正的好作品要如同毛泽东同志的文章,让你无法不明白。
4.或曰"心是用心感受的,和对错无关。自己靠自己来原则,认同什么都是自己的自由。没人能强加,所有都是自己设限的。"
其实这里面所说的"认同什么",这个就是所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是有对错的,而原则则是普遍存在的。但有些公认的原则存在。公平正义的原则,有播种才有收获的原则,善良的原则,要有所作为的原则,等等,有很多原则尽管在不同的文化体系甚至宗教中中表达方式不同,但内核基本一致。这些就是人类的公认基本原则。
一群盗贼有自己的共同的价值观,但明显违反人类公认的公平正义、收获之前需要付出劳动等的原则相违背。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但不能选择有此带来的后果。这个后果由原则来决定。
所以,慎选自己的价值观,选择符合原则的价值观。
自己怎么想不是无原则的自由,是有原则存在的,顺应原则将更自由,不顺应原则将头破血流。
以上我所说,也不是什么新玩意,1989年出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5.或曰"本书主要是让人直面一切,不要逃避"。
这个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语言体系来说,就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6.或曰"《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处理好自己是根本。"
这句话和《少有人走的路》说的一样,未见特殊之处。
7.据说这本书是好书,可我连看都看不下去,需要找人点拨下。
希望能用柯维的语言和《少有人走的路》的语言来交流。《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语言体系我进不去。
不过,更欢迎不同观点。和我相同,则交流实际无太大价值。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交流,才能统合综效。
P.S. 回帖更精彩,不要错过。特别是第9楼少天兄和第18楼燕赵瘦者兄的回帖。
还有更精彩的,愤怒的家人的应战篇:张德芬之《遇见未知的自己》,且看倒张派如何应对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24351-1.html)
我之所以比较喜欢这本书,并向大家推荐,原因很简单:一是让我在挤车的路上一口气看完了,接着又看一遍。二是让我有点混乱的脑子找到了一点点方向,想明白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我,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三是我喜欢这种体裁。四是喜欢张德芬看起来优雅宁静。
一向以来,我认为好的书要能一下子吸引住我一口气看下去。
最近脑子比较乱,需要选择做决定的地方多。朋友倒是有不少,愿意帮我的也不少,可实际上都不能够真正帮助到我。
讲管理的书,光看题目都不知道要看多少时间,一条条虽然条理清晰,看多了也看得累,注意力集中不了。这种体裁,一步步引人入胜。本来看书喜欢先看头,再看尾,后看中间的,这次也是按作者的思路一页页看过去,一点点比对自己,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希望自己能从张德芬那里找到如何做个优雅的人,也有一份心底的宁静。
《少有人走的路》没有看过,无法发表意见。如果我现在再看,会不会觉得有些和《遇见未知的自己》差不多?
呵呵 楼主啊 答案已经被你说了 还有探讨的必要啊?
《遇见未知的自己》据说是心灵导师必读书。-----此书面对的对象很明确 做为专业人士入门书籍 没有一定的心理学功底是有点难为人了,难免会有许多的地方让人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 对于很多读过此书的普通人来说,也未必就是理解透彻了。 当然了读一读也是有好处的,哪怕有一丁点对个人的启迪也就够了,我们并不期望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心理学大师或者心理辅导专家,但无疑的是,很多人确实并不了解自己,要么成谜于个人的假想。要么堕落于外部的泥潭。 正如很多人不愿意以开放的心灵来与人交流,刻意的隐蔽自己一样,真实的一面往往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才浮现出来。
个人当然有不愿示人的一面, 但个人再如何不情愿,也不能阻挡某类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所做也是责任所致。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一直没有看过,按理说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是,好歹我还是看了些评论与引用,就楼主的掰,我提几点个人的看法:
1、所谓的什么必读书都是商业的宣传手段,我们不比去咬这个字眼。所要看的是,这本书可阅读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任何一本书的上市都有其自己的阅读群体,你不喜欢不表示别人不喜欢。二楼的喜欢就已经说明此书的价值。
2、心灵读物嘛,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唯心”而论的读物。以前的《心灵鸡汤》,说实话,我也没有看懂,但我会翻翻,我知道有这样的一种传说或者是想法。然后偶然的得到一句两句可用的问问自己就好。这叫静心。譬如看佛书,要是大家都能看懂,岂不都成佛了?我们在一些语句里洗洗心灵就好,不用去抠字眼。
3、每个写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能够将一些故作高深的文句凑到一起来,这个写者的文笔想必也够独到的。特别是看到阿懒说看不懂,不能接受和理解,我还真佩服阿懒的坦荡。那我也有勇气说一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这两本书,我也不喜欢他的行文格式,它太淡了,太缺少我一贯的读书思路了,我现在都只是将它们当着教科书供着。其中的前一本书一直搁在我的床头众多书籍里。
4、我们这样的东方社会,说起来无所畏惧,其实最怕的就是帽子的问题。官帽子、绿帽子......跟帽子沾边儿的都怕要掉层皮才能整明白一点事儿。所以阿懒在第四点将作者的一句话上升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时,我一个激灵地坐直了身子,心想,坏了。作者同学,你这帽子怕戴的高度有点高。我们这样卑微的人,最神圣的赌誓是扯到举头的三尺神灵。我理解的这神灵正是人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俗地说就是你有什么样的良知。
良知这东西,佛曰“不可说”。真正的不可说,主张的还要看他做的,何况是一句话?
所以帽子这东西一戴,高度一上升,只怕要“死”人的事,慎重为妙。
5、忽悠是一大本事,上可窃国,下可卖拐。忽悠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对忽悠要考虑的。这本书想忽悠什么,能不能忽悠成功,有啥特别与不特别的,看了全文后,我没搞清楚。为了批判而批判,就失了批评的意义。
如此,引起我的好奇,该是去瞧瞧《遇见未知的自己》怎么忽悠的了。
看到楼主的文章心中微微一叹,《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个文章在此之前还真没有好好翻阅过,虽然在深圳的传递书活动中已经听过很多家人分享过读书的心得体会。首先我想说,书是否是好书,并不在于他的文字有多华丽或者文字多么的生涩难懂,而是在于我们读后有所得。所谓如何读书,见仁见智,但是读书的目的在于什么?我想这个显而易见。我属于比较乖型的读者,从前老师对我说:读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我记住了,虽然现在随着年月的增长已经很少细细去品味一本书,但是无论多么糟糕的书总是能看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谈到心灵,我想说虽然人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但是他并不是真的封闭。你的言行,你的举止不自然就是你心灵的一个流露,细心的人,一定能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出一些。但是人总是很难真正认识自己,很多人总是口口声声说:战胜自我,战胜自我。自我是最大的敌人,可见,直面自己的阴暗面是多么的不易。面对自己是多么的困难,如果真的能够坦诚的让自己和自己交流,沟通,说真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很无敌的人。既然大家都无法战胜自我,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人家怎么面对自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楼上所言,我也想去看看这个被炮轰的好书了。抑或,阿懒是该书的幕后推手?
