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男友最近一直提醒我,既然你在栖息谷里有专栏,那么,你可不能荒废了。他说的很对,家园给了我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我需要好好珍惜。无论是之前已经写过的,还是今后计划写的 ,我会好好的经营我的专栏。谢谢家园对我的信任~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概况研究,是我的学位论文中的某章内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下,中国打出了“扩大内需”这张牌,无论是家电下乡或者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村,乡镇,县,因此,帖这个县域经济的帖子,也是一种迎合吧。
当然,我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人为什么消费少,储蓄多?最近谢国忠博士也写了篇文章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112202606.html百姓没钱,不安全不消费
中国人为什么消费少,储蓄多,内需拉动不起来?任何事物都是有关联的。因此,讲消费,将经济,自然离不开文化和政治。于是,我在这里,简单做个杂烩吧^_^
中国人为什么消费少,储蓄多?
源自中国2000多年来的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如果用简短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来概括,那么,与消费相关的实际是“义”字,重义轻利,是“孝”字子女对父母的养老......,说到底,勤俭节约,是儒家文化倡导的,也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推荐。
当然,如今的中国,已经出现了超级富豪这个群体,也因此,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大有市场,自然,这群超级富豪与历朝历代的超级富豪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机会接受了其他的思想,更新了他们的观念。因此,很多这个群体的人,奢侈消费已然成风。然而,对于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他们所接触的或者影响他们的,还是勤俭节约。所以,为什么内需不足,这是一个原因。
中国人为什么消费少,储蓄多?
源自中国普通百姓这个群体的收入少。这个事实,此处也就不再多说了——中国有着全世界排名第三的GDP,但是,GDP是什么东西?GDP使的我们这个国家在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准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前提下,还要去救助美国,还要去国外大肆采购......不错,中国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什么原因导致的?
长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的两驾——出口+投资所致!由于出口多,进口少,由于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导致国内的外汇储备增加,而老百姓真正掌握的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多。
中国人为什么消费少,储蓄多?
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是因为普通中国民众的收入少,也正是因为医疗,教育,住房......一系列后顾之忧不能得到解决,即使手里有点钱,谁敢消费——辛辛苦苦干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是真实的。
中国人为什么消费少,储蓄多?
很多的中国老百姓也想投资,然而,股市泡沫,楼市泡沫......泡沫,泡沫,事实不曾给予这个投资群体信心,只能储蓄了!
没有钱,未来需要花钱,未来还将赚不到足够的钱,谁敢消费?!
当然,县域经济部分,是我的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所以,严禁转载哦 [em16][em31]
开始之前,先把自己答辩的PPT帖出来吧。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ppt的rar格式似乎传不上来,所以,干脆拆开了。^_^
未命名.JPG :[attach]122520[/attach]
未命名1.JPG :[attach]122521[/attach]
4.JPG :[attach]122523[/attach]
5.JPG :[attach]122524[/attach]
这里做个说明:关于X模式中的X,是“秘密”,所以,这里隐藏啦,^_^
7.JPG :[attach]122526[/attach]
8.JPG :[attach]122527[/attach]
9.JPG :[attach]122528[/attach]
10.JPG :[attach]122529[/attach]
11.JPG :[attach]122530[/attach]
12.JPG :[attach]122531[/attach]
13.JPG :[attach]122532[/attach]
14.JPG :[attach]122533[/attach]
28.JPG :[attach]122547[/attach]
插几句题外话:
不久前经管焦点版面的tracert斑竹曾经贴了个悬赏MBA答辩的帖子
呵呵,他真好,最后把悬赏值给我啦,此处表示感谢!
估计tracert应该答辩完了吧。想必应该很顺利!
