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我不在乎拿资本家的钱
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增长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茅于轼
节俭原是我国人民的美德。常言道勤俭起家,意思是一个家庭靠勤劳和积蓄能致富。这很容易为每个家庭的实践所证实。它明白易懂,符合常理。但最近许多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说消费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消费正好和节俭相反,难道截然相反的行为同样有利于经济发展吗?
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这种说法乍一听起来很难成立。但仔细想来也有道理。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个互相赚钱的经济。譬如说,如果我是出租车司机,花钱买了一件大衣,卖衣的人收到我的钱,一部分再去进货,一部分用于他自己的消费,他用于进货的钱变成了制衣人的工资和衣服的原料成本,而买原料的钱最后又都变成了制造原料工人的工资,它将用于工人们的消费。他用于消费的钱,又去买了别人东西,使得别人也有钱可赚。如果每个人都乐于消费,说不定最后有一部分钱用去乘出租车成了我的收入。相反,如果谁也不愿花钱统统都拿去储蓄的话,我的收入从何而来呢?再说,我们常听说一些工厂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经营困难,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如果大家努力消费,至少有一部分产品就可以卖掉,工厂也就不困难了。这样看来,消费确实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
究竟应该多储蓄,还是多消费?似乎叫人难以回答。
原来在上面说明消费有助于经济发展的论述中,有一个严重的疏漏,即每个人得到收入之后,必定有一部分储蓄起来,其余的才用于消费。卖大衣的人,制造大衣原料的人,以及出租车司机本人都有部分储蓄,这部分储蓄的钱起了什么作用,前面并没有讨论。
我国人民的储蓄大部分存入了银行,银行将这笔钱借给企业家去投资,用来办工厂,开矿山、造铁路等等。我国人民的储蓄也有一部分去买了股票、债券,或者自己用来开办一个小买卖。不论何种渠道,储蓄的钱最后都变成了投资。投资的钱同样要用来买水泥、钢材、付工资。而且买水泥、钢材的钱最后也变成了工人的收入。所以从市场中互相赚钱的机会而言,消费和投资并无任何区别。不能认为只有消费才能给人创造赚钱的机会,投入的开销就不创造这种机会。因为投资也是通过购买来实现的,而任何一笔购买都带来赚钱的机会。换句话说,最后都要变成人们的收入。
但投资的钱,最后变成了工厂、矿山、铁路,而消费的钱最后变成了垃圾、粪便。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工厂、矿山又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供我们消费。所以投资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环。储蓄越多,投资也越多,生活水平提高得也越快。据统计,我国人民的全部收入中有将近40%用于储蓄,其中大部分又转变成投资。这是我国每年有10%左右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我们可以明确地回答:储蓄有利于经济发展,消费不利于经济增长。
当然,这并不是反对消费。我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肯定表现为消费量的增加。但仅就经济增长这一点而言,消费是不利于增长的。
有没有例外,确实是有的,即储蓄如果不能转化为投资,大家存银行的钱没有人愿意去借来用于项目的投资,经济就会发生周转不灵。越是周转不灵,用于投资的购买减少,人们的收入将降低,人们越是不敢消费。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在30年代初发生的大萧条就是这样造成的。以后凯恩斯提出来,在萧条情况下百姓不敢花钱,要由政府搞项目来扩大花钱,不论用于投资或政府的消费,都可以使萧条转向繁荣,如果在萧条时鼓励百姓多消费是可能的,那当然更好,用不着政府出面来增加开销。所以说,只有全社会的投资意愿不足,因而发生萧条的情况下,消费才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说,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资本严重不足的国家,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听到在设法筹资上项目,缺的是资金。自己的资金不足,所以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或向外国的银行贷款,要利用外国人民储蓄的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增加储蓄有利于经济,勤俭起家这句话一点没错。