看来我和楼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解思维啊,呵呵,我倒是看不太懂《少有人走的路》。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心理医生,他自己也说了他治疗的难点就是很多病人并没有向他坦诚相告,他的病人在隐瞒他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一些情况,有很多是他自己给患者看病时候的一些心得体会。不是很适用于我的生活。所以觉得收获不大。
而《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启迪你自己处理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启发你找到思考事情的曙光,照亮解决问题的钥匙,遇到的事情不同照亮不同的钥匙。只有自己知道这把钥匙。也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才可能对症下药。别人可能给你建议,但最终自己才是执行者。要充分了解自己很有必要。
1、作者自己也未必信“灵修”,因为没有表现出坚定地信仰。是唯心还是唯物?似是而非的写法,似是而非的读书者。
2、《秘密》沦为一些带有传销性质机构的培训教材,这本书的炒作方式,实在是像。
3、假以“做爱”二字作为目录噱头,除了炒作,没有任何必要。
4、豆瓣中,坦诚看懂的人很少,但都给了五星。都没看懂,何来五星?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的伪书盛行,而伪书盛行之时,这些伪书大多都获得了“思想进步者”的高度评价。
5、又想起了《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二书,热血沸腾后,去百度搜索“中国不高兴 移民”看看。
6、07年一个新西兰华裔老太太(不提名了)跑到中国,推广她写的一本关于心灵修炼的畅销书,书中至善至美,想要栖息谷为她办一场分享会。我觉得是好事,初步答应。第二天接到电话,张口问可以给她多少出场费,我说按你书上说的这是分享,是做好事,卖书去赚钱,分享就算了吧。第二个电话,老太太提出方案,给你回扣如何?我答:没空了。不是我廉洁,而是受不了此种大尾巴狼的心灵修炼。
7、此书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为此书开窍的,一年后再看看自己的变化。因为似是而非而极力赞扬的,兴奋后应该不会有任何变化。仔细琢磨一下,本质与陈安之区别不大。
8、见过不少沉醉于哲理、人生、心灵之类的人,好处是这类人往往不会作恶,大多是好人;坏处是,这类人往往不擅基本的人际沟通,正常的场合话都说不好,在哪哪别扭。这是个怪现象,也是个越来越常见的现象。阿懒提到了主席,我也喜欢主席,主席不玩虚的,主席才成了主席。
9、这书写的是好,但效力被夸大太多,这基本是忽悠的名词解释。书中言“心想事成”,还是拜年说吧,好听,但真没人做到。
10、纯属凑数,实在是只想出来9句话,这年头流行“十大叉叉”,看着严肃有说服力。
我之所以比较喜欢这本书,并向大家推荐,原因很简单:一是让我在挤车的路上一口气看完了,接着又看一遍。二是让我有点混乱的脑子找到了一点点方向,想明白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我,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三是我喜欢这种体裁。四是喜欢张德芬看起来优雅宁静。
看明白了,这么说我有点理解为何我和张德芬不对盘了。
关键就是"看起来优雅宁静",这个修炼太深,不似凡人,没有凡人该有的恐惧、困惑、烦恼了。
对凡人来说,困惑是人生的常态,解惑是相对的,困惑是绝对的。
常有烦恼是正常的,永无烦恼那是神仙,应该不居住在人间。人嘛,还是该哭该笑,该跳该闹,做自己,不做别人,不做神仙。
要是她不那么优雅宁静,不那么看起来完美,暴露一下自己目前还有哪些事情其实没有想通、没有好方法、还有哪些困惑疑虑和烦恼,可能更让人接受。
呵呵 楼主啊 答案已经被你说了 还有探讨的必要啊?
《遇见未知的自己》据说是心灵导师必读书。-----此书面对的对象很明确 做为专业人士入门书籍 没有一定的心理学功底是有点难为人了,难免会有许多的地方让人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 对于很多读过此书的普通人来说,也未必就是理解透彻了。 当然了读一读也是有好处的,哪怕有一丁点对个人的启迪也就够了,我们并不期望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心理学大师或者心理辅导专家,但无疑的是,很多人确实并不了解自己,要么成谜于个人的假想。要么堕落于外部的泥潭。 正如很多人不愿意以开放的心灵来与人交流,刻意的隐蔽自己一样,真实的一面往往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才浮现出来。
个人当然有不愿示人的一面, 但个人再如何不情愿,也不能阻挡某类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所做也是责任所致。
但这本书本质上还是面向非专业人士的,可它的那个术语体系真不敢恭维,好好话不好好说,看了半天也不懂是啥意思。
或许,这笔帐该算到两岸50年文化交流缺乏和中断上去?
1、任何一本书的上市都有其自己的阅读群体,你不喜欢不表示别人不喜欢。二楼的喜欢就已经说明此书的价值。
2、心灵读物嘛,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唯心”而论的读物。以前的《心灵鸡汤》,说实话,我也没有看懂,但我会翻翻,我知道有这样的一种传说或者是想法。然后偶然的得到一句两句可用的问问自己就好。这叫静心。譬如看佛书,要是大家都能看懂,岂不都成佛了?我们在一些语句里洗洗心灵就好,不用去抠字眼。
3、每个写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能够将一些故作高深的文句凑到一起来,这个写者的文笔想必也够独到的。特别是看到阿懒说看不懂,不能接受和理解,我还真佩服阿懒的坦荡。那我也有勇气说一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这两本书,我也不喜欢他的行文格式,它太淡了,太缺少我一贯的读书思路了,我现在都只是将它们当着教科书供着。其中的前一本书一直搁在我的床头众多书籍里。
4、我们这样的东方社会,说起来无所畏惧,其实最怕的就是帽子的问题。官帽子、绿帽子......跟帽子沾边儿的都怕要掉层皮才能整明白一点事儿。所以阿懒在第四点将作者的一句话上升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时,我一个激灵地坐直了身子,心想,坏了。作者同学,你这帽子怕戴的高度有点高。我们这样卑微的人,最神圣的赌誓是扯到举头的三尺神灵。我理解的这神灵正是人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俗地说就是你有什么样的良知。
良知这东西,佛曰“不可说”。真正的不可说,主张的还要看他做的,何况是一句话?
所以帽子这东西一戴,高度一上升,只怕要“死”人的事,慎重为妙。
5、忽悠是一大本事,上可窃国,下可卖拐。忽悠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对忽悠要考虑的。这本书想忽悠什么,能不能忽悠成功,有啥特别与不特别的,看了全文后,我没搞清楚。为了批判而批判,就失了批评的意义。
如此,引起我的好奇,该是去瞧瞧《遇见未知的自己》怎么忽悠的了。
第一点既理解也不理解。理解的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存在。
一个道理没有说明白,往往是作者还没有理解明白,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要么是作者表达有问题,难以让人明白。
在此再问下读过此书而说好的人们:你们真的读明白了吗?不要回答我,回答自己就好了。或者是作者就不想让人太明白。
第二点读书倒是省时,都只是一条材料和一个参考,别费这些劳什子劲研究,哪天需要其中哪条,直接拿来用。倒也是个好办法。不过作者估计要找你算账了,人家写的是一本类似心灵导游手册,你把它当工具书。
第三点嘛,我承认,《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初看无奇,尤其是那名字和封面就透露出市侩一般的恶心,讲的内容要么平淡无奇,要么基本上都知道。但看完第三遍就很有收获了,现在每读都有新收获。累计买了4本,通读了10多遍,翻读无数次。
第四点,看来你对大名词有本能的反感,这点我和你类似。不过世界观、价值观是中性词,不用怕。它只是事实,每个人都有,无论你是否意识到。
第五点,只是感觉很多人把价值不高的快说成无价之宝了,特来炮轰。
最后这个,您好还是别看,本来是要搞禁毒教育的,反而让人幻想毒品的美妙之处,我这也太失败了。
看到楼主的文章心中微微一叹,《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个文章在此之前还真没有好好翻阅过,虽然在深圳的传递书活动中已经听过很多家人分享过读书的心得体会。首先我想说,书是否是好书,并不在于他的文字有多华丽或者文字多么的生涩难懂,而是在于我们读后有所得。所谓如何读书,见仁见智,但是读书的目的在于什么?我想这个显而易见。我属于比较乖型的读者,从前老师对我说:读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我记住了,虽然现在随着年月的增长已经很少细细去品味一本书,但是无论多么糟糕的书总是能看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谈到心灵,我想说虽然人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但是他并不是真的封闭。你的言行,你的举止不自然就是你心灵的一个流露,细心的人,一定能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出一些。但是人总是很难真正认识自己,很多人总是口口声声说:战胜自我,战胜自我。自我是最大的敌人,可见,直面自己的阴暗面是多么的不易。面对自己是多么的困难,如果真的能够坦诚的让自己和自己交流,沟通,说真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很无敌的人。既然大家都无法战胜自我,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人家怎么面对自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楼上所言,我也想去看看这个被炮轰的好书了。抑或,阿懒是该书的幕后推手?