我们答辩的时候,主席团是有7位老师,某个答辩人讲解答辩PPT的时间是30分钟。
:-),据说我是唯一一个按照主席团要求,答辩时间正好控制在30分钟的人(基本上都超时了,据说偶有没超时的,很郁闷,也有超时被主席团老师喊停的,也很郁闷。)
我的PPT就是这28页,去掉那几页目录和最后的谢谢以及开始的封皮,有点骨头,肉的不超过21页。
所以,说到底,PPT是做给主席团(也有评审团一说的)老师看的,不是给答辩者使用的。
不要被PPT束缚住,脱稿流畅的讲。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女性在口语表达能力上 具备先天优势——当然,男同志经过锻炼会成为很好的演说家。^_^
好了,这是答辩的PPT,就帖到这里。
讲解PPT的时间是30分钟,主席团老师轰炸问题的时间也是30分钟(有的老师会多问,偶有40分钟的。)他们是先提出问题,让我们去准备,待另一个同学讲解完后,之前的同学回答问题,问题经常会有追加的情况出现。
部分老师看PPT或是论文的时间也就是答辩的同学上台的时间(因为有3个老师是之前参与论文评审的老师,他们会多看一些),我的PPT中有一个bug,严格来说,也不算是。
和顺县的仿真曲线由于我用billion做单位,导致01年前的是0,当时,有个老师就提出了“怎么和顺以前没有产值吗?”,我也吓了一跳,不过一看,发现是单位问题。:-)
把ppt拆成照片贴上来,实在 是因为rar格式的ppt(我转成pdf)就是发不上来,斑竹们莫要见怪![em1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我国各级政府多种鼓励发展县域经济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我国县域经济整体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正如“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县域经济在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始终伴随着一系列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行政区划统计表》,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2862个县级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64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统计),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
根据第三届、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的数据[92][93],从2002年~2006年间,全国县域总人口由9.2亿减少至9.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71.6%下降到69.83%;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由5.7万亿元增加到10.30万亿元,分别占全国GDP比重的54.5%和49.19%;县均生产总值由28.2亿元上涨到51.4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196元增加到11170元,分别是全国人均GDOP的77.8%(2002全国人均GDP7960元)和69.4%(2006全国人均GDP16084元);县均财政收入由1亿元增加至2.06亿元。详见表1
表1.JPG :[attach]122549[/attach]
表1反映出,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9%,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9%,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上述数据表明,4年间,我国县域经济总体增长速度较快。然而,对比同时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数据,不难发现,无论是总量经济增长还是人均经济增长,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都落后于同时期全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于是,从2002年到2006年,县域经济在保持4年较快发展的同时,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总体地位却在下降: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02年的55.8%下降到06年的49.2%,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从02年是全国人均GDP的77.6%下降到06年是全国人均GDP的70.1%,县财政总收入由02年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0.7%下降到06年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0.5%。
我国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数据表明,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约占整个国民经济份额的一半左右,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几年来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速度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结果,越发展,差距越大。这一残酷的事实揭示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绝对不是一句口号,必须正确对待近年来县域经济取得的发展成绩,不能沾沾自喜。
由于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子系统,是一个按比例缩小的“微型化”的国民经济区域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因此,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与农村经济结合部的县域经济,具有承上启下、联结城乡、沟通条块、固本强基的重要枢纽作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在当今新形势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要继续全力以赴的寻找差距,寻找到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途径,县域经济发展将是长期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揭示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94]。与大中城市经济、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及系统经济相比较,县域经济作为处于低层次的中观经济,除具有一般中观经济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⑴ 县域经济是综合型的地区经济。
县域经济是功能相对完备的综合经济体系,这是县域经济的突出特征。从市和县的统计年鉴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城市经济基本以二、三产业为主体,而县域经济则包含了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部门,涉及到生产、分配、消费、流通的各个环节,既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也有民营经济、个体私有经济以及混合经济等。因此,县域经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集三次产业为一体,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为一体,集多种经济成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l 农业通常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多数县域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进程看,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同时,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中也再三强调了农业的重要地位;此外,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县制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因此,县域经济将长期以农业为基础的现状不会改变。