当今有许多消费品供过于求,卖不出去。为了活跃市场似乎应该鼓励消费,其实不然,增加投资同样会促进消费品的购买。因为投资的钱用来买钢筋水泥,这些钱最终变成了生产钢筋水泥厂的工人工资(也包括用来生产这些工厂所用原料的工人的工资),更不用说直接支付给建筑工人等的工资。这些工资除掉一小部分储蓄起来,大部分都用去购买消费品。所以当今市场不活跃的原因并不是消费不足,而是投资不足。应该说,消费并不需要任何政策去促进。因为经济学假定每一个人都追求物质享受,人们不消费,决不是因为不喜欢消费,而是因为没有那么多钱。钱多了消费自然会增加,这个简单道理曾用极其复杂的方法加以证明,有的经济学家因此成名甚至得了诺贝尔奖。用什么办法使大家的收入能有所增加?从总体上看,必须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所以归根结底,储蓄和投资有利于增加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人担心投资生产出来人民不需要的东西。这种投资还不如不投,还不如消费掉。可是如果把储蓄都变成了消费,经济就没有缯长的可能了。可见纠正失当的正确方针不是增加消费,而是改善投资的决策过程,不要再搞重复建设、无效建设。这方面经济界有过不少深入的讨论,政府也有相关的政策在出台。
童大焕同志主张储蓄和消费要有一个适当的平衡,这个主张无疑是对的。但什么算平衡?我认为这是由每个家庭的选择来决定的。有的家庭多储蓄、少消费,有的则多消费、少储蓄。只要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作出储蓄和消费的安排,这种安排的结果就是适当的平衡。我想强调的是如果家庭出于自愿,选择更多的储蓄,这将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增长。百姓误以为消费对经济有利而选择多消费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政府用减少消费品供应的办法强迫百姓储蓄也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勤俭起家,本来是简单明了的道理。但美国在1929年发生并持续了六七年之久的经济大萧条,是因为总体上供过于求,产品卖不出去。后来凯恩斯提出对付经济萧条的办法,应该增加投资。按照他的意见,在萧条发生的时候,居民因收入减少而不愿增加消费,企业家因市场前景不良而不愿投资。此时,政府就担当投资主体,那怕雇一批人去挖沟,再雇一批人去填沟(搞无效建设),经济也能活跃起来,萧条就可以缓解。后来,有些人曲解凯恩斯的理论,以为鼓励消费可以不断地保证经济增长。在我国这种论调也有相当的市场。如果真的大家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我国每年10%左右的经济增长很快就会跌落下来。究竟消费和储蓄何者有利于经济增长,不可不弄清楚!
一家一户,收入再稳定,总有急需用钱时。求学嫁女、购屋买车、失业生病,储蓄就是缓冲,能使你的经济动荡减至最小。
从致富之道到致乐之道
茅于轼
我原来是学工程的,后来研究经济。这才知道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
由于研究了经济学,看问题总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想。一个国家的强弱就看人均生产总值。人生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富有的国家。做为一个经济学家,就应该为国家找出能够致富的政策。一个措施、一个项目、一条办法是否正确就看它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财富成了方向标。
一直到我七十岁前后才逐渐产生了怀疑。我看到不少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我国改革二十多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气似乎也在增加。我想起三四年前看王建国教授的一篇文章,“
这样的话,
后来又看到黄有光教授的文章,“
经济学里面有所谓
我一生中有许多朋友,他们有的给了我快乐,有的给了我烦恼。
中国 “保八”难度大
——访茅于轼
第一,此次中国经济遭受最严重的打击是就业问题。而过去中国政府采取的公共投资解决不了长远的就业问题。
第二,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准比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的高速公路超过5万公里,但许多公路是没什么车走的。虽然铁路还需要继续完善,但整体上许多公共投资找不到有效的项目。中国并不太缺基础设施。
第三,这次中国受外界影响呈现出很大的“区域性”,主要是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东北、四川等地区虽然有些影响,但原来的增长势头还在。政府的公共投资不能解决地区之间的差距。
总之,我对这次刺激政策并不抱很大的乐观。我们国内经济界围绕4万亿计划有许多讨论,其焦点主要是就业问题。我估计中央政府有可能把政策重点调整到就业问题。
中国的高储蓄率有几个原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结构,就是劳动力比例比较高,但这个比例很快就变化。到了2016年,人口就会开始减少,就日本一样,越来越少了。其次是社会保障。大家都不敢花钱,害怕将来生病,在中国看病很贵。所以大家都把这些钱先留着。我们的医疗保险比国外差得多。
再次,这30年来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很大,已呈现出老一辈抚养下一辈的情况。之所以上一辈要存钱,因为靠不了下一辈。过去中国有赡养老人的习惯,现在反过来老一辈来补贴下一辈,这也使得储蓄率会降低。所以改变这个问题,人口结构是很大因素。此外,关于国家的社会保险,政府会很快推出这方面的新政策。
总之,我认为,储蓄率的问题会慢慢改变,从政策上讲,社会保障可以起点作用,虽然高储蓄恐怕还得维持一段时间。
您提到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必需调整增长模式。那么,从依靠投资、出口的模式转变为扩大内需,需要哪些因素或政策?