宋太祖说开卷有益的时候,是在看《太平御览》,那是当年的精英团队挑出来的书中精华,这样的书读起来能不开卷有益吗。但现在不同,太多不值得看的书了,开卷往往无益,需要自己多多鉴别。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个都是伟人的境界,崇敬之、向往之,难以企及啊。
你看看也好,回来加入我的炮轰团队,哈哈。
看来我和楼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解思维啊,呵呵,我倒是看不太懂《少有人走的路》。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心理医生,他自己也说了他治疗的难点就是很多病人并没有向他坦诚相告,他的病人在隐瞒他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一些情况,有很多是他自己给患者看病时候的一些心得体会。不是很适用于我的生活。所以觉得收获不大。
而《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启迪你自己处理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启发你找到思考事情的曙光,照亮解决问题的钥匙,遇到的事情不同照亮不同的钥匙。只有自己知道这把钥匙。也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才可能对症下药。别人可能给你建议,但最终自己才是执行者。要充分了解自己很有必要。
《少有人走的路》主要是讲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心智成长。它并不是为了解决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
相较《遇见未知的自己》似乎列出问题,并解决之。
但从逻辑上想想,这些很个人的问题,哪来标准答案啊?每个阶段的认识也不一样。作者把自己打扮得高高在上,在银河系之外,俯看人类蝇营狗苟,自己度身事外。想想,连菩萨都有烦恼,张大教主这样没烦恼的人、啥事都想明白了的人、过去未来都看清楚了的人,让人不得不心存怀疑。
总结起来:
1.个人心灵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谈标准答案的难以让人相信。
2.太超脱地谈个人心灵问题,难以让人相信。
人不服我,怨我无能;我回头检讨一下。
每月一书系列太平静,要搞炮轰系列,呼唤炮火。引入风暴,激发头脑,才能更有收益。
下一个目标:炮轰《秘密》。
你累计起来给我加,早晚加上2000分,嘿嘿。
我是学医的,喜欢用解剖式思维来对事物做辩证性分析,我也尝试用我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一下《遇到未知的自己》。
我对读这本书的个人观点在我的“从《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交流活动想到的”一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了,要把它里面的故事当做小说来看待、要对它里面介绍的方法选择性吸收、对里面所讲的理论要有批判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单就这本书而言,我的评价不高。读了一遍以后没有引起我的多少思考,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是能够引起读者认同与深思,并影响到他的价值观和行动的。就像《道德经》,虽然文字语言晦涩难懂,但是里面蕴含的辩证法等哲学思想不断地引发我的思考、启迪我的心灵。跟阿懒不同,我对故做高深这种表达方式的书不会从内心去排除和反感,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不存在太强的强奸读者意志的成分,可以给我充分判断和选择的自由。这本书多少都在给我一种“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永世不得超生”的感觉,这也是我无法去深读的原因之一。
如果要对一本书的做评价,我习惯把其中的“道”、“法”、“术”与人的“灵”、“骨”、“肉”做对比。人体解剖是先去肉在除骨最后显露内脏的顺序。不妨按着同样的顺序解剖一下这本书,第一步:抽掉书里面的神秘故事和夸张的文字修饰,看看他的方法体系;第二步:抽除里面介绍的方法,判断一下里面的灵魂是啥样子的。
首先从“肉”来说:我觉得里面的故事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本身就是一个类似“某某人掉落悬崖得了灵丹妙药然后功力大进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太艺术化、太神秘了;
其次再看一下里面的方法:瑜伽、禅坐、静走。。。好像也很普通
最后再分析一下里面的“道”,不好意思我对心灵学没啥研究,这个理论我无法做出旁征博引的论证它的对错。好像一本书写出来里面的道理也不应该是让读者去证明的,起码只用一个小说故事来证明它是对的是说服不了我的。如果这本书中在提出自己理论观点后引用了充分的客观数据支持或者其他科学理论支持,我可能会做进一步研究。而比较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所以我无法对它的理论进行足够的判断而且里面的一些说法让我觉得太玄了,而我又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对于自己把握不了、驾驭不了的东西一向敬而远之。
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序言里面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一些共鸣和思考,但主体内容对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
----人生旅途看起来繁杂纷沓,置身其中才知道那是独来独往的终身体验--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尝不是为了成就我们或丰饶或贫瘠的内在?
----无论因身处力争上游而汲汲营营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最后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浅评一下这本书,希望其他家人交流:
可取之处:
1、上面的两句话写的不错;
2、里面介绍的一些能够让自己进入思考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吸收。
不认同的几点:
1、道理太玄,又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2、写法是强迫式的,口头上宣扬的是平和美好,但是骨子里不断地放烟雾弹强奸读者的意志,把自己的一套理论用或引诱、或强迫的方式来表达。看似温柔,实则笑里藏刀、口腹蜜剑,一直都是在用鼓吹的话语表达“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不得永世不得超生”。这种写法让我不舒服。。。
3、如果这本书的写法是:1、我的理论是这样的。。。。;2、如何实现呢?。。。。;3、这个理论现在虽然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或者未经证实但是在以下故事中得到了部分证实。。。。你愿不愿意试试呢?我还可以在保持一定怀疑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研究。
我一直觉得伟大的理论应该是一种“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鼓吹对它来说掉价,他伟大的一部分就在于他会给予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它对自己有着强大的自信,有适度的展现但不会去过分的鼓吹修饰包装。
对于任何一本书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尽信书则只会变成书的奴隶,对任何知识都要批判性继承,对任何方法都要选择性吸收。我本人比较理性保守,对于理解不了或者驾驭不了的东西宁可暂时放置,你呢?
还没写完就接到了领导的电话,部门里又要做大手术了,累。。。
同意lz的看法
张德兰动不动搞得很玄?