l 工业通常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95]。因此,县域工业化也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当前,在我国县域经济体系中,工业经济占据主体地位的县,通常是经济发达县。近年来涌出的“经济百强县”之所以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发展板块,其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强县”。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证明,对于任何的区域,如果没有工业作为支柱,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区域合作中,它都将因为处于次要地位而被逐渐边缘化。因此,工业化将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l 第三产业地位日渐突出:县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客观上需要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如果第三产业实力薄弱,就不能为第一、二产业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持,甚至成为约束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社会经济生活“流程”中的任一环节都与第三产业中各部门密切相关。如果从宏观角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就会发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基本与地区间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正相关:第三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充分发展县域第三产业将是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
⑵ 县域经济是枢纽型的地区经济。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宏观经济对微观经济的控制,要通过县域经济层次来完成;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以及规定经济的发展方向,要通过县域经济逐步传达、分解、规划、落实。县域经济的枢纽地位,决定其运行必须要有相应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以便于发挥“中转站”的作用。
⑶ 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的地区经济。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是与县域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程度日益加深,县域经济的对外依存性已经形成。各县域产品自给的比重越来越少,需要在县域间、地区间进行交换的产品比重越来越大;县域经济必然与外界发生广泛密切联系,以致每个县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相互间的交往和协作。彼此在资源开发、产品生产、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互相交叉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人为割断这种联系都势必阻碍县域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县域经济必须开放,在开放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的经济实力。
⑷ 县域经济是独立型的地区经济。
县域经济独立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县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可以独立地制定发展规划,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县域经济有本级财政,可供县级政府自主安排一定数量的物力、财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自主安排地方建设结构,规定经济发展规模,调整生产力布局等。这种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地方资源的开发上,根据县域自然资源的状况和市场需要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有计划地开发利用。
⑸ 县域经济是特色型的地域经济。
我国各个县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区位特点,不同的资源和文化习俗。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大部分县域依据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才是生命力。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的经济强县普遍是依靠特色而获得发展的,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践证明,寻找到自身的差异化、立足“特色”,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
⑹ 县域经济是不平衡的地域经济[96]。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开放程度等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县经济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涌现出许多的经济强县;但同时,也有许多县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不便等,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还很贫困。以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的数据为例[96],排名前100位的县域综合实力是排名最后100位县域的17.5倍;西部经济最发达的百强县的平均规模:地区生产总值74.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0元也只是分别占到全国百强县平均规模的27.8%,28.4%,65.2%,57.1%。
l 县域经济横向比较的不平衡:我国县域之间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由此形成各县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上差异较明显:有的县域以农业为主,成为国家的重点产粮县、产麻县、产果县;有的以牧业为主,成为国家的重点肉食加工基地;有的以林业为主,成为国家的木材加工基地;有的以渔业为主,成为国家的重点捕捞养殖业发展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基地;有的以出口加工业为主,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有的县以旅游业为主,成为重要的旅游地等。县域经济的不平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l 县域经济纵向比较的不平衡:从县域内部看,各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纵向差异——在经济发达的县域中存在着经济落后村;在经济落后的县域中,也存在着经济发展较快的乡村。此外,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也引发了县域内部的差别。小城镇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l 县域经济特色比较的不平衡: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区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县域经济因其发展特色经济而产生较大差异。县域经济特色受县域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影响,也受到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影响。例如,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处在沿海地区的县域就有条件首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进口替代或出口替代。以福建晋江为首的一部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华侨资源,发展出口加工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县是其中的代表。