从今以后,我们需要重点发展依靠技术、管理水平的产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技术取得了迅速发展。它们即使与世界大企业比较也做得非常优秀,比如我曾经参观过的华为、平安、海尔、海信、联想等在技术上、管理上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附加价值低的企业要关门或退出,附加价值高的企业则将进一步发展。出口依赖性减少,低工资上升、环境保护改善。这是一个理想的调整,就是低劳动,高消耗的企业退出,发展依靠技术、管理的产业方式。
其次,中国的服务业特别落后。服务业在GDP占的比率至今还不到40%。十几年以来,我们GDP增长差不多翻了一倍,服务业却只增长了1-2%,等于没什么增长。政府总是重视物质生产,而轻视服务的生产。可是,如果我们发展服务业,就能够扩大内需,减少依靠外需,同时也能够增加民间企业的分配,这是很有效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税收增加太快,我们每年增加税收20%,相等于GDP增长的一倍。中国政府提供的服务质量本来就不好,税收必须调整。另外,直接税太少,间接税太多的现状也有待改善。
至于农民工问题,这些农民工在外头打工很多年,回去种地已经不适应,所以大部分农民工还会出来,不管城里有没有工作,他们在农村没事干。
这也是很大的问题。首先流动自由不自由?流动本身很自由,没任何障碍。问题在于怎么能够常住下来,这对农民工来说相当艰难。我一直建议政府应该给农民工提供月租金300元左右的“廉租房”。但政府近年来集中采取的是“经济适用房”。这是为了照顾城市人,而不是农民工。农民工打工一辈子都买不起那些房子。他们真的没有办法。尽管如此,政府坚决不放弃“经济适用房”,是因为政府干部购买那些房子。这是极端错误的。
没错,正因为如此,政府不应该盲目追求GDP增长率,把重点转移到创造就业的政策。其实,中国城市里创造就业的机会还是挺多的。比如,我正在举办向农村女性提供培训的学校,保姆是供不应求的,她们的工资往从过去700涨到1000元,现在已涨到1200元了,说明“供不应求”。还有,医疗、教育这么贵的原因也反映着供不应求。所以这些行业有很大的机会。
问题是中国缺乏训练来自农村劳动者的机制。如果当保姆,一个月培训就足够,但如果要当汽车修理工,你就需要1年的培训。为了改善供需失衡,政府应该增加对就业机会的投资,但他们习惯看不上这些,往往把眼光放在基础设施上。
在此情况下,这些领域只能吸引民间资金。这样就需要健全、灵活的金融市场。如果让民间的地下金融市场合法化,就能够吸收民间资金,投资到服务业等小项目。其实,浙江省的地下金融很发达。浙江的民间企业不是靠国家银行,而靠地下金融。地下金融的合法化有利更多企业取得成长。只有如此,许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剩下的就要看中央政府能否把构思转变为行动。
中国今后人口结构会变化,劳动力逐步减少,怎么办呢?首先是增加储蓄,为将来有钱花。怎么增加储蓄呢?这问题很复杂,因为我们现在存的钱被现在的人借走了,不会给将来的人用。增加储蓄不用了。除非你的储蓄变成投资,投资对将来提高生产力有好处。而且要节省人力的投资,普通的投资还不行。其次是环保,如果现在破坏环境,将来下一代要还“环境债”,这样治理就更困难了。包括,土地改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一定要花钱来治理。这等于帮助我们的下一代。
本专访于今年2月在北京进行,中文记录由日本《东洋经济》独家授权FT中文网发表。特此致谢
我一向鄙视此人
不知王老师理由是什么?说来听听嘛,栖息谷的评论,与凯迪网络、天涯等网站相比,一向比较温和。
飞猫是从这个月开始才看茅老的文章,了解不多。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立面是什么
茅于轼
新浪财经
改革前的毛泽东时代中国是一个穷人国,没有资产阶级也没有中产阶级。不是人不想发财,而是怕当了富人挨批挨斗,并且殃及子孙。那时候把富人和他们的子子孙孙都看成是阶级敌人。虽然富人没有了,富人的子女还在,他们继承了富人“剥削”的罪名,替他们的父辈受过,不允许上大学、参军、入党,更谈不上出国,要找个对象结婚都难。