看不懂
燕赵瘦者兄比我说得明白多了,学习。
你潜伏得太深了吧。
我现在使命宣言总过不去,NLP的还没看过,《当下的力量》照说是《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老师,也没读过。
期待你的分享。立己达人。
Covey怎么教咱们的?教中学,才学得更快嘛。
看过张德芬的两本书,也时不时去看下她的新浪博客,浅薄地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吧。
刚开始在大家的推崇中带着万分期待拜读了,说实话,更多的是被她的“心想事成”法则吸引了,她提到的认识自我,看清事情真相,把自己从纷繁的世事中脱离出来等等其实在哲学、佛学中很常见,而后来客观地思考,“心想事成”说到底就是老生常谈的潜意识激励法。为什么强调“客观”,因为她的语言让人不由自主地和她一起“主观”了。
跟阿懒说的看不下去,不喜欢她的语言体系相反,我倒觉得她的语言更符合大众阅读,而提到的其他两本书,如皮皮说的,反倒有点枯燥,深奥。他们的语言逻辑、思考的力度我似乎跟不上,简单言之就是悟不到那个点上。而张的语言则通俗多了,表达流畅甚至有些生动,加上些看似专业的词儿,忽然觉得我等是凡人,她是一个领悟了大智大慧走进你生活的导师,要带你认识真正的自己。不知不觉非奉她不可。因为现实让我们困惑,茫然,甚至痛苦,而她向你描述了一个可以让你无论是世俗还是内心都可以很完满的世界,我们怎么能拒绝?正如被燕赵瘦者识破的:“写法是强迫式的,口头上宣扬的是平和美好,但是骨子里不断地放烟雾弹强奸读者的意志,把自己的一套理论用或引诱、或强迫的方式来表达。”
而之后在某次传递书中,J说停了她一个在美国演讲的录音,觉得一个灵修的人怎么那么功利,大概意思是这样吧,原话想不起来,当时并不是那么认同,以为商业利益也许只是现实中不可或缺一小部分。而后我在她的博客中,看她经常推荐一些讲师和课程,几天的课程动辙六七千甚至上万,链接的博客也多是有明显的赢利性质的灵修引导等。让我悄悄地有了种被忽悠的感觉,感觉被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优雅女人忽悠了把。
除此以外,她的一些理念在现在我还是有些认同的,比如素食,比如对子女的尊重,感恩,和母亲的和解,很多类似的理念其实在现实中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去除商业的本质,也许我们还可以读到一些于自己有益的成分。而像阿懒般有自己独立强大思考的人,不需要这样“引导”,更无法容忍她的商业本色。
你潜伏得太深了吧。
我现在使命宣言总过不去,NLP的还没看过,《当下的力量》照说是《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老师,也没读过。
期待你的分享。立己达人。
Covey怎么教咱们的?教中学,才学得更快嘛。
谢谢夸奖 ^_^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大的收获是来自以前单位的3天封闭式培训。在培训后的几年内,经常用三人教学法、结合朋友的情况来和朋友们聊这七个习惯,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使命宣言”真的很难,我觉得可以引用书中的那段使命宣言,但是又感觉有点大、空泛,感觉像企业战略一样,实施起来需要详细的工具和合适的人。特别是对家庭来说,两个人都能读懂、理解“七个习惯”的精髓,似乎太难了。另一方不理解的话,就觉得“使命宣言”没有意义,是空中楼阁,是忽悠。
对“使命宣言”的处理,可以借鉴“GTD”的一点理念,采用WBS(工作分解)的方式。把大的“使命宣言”分解成很多细小的事情和部分,然后实现她。真的很难!
附:GTD的坚持、实现也是很难的,也有专门的软件处理,但是很难坚持。
谢谢夸奖 ^_^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大的收获是来自以前单位的3天封闭式培训。在培训后的几年内,经常用三人教学法、结合朋友的情况来和朋友们聊这七个习惯,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使命宣言”真的很难,我觉得可以引用书中的那段使命宣言,但是又感觉有点大、空泛,感觉像企业战略一样,实施起来需要详细的工具和合适的人。特别是对家庭来说,两个人都能读懂、理解“七个习惯”的精髓,似乎太难了。另一方不理解的话,就觉得“使命宣言”没有意义,是空中楼阁,是忽悠。
对“使命宣言”的处理,可以借鉴“GTD”的一点理念,采用WBS(工作分解)的方式。把大的“使命宣言”分解成很多细小的事情和部分,然后实现她。真的很难!
附:GTD的坚持、实现也是很难的,也有专门的软件处理,但是很难坚持。
关于GTD这段,回头想想,我觉得GTD就不对。不是强调要事第一的么,GTD核心却是不遗漏琐事,那不是琐事第一了吗?
不过这个和本帖讨论主题无关,老兄回头另外开贴分享吧。
而之后在某次传递书中,J说停了她一个在美国演讲的录音,觉得一个灵修的人怎么那么功利,大概意思是这样吧,原话想不起来,当时并不是那么认同,以为商业利益也许只是现实中不可或缺一小部分。而后我在她的博客中,看她经常推荐一些讲师和课程,几天的课程动辙六七千甚至上万,链接的博客也多是有明显的赢利性质的灵修引导等。让我悄悄地有了种被忽悠的感觉,感觉被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优雅女人忽悠了把。
除此以外,她的一些理念在现在我还是有些认同的,比如素食,比如对子女的尊重,感恩,和母亲的和解,很多类似的理念其实在现实中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去除商业的本质,也许我们还可以读到一些于自己有益的成分。而像阿懒般有自己独立强大思考的人,不需要这样“引导”,更无法容忍她的商业本色。
张德芬原来是美国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25岁的时候就开高级跑车了,然后才是40岁左右的灵修与感悟。她成长、工作的环境使得她的行动、思维中已经融进了很多商业、经营的智慧。剔除商业的因素,她的经历也是很多人想参考的、学习的。
从目前市面上书籍中关于灵修的介绍,几乎每一个大师都是几十年的修炼、沉淀和感悟。而张经过短短几年的修炼,就能自成一派?我想可能性极小,我个人觉得,张德芬走的路线与易中天、于丹推广国学的路径类似吧。这对推广心灵的修炼是有帮助的。
如果读者能从张德芬的书中收获、感悟一些东西,打开一扇灵修的大门,进而更深一步学习、了解、追本溯源书中提到的知识(譬如:灵修、禅、静坐、沟通、生命等等),让自己的心智成熟、成长,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这将是读者的最大收获。
是,这本书名头搞得如此之大,与实际太不符合。
关于这本书,去年看完一遍后做过一次分享,当时也提到与《化解内心的冲突》一书所表达的相类似。就书本身而言,是我比较喜欢阅读的风格,切入快,通俗易懂。《少有人走的路》比较看不下去,有半年的时间了,还没看完一半。
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书也一样。每一个人因经历才识的区别,在阅读同样文字时所思所想都会有所不同,加之个性不同,阅读方式和风格亦各有特色。书好书坏,完全看个人阅读后的所得。《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提到的一些方式,在之后的生活思考中仍会应用到,有些观点,与朋友交谈时也会探讨它的矛盾之处与不切实际,但终归它的引导方向是正确的,找寻本我,从真我的角度来思考。而这一点,也是很多心灵方面读物所一致提倡的。不论外界如何缤纷繁华,取舍之间是要自己来做决定的。
说到书的商业化,应该说现在出版的书大都少不了商业化的成分,利益所趋,不论作者最初的想法如何,出版商和作者本人都希望书的销量数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必读书”“名人联袂推荐”在书的封面上随处可见。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书的内容不错的话,对此可以忽略不计。
“心灵是人的圣地,不能随意讨论。” 对于此,我想应该是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勇气。厦门聚会做过一期以心理为主题的聚会,在现场就有两位家人与心理咨询师进行空椅对话,探讨当前的困惑。我当时确实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做对话,现在也是。
作者后来再出的2本书,我都没有再去翻阅,是从心理上抵触续集之类的东西,后续的东西,往往是利益所趋而产生的,就如电影续集一般,其精彩程度大多无法与第一部相提并论。
其实,我精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也精读了<少有人走路>我对少有人走的路写了读书笔记,只是摘抄与随想.也没有完整写完...对于我来说,看似我对这个话题有发言权..只是,我目前也正在思考与实践..还不能进行剖析...再过一段时间吧..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很欣赏楼主的质疑精神!