总之,由于我国县域经济是综合型、枢纽型的地区经济,决定了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尤其是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才可以实现全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缩小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避免越发展差距越大的尴尬局面;由于县域经济既开放又独立的特征,决定了在寻找能有效推动富集资源型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方法时,要结合富集资源型贫困县自身的特色,找到可以使其扩大对外(其他区域)开放的有效途径,从而加强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县域经济是不平衡的地域经济,决定了经济欠发达县要摆脱欠发达的状态、追赶经济发达县,就必须寻找到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代表了中国经济转轨的脉络。县域经济最近20多年取得的较快发展,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整体的较高速发展,从总体上呈现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多重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蕴藏了中国多重转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⑴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这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从地域看,经济发达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发达县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省市,经济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2006年的中国经济百强县中,西部4个,中部10个,其余均在东部,且位列前10强的县全部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从经济规模看,百强县集中了县域经济的很大比重。2006年,我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平均规模为:人口81.4万,地区生产总值23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99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分别是我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的1.78倍、5.28倍、3.26倍、2.04倍、1.40倍和6.63倍,我国296个县域经济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县域经济的42.6%[97]。
⑵ 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率落后。虽然我国县域经济强县的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且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整体上还较多的集中在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的加工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不多,这也是造成我国县域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与城市经济的差距却越拉越大的重要原因。以县域经济排名前10强的昆山、顺德、张家港、江阴、南海、常熟、萧山、武进、太仓、吴江、绍兴为例,10强县均是以加工制造业闻名的县,在其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加工制造业产值约占全部二产产值的70%以上。此外,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多数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含量低,典型表现在农机动力的指标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值。无论从生产规模、生产效率还是生产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差距甚远。
⑶ 规模企业少,龙头企业发展不足。虽然民营经济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民营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在中西部广大经济欠发达县,民营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县域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强。
⑷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至2006年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仅是城镇居民同期收入增长幅度的40%。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一直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性问题,除去县域经济结构以及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外,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事实上存在大量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自2003年~2006年的4年间,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从事一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占农村总劳动力的80%以上。显然,根据贫困县农业现有的生产条件,结合一产在其县域经济中的规模与比重,2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现有的农业产值规模,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既降低了农业的劳动力生产效率,又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⑸ 城镇化发展缓慢。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早在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镇化率已达75%,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也达到60%[98]。而我国直到2006年底,城镇化率才实现43.9%,比世界平均水平约低15%。城镇化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极化效应难以发挥,城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县域工业结构分散,规模效应难以发挥的问题。
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问题,但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更发达的经济水平,更发达的生产力等去解决,说到底,就是只能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因此,无论是经济发达县还是经济欠发达县,立足自身,发展县域经济而且要以更快的速度去发展县域经济始终是唯一选择。这也正是本文研究富集资源型贫困县的目的。
根据我国县域的发展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志对县域经济进行划分。例如,根据地理位置可分为山区县、平原县和丘陵县;根据区位状况可分为沿海开放型县、城郊型县、传统农业型县、山区型县和牧区型县;根据产业结构状况可分为农业主导县、工业主导县、服务业主导县以及综合发展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县、欠发达县、贫困县等。结合本文的定位,重点研究与富集资源型贫困县相关的贫困县和资源型县。