改革后的近三十年,中国已经有了几千万个有钱人,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为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总人数不算少,但是在十三亿人口中大约只占5%。他们生活宽裕,意识形态接近西方,比较有独立的想法,希望社会安定平稳,个人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实行代议制政治,他们是形成主流思潮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今天的政治中,他们的声音还很难成为主流。如果拿人数来讲,恐怕怀念毛泽东是当前的主流。那是一个非常有破坏力的思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立面。
这几千万中产阶级的物质消费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标准。按购买力平价,中国的人均GDP约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但中国人口接近美国的五倍。照过去的速度,中国每十年人均GDP将翻番。所以十年后中国的总消费将达到美国的总消费水平。其中消费的主力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所以中产阶级的崛起将对世界的资源需求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能源、矿产品、木材、粮食将因为需求的扩大而涨价。这已经为近几年石油涨价的事实所证明。
不但中国的中产阶级会争夺世界的资源,还有印度、印尼、巴西、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也会因为人均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增加而大规模地使用世界上有限的资源。不可再生的资源价格将成倍地上升,迫使人均消耗减少,更多地用其他可再生的资源代替。这一过程将发生在未来的五十年中。
对这一迟早必将发生的事实,现有的发达国家大概不会很高兴。因为资源产品是他们消耗得最多,涨价显然对他们不利。但是基于人权的观念和市场法则,人人都有进入市场的同等机会。自己穷,怨不了别人。将来变富了,就有权进入世界市场平等地采购。现在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的政要都费尽心机地减贫,希望贫困的国家和百姓能够在他们的帮助下摆脱贫困。可是他们有没有想清楚,穷国真正脱贫之后对他们自己的影响将是什么。
穷国变富,从资源的角度看,对发达国家不利。但是从全球政治看应该是大大地有利。现在的穷国国内纷争不断,政治多变,而且往往演化成为国际冲突。穷国变富,将彻底改变国际政治。战争和恐怖主义将退出舞台。所节省的军费就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数字。何况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有全世界的和谐、社会的进步和每个人能够平安地享受人生。
飞猫转载来源:经济学家茅于轼 -- 腾讯博客
http://user.qzone.qq.com/622006004/blog
…………
茅于轼的“经济”和章子怡的“职业”
2005-11-10 09:46:2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冬枫泺
这年头,敢于批评别人“很愚蠢”是件很需要点勇气的事情,因为在我看来,芸芸众生,谁比谁傻多少呢?
有媒体报道说,经济学者茅于轼最近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兼职教授的身份对学生作报告,其中提到“抵制日货是很愚蠢的办法”。他张开大嘴说:“我们活在世上到底为什么?其实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享受人生。”他还说:“因为我们买日货,对自己也有好处,没有好处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不买了,好处就没有了。用损害自己的办法来损害别人,何苦呢?”听了这番“高”论,我明白了,“享受日货”是茅于轼“享受人生”的一大乐趣之一。我不明白的是,茅于轼尽可以开日本车、洗日本澡、听日本歌、吃日本饭、追日本星,这是他的自由,但是他凭什么骂那些抵制日货的人“愚蠢”呢?