经得起推敲与质疑的书是本好书...
看时,热血沸腾
而后,不知所云
关于这本书,去年看完一遍后做过一次分享,当时也提到与《化解内心的冲突》一书所表达的相类似。就书本身而言,是我比较喜欢阅读的风格,切入快,通俗易懂。《少有人走的路》比较看不下去,有半年的时间了,还没看完一半。
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书也一样。每一个人因经历才识的区别,在阅读同样文字时所思所想都会有所不同,加之个性不同,阅读方式和风格亦各有特色。书好书坏,完全看个人阅读后的所得。《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提到的一些方式,在之后的生活思考中仍会应用到,有些观点,与朋友交谈时也会探讨它的矛盾之处与不切实际,但终归它的引导方向是正确的,找寻本我,从真我的角度来思考。而这一点,也是很多心灵方面读物所一致提倡的。不论外界如何缤纷繁华,取舍之间是要自己来做决定的。
说到书的商业化,应该说现在出版的书大都少不了商业化的成分,利益所趋,不论作者最初的想法如何,出版商和作者本人都希望书的销量数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必读书”“名人联袂推荐”在书的封面上随处可见。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书的内容不错的话,对此可以忽略不计。
“心灵是人的圣地,不能随意讨论。” 对于此,我想应该是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勇气。厦门聚会做过一期以心理为主题的聚会,在现场就有两位家人与心理咨询师进行空椅对话,探讨当前的困惑。我当时确实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做对话,现在也是。
作者后来再出的2本书,我都没有再去翻阅,是从心理上抵触续集之类的东西,后续的东西,往往是利益所趋而产生的,就如电影续集一般,其精彩程度大多无法与第一部相提并论。
这个提醒的是,把书本身的内容和书的宣传分开来看。
想起几年前看《细节决定成败》,公司老总推崇备至,要求公司中层以上人手一册、学习、讨论、读后感,热热闹闹一年有余。
想起书摊上始终青松不倒的《读者》,那么多年了,难得的,风格不变,一如既往的唯美、人性。
想起最近听翟鸿燊的课,听课当时感触不少,课后想想,不记得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
曾与朋友笑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老总会推崇这种书?与其看细节决定成败,不如去学丰田的精细化管理了”其实细想想,这里有几个现象:
1、读书为了什么?读书的目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对待一本书的态度——譬如俺坚决看不上《细节决定成败》,因为觉得那里面就是在拼凑,没啥实质性的好东西。但俺老总就推崇备至,为啥?因为可以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整合公司全员思想。又譬如以前我爱看《读者》,但是看久了,就觉得仿佛我天天晚餐都是一碗鸡汤,再有营养我也会犯腻啊!
2、读书是要速成还是修炼?我上学时的一个梦想是尽快工作,因为可以有充裕的金钱买到我爱的书,没有按时熄灯的打扰,我可以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但实际上,工作之后的我,没有多少时间去读书——我要工作、我要交往、我要逛街、我要美容、我要聚会。。。。。选择的东西多了,读书对于我已经不是唯一的乐趣。但我还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我还是汲取知识充实自己,怎么办呢?书店里有大把的“技巧”“攻略”,书名让我爱不释手,什么职业经理人不可不知、高级经理养成手册、办公室文案大全,快速翻翻,总能找到我想要的。因此,我懒得再费力去看大部头专著,有现成的提炼我干嘛浪费时间呢?
3、读书的态度是什么?有人读书很认真,对待一件事情,总喜欢多方面的去看,尽量多的去了解、去深入的了解。而有人读书则是泛泛而读,譬如我对待时尚杂志的态度——一个小时之内我会翻完一本杂志,感兴趣的多读一会儿,不感兴趣的直接翻过,目的只是为了找我所需要的,还有打发时间而已。同一个人对待不同书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书籍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深入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灵感、有的则是为了打发时间,不一而足。
4、阅读的广泛与否?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如上面所说,俺公司老总推崇的《细节决定成败》和翟鸿燊其实都是他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听到的,想来是对他触动不小,因此要求我们也要学习。但问题是,我没他那么忙,我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我热爱读书,我已经看过了精细化管理,现在让我回头看细节决定成败?我当然是嗤之以鼻了。又如,我只是刚开始看心理学的书籍,那么我对浅显易懂的会更加欢迎,而对于已经多了不少心理学书籍的人来说,入门级的心理学书籍自然是难入法眼了。
其实,我精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也精读了<少有人走路>我对少有人走的路写了读书笔记,只是摘抄与随想.也没有完整写完...对于我来说,看似我对这个话题有发言权..只是,我目前也正在思考与实践..还不能进行剖析...再过一段时间吧..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很欣赏楼主的质疑精神!
经得起推敲与质疑的书是本好书...
好,等lililiao研究完了在分享一下心得吧。
好书都经得起推敲和质疑,这个观点不错。
看时,热血沸腾
而后,不知所云
难道他山看的是陈安之的讲座?