贫困县,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县域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较低,整体竞争力较弱的县。1986年和1994年,国务院分两次确定了国家级贫困县331个和592个。确立国家级贫困县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保证供给,防止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1986年确定国家重点贫困县的标准是:以县为单位,1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1985年)的县,对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标准有所放宽;1994年基本延续了这个标准。为了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2002年,国务院按照“631指数法”重新确定了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级贫困县)。其中:以人均年收入低于1300元为标准,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放宽到1500元;人均GDP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收入以120元为标准。592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据初步测算,重点县覆盖的贫困人口(年收入625元)占全国的54%,低收入人口(年收入865元)占全国的57%[99]。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JPG :[attach]122550[/attach]
图1反映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云南省的贫困县数量最多为73个,占全部数量的12.3%,西南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聚集最多的区域,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的国家级贫困县达173个,占全部数量的29.2%。
2.1.1 验证“02”国家级贫困县标准的适用性
采用“631”指数法确定的02标准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现行标准,自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起,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扶持。因此,02标准在促进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伴随时间的推移、宏观经济、政治等环境的变化,02标准的适用性、可行性等出现了问题。本文根据2006年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搜集、整理并研究了14个省(市、自治区)共计332个国家级贫困县基于“631”指数法的统计数据,结果发现:
⑴ 人均年收入超过1500元的县有241个,占332个县中的73%;人均GDP超过2700元的县有320个,占332个县中的96%;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20元的县有235个,占332个县中的71%;全部三项指标均超过的县有235个,占332个县中的71%;全部三项指标均未达标的县仅有11个,占332个县中的3.3%,如表2所示:
表2.JPG :[attach]122552[/attach]
⑵ 为了进一步求证02标准的适用性,本文假设:在332个县中存在部分县,其县域经济的三个指标特征与其他县不一致。本文借助SPSS软件对332个县进行聚类分析,详细过程如下所示:(谷里对表的格式不识别,但我的数据表太多了,晕,该过程省略啦)
表3到表5显示:首先根据假设,按2类聚合确定初始聚类的各变量中心点,未经K-means算法迭代,其类别间距离并非最优;经迭代运算后类别间各变量中心值得到修正。表6是对聚类结果的类别间距离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类别间距离差异的概率值均<0.001,即聚类效果好。这样,原有的332个国家级贫困县被聚合成2类,第一类含原有6个贫困县,第二类含原有287个贫困县,有39个贫困县因部分数据缺失而被忽略。属于最终第一类的6个县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达茂旗,准格尔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6县的3个指标值遥遥领先于其他县,如表8所示,因此假设成立,即存在有明显与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总特特征不相符合的县。(SPSS的迭代过程因数据表不被识别,此处全部省略)
根据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报告,2006年,准格尔旗等六旗县均为西部百强县,其中,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托克托县已进入西部前10强县。西部经济前10强县仍旧是国家级贫困县,显然,这与国家最初成立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贫困县)的本意是背离的,为了真正发挥政府设置国家级贫困县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县依靠自身的力量,借助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资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摆脱贫困局面,规范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已经是当务之急。
对位于第2类的287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其人均GDP平均为5717.09元、人均财政收入平均为282.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120.43元,上述三项指标的平均者也明显高于02标准值,如图2所示:
图2.JPG :[attach]122553[/attach]
本文认为,导致02标准出现适用性问题的原因在于:(这部分为本人首创,故如需使用,请先于我联系,多谢)
⑴ 自2002年~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在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下,即使是经济发展外向吸引力差,与发达县相比竞争力弱的国家级贫困县,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会:例如自2003年~2006年4年间,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县年均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达28.84%。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带动了人均年收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的增长,势必会促使指标标准发生变化。
⑵ 国家级贫困县理论上应该是国家最贫困的县。然而自02标准正式颁布之日起,对02标准的质疑之声就此起彼伏——很多研究者发现,按照02标准,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并不是当时我国最贫困的592个县之一,有少数县在2002年甚至比较富裕,这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县而言,是不公平的。政府给予国家级贫困县各种优惠政策是导致部分非贫县抢争“贫困帽”的根本原因。
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度统计, 我国目前需要帮扶的人口还有1亿人左右,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低收入人口3550万。2006年,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域总人口2.3亿人,其中,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60%,为3419万,约占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域总人口的15%。贫困人口在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所占比例的降低意味着存在部分贫困县已经摆脱了贫困。