说实话,对抵制日货的问题,我同样持保留态度,我不认为抵制日货就是解决中日两国历史问题的好办法。但在日本右翼势力一而再再而三地无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肆意篡改和歪曲历史甚至是政府首相带头“拜鬼”这些丑陋的作为之下,我从心眼里瞧不起日本政客和那些不承认和漠视日本战争罪行、不做出深刻历史反省的日本人,所以,我也自觉不自觉地从心里抗拒“日本制造”甚至是“日本品牌”的产品。我不认为我的行动有什么“愚蠢”的地方,因为在日本方面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的前提下,适当适度地表现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自豪感,在我看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同样,对那些相对“激进”地“抵制日货”的同胞,是否也应该对他们的举动表示理解呢,即使不理解,也不至于骂人家的举动“愚蠢”吧。显然在不少中国人心中,很难忘记战争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的创伤,虽然我相信抵制日货的绝大多数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屈辱的历史。在一个日益民主的社会里,你可以不赞同抵制日货的行为,你可以尽情享受“日货”带给自己的“美丽人生”,但在日本右翼势力甚嚣尘上的今天,一个“大学兼职教授”却对他的学生们灌输“抵制日货愚蠢”的观点,是否有些“聪明过头”了呢?敢问茅于轼,你对日本货都如此宽容,对自己抵制日货的同胞为什么如此鄙视呢?
由茅于轼的嘴想到了章子怡的腿。这位目前中国在国际影坛上人气最旺的女星最近成为了国内互联网上最引人注目的攻击目标之一,原因是她主演的一部还没有公映的名为《艺妓回忆录》的好莱坞影片。在这部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影片中,章子怡扮演了一位日本艺妓,据说还有不少与日本男演员的激情戏。于是乎,舆论一股脑儿地把章子怡给淹没了,“愚蠢”之类的评价自然少不了,甚至是更难听的谩骂都充斥其间了。人们关心的是,章子怡是不是拍摄了一部“有损国家和民族尊严”的电影。不知道茅于轼是否会欣然去电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反正这部影片如果要在国内公映的话,我是准备去看一下的:第一它不是日货,第二我想只有眼见为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客观地说,作为一名职业演员,章子怡扮演日本艺妓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看在这部戏中是否有那些伤害了中国人感情的镜头,如果只是根据剧情需要露露大腿那便无可指责,如果真有什么让国人接受不了的剧情,到那时候再骂也来得及———不仅仅是“很愚蠢”,而且是“极端愚蠢”。其实无论是茅于轼的嘴还是章子怡的腿,都涉及到一个民族情感的问题。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世界的主旋律应该是和平和宽容的,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也一直是这样倡导的。我们不能不要民族主义,同时也要提防狭隘的民族主义。
搞经济的茅于轼显然不能脱离政治社会而独自去“享受他的人生”,当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烧到了中国人眉毛上的时候,国人出于自发的民族情感抵制一下日货又有何妨呢?我想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不能原谅在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航的几个小时之后传出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吧,这无疑是对全体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在这个当口,还以一个经济学者的视角奢谈什么“抵制日货很愚蠢”,还认为抵制日货是“用损害自己的办法来损害别人,何苦来”,还训导学生“不买(日货)了,好处就没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搞艺术的章子怡偏偏在这个当口演了次“日本艺妓”,在群情激奋的状况下,章子怡假使有像茅于轼那样的“好嘴”,也是百口难辩了。但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样要不得,在没有看过电影的前提下,仅仅凭着几张剧照就大肆侮辱一个女艺人,同样是不合时宜的。
章子怡的腿露到什么程度还是个悬案,茅于轼的嘴说出了什么话已然白纸黑字地印在了报纸上。“很愚蠢”是用来形容谁的,大家总在心里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以为,什么时候日本真正低头认错了,抵制日货的中国人自然会少了。不抵制日货的人不代表就一定会“享受人生”,然而,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民族情感,那才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对生于一个伟大民族的有气节的中国人来说,这也许是必不可少的,古今概莫如是。
转载来源:http://biz.163.com/05/1110/09/226I0RT600021EL8.html
看来茅老的学术水平有值得考究的一面。难怪王老师如此之说。飞猫认同您的批评。
茅老也够呛的,今天正在为以前的学术错误、不严谨说话买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在大原则、大方向上没有问题就好。人之老矣,其言善也多,人们多一份宽容之心也是好事,我们这个世界才更美好。宽容,象征着权力与勇气,无论什么人,都愿与这样的人联盟。
不过,在未来的日子里,恐怕将有更多的精英名人遇到此类事件,他们与新中国建国的先贤们相比,其差距何止几十年?!这是新时代、新特点,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