见过不少沉醉于哲理、人生、心灵之类的人,好处是这类人往往不会作恶,大多是好人;坏处是,这类人往往不擅基本的人际沟通,正常的场合话都说不好,在哪哪别扭。这是个怪现象,也是个越来越常见的现象。阿懒提到了主席,我也喜欢主席,主席不玩虚的,主席才成了主席。
这个说的精辟至极。
看完少天、布典等的高论,再看看阿懒的点评
我只好承认,我真的只是来看热闹的[em51]
没看过《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但也出来搅合搅合吧:
(本人是书看杂的人,唯心的、唯物的、唯钱的、唯权的,甚至不知所唯的等等)
其实简单的事情,觉得那本书的作者好像似乎给弄复杂了。
了解自己的内心其实蛮简单:
“父母是您的镜子,孩子是您的影子。您不过是镜子里的影子,也是透过影子看到的镜子。”
摆脱内心苦闷其实也蛮简单:
“一定忘记过去,不能憧憬未来,实实在在过好当下,用有限的精力做自己该做好的事儿。”
有时间读过此书再做详细的评论吧。
这本书是一本心灵修炼小说,貌似现在灵修比较热,我没有研究过,但不妨妄自揣测一下,说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有理。说错了欢迎拍砖。
灵修就是研究自己心灵的吧?查了一下baidu百科,对于心灵的解释中有这么一段儿“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场,一个生命场,这样的一个场有一个能量聚集的中心,那一个中心在我们的腹部。它是随着作为个体的生命的诞生而诞生的。”姑且不管它在哪里,是个什么东西,反正即使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心也差不多吧?起码脱不了太大关系。
还是说化解内心冲突吧,说灵修我自己觉得有些瘆的慌。。。化解内心冲突是人人要干的事儿,不管你是不是懂心理学知识、心灵学知识、哲学知识或者佛家知识。社会人群一般我们都按高、中、低三个阶层来划分,中间多两头少。不同阶层的人主要的内心冲突是不同的,对精神领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贫民窟里的底层贫民的内心冲突更贴近与现实温饱问题,中间的不一而论是最杂的,名流社会里的内心冲突相信更多的是一种叫空虚或者高手也寂寞的排遣玩意。总之我一直觉得再玄再神秘的内心世界也摆脱不了身体、脱离不了社会现实。
正如少天讲的,作者真的是“灵修”者吗?亦或只是有了一定名利基础之上的排遣?亦或另有其他名利之图?本来没有往这块儿联想,因为怕错怪了人,不过看到少天讲到的亲身经历、布典兄弟“在张德芬博客里看到的她经常推荐一些讲师和课程,几天的课程动辙六七千甚至上万,链接的博客也多是有明显的赢利性质的灵修引导等”,以及pacino兄弟“张德芬原来是美国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25岁的时候就开高级跑车了,然后才是40岁左右的灵修与感悟。她成长、工作的环境使得她的行动、思维中已经融进了很多商业、经营的智慧。我不免对作者的动机产生怀疑。。。
我相信真正做学问、做研究的人还是有的,灵修领域也不例外,但是不得不说真正意义上的灵者、隐者、道者、学者。。。应该是大隐于市的状态,在名利中而又远离名利、足够超脱的。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如果做不到而称之为导师、XX家的,恐怕都要打个折扣了。
我自己属于中间阶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的内心冲突很现实也很理想,我很认同taomugeda兄弟在我的《从《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交流活动想到的》一文中的回帖“道是相通的,但是能不能打通各种道之间的间隔就需要看各自的理解能力了,不局限于各类理论,取自己所需要的,看自己所乐意看的,听自己喜欢听的,比如我也喜欢听一些佛教音乐,看一些佛家的经书,取其心静与心境,去其轮回与宿命。各安所在,自得其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关键是不要被套进去变成某种学说或者理论的俘虏,从而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目的和追求。
没看过《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但也出来搅合搅合吧:
(本人是书看杂的人,唯心的、唯物的、唯钱的、唯权的,甚至不知所唯的等等)
其实简单的事情,觉得那本书的作者好像似乎给弄复杂了。
了解自己的内心其实蛮简单:
“父母是您的镜子,孩子是您的影子。您不过是镜子里的影子,也是透过影子看到的镜子。”
摆脱内心苦闷其实也蛮简单:
“一定忘记过去,不能憧憬未来,实实在在过好当下,用有限的精力做自己该做好的事儿。”
有时间读过此书再做详细的评论吧。
兄弟是大智慧啊,想的够透彻,正所谓大道至简。本来有很简单的方法何必非要选择复杂的呢?本来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非要说成一套一套的呢?关键是为什么还有这么追随者呢?能想得通真正的道理、并且能够做到化繁就简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境界,很不容易哦。
其实,我精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也精读了<少有人走路>我对少有人走的路写了读书笔记,只是摘抄与随想.也没有完整写完...对于我来说,看似我对这个话题有发言权..只是,我目前也正在思考与实践..还不能进行剖析...再过一段时间吧..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很欣赏楼主的质疑精神!
经得起推敲与质疑的书是本好书...
很是期待,希望不会太遥远 呵呵。
看来我和楼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解思维啊,呵呵,我倒是看不太懂《少有人走的路》。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心理医生,他自己也说了他治疗的难点就是很多病人并没有向他坦诚相告,他的病人在隐瞒他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一些情况,有很多是他自己给患者看病时候的一些心得体会。不是很适用于我的生活。所以觉得收获不大。
而《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启迪你自己处理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启发你找到思考事情的曙光,照亮解决问题的钥匙,遇到的事情不同照亮不同的钥匙。只有自己知道这把钥匙。也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才可能对症下药。别人可能给你建议,但最终自己才是执行者。要充分了解自己很有必要。
《少有人走的路》我还没看,不过我前段时间看了一遍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同样也是讲处理内心矛盾的问题。弗兰克尔从集中营的经历来阐述,但是他的表达方式我很欣赏。他没有过多的宣扬自己在里面遭受了如何如何非人的待遇,反而是讲自己在里面收到了很多不同的优待,选用也都是比较平淡化的语气,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阐述和分析。同时对于自己的观点也只是平淡的表达出来,让读者自由的选择接受还是反对。我觉得不说别的,这书单看写技巧和方式境界就很高,呵呵。
此书作者, 说文明点, 也就是剽窃了一部分<<秘密>>中的部分, 将其它转化为自已的知识理论, 再已书面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看。 (以前的苹果老总过, 好一点的艺术家剽窃, 差一点(修养低一点)的艺术家偷窃。 也指直苹果与微软之间有竞争。)
就如同陈安之的 那一套, 也就从外国他称的老师 安东尼.罗宾 那里说过来的, 把别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已的东西。 说实在话, 我到是更喜欢安东尼.罗宾的讲演。 但不喜欢陈安之的, 原因是点数太高啦。 不是一般的人能达得到的。 呵呵。。
无所谓好坏,着急喜欢就行。
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说是好书,那肯定有问题。
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说是坏书,那也肯定有问题。
本人对身心灵类的书一直不感冒,太唯心了!现在想看一本好书,真是太难!~
灵修的书,一句话,不适合狼看,给羊看很合适
最近心力俱疲,憔悴不堪。
看到这里争论正酣,也来凑凑热闹。
这本书我也最近刚翻看过。
其实这些所谓灵修类的书籍与成功学的书籍大致都是一路货色。
我曾经在当当网对《秘密》有过评价:伪书一本,鉴定完毕。还惹得当当的客服发邮件过来解释。
其实所有的成功学及所谓灵修类的书无非就一点:
其他都是扯淡。
阿懒老弟就是能写。
支持阿懒。现在的牛鬼蛇神多去了,特别是所谓培训界,咨询界,泥沙俱下
一会儿,啥性格测试,一会儿啥思维方式,一会儿啥心灵灵性
凡是卖一贴灵都是大忽悠,好吧,我太偏激了,99%是忽悠可以吧
------
这书我翻过几页,没看懂,
-------------
觉得职场人士,首先要搞懂心理安慰和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如果总沉迷在心好了,钱就来了,生活似乎幸福起来了
那就等着别人忽悠你吧
--------------------
最近看critical thinking
真好玩啊
至于啥心得
--------轻易不会被人忽悠了呗
加上几句话
阿懒
也许吃力不讨好啊
也曾写过脑图和概念图的区别,可惜没多少人会较真。人们往往满足于某种臆想的“我会了”。
又,宣扬某种观点的人,背后总有特定的利益设定。
本人看过《遇见未知的自己 》,感觉与你不一样。自己平时也爱看书,但感觉《遇见未知的自己 》与其他的书,尤其是阿懒提供的两本书,他们说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没有可对比性。
《遇见未知的自己 》讲的是,一个人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内心世界的认知;是如何开发自己的潜意识;使自己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成长环境、或者是自己不愿意回顾的往事,找出“真我”。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写的方法,如何使自己成为成功人士。
二者是“渔”与“鱼”的关系。
有人说我傲,不容易接近,可是单位的物业员工与我关系却很好,有事来问我,即使是他们找不到人了,也跑来找我帮忙,我一直不认可自己的“傲”。看了此书后,自己反思为什么?我分析这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关,养成的气质,使与我有同样的职位,但经历不一样的人有了异样的感觉,也就是有了一种“场”。
我小学是省会城市最好的小学,中学是省会城市最好的中学,每年的升学率都是95%以上,现在达到录取分数线还得5万元以上才能进去。中学毕业就考入重点大学,入了党,大学毕业分配到机关,后来又考上了重点大学的EMBA,成为本省首届EMBA学员。本人出生在大学教师的家庭,文革期间,因为爷爷是抗日烈士,也没有受到太多的株连,过着普通但不缺衣少食的生活,无论是童年、还是少年生活都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成长。
这一环境形成了自己,不看人脸色,想什么说什么,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也就是能够超然或者是坦然地面对社会,没有为了生活而委屈自己的想法。这在别人看来就是“傲”--不肯委屈自己。
读了这本书,自己开始认真地反思,得出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同时也开始思考这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现在的环境自己是适应,还是离开?