⑷ 从标准自身而言,02标准采用了人均年收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尤其倾向于对人均年收入的评价,这与之前只重视GDP评价指标来说,是一个明显的进步。然而,人均年收入毕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加权平均值,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如果仅仅关注人均年收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农民人均纯收入问题,显然,这并不是设置国家级贫困县的本意[1]。
综上,无论是在近年中经济获得发展已经事实脱贫的县,还是最初就不具备入选资格的县,“贫困帽”之所以抢手,是由于:
⑴ 国家、省(市)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的刺激。例如,国家级贫困县,享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而一旦脱贫,对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就会消失,无疑,这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压力。
⑵ 定位错误的政绩观。理论上,“脱贫”更能体现政府的政绩,然而从长期发展角度,脱贫后,政府面临着更大的政绩考验,于是压力面前,部分领导干部坚守“贫困”,并不难以理解。
⑶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级政府之间的“囚徒博弈”。如内蒙古准格尔旗等6县,此6县之所以集体沉默,“囚徒博弈”是对其最准确的解释:每一个县都清楚摘掉“贫困帽”后的风险与戴着“贫困帽”的优惠,因此,在没有其他外在因素的刺激下,选择集体沉默是最优解。因此,在鼓励脱贫县摘帽这一前提下,为了打破沉默格局,相关部门可以借用博弈论中的策略:如,对于最先“摘帽”的县仍旧给予绝大部分原有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其将脱贫致富的经验传授给其他的贫困县;对于最后“摘帽”的县,将取消其全部优惠政策等。这样,脱贫却不摘帽的现象将会获得解决。
⑷ 贫困县内部群众的压力:长期以来,贫困县的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习惯了“贫困”,也享受到了因贫而来的各种待遇,脱贫就意味着相关的优惠条件的丧失,显然,这也是当地的民众不愿意接受的。
已经脱贫的贫困县仍旧保留“贫困”,不仅不利于国家集中优势力量对真正的贫困县进行投入,使其能早日摆脱贫困,反而造成了国家各种资源的浪费;同时,贫困县长期“贫困”即打击了当地居民生产积极性,也丧失了鼓励真正的贫困县从自身出发,寻找脱贫致富之路的作用,助长了一切靠国家,靠政府救济这种不正之风,阻碍了对贫困县脱贫致富真正有价值的经验的传播。从这个角度说,尽快确定新的评价标准,并用以评价国家级贫困县意义重大。
在332个原有的国家级贫困县中,通过对比,本文认为,存在135个贫困程度较为严重的县:
表11.JPG :[attach]122556[/attach]
通过观察上述135个县,发现,上述135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甘肃省、广西省,以少数民族聚集区居多,这是符合我国最初确定的贫困人口主要聚集区:西部定西干旱山区,新疆、青海、云南、贵州、西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等是一致的。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上述135个贫困县的县域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由于农业生产直接受制于土地,因此,生产经营在客观上呈现出点多面广,聚集性弱的特点,进而导致其县域经济整体呈现以下四大特征:
⑴ 区域性特征。就自然条件而言,上述135个县多位于偏远地区,耕地贫痔,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其中的部分地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就社会经济条件而言,由于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受历史、文化的限制,信息相对闭塞、教育水平低、科技落后,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不具备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受外部经济和社会的冲击小,成为经济发展的“死角”。
⑵ 民族性特征。受历史、宗教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鲜明的亚文化特征,文化较封闭保守,观念转换迟缓,某些传统的风俗和迷信仍在阻碍现代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文化的落后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少数民族居民的贫困。本文的135个重点贫困县中,有60个县是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县。
⑶ 不稳定性特征。在已经脱贫的一些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低收入人口,其年均收入刚刚超过贫困线。由于这些区域自身积累少,经济基础薄弱,致使其居民的脱贫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疾病很容易重新返贫。根据我国扶贫十年的调查资料,每年的返贫率达到5%~20%[100]。
⑷ 结构性特征。我国贫困县的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突出的三个问题:
l 从产业结构角度,一产比重过大,在一产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在种植业中,粮食比重过大。2004年,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第一产业平均增加值约占GDP的32.4%,比县域平均水平高10.8%;在牧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内蒙古,2003年,内蒙31个国家级贫困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平均比例为:30%:41%:29%,在农业总产值中,粮食总产值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l 投资结构不合理,自有资本不足,人均投资少,长期投资份额小,外来资本严重缺乏。2004年国家级贫困县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人均924元,占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67.8%,作为市场环境好坏的最敏感指标,贫困县县人均利用外资额不到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1/7(其中还包括了外资扶贫贷款),这个指标突出反映了贫困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劣势的地位。由于我国大多数贫困县吸引外资的基础环境相对较弱,导致实际中,产生了典型的马太效应——越是需要外来资金的贫困县,越吸引不到外资,从而使其发展更加艰难,而越是经济水平高,资本充足的发达县,越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资金。这种投资上的马太效应,是不利于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因此,为了提高贫困县对外引资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出台在贫困县投资更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从政府的角度鼓励对贫困县的投资。
l 从劳动力供求结构,我国贫困县的劳动力大多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业生产,这既不利于二产、三产的发展,也变相闲置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以内蒙古31个贫困县为例,2003年,内蒙古31县全社会就业人数为365.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94.3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80.5%,农村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222.8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60.9%,占农村劳动力的75.7%,如图3所示:
图3.JPG :[attach]122557[/attach]
我国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除去面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外,还存在着一些特有的问题,这些也是造成贫困县经济发展落后,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
⑴ 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严重失调[100]。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变。我国贫困县的分布区正是我国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也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这些地区或者干旱严重,降水量小;或者地表水渗透严重,不能利用;或者高寒阴冷,不适合农业耕作;或者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青海、新疆的草原面积有一半干旱缺水,风沙、冰雹、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经常侵袭。生态环境脆弱是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不利于人类居住,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这既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返贫现象的根源。
⑵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剧。受历史、地理及其他因素影响,我国贫困县的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状况,但整体上仍旧薄弱。比如,在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县中,2003年公路总里程为33218公里,平均1072公里;2006年底发展到42006公里,平均1355公里,但同时期东部经济发达县的公路总里程平均已经高达几千公里。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和超载放牧,贫困地区草原、耕地的沙化、盐碱化趋势日益明显,荒漠化正在摧毁贫困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002年,国家级扶贫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耕地中的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和20个百分点[100];有些地方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严重低下。
⑶ 人才稀缺,人口超载且素质较低。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的现象相反,贫困地区人口增长一直过快。根据中科院《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我国的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均为土地承载超载区,四川、新疆、陕西为土地承载力临界区,人地矛盾的突出问题成为贫困县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在人口超载的同时,贫困县人力资源不足,人才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学历人口比重不足1%,科技人才约占全部人才总数不足1%;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到贫困县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的发展战略。
⑷ 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匮乏。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发展战略实施,商业金融支农力度明显减弱,造成贫困县的资金渠道进一步阻塞,加上农村信用社资本金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到贫困县县域民营经济的起步与发展。
我国56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尽管我国政府给予国家级贫困县各种优惠政策,但贫困县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仍要靠自己。我国多年的扶贫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不足的情况下,“输血”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建立“造血”功能。因此,无论是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还是各种外部援助,归根到底还应将重点放在帮助提高贫困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
2.2 我国资源型县县域经济发展概况研究(暂时不帖啦)
说明几点:或许有些朋友会发现,我使用的数据只是在2003~2006年间,也有些07的数据,但很少。
官方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总是滞后,导致在做研究的我们,使用的只能是滞后的数据。
我的论文,如果还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自己的确依照2003~2006的统计年鉴,将可以收集到的已知的3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计年鉴全部整理,并最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将已经脱贫的县排除了。)
如果有一些其他的支撑,其实可以将全部的县域经济的数据都整理一下,然后使用的。
当然,我要强调的是,在我使用统计年鉴的数据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错误,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大家也都很清楚,我也就不再多说了。无论如何,有一套数总是比没有的强;
只是我想,如果真的是认真的做个经济普查,真正的去做,该是多么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样,有些人会坐不住的。)
我个人主张:通过税收,二次调节福利分配!不是调节分配收入,而是调节国家福利。
我建议改革前先应取消计划生育,取消义务教育。
城市居民通过消费、个人所得税、特殊职业贡献(非公务员如环卫,义工等)等手段实行二次货币福利补贴
农村可以通过粮食(或者相关的国家资源)国家收购,评定其二次货币福利补贴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调节个人税额与医疗救助报销比例,住房补助以及货币福利补贴数额。
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物业、房产等税收体系,通过税收调节贫富差距,通过鼓励消费完成税收的形式给绝大数人带来实际性的福利补贴
省略若干细节
取消计划生育是平衡人口结构,取消一些现有的福利如义务教育,是为了防止懒汉的出现,这部分如义务教育其实国家已经从实际的货币补贴再次分配给人民了。
政府一直声称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但实际的情况,我就不想说,用纳税人的钱修的路,我们走上去还得缴费!
政府不应该把福利集中分给地方政府,因为就我们的观察,这钱都进了少部分有权利的人手中,比如公务员!
通过可以带来实际富裕效果的按个人细化分配,是真正拉动内需的唯一出路!
我就知道,国家让大家不敢花钱。。。
感谢楼主的分享!
看了ppt介绍,楼主似乎是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的实证么?呵呵,个人很钟情这种方法。有问题也想顺便请教,GDP、产值这类的指标不是一种存量,但看模型中的“主导产业产值”很像是个有流入没有流出的水平变量啊......所以心中有点疑惑。
感谢LZ在这里还提及我的论文答辩一事。论文答辩算是通过校内评审了,但是还要过校外盲审这一关。
看了LZ写的PPT报告,我自愧不如。我的PPT基本是按照WORD顺序粘贴上去的,结果是直接被老师叫停。这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或者MBA答辩流程都是这样)给我挑出来的都是格式问题,没有针对论文指出大的修改。
另外,LZ为何说女士演讲有优势啊,这是什么基于什么理论推导出的?
不错@
...前面的消费观很认同,国情,国情..
县域经济的研究,这个偶就不仔细看了.
看了楼主关于县域经济的分析思路也就够了,嘿嘿
有同感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