中国人写的东西总是这样,照猫画虎,不伦不类。
我喜欢张德芬,不管她的书里头含有多少商业水份,《遇见未知的自己》给我很多很大的帮助。
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承认自己所有的情绪。
这本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喜欢张德芬,不管她的书里头含有多少商业水份,《遇见未知的自己》给我很多很大的帮助。
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承认自己所有的情绪。
这本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能不能深入一些、具体一些?
coolpirate兄之前发过帖子问题问题,(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20703-1.html
)如下:
1、你快乐吗?
2、如果你快乐,为何事在隐隐作忧?
3、如果你不快乐,你为什么不快乐?
当时觉得这是三个很狡黠的问题,没怎么在意。没想竟开始不自觉的回味这三个问题,在吃饭的时候,在上班的时候,在坐车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居然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是每个人内心对于自我状态的最好概括。
抛给各位,听你怎么想?其实,也未必要什么答案,只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
你快乐吗?你为什么不快乐?
阿懒答复如下:
1、你快乐吗?
——快乐。
2、如果你快乐,为何事在隐隐作忧?
——没有。过去已经结束,无需烦忧;现在正在掌握;未来,是明天的事,不要为明天担忧。今天,就是你昨天一直再担心的明天;你昨天一直再担心的明天 所担心的事要么大多数没有发生,要么来了发现自己还是可以承受的。
3、如果你不快乐,你为什么不快乐?
——我没有不快乐的理由。
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要么是一个人在消极思维的状态下想的问题,要么是痛苦的哲学家提出的折磨人的痛苦问题。
"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这个是《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者提的第一个问题,问题就比较消极。
就算解除了不快乐的因素,那只能让你没有不快乐,但并不会就自然快乐了。
您还得去研究如何快乐,或者说主要去研究如何快乐,才更有价值啊。
说到无用贴,我回头看了一下,还真有3个,说明这一炮轰,真的触痛了一些人的神经和反感,嘿嘿,有了反应就好。另外,有了不同的看法,才能统合综效(我就要用柯维的一套来对付),促进进步嘛。我就等着接招了。
喜欢阿懒兄的标题二字:炮轰。
张德芬的书,飞猫看过一点,但没有看完。
读别人的故事 品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对一些东西发出自己的评价 坚持自己以为的正确。
每句言语的背后,所隐藏的那个才是最具备真实性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不是在书里 而是在书后
赞同这个观点,人生的广度要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角度,在一个认准的方向上深度发掘,而不是遇到啥都做深入研究。不是准备要做心理学家的话心理学知识了解一些,够用就OK了。
这话值得琢磨。当然,"好"这个字还得解释下。
是,确实有误区在。走向的是无穷无尽的大海,会迷失自己。
能不能深入一些、具体一些?
书中有一章是讲臣服的体验。
我是一个很在乎别人印象的人,如果第一印象给我不好,这种印象会一直跟随着我对这个人的看法,也就是说这太主观。看完这个章节后,我学习抛掉别人留给我不好印象,接受别人全新的印象,做到这点我发现心胸豁然敞亮,也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以前没觉得这么亲切这么可爱呢。
这种转变也许在其他书中也会采用其他方式来引导,但我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是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所以我很喜欢张德芬。
我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好,不知怎样来表达我这种心情。
既然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论,说明 遇见未知的自己 还是有本身的价值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一棒子打死。
心理学就是解读心理变化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没有哪一个学说是无懈可击的,它就象一个工具吧,刀子可以砍柴,也可以杀人一样,只要能对我们的心理产生感悟或共鸣,能使我们换一个视角思考一些问题,能使我们的身心保持健康发展,那它就是好的;如果象法轮功那样控制了人们的心智,使人们不吃不喝,那就只能是邪说了。
关于语言及行文风格,也许那是作者追求的一种效果吧,一本书会有不同的受众群,有人理解就行了。现在读书,不求字字珠玑,只求能在某些方面给些感悟,“一句话提醒梦中人”,有时候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几句话上,其它的都是为佐证这些话的。
“怎样阅读一本书”也提到,读书是要分层次的,也是分对象的,就象和一个人交谈,也许“话不投机半句多”,也许“酒逢知己千杯少”,只看合不合你的口味。
以开放的心态去读,让你的价值观去吸引它,如果你的价值观足够大,会吸收跟你价值观相似的有益成分;如果它与你的价值观背道而弛,也会更加看清孰对孰错,看完了再说。
觉得唯心主义的味道比较重,是有点玄嘘,并且和看过的那本电子书写作风格和结构雷同“人生四个秘密”,似有抄袭之嫌。
灵修?玄学?看起来是那么的高深莫测,其实也没有什么的。事物的本质是一个,却表现手法出来有很多了。
我个人觉得读史书与哲学的文章才是有营养的东西。
但是,如果要我去读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我宁愿去“麻将”一下。
其实,读书是一个大学问,但是也要看读什么样的书,例如毛主席就是喜欢读史书,评注、点评等,这也影响他生成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可惜,我们现在人很少去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书了!
这也算是遇见未知的自己了吧
严重赞同。。。
我以很虔诚地态度看了这本书,结果发觉我又一次被忽悠了。
忽悠人的人首先得先把自己也给忽悠了,张德芬同志完美地做到了,所以也有了一部分被忽悠的同志的出现。
看了楼主的文章以及一楼,9楼,18楼的回复。有点意思。
我也不喜欢噱头比较足书,其实有事说事,有道理讲道理,别弄的太神奇就行,比如陈安之的这种鼓励方式,看的都有点吓人。
哦,顺便说说,我要去看看搂住提到的那三本书。
认认真真的把大家的帖子都看了一遍,感触蛮深的。没看过这本书,仅就大家的观点就事论事一下。
这个世界上再烂的商品也会有人喜欢,有人去买,所以帖子里分二派也很正常。喜欢的人往往是因为对他们有所触动或是帮助,不喜欢的人往往是因为触动得太多了,没什么感觉了。
有人说此书里面的观点是“偷”秘密里的,但并非每位读者都看过秘密,所以他们认可这本书也很正常。
以前也曾经有段时间特别颓废,自己为了改变自己,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大堆的成功学方面的书籍,回家看了一、二本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多买了,因为这些书写的大多大同小异,也许是彼此借鉴,也许是彼此抄袭,亦或是英雄所见略同。
陈安之的视频我是看过几集,当时就给雷倒了,因为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太做作了,而且他说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新意,属新瓶装旧酒罢了。回头看看在国内办班的那些个成功学大师们,基本上都属忽悠型,那钱收的高呀,也没见他们拔过一、二根毛出来,至少道德一关就过不了,其他就更免谈了。
现在的社会太功利化了,在猫论的指导下,大家都一门心思的花在如何骗(不是赚哦)钱上了,这是国人的悲哀。
其实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遗产,我们却把其丢在一边而在外边胡乱寻找。这是教育的失败(文化断层,很多古人的东西大家看不懂,比如易经)!
其实我还是比较赞同开卷有益之说,不管什么书,只要你看了,有收获了,那么对于你来说就是一本好书。重要的是要用心去看,正如前面家人说的那些尽信书,不如无书。
个人认为,看这本书,还不如去看《活出意义来》跟《盔甲骑士》,特别是后者,大人小孩都可以看的,没有看过的可以看一下,会有所得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支持楼主的观点!
严重赞同。。。
我以很虔诚地态度看了这本书,结果发觉我又一次被忽悠了。
忽悠人的人首先得先把自己也给忽悠了,张德芬同志完美地做到了,所以也有了一部分被忽悠的同志的出现。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没一本书都不能做到所有的人都喜欢去读,无可厚非
少有人走的路正在学习中
写得不错;更喜欢第二部
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好事儿,如果只读书不思考,就没有自己的想法。
我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对我非常有帮助,我觉得自己内心更坚强、整个人也变得更有力量,更快乐、自信。
我觉得一本好书和一位好老师有点像,最关键的不仅是他/她/它讲了什么,非常关键的也在于讲道理的方式。对于我个人,《遇见未知的自己》我看进去了,而且它确实能让我感觉更平和安静,继而内心更有力量。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是随着故事展开的,就算我们沮丧、迷茫的时候,看到女主角甚至作者本人也经历了各种问题,我自己也更有信心了,而书中慈祥、善良的老人,他不带有任何批判,也让我更能接受自己,所以在分析、提高自我的时候不那么沮丧。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勇气和信心去读一些理论性更强的书。
《秘密》读过了,也有收获,我觉得其中有非常正面的、积极的东西。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买了有两年了,一直束之高阁,可能就因为读起来太累,开了头就没有继续,不过既然楼主这么推荐,也是该看一看的时候了。
总之,我觉得一本书,如果我们能读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就是好事。
就像正真有信仰的人是福。遇到一本书,对自己有帮助,也是缘分,也是福气。
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好事儿,如果只读书不思考,就没有自己的想法。
我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对我非常有帮助,我觉得自己内心更坚强、整个人也变得更有力量,更快乐、自信。
我觉得一本好书和一位好老师有点像,最关键的不仅是他/她/它讲了什么,非常关键的也在于讲道理的方式。对于我个人,《遇见未知的自己》我看进去了,而且它确实能让我感觉更平和安静,继而内心更有力量。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是随着故事展开的,就算我们沮丧、迷茫的时候,看到女主角甚至作者本人也经历了各种问题,我自己也更有信心了,而书中慈祥、善良的老人,他不带有任何批判,也让我更能接受自己,所以在分析、提高自我的时候不那么沮丧。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勇气和信心去读一些理论性更强的书。
《秘密》读过了,也有收获,我觉得其中有非常正面的、积极的东西。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买了有两年了,一直束之高阁,可能就因为读起来太累,开了头就没有继续,不过既然楼主这么推荐,也是该看一看的时候了。
总之,我觉得一本书,如果我们能读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就是好事。
就像正真有信仰的人是福。遇到一本书,对自己有帮助,也是缘分,也是福气。
恬淡清净,愿看到新家人刁刁的更多文笔。
对成功学和心灵修炼方面的书无爱,也没看过这本书,但这个帖子很吸引人,从头到尾看完了。
我在前一个企业做信息化时,老板给我六个字的要求:简单、有用、够用,深以为然。不但信息化,其他方面的管理这六个字也很有用。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忽悠人的前提,所以看到很高深的文字就躲着走。
最近在读《心理学与生活》,可总觉得没有小说的吸引力大,所以虽然看了快一个月,还只看了十几页,希望今年能看完。
现在很多书就是扯蛋!
恬淡清净,愿看到新家人刁刁的更多文笔。
刁刁是老家人啦!
不懂就检查一下自己的领悟力!
我是06年、07年那时间看了《少有人走的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好像都看了有两遍吧,都让我有不断的成长,这些年也经常关注一些心理的书,包括许多国外的,或节目、网上的文章什么的。也许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像这些书,我给我身边的人推荐,他们都没人看。前一段《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不管是哪本书,都有让我成长的地方。这些书因为叙述方式不同,可能看时,有时会觉得句子不对自己的口味,因人而异了。
不一定是谁的好坏,06年就看了《少有人走的路》,隔一年后,又看了一遍,现在看《遇见未知的自己》还有成长。
有时, 我们能知道书上写的是什么,但并不见得我们就能完全体悟,再加上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同一本书或同一句话的体悟也不见的相同。也可能现在理解是这个意思,若干年后,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新的人生,会有其他不同的体悟。
就像平常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自己还是老样子,没有改变,说明还是没有真正地领悟内在的东西。
[em55]唉,我也被扯进来了。本来不想说的,既然阿懒扯我进来,就鬼扯几句。
看到《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偶然在书店中瞎逛,路过一个书柜时看到的,书小,内容少,翻了一下,因为没时间,仅看了一段。后来第二天又去书店,一口气读完了。
再后来的一个晚上,又去书店去读了她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没买。
现总结一下本人的看法:
1-为什么能一口气读完,因为是两个故事,简单,大众口味。
2-我学到什么,隐约记得讲了价值观这类东西,对于心理学知识浅的人,比如我,容易明白。大概记得有个图表的东西。
3-为什么我不买?因为全球经济危机,我买不起,所以现在经济看书。
4-是否心灵导师必读?你才信。
5-当我开始读《当下的力量》,我感觉:《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当下的力量》的变种。因《当》比《遇》出版得早,好象张还为《当》写了推荐序,所以我没把《当下的力量》读完。
学我所学,弃我当弃。
前面各位家人见仁见智地发表了很深刻的言论,我只是随便鬼扯一下,请大家不要见怪。
阿懒兄一个“炮轰”,好多没读过《遇》的,要去读了,没注意读的,要回头读了。
不知阿懒兄是否有回扣?
如果有的话,记得请家人请个饭,或者喝个小酒。
本人发贴和此书书商无关,更无回扣之类的事。
只是尽版主义务,活跃版块而已。
[em59]开个玩笑,不必当真。呵呵。。。。。。
有用即有用,无用即无用;
有用或无用,全在君念间。
也许我的头脑比较简单吧,我看了,觉得很不错,尽可能吸收其中对自已有用的东西,现在在看第二遍,以后还要再看多几遍。
很热闹呀。任何一本书都会有喜欢它的读者群体,支持家园这种不同意见的争论,学了不少书中学不到的东西。
看过这本书,初看时觉得里面有些话很有道理。
而后找了她介绍的《我们懂个X》,看得云里雾里,
听到她点评里有句话:如果森林里没有人,一棵树倒下来有没有声音呢?她说没有。
我就不明白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怎么会跟人的存在与否有关呢?
再后来看到她的博客,看了几篇以后从订阅里取消了,超出我的理解范围。
看了这么多评论,发现大多MM是赞同的,而大多帅哥是反对的,有点奇怪的现象~
可不可以说,这个比较符合女性的心理呢?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